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燕园拾尘(北大十年的成长感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曙光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关于一个心灵成长的记录,这是一本为心灵和成长而作的感悟之书,书中既有作者对于生命与成长的深邃而沉静的颖悟,也有与北大名师大家们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既有对缤纷大学生活的传神描述,也有对北大文化性格和精神魅力的独特体察,而即使是萍踪履痕中的风花雪月,也无不浸透着青春旅途的艰辛,披露着一个北大学子十年宝贵的心灵历练。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读书教书之余写成的随笔集。在这本随笔集里,既有对于生命与成长的深邃而沉静的颖悟,也有与北大名师大家们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既有对缤纷大学生活的传神描述,也有对北大文化性格和精神魅力的独特体察,而即使是萍踪履痕中的风花雪月,也无不浸透着青春旅途的艰辛,披露着一个北大学子十年宝贵的心灵历练。

这是一本郑重而朴素的书,格调清雅,文笔酣畅,相信其中对于生命与情感的明哲而虔诚的感悟,一定会激起所有正在成长的心灵的深切共鸣。

目录

第二版自序

第一版自序

第一辑北大十年的青春烙痕:成长手记

寂寞而勇敢地担当生命——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千代野的木桶——论丧失与解悟

卓然不群的另类姿态

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

倾听生命里永久的黎明——读梭罗《瓦尔登湖》

隐忍、舍弃与征服:“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读《贝多芬传》

不完美的现实与完美的实现

自省和感知:创造内心的秩序

生存的从容与悲剧性的陶醉

爱:虔敬而沉静地等待

爱与欲:一种诗化哲学的观照——读奥·帕斯《双重火焰》

诗人之梦:论诗歌与梦想——再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从容的坚守与高贵的疏离

炼狱和再生

在大众的信条下呼吸自如

在自己的精神领地里作酋长——王开岭《精神自治》读后

心灵的成长和壮大是生命的源泉和归宿

内心宁静和幸福的奥秘

爱你的寂寞,珍惜默思的时光

永远领受和体味广大的生活

第二辑倾听北大的心脏:北大人心灵探寻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地

——为祝贺陈岱孙先生九五华诞而作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纪念陈岱孙先生逝世两周年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访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北京大学著名诗人和学者林庚先生小记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

诗人之死:论诗歌与生存

——为北大杰出的诗人海子逝世十周年而作

扶柩高歌的圣徒

——纪念北大杰出诗人戈麦逝世两周年

诗情与冷眼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著名学者赵园研究员

戴上枷锁的笑

——记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名学者吴福辉先生

生命忧患与反抗绝望

——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温儒敏先生

“推翻历史三千载”

——记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

精神明亮的人

——赵靖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回望苍茫人生

——记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陈振汉先生

第三辑湖光塔影间飘扬的思想羽毛:燕园随想

北大随想

之一大学气象:北大性格素描

之二为了成长着的心灵——我与《北大校刊》

之三暌违十栽梦依稀——毕业十周年感怀

之四“教然后知困”——教学随感

之五北大野史说风流——夜读《北大往事》有感

之六北大“老生”寄语“新鲜人”

之七北大校歌小识

之八北大边缘人自画像

千禧信笺

之一遥远的生命感召

之二眼泪让爱更加深沉清澈

之三只有爱才能烛照人生

之四爱为对方开启更为广大的世界

之五我渴望一种纯净安详的气息

萍踪履痕

之一亦风亦雨司马台——登金山岭长城散记

之二惟有寒松见少年——妙峰秋游小记

之三梦想敦煌路八千——西行散记

之四雪域诗国独寂寥——青藏纪行

之五我欲因之梦寥廓——草原散记

附录:拾尘论语——关于《燕园拾尘>的评论和通信

(一)个人成长的本真叙述

(二)燕园的卡卜斯

(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索读《燕园拾尘》后的“困惑”

