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小子马鸣加”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专为低年级学生创作的儿童生活故事,是一套新小学生题材作品系列,是“大头儿子”的升级版,是长大一点的“大头儿子”。作品选取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同时又贴近当下儿童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顽皮、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男生的形象,在以一份难得的童心充分体现童年时代纯粹快乐的同时,也以一份母亲的敏锐和爱心揭示了进入小学的儿童必须面临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确定等种种成长中的“痛”。
本书是《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之一,是一组生动的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故事。作者抓住童年期孩子好奇心重、天真稚拙的特点,刻画了马鸣加天真可爱的性格,自然真实地呈现了马鸣加特具童心的独特世界。
本书包括《优秀保洁员》《特殊的午餐》《越来越胖》《名字大战》《大侦探》等十个故事。是有关男孩马鸣加的学校生活的系列故事。作家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马鸣加的学校生活和成长经历。一个个小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理解,写出了孩子们的心思。故事富有情趣,充溢其中的更是一种真正的幽默和轻巧。
优秀保洁员
马鸣加一年级的时候争当大队长,结果连两天都没当到就被同学们开除了。原因是他下课的时候像特务一样死盯住每一个走出教室的同学。
马鸣加二年级的时候当上了小队长,结果因为他连续犯错误,使二(1)班失去了流动红旗,最后被自己的小队“政变”掉了。
不过没关系,马鸣加总是有机会的。瞧,这不,一到三年级,班里又要重新选举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了。当老师一宣布这个消息时,马鸣加就兴奋得差点又像一年级的时候那样大喊一声:“我选马鸣加!”
现在马鸣加当然不会真的喊出声音,人家毕竟已经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了嘛!可要是不喊出声音,就总得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那天下课以后,马鸣加就没有走出教室,因为他特别特别想知道别人会选谁当大队长。
“你选谁?”
“不知道。”
“你选谁?”
“没想好。”
“你选谁?”
“谁也不选。”
马鸣加连问了三个同学,三个同学都没说要选马鸣加,马鸣加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有些生气,一直到上课,他还在黑板那儿发呆。
“现在开始选举,先提名,后表决。大队长必须半数以上,也就是我们全班三十个同学中必须要有15个以上同学举手,这个大队长才有资格当选。”选举的那天老师说完以后,选举就开始了。
“我选马鸣加!”没想到好朋友丁转转第一个说,“他的优点是喜欢学习,成绩好;他的缺点是爱和男生打着玩。”马鸣加听了心里乐开了花,他想自己选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可后来又有同学提出苏多、周密、提子、陆军等好长一串名字,马鸣加开始着急了,心“怦怦”乱跳,因为他觉得自己一定比不过女生,再说老师也总是包庇女生的。
在举手表决之后,老师开始用“正”字统计票数了。马鸣加见自己的名字后面被写上两个“正”,一下子又有了信心:两个“正”就是20票,哈哈!我早已经过半数啦!
“马鸣加,10票,没过半数,取消。”
“不对!老师!”马鸣加急得打断老师,‘我是20票!”
“20票?哪里?一个‘正’是5票,你一共才两个‘正’呀!”,老师看着黑板不解地说。
啊?原来是马鸣加搞错了!马鸣加把一个“正”算成10票了!
马鸣加的脸顿时通红,那不是难为情,而是生气!失望!
后来选中队长的时候马鸣加也只有1 1票;选小队长的时候多一些,但也只有14票。
马鸣加彻底绝望了!
“我们还要选举一个保洁员。”老师的话忽然让马鸣加又心头一亮,不过他不知道什么是保洁员。
“保洁员就相当于劳动委员,要关心教室的整洁,随时都要捡起地上的碎纸片……”听到这儿,马鸣加心头刚刚亮起的灯就又灭掉了:什么保洁员呀?明明是捡垃圾员!哼!
后来老师等了半天,也没有同学选。老师就说也可以自告奋勇,可也没有同学自告奋勇。
“我看就马鸣加来当保洁员吧!”老师的话让马鸣加差点晕倒。
“老师,我不当保洁员,我不会!”马鸣加连连说。 可老师却指着马鸣加的座位底下坚决地说:“这个保洁员你当定了。因为全班就你的座位底下最脏,你这个保洁员就先从自己‘保’起吧!”
最后马鸣加以30票,光荣地全票通过。
下课了,马鸣加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动,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光荣。
“马保洁员!”
