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武侠文化通论
分类
作者 王立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侠文化与民俗、文学主题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侠文学及其慕侠习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生动而具体地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在民俗传统中的流变、道教仙话、女性观念、饮食文化、武侠文化、江湖侠盗伦理等武侠崇拜民俗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其中诸多神物崇拜、动物崇拜等对于武侠崇拜的生动而具体的范例故事,更使得本书趣味昂然,在阐发理论和题旨的同时,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情趣。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从文学母题的文化内蕴贯通流变角度,分析了秦汉游侠精神实质与复仇心态成因,侠义复仇故事流变三种倾向,动物悼亡殉死传说,唐人射虎斗虎描写,比武退让与传统武德信仰崇拜,兵器妖化与古代通俗小说表现武侠的道具,女性以智抗暴,金庸及港台武侠小说五大复仇模式对传统复仇观念的突破等。还从中外文学母题相通互动的影响研究角度,阐述了佛经文献中野生动物故事的教谕意义,中外“比武斗智”母题与佛经故事关系,明清通俗小说“赌技服人”母题怫经文献来源,侠盗采化禁忌的深层人类学内蕴与宗教成因,冯燕母题的佛经文献渊源,以及金庸小说化尸术母题、大雕意象的外来文化渊源等,附录还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武侠史论著。