(五)让每一天因为生命而美丽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千代野的木桶

           ——论丧失与解悟

在一个安静的初春的深夜里展读禅宗的智语,对于眼睛和心魂都是一种愉悦的休憩。佛家的哲人似乎总有玄思妙想的天赋,悠远沉邃,宛若不食人间烟火。蜗庐之内灯影柔黄,窗子外面因为月光弥满反而更加澄亮一些;而此际的我的胸里,是被许多的丰满的感悟和邈远的忆想所充溢着,我品嚼着那些禅宗大师们布道式的琐屑然而又是亲切的文字,说不清是感喟还是欣喜。那是布满暗喻的文字丛林,迹近玄学,可并不让人感到晦涩;那里面充满了神性的启示,可又并非庄严肃穆,使人产生敬畏之感。禅宗的语言是直觉,明朗、机警、零碎、锋利。有人感叹耶稣的语言的魅力:“它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正像雨天的泥土被雨水浸透时发出的那种浓郁的芳香——那是润土的芳香,是你在海滩上闻到的芳香,是海洋与树木的声音。”听禅宗的不太讲究逻辑的娓娓叙谈也有同样的享用。“难得浮生半日闲”,我在这个静得连自己的呼吸声也听得到的月夜里,得享用一种犹如檐下或炉边交谈式的快乐,也是浮生一乐了。

佛家讲开悟(enlightenment)。开悟恐怕是一种难于言传的境界,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此处无声胜有声。开悟是心智上的瞬间的升华,是刹那间心如澡雪般澄静明透的灵魂自觉,是心灵一时挣脱了所有的羁束来达到空前的自由与光明,是智慧集结了许多艰辛的探寻之后所抵至的圆满沉静的光辉的彼岸。开悟与任何一种宗教仪式都毫无关联。开悟只是一种解脱的状态,迹近神明的顿省,是生命本体的空前启蒙。禅宗中有一个尼姑千代野开悟的故事。千代野刻苦修行多年,始终未能开悟。一个月夜,她提着盛满水的旧木桶,正行走间,看到映照在水桶中皎洁如玉的明月,突然,竹编的水桶箍断裂,木桶散了架,水全倾泻出来,桶里的月亮消逝得无影无踪——此刻,千代野猛然开悟!千代野写了一首优美的意味无穷的禅诗:

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圆满,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

然而顷刻之间,桶底塌陷,

从此再没有水

再没有水中的明月,

而我的手中是空。

在我看来,千代野的开悟所蕴涵的隐喻是异常丰富的,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意味深远的启示:生命不但未从丧失中崩溃,反而从丧失中得到超脱与解悟,得到生命自身的某种升华。竹编的水桶箍不会永远坚韧,木桶中的月亮不可能永远圆满如昔,但当木桶崩塌的刹那,千代野却获得了心灵的空前超脱。那种原本给她带来巨大的震惊与恐惧的尘俗中的变故,那些曾经或许令她苦痛与焦虑的遭遇,此时却开启了她面向人生解悟的又一面明澈的窗户。当她坦然面对这些生命中“必要的丧失”的时候,她或许会理解到“失去”原是另一种更具隐喻性和幽默感的获得,“崩溃”原是另外一种更为坚定和睿智的再建的前奏,我们正是从不断的丧失之中得到生命本该体悟的神性的训诫;它并非恶意地隐藏在我们意料不到的灾难、危机、挣扎与苦涩的果核里,以我们必然领受的命运的方式逼使我们服从生命本身的节奏。正如Judith Viorst在Necessary Losses的副标题中所揭示的:“爱,梦幻,依赖和不能实现的期望,所有我们为成长所必须放弃的。”这是一对近乎残酷的然而都是真实存在的生存悖论——丧失与自我完成——我们总是在丧失中成长,完成一次对自我精神与生存理念的扬弃,如同一只蝉从温柔的蛹中蜕变而出,或是一只蝴蝶冲破蚕茧的重重包裹而达成痛苦而辉煌的质变。

从来不要试图用某种乌托邦式的谎言麻痹和欺骗自己,也从来不必畏惧那些我们本来付出的精神上的折磨与牺牲,因为它们是我们为了成长而必须支付的。耶酥在牺牲之中达到质变,从残忍的绝望的死亡里获得再生;乔达摩·悉达多决然抛离娇妻爱子慈父王位而苦修梵林,从生命的涅槃里寻回终极意义上的自身。我们付出“丧失”的成本的同时,必将同时获得更为丰盈的心灵的回报,而对于“丧失”,我们只需要感激、祈祷、宽容和希冀,不需要彷徨、哭泣、怨尤和绝望。丧失给我们领略孤独面对苦难的孤立无援的境界,让我们尝试在一无所有的“空”里寻找生存的深远意义;丧失给我们另一种坦然和智慧,正如一粒种子,当它被掩埋到土地里的时候,它必会感到某种丧失一切的巨大的苦难的降临,它会依恋以往的光明时光,它会感到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的迟疑与困惑。它想象不到丧失后的另一番天地:种子的丧失正是另外一种萌发和成长,当它成为大树的时候,它将为自己饱满的果实和青葱的枝叶而骄傲,它曾经经历的巨大的不安和惊悚此刻却换来更高境界的欢愉:它与飞跃往还的众鸟嬉戏,与白云和繁星相交谈。

