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瞿秋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琳璋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家的瞿秋白,政治家的瞿秋白,反叛旧世界的瞿秋白,创造新中国的瞿秋白……本书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的叙述了中共党员瞿秋白的革命事业,深度剖析了他的思想历程及文学造诣,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永活人们心中的中共党员形象。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尾声

附:多余的话

瞿秋白年谱

试读章节

夜黑如染,大雨倾盆。

一支身着便装的小队伍,摸着黑,艰难地行进在福建省汀杭地区的山路上。

时在冬末,朔风刺骨,寒雨如冰,山路泥泞难走,行进着的人们因长途跋涉,一个个疲惫饥饿,步履维艰。

队伍中相搀相扶地行进着三个人。中间的一位身材瘦瘦高高,咳喘声声,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被雨蒙上了一层白雾,因为看不见眼前的道路,他的那张苍白病态的脸显得越发痛苦不堪。脚下的皮鞋已经裂开了,鞋里灌满了泥浆,每一脚踏下去,都要从里边咕咕地挤出许多泥泡泡来,并且发出一串怪响。他的左边是一位年纪约摸有60来岁的老同志,络腮胡子。右边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这两个人一左一右搀扶着他,有时候干脆是拉着他、架着他往前赶。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那个病弱的人吐出一口浓痰,一股腥味充满口腔,他知道,自己又吐血了。

“报告首长,我们已经来到汀杭中心县委活动的地区,雨太大了,山路又滑,是不是先在附近老乡家休息一下。”担任护卫任务的小队长对这三个人说。

三人互相对望了一下,没有马上作出反应。中间那位停下脚步,扶了扶眼镜,问那队长:“这里是什么地方?”

“我们在水口镇五里桥牛庄岭附近,前边那条小溪叫羊角溪,溪前有几户人家。”

那人沉思了一下,转身征询身边的两位同伴:“老何,老邓,你们看是不是先歇歇脚,同时派人了解一下情况?”

“同意。”被称为老何、老邓的两个人几乎同时点头回答。

于是,一行人就向着那林木掩映着的农舍走去。

这是1935年2月中旬的事。

这支化装成老百姓的小武装来自苏区瑞金,那三位干部模样的人是中共领袖瞿秋白和邓子恢、何叔衡。红军大部队撤出中央苏区之后,革命根据地马上被白匪军占领了。汤恩伯指挥几十万大军像篦头发一样把苏区的山山岭岭篦了个来回,大批没有跟随主力撤走的干部、战士惨遭敌人杀害。瞿秋白等三人昼伏夜行,从敌人的夹缝里逃出来,潜入闽西,准备与福建省委会合后,转赴香港,然后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

谁知,情况突变,他们在老乡家还没有坐稳,身上的湿衣服还没有来得及脱下,忽然听见夜空传来两声尖厉的枪响,他们的行踪被民团发现了。瞿秋白等三人不敢怠慢,立即率队离开老乡家,膛过羊角溪,撤往山上。几乎同时,尾追而上的保安第14团钟绍葵已命令四个连的武装部队把这座小小的山岗围了个水泄不通,四周杀声震野,情况万分危急。

瞿秋白对同志们说:“为着苏维埃,我们流尽最后一滴血也是光荣的。”

邓子恢提出突围,不能坐以待毙。

何叔衡立即带着几个人先向敌人冲去。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当年曾经跟毛泽东一起创立湖南新民学会,后来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的何胡子、勇敢的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在突围中倒在敌人的乱枪之下。

混战里,邓子恢凭着是本地人,熟悉这里的情况,一路血战,终于杀出了险境。

而瞿秋白,一双深度近视又散光的眼睛使他在黑暗中如同盲者,黑漆的山石林木形成了一道黑色的令他茫然的屏障,他举手投足都万分艰难。四面的敌人向他围拢过来的时候,他正直挺挺地站立在山岗前,伸着双手,四下摸索着,分辨着眼前的路。

瞿秋白被捕了。  敌人给他带上手铐脚镣,把他投入上杭县匪部的监狱里。匪团长钟绍葵怀疑瞿秋白是中共高级干部,对他严刑逼供,百般摧残。瞿秋白咬碎钢牙,誓不屈服,运用智慧,与敌周旋,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P1-P3

序言

我是在读初二时候通读《瞿秋白文集》的。

读他的文章,常常使我想起德国大诗人海涅和他的那些优美的诗篇。

瞿秋白海洋一样宽广的胸怀、诗歌一样隽永的文字、清秀俊逸的形象和对于真理执着的追求精神,在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心灵里留下了关好的印记。

瞿秋白再一次进入我的生活,是在10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一天,一份《讨瞿战报》落入我的手里,我看见自己少年时代崇拜的人物被人家狠狠地扭曲了。在那个套红大字“红色恐怖万岁”的口号下,瞿秋白被残暴地推上了“断头台”。

1935年,他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

1966年,他的名誉、人格和精神,死于“红色恐怖”的呐喊声中。

蒋介石没有能够摧毁他的最宝贵的东西,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却被彻底摧毁了。

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瞿秋白的尸骨被扒出抛扬,瞿秋白的亲属妻女被监禁迫害。

瞿秋白的“罪证”就是他在国民党狱中撰写的那篇《多余的话》。

《讨瞿战报》上全文登载了《多余的话》。

这时候的我已经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在那个只准有一个思想,只准说一种语言,只准干一件事情的非常的年代里,我并没有停止我独立的思考。我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一遍一遍地读那《多余的话》。我无论怎样看,都看不出哪一句话是“多余”的,更找不到一丁点儿的所谓“判徒”、“软骨头”的痕迹。相反地,我感觉到的分明是一颗真实的火热的心脏的跳动和一个高尚的坦诚的灵魂的自白。瞿秋白这个最不多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战士,理论家,作家和诗人,被别有用心的野心家、阴谋家们最不公平地视之为“多余”而予以迫害。瞿秋白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以“多余的人”的身分,说出一番“多余的话”,其愤怒、抗议、蔑视和无奈,尽在其中了。只有那些有着一颗公允、无私、磊落的心的人们,才能够从瞿秋白悲愤的表白里看出他的坚强和不屈服,看出他的不死的精神。我这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感悟到了这些,自然不能接受那些疯狂的诋毁攻讦之辞。而且,我确信,用不了多久,历史将还瞿秋白一个清白。也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把那张印有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讨瞿战报》珍藏起来。

瞿秋白第三次进入我的生活是在1996年。这时候,我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瞿秋白的影子时时萦绕在我的脑际,使我席不安枕。我想,是该为瞿秋白写一部书的时候了,把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不死的精神记录下来,给后人一个纪念。瞿秋白因他的《多余的话》而蒙受冤屈几十年,死了以后也不得安生,那么,我就以他的被俘和《多余的话》为主线,把烈士的一生如实地报告给今人和后人,让人们永远记住,做一个真正的人是多么艰难。然而,也只有艰难才能咸就一个真正的人,而惟有那些从艰难里走出来的真正的人,才能赢得永生。

这部书的出版,我要感谢华侨出版社和资深编辑江淑娟女士。在此书再版的时候,我要感谢中央文献出版社吴少京、李庆田先生,是他们以对于瞿秋白烈士倾注的热情和景仰,使这部书再一次与广大读者见面。

是为序。

        张琳璋

      2003年4月13日于开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