目录

前 言 慕侠民俗与武侠文化史的精神意义

第一章 秦汉复仇习俗心态与游侠精神实质

一、汉代游侠精神在复仇习俗濡染下的变化

二、复仇:血性少年行侠仗义的标榜与标签

三、社会心理中的人格品评尺度对于侠文化的精神建构

第二章 古代侠义复仇故事的流变及其三种倾向

一、先秦侠客精神的灵魂及其出史入文

二、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出的三种倾向

三、三种侠义趋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重读剑仙聂隐娘

  ——互文性、道教与通俗小说题材母题

一、剑仙求贤徒母题

二、离世入山修道母题与服食飞升及变形母题

三、成仙得道的考验母题

第四章 中国古代动物悼亡殉死传说的侠文化内蕴

一、异类悼母故事的侠义话语内蕴

二、异类悼子故事的侠义话语内蕴

三、异类殉恩主故事的侠义话语内蕴

四、动物悼偶殉死故事的侠义话语内蕴

第五章 禽兽义感母题的跨文化溯源

  ——佛经文献中野生动物故事的教谕意义

一、佛经故事中的感恩动物忘恩人母题

二、佛经传译过程中的有意误读

三、佛教传说与中国动物求医报恩故事

四、义禽义兽代诉冤故事及其佛经文献渊源

五、禽兽义感母题的多重文化意义

第六章 唐代武术文化与武侠精神

一、角觚比力中的武侠文化意蕴

二、射箭技艺中的武侠文化内蕴

三、赌胜为国争光母题的武侠内核

四、比武竞技活动所体现武侠精神的泛化

第七章 人与猛兽对阵的勇武气概

  ——唐人射虎斗虎描写的武侠文化内蕴

一、咏虎与咏叹射虎诗歌中的豪迈气概

二、猛士斗虎叙述中的武侠之气

三、唐代文学中射虎斗虎描写的成因

四、斗牛——斗虎武侠精神的一个象征事象

第八章 唐代饮食文化与豪侠气概

一、饮食文化多重表现中的豪侠精神

二、唐代酒文化张扬的豪侠气概

三、唐代茶文化所透露的豪侠气概

第九章 中外“比武斗智”母题与佛经故事

一、兵家策略与刺客行事之于母题描写的先导

二、比武斗智模式在动物昆虫描写中的泛化

三、中古汉译佛经故事对于母题的直接诱发

第十章 比武退让描写与传统武德信仰

一、传统武德观对比武退让的:精神建构

二、后发制人策略的饱满哲理内涵

三、兵家策略、出手理由与文化根源

四、忍让退避的手段与正义目标的实现

第十一章 明清通俗小说中的“赌技服人”母题

   ——侠文化与武功崇拜

一、母题的基本文学表现及核心目标

二、母题的人类学内蕴及其价值趋向

三、母题来源及演变的基本脉络

四、赌技服人母题的文化内蕴

第十二章 中土小说母题的外域信息源

   ——古代小说中的赌技服人母题溯源

一、佛经文献外来母题因子的特殊贡献

二、赌技服人母题提供的观照外域视角

三、中外交流视野中赌技服人母题的文化内蕴

第十三章 侠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

   ——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

一、侠盗禁采花的文本表现种种

二、社会教化与江湖伦理

三、团伙内部的惩戒原则

四、母题的深层人类学内蕴与宗教成因

第十四章 戏台与侠情

   ——古代优伶的侠义精神

一、忠奸意识与宋代优伶的侠义表现

二、明清时代优伶对于讽奸正气的弘扬

三、优伶讽奸的内在角色规定与外在媒介激发

第十五章 兵器妖化母题与通俗小说表现武侠的道具

一、“龙原型”与兵器妖化的几种类型

二、工具——兵器崇拜与英雄的业绩

三、兵器妖化母题的具体表现功能

第十六章 冯燕侠义母题的佛经文献考原

   ——妇女观和侠义情爱观的一个跨文化个案

 一、冯燕母题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佛经故事的先在文本载录

 三、佛教本生故事对于佛经翻译文献的印证

第十七章 古代文史中的女性以智抗暴母题

一、先唐史料及文学中的以智抗暴女性

二、唐宋野史及文学中的以智抗暴女性

三、明清野史及文学中的以智抗暴女性

四、古人对女性以智抗暴的相关评论

第十八章 金庸小说母题与古代化尸术传闻考述

一、化尸术描写及化尸药的构成

二、化尸术母题的印度及西域文化渊源

三、金庸武侠小说对于母题的创获

第十九章 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

一、大雕意象的人格化、多重意蕴与文本功能

二、大雕意象的本土文化依据

三、大雕意象的外来文化渊源

第二十章 金庸及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复仇描写的新突破

一、“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

二、女性“醒悟嫁仇”模式

三、“友情与仇怨”模式

四、“仇家子女间的爱”模式

五、“错认仇人,因误会导致复仇”模式

附录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武侠史论著述评

附录二 论从己出、详明深细——评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

附录三 一部富有新意的武侠活动史——评郑春元新著《侠客史》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章 中国古代动物悼亡殉死传说的侠文化内蕴

丧悼观念习俗对叙事者的精神建构,不单体现在对异域习俗的选择和描述上,还促使他们以一种十分亲切的同情之感来观照、理解和阐释一些动物传说。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第五回即描写一对白雕,双雕受到十多头黑雕的围攻,其一因为伤重而丧生在悬崖之上,那只幸存的遥遥望见爱侣丧生,不住地盘旋悲鸣,竟然“突然如一枝箭般从云中猛冲下来,噗的一声,一头撞在岩石之上,登时毙命”。《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写雄雕受伤坠崖死后,雌雕竟然一反常态,就连黄蓉召唤它的口哨也直似不闻,撞石折翼而死。众人无不慨叹这雌雕“如此深情重义”。应当说,以相对于人类说来是异类——动物的哀悼行为,加以人世间的伦理归因和强调,是中国古人一种惯常性的审美和伦理联想。许多这类传闻虽未必属实,但由于故事中的丧悼主体是多种动物,由动物的有意识的行为来标举丧悼情怀的普遍与高尚,却更有利于武侠文化中借助丧悼话语中对伦理价值的强调,烘染氛围,构设意境,塑造人物,其于相关民俗心理的影响,值得加以归纳。

一、异类悼母故事的侠义话语内蕴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异类悼母故事,须知它们所悼的生母是人,因而这种带有人类一半血统的异类,似乎也有理由具有某些人情人性的成分。西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载:

P37

序言

王立教授是一位博闻强记、学识淹贯、笃实勤谨型的学者。前些年,他的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创获颇丰,在海内外学人中影响至深,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赞誉,这是大家共知的事实。近年来,王立教授又将自己的学术视野从主题学向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研究方面扩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毫无疑问是他在这一新的领域中的宏观与微观探讨的新创获!

