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无数日常生活的、世界历史的、中国的、外国特别是日本的故事给你娓娓道来,再夹之以妙趣横生的议论,为你阐述了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有的、人所共知的理性处世之道:在省下的资源能够增值时,为了将来过得更好,需要现在做出牺牲。省下的资源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是因为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能将储蓄化作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钟庆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用无数日常生活的、世界历史的、中国的、外国特别是日本的故事给你娓娓道来,再夹之以妙趣横生的议论,为你阐述了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有的、人所共知的理性处世之道:在省下的资源能够增值时,为了将来过得更好,需要现在做出牺牲。省下的资源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是因为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能将储蓄化作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目录 前 言 我的家和我们的国 序 言 无法积累人力资本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穷国 左大培 第1章 高速成长的光和影 第一节 光 2 第二节 影 4 第三节 中国企业的风光 6 第四节 中国企业的尴尬 7 第五节 如何跨越危机多发区? 9 第2章 刷盘子读书I 第一节 刷盘子,还是读书? 11 第二节 中日两国的战后再出发 14 第三节 “以市场换技术”之痛 17 第四节 中国改革开放回顾 19 第五节 技术立国与日本产经联 22 第3章 刷盘子读书Ⅱ 第一节 什么是产经联? 26 第二节 斯大林时代和蒋介石政府的产经联 29 第三节 产经联——民族经济的永动机 31 第四节 个人积极性在产经联面前是渺小的 33 第五节 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无法形成产经联 35 第4章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批判 第一节 “小学文化程度”的主流经济学家 37 第二节 阉割“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 40 第三节 生搬理论硬削现实 42 第四节 百年“清流”嘴一张 44 第五节 中日两国学者们的“神” 45 第六节 中国“文士”与日本“武士” 48 第七节 问世间钱为何物? 51 第5章 现代工业体系的秘密 第一节 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而非GDP 53 第二节 基干产业——现代工业体系的根 55 第三节 基干产业的两大特征——循序渐进和超级繁殖能力 59 第四节 “人”在工业社会的两种选择——提高技术,或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 62 第五节 落后的根源——缺乏完整的基干产业 64 第六节 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GDP区别 67 第6章 战火中诞生的发达国家 第一节 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71 第二节 自由贸易的神话——英国的崛起 74 第三节 战火中诞生——美国霸权的形成 76 第四节 突破日趋艰难——德国的工业化历程 84 第五节 工业化的五个关键要素 90 第7章 后发国家的道路 第一节 重工业体系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位 92 第二节 西方工业化历程为何不可再现? 94 第三节 三条道路 99 第四节 四大挑战 102 第8章 中日追赶路径比较 第一节 技术追赶的两类路径 111 第二节 19世纪的日本:从比较优势转向技术立国 113 第三节 二战后的日本重工业复兴 118 第四节 近代中国: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122 第五节 1949年的中国 125 第六节 毛泽东时代:强敌环伺下的重工之路 133 第七节 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138 第八节 突进消费社会 143 第9章 东亚神话与水际制造业 第一节 东南亚诸国的水际制造业 147 第二节 水际制造业的虚弱体质 i49 第三节 “东亚神话”破灭的内在规律 151 第四节 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 153 第五节 文化革命和工业革命 156 第六节 候补竞争者——印度 159 第七节 新时期日本所谓的“共荣圈” 161 第10章 日本的体制与工业化 第一节 政企不分的经济体制 166 第二节 财团控制下的政治体制 175 第三节 产经联与日本平民的生活 181 第四节 日本经济改革的自我反思 185 第五节 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只是装饰品 190 第11章 追根溯源 第一节 日本政军经一体化的封建社会和中国中央集权的自由经济 193 第二节 日本封建社会的身份管制 198 第三节 寄生于领主的巨商 201 第四节 晚清文官数量和明治武士数量的对比 203 第五节 “中体西用”与“和魂西体”的差别在哪里? 