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化,但课堂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还是那些问题: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什么?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变化?
我们一直缺乏“另类”,所以缺少创新。“另类”代表了新意,“另类课堂”代表了一批新锐教师的探索,让我们感悟“另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另类课堂(语文卷)/课堂智慧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薛法根 |
出版社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流行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化,但课堂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还是那些问题: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什么?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变化? 我们一直缺乏“另类”,所以缺少创新。“另类”代表了新意,“另类课堂”代表了一批新锐教师的探索,让我们感悟“另类”。 内容推荐 流行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化,但课堂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还是那些问题: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什么?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变化? 研究细节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从这一角度出发,就能够对课堂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深刻洞悉,形成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推敲”和“另类”这两套书,恰恰就是研究了细节。 由此,一点一点地在长期的实践、感悟、反思中,教师的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风格——也就逐渐养成了品格和高度。这些,就是在教育细节的反思和追问中获得的。只有你拥有一点一点的细节,你才拥有谁也复制不了的那个独特的课堂体验。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推敲”课堂,一起“另类”,一起走进这课堂深处的小路。 目录 课堂深处的小路 第一编 冷观课堂另类现象 偏离了目标的成功 一个教材,三种演绎——《最大的麦穗》一课三教给我们的启示 窗外的鸟儿一定是鸟妈妈? 用想像移情,和文本共鸣——《云房子》另类教学片段与思考 课堂上,你该奖孩子什么? 示范课:浅尝辄止的示范 “短信”平台:引来一池春水 两个细节的逆向思考 阅读课切莫“画蛇添足” 让教育自然地流淌 把心放进课堂一 剑走偏锋求正果 诗歌教学怎能没有诗意? 诗意要走人心灵深处 第二编 我的另类教学尝试 “空白”的语文课 弹子球和口语课 蝙蝠如何飞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解读 “春的联想”怎么联想春? 点燃阅读的灵性——《三亚落日》教学片段反思 不必“为尊者讳”——我教《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点击难忘的“隧道” 指尖上的智慧——《天鹅的故事》教学谈 请给我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中的三个片段 尊重学生,从教学设计开始 精彩,源自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 高峰体验——语文课堂的魅力——《莫高窟》教学及其反思 让语言与精神在对话中发展——《塞下曲》教学实录与反思 《特殊的葬礼》的特殊 言说怎样更有语文的韵味?——诸向阳《特殊的葬礼》之课案评议 第三编 名师的另类教学艺术 拾起一片最美的落叶——特级教师窦桂梅《落叶》教学实录以及点评 简简单单上语文课 语文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有感于三堂同题课《再别康桥》 请你不要叫我的名字,好吗? “生命”的主题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学生才是思考的主体 学会与文本对话——《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评析 课文的另类读法——听于永正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有感 一节“读”具匠心的阅读课——谈孙双金老师的朗读教学 读斯霞老师《我们爱老师》课例有感 用思维和情感读课文——《猫》案例分析 教师心中要有“书” 在“咬文嚼字”中触摸心灵——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丰碑》品词艺术赏析 跳出“课文”教课文——孙建锋教学艺术片段赏析 让引导散发生命的活力——听强洪权《船长》有感 营造自由轻松的习作环境 后 记 试读章节 偏离了目标的成功 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黄行福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苏州园林》,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说明文,在初中阶段还是第一篇。在讲解“说明的语言”这一知识点时,我特地以课文后面的3道练习题为例子。这3道题目是: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绝”字能否删除?)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仅”字能否删除?)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极少”两字可否删除?) 本来,这只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这节课的教学,还要完成其他任务。但我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一内容时,我都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以上3道题,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之前,我只提了一个要求:简洁明了。 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思维也非常活跃。以第一道题为例,过程是这样的: 生:“绝”字不能去掉,去掉了就变成“大部分是对称的”,这就不符合实际了。 生:举例来说,如果“绝大部分”是百分之九十八的话,那么“大部分”就是百分之八十了,它们所表达的范围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不能删除。 生:“绝大部分”和“大部分”是不同的,“绝大部分”表示的是只排除了极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所告诉我们的是排除了一小部分。 在使学生明白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后,我又让他们去课文中再找相应的例句,谈自已的体会。整整花了近40分钟,每道题他们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说出了理由,并且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就这么一节偏离了预定目标的课,却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说,在这节课上,好像总有表达不完的意思。而且,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现在想来,那堂课之所以给了学生十分深刻的印象,主要是没有拘泥于既定的方案,没有按照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一句话,也就是比较自由。用当前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叫做“目标生成于过程中”。 类似的情况,也有一些同事遇到过。在教研活动中,时常有老师感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他们与我也有同感:偏离了目标的课,反而更成功。 