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关系是历史上第一种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的关系问题。在苏联解体的情况下,用中国人的眼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从总体上去梳理把握和评价这一关系,对现存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与共处的关系,如何在根本制度对立的情况下,既坚持其根本制度不变,又能妥善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化解其在各方面的进攻,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美苏关系的这两条主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美关系70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桂立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美关系是历史上第一种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的关系问题。在苏联解体的情况下,用中国人的眼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从总体上去梳理把握和评价这一关系,对现存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与共处的关系,如何在根本制度对立的情况下,既坚持其根本制度不变,又能妥善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化解其在各方面的进攻,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美苏关系的这两条主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内容推荐 苏美关系是历史上第一种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度主导了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使世界各国无不受到其关系发展的影响。在苏联解体的情况下,用中国人的眼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从总体上去梳理把握和评价这一关系,对现存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与共处的关系,如何在根本制度对立的情况下,既坚持其根本制度不变,又能妥善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化解其在各方面的进攻,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从全书可见,其关系发展中的两点基本历史事实和主线是确凿无疑的:第一,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遏制、演变政策历经70余年连续不变,时至今日,少有改变。对之软化抱有任何幻想都是不现实和错误的,其结果只能是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丧失、国家解体,被同化到资本主义行列中去。第二,苏联在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对之挤压的应对上缺乏长期一贯的对策,并存有失误。要么一味对抗,要么不断让步。不能很好地解决原则与妥协、发展与斗争的关系。回首往事,邓小平的坚持原则,避其锋芒、调整自体、落脚发展、不搞霸权、反对霸权的韬光养晦之策确是正确的。全文从历史的角度,对美苏关系的这两条主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分析了苏俄初创时期列宁的对外政策思想,指出列宁是坚持革命原则与应用灵活妥协方法的策略大师,他从未忘记“谁战胜谁”的问题,但又主张在现实中坚持“和平共处”的策略方针。而从威尔逊以来的美国4届共和党政府以“不承认”政策为武器,开始了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斗争,无所不用其极,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冷战”政策事实上由此开始。不承认苏联16年(不承认新中国23年,而不承认古巴社会主义国家则已有40多年)。建交则是美国出于世界地缘政治利益考虑的结果。 第二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美苏同盟关系中存在的共同利益、矛盾斗争进行了分析。指出共同对敌是联盟形成的基础,而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则是破坏联盟基础的基本因素。苏美英三国的意识形态情结,苏联战前战后的扩张主义行为,英国力图维护帝国,美国欲要主导世界的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联盟瓦解、反目为仇、斗争又起。 第三章揭露了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实力原则和势力范围原则在二战后的大国关系中复活了。苏联要维护战争中夺得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与美国要称霸全球的政策迎头相撞。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行强权政治之实,这就是冷战出现的原因及其实质。在这一点上,杜鲁门与斯大林不相上下。 第四章分析了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稍有缓和的原因。指出赫鲁晓夫的现实和解政策和和平共处的外交路线是导致苏美关系初步缓和的主动因素,而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僵硬不妥协政策则是缓和不能发展的消极破坏因素。斗争和冲突仍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 第五章指出,社会主义苏联现实力量的大力增强和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的窘况是六七十年代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基本因素。合作性竞争有所发展,但苏攻美守的形势不能维持长久。勃烈日涅夫只顾追求超级大国地位,而忘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错过了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扩张政策遗患无穷、有百害而无一利,也是要失败的。 第六章说明由于苏联不能正确处理内外政策的关系而使自己日益陷入被动停滞的境地,自苏联成立以来专注重工业发展的计划经济已现衰败之像。戈尔巴乔夫过分退让的政策虽有利于国际形势总的缓和,却不能减缓反而促进了“振兴抗苏”的里根对苏联的全面挤压和演变政策的加剧。 第七章揭露了美国政府“图穷匕见”、假友真敌的面目,指出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是瓦解苏联东欧集团的重要因素。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早期苏美关系 第一节 列宁外交政策思想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的对美政策 一、特殊历史时代列宁的“世界革命”理论与实践 二、列宁关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善于利用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巩固发展自己的思想 四、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对美政策 第二节 美国的不承认政策及其思想根源 一、美国对苏不承认政策的形成 二、不承认政策在二十年代的继续 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反苏政策的加强 四、不承认政策的意识形态根源 第三节 苏美建交和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罗斯福对苏承认政策的由来 二、罗斯福政府转变对苏政策的经过 三、苏美建交后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合作与冲突 第一节 斯大林外交思想及其功过 一、斯大林对苏联外部世界的认识 二、苏德战争前夕,斯大林的错误思想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西方的合作与冲突 一、最初的美国援助和对苏实施租借法 二、开辟第二战场之争 三、战后分割欧洲之争 四、其他争论 五、罗斯福最后的对苏思想 第三章 冷战与对峙 第一节 冷战的起源 一、“冷战”和冷战的起源 二、战后丘吉尔、杜鲁门的对苏政策 三、斯大林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思考 第二节 冲突和对峙 一、联盟中的不和谐音 二、联盟破裂 三、对早期冷战的总结 第四章 对抗中的非稳定缓和 第一节 赫鲁晓夫的外交思想 一、“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二、全面彻底裁军 三、国家关系和对亚非拉政策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初步缓和 一、民主党时代的结束 二、日内瓦最高级会晤 三、日内瓦会议前后 四、赫鲁晓夫访美 五、争夺欧洲和第三世界 六、艾森豪威尔时期概评 第五章 斗争与缓和交织的年代 第一节 缓和的历史与现实 一、核武器的出现及其影响 二、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三、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变 四、推动缓和的其他因素 第二节 缓和的历史进程 一、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 二、尼克松和福特时期 三、卡特时期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的进攻战略 一、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二、“勃列日涅夫主义” 三、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四、武装入侵阿富汗 第四节 缓和的实质和影响 一、缓和的实质 二、缓和的影响 第六章 新冷战与新缓和 第一节 回到僵持对抗 一、里根的冷战原教旨主义 二、阿富汗与波兰的反苏行动 三、军备竞赛和科技与财政压力 四、经济技术战与经济战 五、全球争霸 六、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第二节 从激烈对抗转向对话 一、日内瓦会晤 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政策 三、军控领域的对话 第三节 新缓和及其实质 一、新缓和的表现 二、新缓和的原因 三、新缓和的特征 第七章 苏联解体前夕 第一节 频繁的首脑会晤 一、马耳他会晤 二、华盛顿会晤 三、赫尔辛基紧急高峰会议 四、莫斯科会晤 第二节 美国政府推动苏联解体的策略手段 一、拖垮战略 二、“以裁促变” 三、分化、瓦解华约集团 四、“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五、推动苏联解体 参考书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