207 第六节 中日两国的转折点——甲午战争 211 第七节 日本十年军扩与中国“百日维新” 216 第八节 没有变革对象的旧中国 217 第九节 中国的新生 221 第12章 打破历史的宿命 第一节 打破历史宿命的可能 223 第二节 武士的刀与经济学家的理论 225 第三节 用长远眼光才能看到科技的力量 226 第四节 与民族精神共生 229 第五节 从过去走向未来 231 后记 233 试读章节 第三节中国企业的风光 当年英国凭借纺织业的工业革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今天,中国纺织业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几万件成衣的订单,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中国的大工厂以及大量的低成本、高灵活生产简直无法抗拒,吸引了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大量订单。 中国已是目前世界第一纺织、服装出口大国。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达95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4,我国纺织业直接就业人数18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亿人以上。 中国纺织业除了在量上急剧扩张外,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以浙江为例,目前,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萧山、绍兴等地全社会拥有无梭织机比例高达83%和7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化率达90%以上。2004年,全省进口纺织设备价值达10.43亿美元。为参与2005年1月1日开始的全球纺织品自由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有的束缚了中国纺织业几十年的“旧条款”行将寿终正寝。按照业内的说法和有关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随着配额制的取消,中国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产能的巨大释放,再加上中国产品的质优价廉的竞争砝码,未来几年内中国纺织产品将迅速占领全球50%以上的市场。 除传统的纺织业外,中国的机电产品也在迅猛增长。例如彩电,2004年全年,中国境内共有彩电企业68家,年生产能力8660万台,实际年产量7328.8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国。1999年中国国产手机厂商刚刚出现时,几乎还没有什么市场影响力,市场份额微不足道。但到了2004年,国产手机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生产企业达40余家,有人预测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等将迟早被挤出中国,就像彩电的成长过程一样。中国的DVD产量也是世界第一,席卷美国日本市场。 即使是被国人普遍诟病的汽车业,2004年的销售量也突破了500万辆,上海大众进身世界500强。中国汽车业正在崛起,国外同行惊呼:狼来了。 中国钢铁业也迅速成长。钢铁产量突破2亿吨,相当于美日德三国产量的总和。中国钢铁产业已经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巨人。 中国造船业也迅速发展,年产突破600万吨,占世界份额超过10%,居世界第三位。P6-7 序言 无法积累人力资本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穷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左大培 我向读者全力推荐钟庆所著的《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书。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它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用了人所共知的理性处世之道:在省下的资源能够增值时,为了将来过得更好,需要现在做出牺牲。省下的资源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是因为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能将储蓄化作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钟庆用一个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碰上的日常问题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那些有学习潜力的青年人如果家境不好,就可能面临两难的选择一不读书去饭馆刷盘子马上就可以挣钱,改善现在的生活,但是由此荒废了学业,将来还是穷人;不刷盘子而读书有助于未来赚更多的钱,但是为此必须牺牲现在刷盘子可以赚到的钱,现在的生活就会困难一些。 