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善于骑马,好弄弓矢”,还谙熟兵法。设计“逼反李渊建唐”。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劳甚伟,为太子李建成、其弟李元吉所不容,可他一忍再忍,最终不得已于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励精图治,广纳诤言,推行仁政,开创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贞观之治。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很多东西令人难以理解,他靠什么成功地取得天下,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造如此辉煌的业绩……
李世民的所思所为是弥足珍贵的遗产,足以让后人细细品味。本书就是秉承他的思路,把李世民走向成功之路的轨迹做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凡是细心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良多教益。以史为鉴,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人物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熟读本书,你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贞观时期确实做到「中国自安、四夷自服」,文治和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太宗也就成了空前成功的皇帝。在后世人眼里「太宗朝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
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至如用贤纳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规,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作鉴来叶。
李世民的所思所为是弥足珍贵的遗产,足以让后人细细品味。《唐太宗君临天下的刚柔道行》就是秉承这种思路,把李世民走向成功之路的轨迹做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凡是细心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以史为鉴,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人物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熟读《唐太宗君临天下的刚柔道行》,你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2.保存实力,潜龙在渊
《道德经》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渭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李世民正是有一颗仁爱之心,以百姓之苦为苦,有志救民于水火,所以,还没有出场,有识之士就把希望托付在他身上。
李世民出生在“开皇之治”的年代,在隋末的战乱中成长,因为生在官宦之家,李世民没有遭受战乱之苦,但崇文尚武的习惯让他有了超凡的目艮光与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隋文帝杨坚从宇文家族手中夺得了政权,创立了隋王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大好扁面,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只可惜接班人选择不当,杨广篡位夺权。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凭着“开皇之治”积累下来的强大物质力量及数千万人口的综合国力,妄图做一番秦皇汉武都做不了的事业,结果把人民群众推到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出现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使自己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秦始皇刚统一六国,就征发数十万人修筑长城、阿房宫、郦山陵,至使人民无法生存,只有揭竿而起,推翻这个暴虐的皇帝。平心而论,修皇陵、造宫殿,为自己享乐,实不应该,何况五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秦皇帝视人民为草芥,所以应该灭亡;至于修长城,作为一个防御工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有意义的,但要在一定国力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想像能在一夜之间一蹴而就。帝国的围墙还未修完,国家已经没有了,可叹可悲。
有些该办的事,要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办,暂时办不了的,就缓办。为什么赵武灵王修长城没人反对,而秦始皇修长城却在他的面前站出千千万万个孟姜女呢?
秦始皇徭役繁重刑法苛严而亡国,只可惜隋炀帝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挖掘运河,远征高丽……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啊!
从历史发展看,修运河这项伟大的工程造福于子孙后代,隋、唐、宋、元、明、清皆凭运河把江南的财富运到北方,成为统一大帝国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使东部平原的五大流域和京都连成一片。直到今天,大运河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古代工程,能恩泽后世的,恐怕只有这条大运河了,这功绩是万里长城不能相比的。
但是,为何隋炀帝却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暴君呢?
首先看他的出发点,隋炀帝挖掘运河一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以巩固中华大帝国,这是符合长远利益的;二是为了到南方去游玩,为了自己的享乐而修运河,这就太不应该了。
再看过程,604年,征发民夫数十万掘长堑;605年,征发民夫200万营建东京,又征民夫百万开通济渠;仅这两项工程,就征发民夫近4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征兵和其他徭役,征发总数共不下600万。
这样繁重的徭役,老百姓受得了吗?
P8-9
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至如用贤纳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规,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作鉴来叶。”
吴兢作为唐的臣子,难免有溢美之词。可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对李世民也是褒奖有加,认为虽是“稍逊风骚”,但也是中国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指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右者”!
不管从什么角度评价,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帝王。我们不去争论他是否“稍逊风骚”,也不去辩解他是否“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右者”,他开创唐代诗风,奏响贞观长歌,开创贞观盛世,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世界的巅峰,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当我们引吭高歌唐代不朽诗篇的时候,当我们漫步在世界各地唐人街的时候,当我们驻足在八百里秦川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得不为之震动:李世民,一个不是那么名正言顺登上宝座的皇帝,一个最后希望长生不老而误服丹药早逝的皇帝,为什么对中国,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这就是编译这本《唐太宗君临天下的刚柔道行》的初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善于骑马,好弄弓矢”,还谙熟兵法。设计“逼反李渊建唐”。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劳甚伟,为太子李建成、其弟李元吉所不容,可他一忍再忍,最终不得已于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励精图治,广纳诤言,推行仁政,开创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葬于昭陵(今陕西醴泉县境内)。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很多东西令人难以理解,他靠什么成功地取得天下,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造如此辉煌的业绩……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说:
在后人的眼里,太宗朝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
外围人写中国的历史,常常都是出言谨慎,不大使用夸张之词,因为大概是一不怕得罪皇帝,二无需抬高祖宗,因此…般都是力求客观,秉笔直书。《剑桥中国隋唐史》能够把唐太宗推崇为“空前绝后”人物,足见影响之大。有人说,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抛物线的极点,有人说,盛唐是世界的中心。不管这些话是不是完全正确,但绝非空穴来风。我们不想穷究这些评论,最希望获得的就是李世民何以至此……
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寻找,可是我们找到了他最原始的动力,这就是“刚柔道行”。“刚柔道行”不仅仪是道家的哲学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知道,唐太宗的血统本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混合,这位“贞观圣君”却到处找祖宗,最后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追封老子为太上玄死皇帝。
老子被中原人称为教父,他创下的道家哲学被尊为正统。道家哲学是水的哲学,善利万物而不与之争,以最柔软的姿态在万物中穿行无阻,始终奔向目标而能时时保持自洁。
李世民就如水一样,在昏君隋炀帝面前隐忍不发。在太子李建成等的威逼下忍气吞声,当势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形成山洪之势时,一举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夺取天下之后,思贤若渴,从谏如流,以百姓心为心,最终获得天下大治。
李世民的所思所为是弥足珍贵的遗产,足以让后人细细品味。《唐太宗君临天下的刚柔道行》就是秉承这种思路,把李世民走向成功之路的轨迹做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凡是细心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以史为鉴,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人物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熟读《唐太宗君临天下的刚柔道行》,你一定能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