当然,我在这里毫无全盘否定预先确定教学目标的意思,我所要表达的是,我们可以预先设定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可拘泥于既定的目标,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相机而行。 但是,现在有一些老师存在一种担忧:如果偏离了既定目标,那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实,这种担忧是大可不必的。 首先,无论我们怎么上课,上的都是语文课,总不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或者英语课吧。所以,大的目标始终不会有什么改变,语文课就是语文课。 其次,无论你怎么上语文课,你总是在用语文教材上课,总不可能每节课都脱离教材。而语文教材就是按照“标准”编辑的,与“标准”的大目标是合拍的。一篇课文,不论怎么上,它都没有离开课本的范围。这就是一个根本的保证,保证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都不会远离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即便是不用语文课本,而是利用各种资源上语文课,只要是以语言这一形式为主要内容,我们都不用担心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除非像“文革”那样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但那毕竟是徒有虚名的语文课,而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这就叫做小目标没有,大目标却存在。 几年前,刚买来电脑时,由于对这个新东西还不太懂,总不敢去大胆地使用,时常担心会把它弄坏。后来,电脑商告诉我:你根本不必担心会用坏,除非你拆开它。在他的这番话的开导下,我放心大胆地今天摸摸,明天弄弄;操作系统有问题,就格式化,自己重新安装。一直到今天,我都是这样使用电脑的,但电脑的硬件从来都没有出过什么故障。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以前,我们老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考不好,最主要的,还是担心偏离了既定的目标。现在看来,只要我们上的还是语文课,不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什么课,语文教学的大方向就应该是不会错的,路子就应该没走错。就像我当年使用电脑那样,只要不把它拆了,一般情况下,就不那么容易坏。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就不必担心达不到目的;有时即便是偏离了既定的目标,那又何妨? 目标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束缚,完全按照既定的目标,一板一眼地进行,就会使课堂缺乏活力,失去生气。 所以,有时我们不妨偏离一下既定的目标,使教学活跃起来。 P2-4 序言 课堂深处的小路 窦桂梅 我们的课堂乃至教育缺失的是什么? 记起几年前读过《心灵因细腻而伟大》,无缘由地受到感动。忽然间联想:那理不清的原因中是否也包含我们细腻心灵的缺失呢? 今天,细读《推敲新课程课堂》和《另类课堂》,觉得书中的东西正是我们的课堂所缺失的。这两本书同样令我感动不已。 看看我们的教学现实吧。 我们自以为在改革,在实践。但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在重复那些早已、为我们规划好了的理论思想和行为习惯呢?是不是也在跟着时髦的感觉走呢?我们的课堂似乎缺少了细心与悉心,缺乏细节的铺陈与感受。课堂好像总在滔滔不绝,或是一场潸然泪下的“真情相聚”,或是一个严肃的“新闻会客厅”;我们的课堂动不动就被这个亮点搞晕,被那个热点烤化。评价一堂课,我们只会拿着“标准”测量,对课堂中那些动人的细节和瞬间的情感,课堂流淌的人性与诗意似乎很少关注。 这当然有历史沿袭的重负和惯性。 由于受近代经典教育体系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传统教学的系统的、高度的技术取向,严重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知识,变成告诉与被告诉两个简单过程。知识变成了片面和单一的东西。 我们曾经有过机遇。当年杜威来中国讲学,推广过他的“新”教育。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说白了,有点儿把教师当作“参谋”的作用。但最终在中国没有形成主流。 现在,我们试图回归杜威,让教育真正关注人。但是,已然形成的惯性是很可怕的。而且,把思想变成细节,我们还有无数的疑问。 流行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化,但课堂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还是那些问题: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什么?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变化? 透过课堂生活,我发现,教师的情感正变得粗糙,心灵正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也变得简单而草率。我们缺少了一份从容和悠闲,缺少了一定的用心和细心,一切似乎都被简化为“速度”。 所以,我自问:宏观理论和宏大的培训活动会给你带来教学的智慧吗?教师智慧的获得和我们的付出成正比了吗?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师应该怎么办? 我想,还要回到具体的课堂体验中来! 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不能因为粗糙的教育,耽误了孩子一点一点的长大。作为教师,不是从事科研就高高在上,不是有了理论与理念就离开课堂,而是必须回到课堂、开发课堂并陪伴学生生活在课堂中。 教师要小心走进自己的课堂,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一点一点进行教学“加工”,关注每一个教育的个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赋予自己一个研究型教师新的含义——细节研究。把工作的中心移植到教学中来,细节研究可以作为一种路径,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只有做了这样研究的教师才是高明的。因此,研究细节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从这一角度出发,就能够对课堂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深刻洞悉,形成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推敲”和“另类”这两套书,恰恰就是研究了细节。 由此,一点一点地在长期的实践、感悟、反思中,教师的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风格——也就逐渐养成了品格和高度。这些,就是在教育细节的反思和追问中获得的。只有你拥有一点一点的细节,你才拥有谁也复制不了的那个独特的课堂体验。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推敲”课堂,一起“另类”,一起走进这课堂深处的小路。 后记 随着对新课程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必须尊重一线教师的智慧,我们必须回到课堂,回到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日常课堂。 这也是我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后的感慨,不管是名师还是普通的教师,他们都用自己的力量在改变着课堂的形态。本书有很多一线教师课堂实录和案例,就如书名所提示的那样,本书是关于语文“另类课堂”的文本。尽管许多课堂中的“另类”现象还值得我们探讨,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怍是一种勇气和尝试。本书在章节上也显示了我们对“另类课堂”的基本态度,如“冷观课堂另类现象”是冷静的思索,“我的另类教学尝试”则是对勇气的嘉许,“名师的另类教学艺术”更多的是较为理想的“另类课堂”。 对这些试图改变课堂旧日形象的行为,无论我们是否赞同,我们都该用理性的思考代替轻率的否定或肯定,因为我们明白在这些“另类”教法中,正包含和孕育着来自一线教师的智慧,这些点滴的智慧正为我们营造一种创新的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当然,由于种种因素,许多能给我们带来启示的课堂文本还没有纳入到书中,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此外本书所选文本也一定还有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 薛法根 200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