我们中国人的古典智慧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叫他读书,而不能让他刷盘子去。不刷盘子而读书,现在生活虽然困难一点,但是将来有了文化,才能变为富人。光刷盘子不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 这本书宣传的上述思想并不新奇。在主流经济学的话语中,这种选择就是“消费的跨期替代”:现在少消费多储蓄,并将储蓄化为资本,靠资本投资增加生产就可以增加未来的消费。消费者的问题就是决定现在消费多少、储蓄多少。国际上公认,东亚各国的经济之所以能高速增长,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储蓄率高、老百姓的储蓄倾向高。 不过,现在的储蓄要能变成未来更多的消费,就必须把储蓄投向正确的地方,投向最能增加未来收入的地方。储蓄的这种投向中,包括了增加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但是更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资本——人的技能。中国的父母们拼死拼活供儿女上大学,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积累人力资本吗?人力资本对个人重要,对整个国家就更重要。没有人力资本的国家注定是一个穷国。加拿大那样的地多人少的国家之所以鼓励“技术移民”,就是因为深知人力资本之重要。钟庆的这整本书强调的都是,为了给国家尽快地积累人力资本,我们必须全力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培育自己的民族产业,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为此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可惜的是,在决定自己孩子的未来时,中国有文化的人都明白应当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刷盘子那点蝇头小利,可一到为国家规划长远的发展战略,他们就犯了大糊涂。所谓“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不要搞自主的研发、实行自由贸易等等的论调,其实质后果就是要我们整个中国都去刷盘子而不要读书。这些论调的核心论据是,这样可以让中国人现在消费得更多,这与留学生刷盘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国人无法积累人力资本,将来也永远是一个穷国,这也与不读书的留学生得到的是同样的下场——其原因都是为了眼前挣一点钱而失去了积累人力资本的良机。 这样一番大道理,钟庆用一整本书,用无数日常生活的、世界历史的、中国的、外国特别是日本的故事给你娓娓道来,再夹之以妙趣横生的议论,这是何等的引人入胜,读后又会给人以何等的启迪!作为一个留学日本多年的年轻学者,钟庆已经参透了日本崛起的秘密,他以岳飞式的精忠报国之心,将自己的所知所学献给祖国。愿每一个真正期望中国崛起的人,在谈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对外经济政策之前,都好好读一读钟庆的书吧!那样我们会少走无数的弯路。 2005年8月8日 后记 这本书成书非常意外。在此之前,我没有写过书也不打算写书,只写过一些评职称的论文而已。一般的成书过程是先有一个选题、一个规划,然后组织材料去写。而这本书则不同。2004年初,看到一篇文章,说俄罗斯在2003年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俄罗斯的改革颇有成效,走上了民族复兴的正轨。这与我和在日本的俄罗斯人交往中得到的感受非常不合,与日本这里的报道和资料也大相径庭。于是有感而发,开始在网络上信马由缰,发表《刷盘子读书》系列文章。 《刷盘子读书》系列文章被好事者四处转贴,好评如潮,当然也不乏恶语相向者,影响力超乎我的想像,据说还是2004年度网上影响力最大的帖子。其中有位好事者,经济学科班出身,与我一样身处日本,是只“海龟”,将《刷盘子读书》转贴到太傻论坛http://bbs.taisha.org的心灵书吧。在论坛上,这位“海龟”与另一位好事者就《刷盘子读书》展开了激烈厮杀,演义了一场“海龟”“土鳖”大战,因为另外那位好事者也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在国内拿了博士学位,俗称“土鳖”。“海龟”与“土鳖”鏖战正凶时,我应“海龟”之邀前去助拳。我知道自己的斤两,外行一个,小虾米一只,既没有受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查证资料,贸然上阵无异于找死?观摩几天后,踌躇比较了一阵,决定披挂上阵。 我对经济学是外行,缺资料、缺训练、缺自信,不能去讲事实、数据、逻辑,只能把论战引向信仰层面,用我的神去压倒对手的神。我自称是“数字游戏门”,所依仗的神就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它的可操作版本是“有没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也就是说,“数字游戏门”玩弄的不是事实、数据、逻辑,而是标准。论战的目的是说服观众,而不是对手,观众接受了自己的标准,则不战而胜。比如推销汽车的人,为了说服客户购买就吹嘘汽车的速度如何快,突然间客户接受的标准是速度越快越危险,优点也就变成缺点,自然就卖不出去了。 “数字游戏门”出手,首先审查对手有没有标准,也就是整个论述的脊梁。