《通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专业品位的雅俗共赏的专题性著作。全书由前言、二十个章节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前言”是引导读者走进该书武侠文化世界的指路标,作者从侠文化与民俗、文学主题结合的角度,论及侠文学及其慕侠习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继之,作者在各章节中具体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在民俗传统中的流变、道教仙话、女性观念、饮食文化、武术文化、江湖侠盗伦理等等武侠崇拜民俗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其中还包括神物崇拜、动物崇拜等等对于武侠崇拜的介入。内容的丰赡翔实,阐发的情趣盎然,将会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惊奇!

同相类的其他著述比较,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努力从浩如烟海的原始材料出发,把握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分支的侠文学,其形象表现和民俗观念的载体,在历史时空中的具体发展过程,及其美学、文化意趣。显然,由于作者多年来从事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经验知识和相关理论,所以在本书中力求以描写鲜活的野史笔记材料,深刻揭示出其文化内蕴和民间武侠崇拜的诸多具体表现。因此,我们从全书整体脉络上看,本书是作者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旧有课题的延伸。作者有跨学科方法论的理论特长和研究实践的长期积累,所以本书经常跨学科地运用材料——尤其是佛经文献材料,并从大众文化心理角度来审视武侠崇拜民俗现象。作者娴熟地运用社会心理学、剧场接受学等理论,注意到作品会流传其后,作品之后会有作品。从众多的材料中提升出认识和规律,使本书从知识型演进到智慧型,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超越,也是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

《通论》给我留下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作者十分重视学术规范。例如,本书中应用了同类专书未能注意到的大量佛经文献材料,都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权威性的版本,并且一一详细注明,这在学理上具有较为持久的价值。书末附录的三篇书评,既表明作者是站在这一领域的前沿,又不掩前人的开创之功。同时还考虑到有助于读者对于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把握和理解的延伸,进而提高了本书的学术品位和趣味性。

由于本书是辽宁省教委的立项项目,又是作者在为中文系学生开设“通俗文学审美文化研究”的研究型课程及数次江湖文化、侠文学研究选修课基础上成书的,加之考虑到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市场需求以及娱乐性、知识性的需要。所以作者在表述上力求文学活泼有趣,且简洁扼要。从而使那些想要在深度层次上了解中国文化、民间武侠崇拜和慕侠心理的读者——文科大专院校师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上的“白领阶层”,乃至学理工科技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影视文学和小说名著之外的“专题”性问题的诠释——从总体上的了解达到进一步的知其所以然。正因如此,本书又是一次将繁难的学术研究成果融解成“普及”读物的大胆尝试和有益的奉献!

《通论》是一部富有学术新意的著作。作者能够以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心理学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解读武侠崇拜和武侠文学内蕴,具有学科整合的理论和方法的特征。同时,作者又能够以古今贯通的方法来讨论武侠文学和侠崇拜,对于当今读者解读武侠小说,了解武侠崇拜在现今文化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也符合如今城市生活审美趣味的时代发展趋向。因而,我深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是为序。

2003年11月15日

于北京饮水堂东窗下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齐鲁大地任教时,正面临着把主题学研究由文人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领域推进的重大学术转折,当时曲阜师范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清净的校园环境,使我能潜心博览群书,这时,结合读书心得,两次为中文系本科学生开设了“武侠文化研究”的选修课,课题得以教学相长。这时,课题陆续在《古典文学知识》、《通俗文学评论》等刊连载,成为本书的基础之一。《通俗文学评论》1995年第一期还曾特为还编发“王立侠文学主题研究小辑”,一次推出4篇拙文约36000字,对作者这项研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这前后,收到各地不少读者来信,其中也有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信,谈到他们喜爱武侠小说和相关的评论,以及家长学校反对他们阅读武侠小说的困惑。这些,都促使我将对于这一课题的阅读和思考持续进行下去。

