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民创造了历史文明,更创造了当代广州新的辉煌,为中外作家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土壤。本书收录了郭沫若、老舍、冰心、杨朔、欧阳山、陈残云、秦牧等一大批文学大师对广州的印象或游记。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革命圣地、风景名胜等的记述,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方面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羊城风华录(续当代中外作家笔下的广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广州人民创造了历史文明,更创造了当代广州新的辉煌,为中外作家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土壤。本书收录了郭沫若、老舍、冰心、杨朔、欧阳山、陈残云、秦牧等一大批文学大师对广州的印象或游记。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革命圣地、风景名胜等的记述,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方面的生活。 内容推荐 《羊城风华录(续)——当代中外作家笔下的广州》所选散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风格的文笔表现了广州50多年的风貌。在编选过程中,得到广东许多作家的帮助,编者从大量的推荐作品中,经过筛选,共收入91篇。其中广东省内作家76篇,省外作家9篇,外国作家6篇。本书题材广泛,有写广州悠久文明历史的,有写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有写革命圣地、风景名胜的,有写民间风俗的,有写广州饮食的,有抒发对广州热爱之情的。这些不同题材的作品,不但深刻地反映了广州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而且也生动地反映了广州50多年来不断进步的过程,展现了广州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城市风貌,使人读后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热爱。 目录 再访萝岗洞\1 迎春时节在羊城\5 从化温泉散记\9 春来忆广州\12 给广州的朋友\15 菩提树·菩提纱\17 水上居民的变迁\19 红陵旭日赞\25 荔枝蜜\28 在“挂绿”的地方\31 鲜花盛放展新图\36 广州随笔\39 荔枝湾的夏夜\44 鹅潭夜月\48 波光灯影话珠江\52 海珠桥,你要复仇!\55 珠江边\58 古战场春晓\62 花城\67 花城桂冠上的宝石——漫话华南植物园\72 花城漫步\75 梳髻修眉上岸来\81 海珠桥抒怀\84 赞美……\89 羊城漫步\93 菊展\98 流花湖是流诗湖\106 西苑——美的絮语\112 广州的早晨\119 南湖感事\124 红棉万朵拥红陵\129 花环似锦绕花城\132 茶楼\138 “蛇餐”及其它\142 越秀层楼\145 广州文化公园巡礼\149 陶陶居今日乐陶陶\154 波光柳影东湖\158 夜游珠江\162 广州南越王墓(节选)\166 羊城风景线\174 新桃花源记\177 花塔话塔\181 恐龙与花的故乡\187 大钟楼情思\190 谒黄花岗\195 一座大厦的传奇\201 荔湾·鸡扒·艇仔粥\205 飞翔的“白天鹅”\207 萝岗香雪为春来\210 粤海饮茶\213 家在天河体育西\216 灯光夜市\220 “申亚”成功的狂欢之夜\224 风雨看龙船\228 西来初地华林禅寺\233 这也是花城之花\235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238 诗和美的凝聚——广州碑林漫步\242 南越王宫探秘\245 迷倒神仙的“开煲狗肉”\252 “黑市”树仔墟\255 广州赋\258 杨柳广裕祠“出世”\262 家住西关长寿西\269 西关岁月\273 云想衣裳花想城\277 南沙\282 白云山记\287 高第街散记(节选)\292 读陈家祠\297 广州\302 北京路之根\305 读城记·广州市(节选)\310 羊城:时过零点\325 广州“塞纳河”夜色\328 南边的岸(节选)\331 晨光熹微农讲所\334 广州人的水之缘\340 月浸凤凰山\343 粤韵悠悠\349 老火靓汤或者凉茶\353 我喜欢广州\357 医生手记\360 地铁梦圆\367 1957年,我的广交会之旅\373 吃在中国(节录)\376 应邀赴宴\379 重九\382 令人难忘的中国之旅\385 广州印象记\388 后记\390 试读章节 广州随笔 一 广州的财政厅前,即中山路和北京路的十字路口之间,从来是一段繁盛而喧闹的地段,它有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有高级的服装店,有著名的餐馆、冰室,有书店、文具店、杂货店和食品店等等。在这里,可以看见南方都市的特色,看见市民的生活风貌。 但在十年灾难中,它骤然出现了一种恐怖而冷清的情景。起初是铺天盖地的挑拨性的大字报,封住了商店的橱窗;接着是手执棍子的人群,一群一群地在游行,在疯狂地呼喊着吓人的口号;后来,街头上挂起了无名者的尸体,把手执棍子的“英雄”都吓跑了,露出了恐惧的状况。