如果没有,就说明是菜鸟一只;如果有,则审查对手提供的事实、数据、逻辑能不能贯彻这个标准,如果不能贯彻标准,也是菜鸟,一出手就可以打断脊梁;如果既有标准,又能够贯彻标准,那就是“数字游戏门”同道,则需要靠真正的功力去较量。 《刷盘子读书》是“数字游戏门”的杰作,成功推销了“技术力”这一概念,并给出了“技术力”的检验方法。具体论战中,我先打神主牌,不过是个“小鬼”——“有没有标准,能否贯彻标准”。“大鬼”即“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暂时先扣下不发。如果对手认识“小鬼”,下面就引导对手进入自己的检验标准,不战而胜;如果不认识,则想办法激出对手的神主牌,然后用我的“大鬼”镇压。这是“数字游戏门”出手的不二法门。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对手竟然不认识我的“小鬼”,一阵窃喜之后,却是深深的悲哀,一个在中国获得经济学博士的人,竟然不知道科学精神! 我加紧催动“小鬼”去逼宫,力图把他的神主牌逼下来。终于神主牌下来了,虽然是个“小鬼”,不堪一击,但我却觉得很悲哀。对手的原文太长,大意是说林毅夫等的主流经济学家如何权威,发表论文的经济学杂志如何权威,那些美国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泰斗,非我等业余爱好者所能动摇,就像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不能动摇一样。且不说我与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讨论层次,光是这种盲目的偶像崇拜就几乎让我晕倒。 我在国内教授工学时,首先给学生灌输的是科学没有权威,只有一个神——科学精神,即“可重复,可检验”。别的可以不讲,这个是必须灌输的,鼓励学生在信仰科学精神的前提下离经叛道,挑战和蔑视权威。论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干脆说出:“如果是我的学生,早就不讲道理了,拍桌子打板凳打将出去。”这是气话,也是实话,这些人竟然胆敢藐视科学精神。 最后他的“大鬼”终于下来了,说他的思维方式是:“而我只有一个标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来自非经验世界的部分,逻辑必须是严格的;来自经验世界的部分,数字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我惟一相信的标准。”结果出来了,但我还没有死心,继续循循善诱地解释“有没有标准,能否贯彻标准”,道理说得直白浅显,就差直接说出“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但得到的答复是不理解、不懂,还说我的话有语法错误。连带着一些看客起哄,说如果自己老师的思维方式也像这样,他会笑死了。 我在太傻论坛打出了自己最后的神主牌“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之后,任由众人评说,绝尘而去。我原来以为“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是个人人认可的常识,结果证明我错了。 不久,我在舰船知识论坛上又参加了另一次关于《刷盘子读书》的论战,论战的对手也是经济学博士,据称还有很强的背景,此外还有许多经济科班出身的人士。在那里,“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又一次遭受了猛烈质疑。他们的反对意见有:把科学定义成“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悲哀;经济学是艺术不需要检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需要“可重复,可检验”,讲究的是严密的逻辑推理。 在大大小小的论战中,我发觉在国内搞经济学的人,很多都不知道科学精神为何物。这个发现非常令人震惊。我不得不说,在国内一些经济学家那里,经济学是神学而不是科学;所进行的教育是神学教育而不是科学教育。历史翻过了一百多年,仿佛又回到了义和团用血肉之躯对抗钢枪铁炮,用巫术对抗科学的时代!我原本以为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只是数学水平较差、逻辑比较混乱而已;不曾料到他们居然毫无科学精神,光靠念经指导中国的实践。在学术界神学士横行,在社会上则是伪科学盛行。为什么当代中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促使我去研究、比较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想从中找出答案,于是就有了本书后面的章节。 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以文会友,结交了不少网友。马前卒、管福建、ULAN、KILLEM等网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融入了书稿中,马前卒网友还直接参与了书稿的修订和整理,在此表示感谢。当我被网友公认为是极左分子时,马前卒网友却首先指责我其实是一个帝国主义极右分子。于是不打不相识,一个极左分子与一个极右分子开始合作,虽然两人存在着根本的分歧。ULAN网友是德国经济学科班出身,而我只是个经济学的外行,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了解了德国的成长历程,充实完善了书稿。KILLEM网友没有直接交流过,但他自称是“小猪派”,且在“小猪派’’出现前就是小猪派了。