“保洁员先生!”
周密、丁转转、庄纯纯他们拥过去,说着,笑着,推着。
马鸣加忽然站起来严肃地说:“以后你们谁敢往地上乱丢东西,我就罚谁捡起来,因为你们都要听保洁员的话!”
这一招可真灵,教室里从此干净了很多,特别是在马鸣加的座位底下,干净得好像每节课下课都打扫过一样,老师非常满意!
后来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评选优秀大队长、优秀中队长、优秀小队长、优秀保洁员,马鸣加居然从校长报出的一长串名单中听到了“马鸣加”这三个字,他还以为听错了,去问一边的刘纤纤,见刘纤纤连连点头,马鸣加竟难为情地望着老师笑起来……
P1-8
“马鸣加”是长太以后的“大头儿子”
郑春华
我写“大头儿子”故事的时候,自己身边的儿子刚好上小学;我写“马鸣加”故事的时候,自己身边的儿子刚好要进中学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鸣加”是长大以后的“大头儿子”。因为儿子是我最最熟悉的人,我写大头儿子也好,我写马鸣加也好,不可能不受到他的影响,相反,正是因为伴随着儿子成长的道路,使我孕育出了“大头儿子”和“马鸣加”这两个故事人物。
记得儿子刚上小学那会儿,几乎天天回来要对我说这说那:
“怎么会有人用‘犬’起名字的?‘犬’不就是‘狗’的意思吗?”
“我给毛西文起了很多外号,毛病、毛手毛脚、毛驴……”
“今天还好我发现得早,要不这粒牙齿就找不到了!”
开始的时候,他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类调皮捣蛋的事情和兴奋好奇的事情,我能感受到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情感、情绪和内心世界。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不该给同学起外号,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它是没有恶意的,更不牵扯到品行问题,所以我只是 用嘲笑的方式说他欺负女生难为情。
后来渐渐地,儿子回家对我说的除了调皮捣蛋的事情以外,却开始有着越来越多的不愉快和不开心的事情:
“老师重女轻男,总是让男生抄课文抄得多!”
“我们在太阳下面做操表演,参观的老师却撑伞!”
“我将来长大一定要把制造《一课一练》《名牌小学试题》的工厂炸掉!”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以及他与这个社会越来越近距离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也越来越大,因为他不再是一个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孩子了,他逐渐地开始形成自己对外界的评判能力和批判能力。我开始感受到了儿子内心的不满情绪,也因此对他的内心特别地关注起来,因为如果我作为母亲不去积极地帮助他,他的这种不满情绪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最终将会影响到他整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儿子的不满情绪我没有采用轻视的态度,更不会采用批评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儿子不满情绪的产生是有他的理由的。我在表示对他体谅的同时,告诉他如何以最大的胸怀去谅解别人,告诉他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她除了是老师以外,还有其他各种身份,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无奈……
在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交谈中,我忽然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个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可它却往往被孩子表面的“上学了的喜悦”所蒙蔽,这种转折隐藏着很多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确定等,它太多地淤积在孩子的内心,就变成了一种“痛”,一种成长着的“痛”。
就是这个“痛”,促使我写起了“马鸣加”的故事,我想通过“马鸣加”的故事告诉痛着的孩子这是成长的必然和成长的代价,要勇敢地去面对它;我更想提醒已经离别童年久远的成人,不要忘记自己成长时的“痛”,要尽可能耐心、宽容、平和地对待今天自己身边正“痛”着的孩子!正成长着的孩子!
我觉得,郑春华是懂得小学低年级孩子“心思”的人。马鸣加系列里。也有她自己的“心思”融入其中。马鸣加的很多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意味。这种意味。与郑春华的“心思”有关。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入于童趣,而又出于童趣;以童趣的目光看儿童生活,又以成人的智慧来提升童趣,帮助儿童更快成长,郑春华身上的成人智慧,依然不离童趣、附着于童趣,这就成了郑春华创作的基本特色。
——周晴 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儿童文学作家
我很喜欢马鸣加,他虽然老是犯错误,却敢做敢当。他就好像生活在我们班级里一样。
——邓菲妮 江西省修水县第一小学五(5)班
马鸣加是一个聪明淘气、天真任性、活泼可爱的小男子汉。他有许多麻烦事,但他总会以那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并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那些麻烦事!
——张佳怡 上海市金山区山阳小学四(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