两年之后,混乱不堪的社会,似乎恢复了平静,“最最革命”的掌印者却把城市看作是资产阶级的安乐窝,叫喊着要让广州的服务行业搬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于是理发店搬去了,饭馆搬去了,服装店搬去了,连北京路口装饰辉煌的丝绸公司也搬去了,好像农民们真的过上了富裕的共产主义生活,都爱穿绸子衣服上馆子似的。有些店铺一时搬不走,就改作别的用场,例如广大路一家清洁雅致的专吃豆皮的馆子,就改为卖煤店,改得十分彻底。繁华的街道,大都成了机关宿舍,处处冷冷清清。有人说,如果“四人帮”寿命拖长几年,东方宾馆也将要改为“三鸟场”,正如当时中山大学的翠绿草坪改作红薯地一样。 粉碎了“四人帮”,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一些人愚蠢可笑的行为,都成了人们痛苦的记忆。我们的社会,逐渐恢复了常态。广州,和别的城市一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不仅恢复了常态,而且显现了令人欣悦的新姿。财政厅前的十字路口,架上了天桥,桥下的电车、公共汽车、旅行车、小轿车、吉普车,川流不息而又秩序井然地飞驰而过。街道两旁的铺户,已不是关上门窗的宿舍,而是装潢华丽、色彩各异的商店。从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以及各种商场的橱窗的精致摆设,反映出物资生活的日益丰富,产品质量的日益提高和发展。 马路两旁的人行道上,经常挤满了行人。从早上9时到晚上9时,都是闹哄哄的。港澳回来探亲的旅客、华侨、外国的旅游者、国内各省来公干或探亲访友的人们,都和广州的居民一起走着。许多人的脸上都带着温和的笑意,似乎挤得很愉快。这显示出繁荣、安定、色彩缤纷的广州街头,出现了一幅令人喜悦的图景。 二 从北京路往南行,走不远,又有一道新建的天桥。走过天桥,拐进一条狭窄的小街,又看见一番新鲜的景象。这不足一华里的狭长的小街,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它的名字叫高第街,又称大姑街、女人街(因为专卖女人的生活用品而得名)。这里面有一条横街叫“许地”,是许广平大姐破落了的祖居,鲁迅先生的著述中有过探访高第街的记录。这条颇具特色的小街,在“文革”中被粗暴地改换了名字,改为群众街,随之而来的是衰落、关门闭户,商店剩下没几问,冷冷清清,群众也望而止步了。 现在,高第街的名字,又引起人们的兴趣,被广泛地传播着。常常有外省来的朋友向我探问:“高第街在哪里?”探问它的目的,就因为它是一个热闹的群众化的市场,人们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衣物,而不会遭受售货员的冷眼和叱喝。这里面,街道的两边,摆满了个体户的摊档,主要是售卖时新的衣服,有香港进口的,有出口转内销的,有广州和上海制造的;男女皮夹克、大人小孩的宇航衣、西装、衣裙、涤纶毛料、涤纶内衣,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一个摊档连着一个摊档,各自张起了遮阳的塑料篷帐,不怕日晒雨淋。 除售卖衣物外,还有各种生活用品,如两节的缩骨伞、尼龙女袜、塑料花、录音带、瓷器和杂七杂八的杂物,有些百货公司买不到的东西,常会在此找到。物品的价钱比商店稍为便宜,也不会“漫天开价”,一般是按照明价打个九折,如缩骨女花伞,明价是10.5元,约9元半便可以买到。有些没有固定摊档的小贩,常常以假冒真,买者容易上当受骗,特别是不懂粤语的人。 高第街的顾客,主要是外省和省内四乡来的旅客,广州的顾客并不多,原因是那些所谓时新衣服,往往是过了时的,引不起广州年轻人的兴趣。例如T恤、宇航衣,那都是两年前的时兴货。虽然如此,人们倒喜欢到那里挤一挤,看一看,凑个热闹。如果真要买一件价廉物美的外套,每个摊档都细察一番,精心地挑选一下,总得花上半天时间,才能称心如意。 这条小街有自己的特色,起来越热闹,值得人们去巡察一遍。它吸收了许多待业人员,助长了市场的活跃,方便了群众,使城市生活趋于繁荣安定。 三 广州的小食档,同样吸收了许多待业人员,同样方便了群众。“吃饭难”的声音听不见了,站在别的顾客背后等候座位的尴尬情景看不见了,前来广州公干的旅客们,不愁吃不上东西了。 许多街头都有“煲仔饭”。外省来的客人不知道什么叫“煲仔饭”,吃一次就懂了,既方便,又卫生,饭热菜香。当中有排骨饭、腊味饭、牛肉饭、滑肉饭等等,每煲三两大米,加进调了味的肉,随到随煮,三两大米填不饱肚子,可以“加底”,即多加二两大米。这是价廉味美的大众化食谱,在广州具有悠久历史。30年代,西濠口有一间著名的六国饭店,就是以“煲仔饭”而闻名。今天的街头“煲仔饭”,虽没有六国饭店那样的水平,却也值得远地而来的客人尝一尝。 小摊档的拉肠粉,也是应时而来的精彩食品。所谓拉肠粉,就是用磨碎的大米粉调成稀浆,加些肉片或鱼片,蒸熟以后卷成猪肠的样子,因而简称为肠粉。它是一种又滑又香的早点,通常是茶楼里的点心之一,过去在街头上不容易吃到。现在,由于个体户增多,可以满足人们的食欲,随处吃得到,吃上两碟,还可作为一顿适意的正餐。 在严寒的冬天里,最逗引人的是“开煲狗肉”。在街头的小桌上,摆着一个小炉子,煮着一煲香喷喷的狗肉,几个人围炉喝酒,边吃边喝,别有一番风味。广州的市民们,把吃狗肉看作是一件难得的乐事。虽然狗肉的价钱很贵,一斤相当于两斤猪肉的价格,却也以大吃一顿为快。大寒天,街头的狗肉档特别拥挤。 随着市场的日趋兴旺,街头的小摊档不断增加,卖白粥油条的、卖牛腩河粉的、卖腊味糯米饭的、卖云吞面的、卖肉粥炒粉的、煎萝卜糕的、炒田螺的、包裹蒸粽的、烧烤鹅鸭和乳猪的、卖白切鸡的,应有尽有,几乎是要吃什么有什么,不管是码头车站,还是横街窄巷,都能吃得到。