调入吉林大学后,这一选修课以“江湖文化与武侠文学研究”题目继续开设,此间还蒙院校支持,获批了“古代通俗文学与当代大众文化”课题,列入吉林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两年后结项,但事实上课题还在不断延伸。来大连任教后,又继续延伸拓展为“古代侠义研究及情节模式”,获批并为辽宁省教委项目,亦结项。伴随着作者主题学研究影响扩大,作为小说母题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课题也不断加宽加厚,还扩展到文学与宗教文献、小说与佛经故事的跨学科跨文化影响研究领域。可以说,这也许就是本书的二个最大特色。

这次收入本书的篇章,力求在传统侠义文学向近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演变过程的具体微观层次上,注重.文本细小母题——情节单元古今沟连一个个细小脉络的实证性。其中有的篇章曾在《浙江学刊》、《中国图书评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韩国《中国小说会报》、马来西亚《人文杂志》、《明清小说研究》、《西域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北方论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有的是为一些重要会议赶制的与会论文,例如第二十章“金庸及港台武侠小说复仇描写对传统复仇观念的新突破”是1998年5月台北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的会议交流论文,曾收入《纵横武林——中国武侠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8年9月版);第十九章“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是2003年10月浙江嘉兴金庸武侠小说国际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等等,它们在收入本书时都作了较大幅度的补充修改,因而所论内容当以此书为准,特此予说明。

这次收入本书的内容,当然不能奢望是古代渊深积厚的武侠文化的全部,但都力求从武侠亚文化的角度把握文学问题,尽量体现出一些有意味母题的古今贯通,而不是徒劳无益地人为硬性划分区别文类,力求将武侠文学的“作品流”为主要意脉,看其一个个具体的分支演变过程,以及与相关文化习俗的关系。视材料情形,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也不妨有的偏重在某一时代,再以此上挂下连,以期全书的风格体例统一。成文过程中,还努力期求不与同类的专著相似和重复,体现文学主题学研究“取铜于山”的一贯特色。也是限于篇幅,对于包括作者在内的既有相关研究已较深入的课题,则尽量避开或节省篇幅,以求著书立说之旨。

书稿成书过程中,得到许多前辈学者、同行的支持和鼓励,如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侯忠义教授、曹亦冰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王学泰研究员、蒋寅研究员,吉林省社科院薛洪劫研究员、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苗壮教授、胡振开教授、薛安琴教授、孟繁森研究馆员等,还有不能一一提及的诸位多年支持作者主题学研究的各地师友同行,谨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的导师徐公持研究员和孙逊教授,一直关注本书的出版和作者主题学研究的进展,常常指教并勉励有加,这成为我不断探讨的一个巨大动力。大连大学赵亚平书记也对本书出版大力支持,使我对下一步的研究与学科建设充满信心。

全书成稿后,得蒙著名学者胡文彬研究员在百忙之中赐序,予以热情鼓励和肯定,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胡先生是吉林大学校友,又是我尊敬的卓有建树的师辈红学家,著作等身,早在80年代中期的学术会议上相识,作者就时或得到胡先生切实的指教和扶植。20世纪90年代初,胡先生主编的《武侠小说鉴赏辞典》,煌煌123万余字在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同类大型辞典较早面世的。因此,能够得到对于古今武侠小说创作有着通盘把握的胡先生首肯,一何荣幸!而另一方面,又不免感到缺憾与惭愧,许多重要的相关课题,因为学力和篇幅限制,没有在本书中予以探讨,而有的尚需要进一步深入开掘。从这个角度说来,胡先生的褒奖,又何尝不能理解为是对作者的鞭策激励呢?

人民出版社能够重视本书对于武侠文化的选题和探讨,责编孙兴民先生对于本书整体结构的策划、具体表述的润饰等都多有费心之处,他的敬业精神和认真审阅使本书减少了不少疏漏,谨在此深致谢忱!同时,在本书面世时,希望爱好武侠小说的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作 者

2005年2月于大连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