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笔流畅,表达清晰,集科学性、现代性、全面性、系统性、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部对肝胆外科领域的关键点:肝静脉系统的崭新的学术专著,无疑地对肝外科手术包括肝移植在内,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本优秀的学术参考专著。
自1888年德国外科学家Langenbuch施行首例肝切除术至今,肝脏外科发生毋庸置疑的进展。100多年来,肝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肝脏,为人体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由于其富含血窦,解剖复杂。从最初外科医师认为的一个“勿碰我”(do not touch me)的器官发展成为定型、成熟的肝叶、段的切除术与原位全肝移植、部分肝移植术、亲体供肝的活体肝移植术,肝脏外科医师经历了一个极其艰辛的探索过程。可以说,肝静脉外科的发展与肝脏外科的发展相同步。以往,针对肝切除术中容易发生的大出血问题,许多肝脏外科医师设计了许多防止措施,包括术前解剖并结扎第一肝门的人肝血管,切肝过程中使用肝实质束带、肝钳、肝梳(hepatic comb)等,应用第一肝门的入肝血流阻断等诸多措施。但是,上述措施均为控制切肝过程中的入肝血流出血或简单的肝脏实质出血,而肝静脉系统的出血仍未得以完全彻底地控制。鉴于此,对肝切除过程中如何控制肝静脉系统出血的深入研究使肝静脉外科的发展产生了一次巨大飞跃,此过程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做出的许多有关肝静脉外科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肝外缝扎主肝静脉,也即左肝切除术前在肝实质外,左肝静脉的肝表投影处将左肝静脉缝扎;(2)切肝过程中不但控制入肝血流,同时亦控制出肝血流即肝静脉血流,做到真正的无血切肝,许多作者设计了全肝血流阻断下的无血切肝、低温隔离灌注无血切肝、选择性阻断主肝静脉无血切肝,术中利用超声吸引器游离出主肝静脉尤其是肝右静脉进行肝外处理;(3)累及主肝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肿瘤切除的同时切除主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并且应用人工血管置换。近年来,肝脏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使肝静脉外科的发展产生了第二次巨大的飞跃,主要包括:(1)肝移植术中肝静脉流出道重建方式的研究,尤其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和亲体供肝的活体肝移植术;(2)活体肝移植术中肝脏移植物获取的研究;(3)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狭窄或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4)近肝静脉损伤的现代外科处理;(5)Budd一(2hiari综合征的根治性手术与介入治疗;(6)门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TIPSS);(7)肝脏隔离灌注区域化疗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等。
笔者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家,我国肝脏外科、器官移植外科奠基人之一夏穗生教授、吴在德教授,从而对肝脏外科尤其是肝静脉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余年来在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一直从事肝脏外科和肝静脉外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同济医科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萌生出编写一部有关肝静脉外科方面的专著的念头。从此,笔者自1994年起开始收集资料,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1996年动笔分章编写,几易春秋,全书几乎均由一人执笔,最终得以告成。本书共分三十四章,书中资料主要引用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中心、青岛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国内其他肝脏外科治疗中心的报告,包括老一辈肝脏外科奠基人夏穗生教授、吴孟超教授与黄志强教授早年的文章与专著,同时亦引用一些较新或相对最新的国内外文献。为了提高书稿的质量与专业性,特地邀请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B超室崔广和主任撰写肝静脉的超声检查,放射介入科赵明东与孙殿敬教授分别编写肝静脉的MRI检查和肝静脉造影术两章。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本书编写过程中借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和手段收集国内外的最新资料,以期使本书内容尽可能反映肝静脉外科领域的全球最新信息。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拙作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加上肝脏外科和肝静脉外科领域的迅猛发展,拙作的部分内容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些手术方式和治疗措施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争议,恳切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我的老师夏穗生教授、吴在德教授的鼓励和支持,另外,我特请当年的博士生导师夏穗生教授作序。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张道宏讲师、李前教授和胜利油田工会的朱明老师绘制插图,尤其是我的妻子邓乃梅女士的不断鞭策和鼓励,并亲自校对和帮助打印书稿,特此深表衷心感谢。
邢 雪
二00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中秋,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