人们说:“吃在广州”,真是名不虚传。 我很喜欢这种小吃,许多人都喜欢这种小吃,它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内容,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我希望排着长队吃一碗面条的日子,在馆子里像打架一样吃一顿粗饭的日子,成为历史的陈迹。让人们更勤奋、更顺心地创造美好的生活。P39-42 序言 2006年12月,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编选了《羊城风华录——历代中外名人笔下的广州》。该书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能读到续集,即写当代广州的下集,以便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广州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鉴于此,市文史馆的同志编成了这本续集——《羊城风华录(续)一当代中外作家笔下的广州》,反映的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州生活。 广州,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百年战争沧桑的广州人民,以特有的坚韧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打下了广卅现代工业的基础;奠定了现代城市交通的骨架;搭起了山水绿化城市的框架。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州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发挥地缘、人缘和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优势,经济社会协调高速发展,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地铁、环城高速公路迅速发展、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巍然屹立、广州大学城规模雄伟、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向世界敞开怀抱、广州港南沙深水港区投入使用……经济总量稳居国内主要城市第三位。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广州人民创造了历史文明,更创造了当代广州新的辉煌,为中外作家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土壤。《羊城风华录(续)——当代中外作家笔下的广州》所选散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风格的文笔表现了广州50多年的风貌。 在编选过程中,得到广东许多作家的帮助,编者从大量的推荐作品中,经过筛选,共收入91篇。其中广东省内作家76篇,省外作家9篇,外国作家6篇。本书题材广泛,有写广州悠久文明历史的,有写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有写革命圣地、风景名胜的,有写民间风俗的,有写广州饮食的,有抒发对广州热爱之情的。这些不同题材的作品,不但深刻地反映了广州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而且也生动地反映了广州50多年来不断进步的过程,展现了广州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城市风貌,使人读后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热爱。 (本文作者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后记 本书是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组织众多馆员和专家学者一起编选而成。在编选过程中,梵扬、沈仁康、陈秋舫、张振金、赖海晏、李钟声、万振环、李绪柏、张健人、陈绍伟、符启文、林子雄、曾应枫、戴胜德、方小宁、关文明、江励夫、龚伯洪、陈丽萍、刘小妙、杨锦泉等提供了文稿、作者简介和注释等。由关振东任主编、杨光治任副主编。万振环、陈绍伟、江励夫、龚伯洪参与了校阅、审定工作。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文史处的干部也为此书的编选付出辛劳。 选编作品时,我们曾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信函等方式征求作者意见,得到广大作者热情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作者没能联系上,请有关人士看到本书后,与我们联系,我们即寄奉赠书和稿酬。 本书成书时间较紧,而当代中外作家写广州的作品浩如烟海,编选中难免有遗珠之憾。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07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