有哲人说:“你必须死亡以达到再生,你必须失去一切来赢得上帝。”丧失是一种祭奠,对于不可以挽留的生命风景的一种凭吊。我们秉着无比忠实和隐忍的心怀,承担“丧失”所赐予我们的巨大的空寂和悲楚,倾听生命里面那些悠扬的怨诉所带给我们的宝贵的暗示。成长,在某种残酷的意义上而言,是一条逐渐丧失的旅道,我们将慢慢以生命为代价来放弃对于外界的依赖和对于尘世的完美的假定,返回自我,观照内心。木桶崩塌了,水倾洒净尽,水中之月也随之倏然消逝:千代野于此际却訇然开悟。

                一九九九年四月九日凌晨一时

P7-9

序言

我为什么写作?这是一个我常常追问自己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永远只是生活本身。只有虔敬地爱着生活的人,才会有丰盈的值得宝贵的思想,而有没有写作,则是次要的事情。写作只是一个真诚地生活着的人面对生命的吟唱,是对自我生命历程的深切的反省。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没有意义。他道出了一切写作甚至一切言说的终极目的。

我不是作家,也从来没有自诩为作家。我只是一个自我心灵成长的忠实记录者。《拾尘》是一个跋涉在人生之路上的年轻心灵的真诚独白和反思,从初衷而言,这些文字不是展示给大众的流行读物。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并不悦人耳目的文字获得了许多心灵的共鸣。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感恩的心情是无法言传的。

也许同样值得庆幸的是我选择了一个学者的职业,并同时有幸生活在燕园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之中,这使我得以在经济学研究之余,可以偶尔偷闲延续我的写作生涯。在我看来,经济学的工作致力于外部世界的均衡发展,而心灵的工作则致力于内在世界的和谐成长:经济学的工作塑造我们的理性生命,而心灵的工作则成就我们的信仰空间。在这双重生活中,内在和外在相辅相成,理性与信仰都不可或缺。而我始终认为,一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谨严肃穆的学者,倘若没有一种温润的类似于艺术家的心境去滋养,迟早会变得心灵枯萎,生命干涩。

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我写道:“留在燕园忝为人师,自当收拾起游吟诗人和不羁浪子的情怀,一心一意作个正襟危坐为人师表的教书匠。从此左手涂散文随笔,右手撰经济文章,两栖动物,从容游走,其间甘苦得失,自不足为外人道也”。

《拾尘》再版,以上的话,权作序。

                       王曙光

                    2005年8月6日深夜

后记

《燕园拾尘》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付梓,而今4年过去,坊间已经不易再搜寻到这本小书的身影。今年春天,作为《拾尘》的助产士的子寒兄,鼓励我将这本朴素单薄的小册子修订重版。我自然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所以在这个令人难耐的酷暑之中,我几乎隐居似地待在畅春园的蜗庐之中,用了将近半月时间将第一版逐字校勘一过。一面修订旧作,一面好像在阅读以往的时光,个中感触,不足为外人道也。

借着再版的机会,我将《拾尘》的篇目作了一些变动。首先是删掉了与本书的“成长”主旨不太相干的十二篇小文,这些文字大多写于大学时代,颇多风花雪月之感,如今我实在不忍劳驾读者再看这些幼稚清浅的文字。在第二版中,增加了若干篇近几年写的文章,计有《在自己的精神领地里作酋长——王开岭<精神自治>读后》、《回望苍茫人生——记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陈振汉先生》、《为了成长着的心灵——我与<北大校刊>》、《暌违十载梦依稀——毕业十周年感怀》、《教然后知困——教学随感》以及《我欲因之梦寥廓——草原散记》等六篇。同时,在第二版的附录之中,选了我所尊敬的师长和朋友对《拾尘》的五篇评论与书信。这样变动之后,原来第一版中的四辑内容就合并为三辑,这样阅读起来也许主题稍集中些,不像初版那样散漫芜杂。

《拾尘》是对生命的感恩和怀念。我期待着藉着这册小书,将这种心怀传达给所有敬畏生命的同道者。

                       王曙光

                     2005年8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