他的观点与我非常相似,且行文幽默犀利,道理简单深刻,很多内容被我揉入书稿了。既然同是“小猪派”,我这样做也就算不上是侵权了吧?管福建网友是个异数,他是文科背景,而前面几个网友都是工科出身,ULAN网友虽然读经济专业,但却是从计算机转行的。一般来说,文科反对我的居多,而他却是坚定的支持者,为我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 CHENJING网友虽是工科出身的人中少有的反对派,但他为本书提供了很大帮助。他有一个名篇《中国的经济实力》,对我影响很大,我一度还很赞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还没有上网发文章,后来与他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论战。在论战中,我逐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并完成了本书的第一遍初稿,时值2004年年底。 初稿形成后,边修改边联系出版社,结果却是四处碰壁,很多网友劝我放弃,因为这种书很难在国内出版。最后,我遇到了北京同道新文联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的臧云鹏先生,他为本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使这本书能与广大读者见面,在此表示由衷感谢。 在以文会友过程中,我发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反对的声音多来自国内,而赞同者大多生活在海外,如ULAN网友在德国,KILLEM网友在美国,再算上我在日本。我想,这可能与生活经历、体验的不同有关。现在西方最发达的美日德,它们的市场经济和政治架构,与国内朋友的想像相距甚远。生活在海外,我能够每天实实在在体会发达国家的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那些像我一样到发达国家打工的淘金者们的喜怒哀乐。相反,如果我是生活在国内,很可能就是一个精英,就没有机会去体验社会中普通一员的感受。虽然现在国内各种介绍海外的文章很多,出国考察、访问旅游也很容易,但这种短暂的旅行只是浮光掠影,只能接触到一些表象,根本无法与日常生活中的感同身受相提并论。出国以前,我的认识与国内主流认识没有什么不同;而现在我的认识完全颠倒了,倒不是因为我出国后看了很多书,而是由于这种实实在在的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需要每天操心柴米油盐,打听、收集何时何地有便宜或减价商品的情报,甚至有时还要彻夜排队。凡事都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做饭、洗衣、修车、搬家、做大工……整个就是洋插队,收起小资少爷小姐的做派,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在国内我不知道市长是谁、市政府大门朝哪开;而在日本生活,经常要和政府机构打交道,时刻留心市政府发的告示和市报,有问题找的是市长,而不是市场。这种赤手空拳在海外打拼的经历,可能能够深刻体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可贵。 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赞同者中工科出身的人多,反对者则多为文科背景。这可能与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有关。这本书是非常典型的工科行文方式,整本书几乎都在回顾历史,只不过是换了另外一种视角叙述。这可能带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颠覆读者原有的常识。但本书所有的结论,如果按照我给出的检验标准,任何人都是可以重复检验的。正如工程实践之初,首先需要做的是以各种视角审查已有工程的历史,即自己或他人的过往工程实践,从中总结出利弊得失,经验教训,然后才能规划新的工程实践。 本书的最后是对历史规律的一个总结,并尝试摸索未来的道路。其实我也不知道未来的道路,这需要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做仔细调查研究和评估,非我能力所及。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的女儿出世了。时间过得很快,现在她已经过了一岁的生日。我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她的成长过程,先学会爬,然后蹒跚学步,不断摔跤,跌倒了再爬起来,当然还伴随着嚎啕痛哭。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痛苦的,不知道她将来怎么回顾这段历史,是甜蜜温馨还是苦涩? 书几易其稿,结构大调整,内容增删。从一些朋友的反馈来看,本书还缺乏具体案例来分析产业是如何培育、成长,产业间是如何协调配合的,如何开放,何时开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好等待下一本书了。如果读者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与我联系,告知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的MSN是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钟庆 2005年7月16日于东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