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推敲新课程课堂(语文卷)
分类
作者 薛法根
出版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细节”决定课堂效率,“细节”中渗透着课堂智慧,在对“细节”的推敲中显现教学功夫,教师成长从推敲“细节”开始。

教师要小心走进自己的课堂,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在內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一点一点进行教学“加工”,关注每一个教育的个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你拥有一点一点的细节,你才拥有谁也复制不了的那个独特的课堂体验。

那么,请让我们一起“推敲”课堂,一起“另类”,一起走进这课堂深处的小路。

内容推荐

本书就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所达到的深度,那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课堂的细节上,因为这些生动的细节暗示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或者更进一步说,这些细节暗示了我们是否真正热爱我们的课堂,热爱我们的学生,尊重我们的教育使命,所以,我们不但关注课堂细节,而且推敲课堂细节,我们试图在细腻的对课堂的“修辞”中温习语文教师应有的诗人气质。

目录

课堂深处的小路/窦桂梅

第一编 小镜头 深思考

 那棵小树都累出了汗

——感悟学生语言的魅力

 空洞的愉悦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别出心裁的朗读

 这个“千”字写得真好!

——哪壶开了先提哪壶

 第五个字母

——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造萌芽

 老师,你的字写错了!

 课堂鼓励不宜物质刺激

 陪别的同学把课文念完

 没有开始的一课

 成功地捕捉和利用学生资源

 能不能讲趵突泉的枯水季?

 以鼓励为底色的“惩罚”

 如何面对“超出范围”的质疑

 课堂预设一定要生成?

 只给老师95分

 用板书给课堂点睛

 鹬和蚌能说话吗?

 要跟上学生的速度

 师生的情感交流在细微处

 寻找比“叫停”更好的方式

 理念决定细节

 “错”出的精彩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新定位

 偏“困”失“优”

——课堂教学的另类不公平

第二编 教无定法

 思想演绎与溢于言表

——从两篇课文的理解分析看语文主题思想的渗透教学

 “语文”二字为何不见了?

 应“模糊评价”还是“精确评价”

 探寻课堂“有效生成”的规律

 如何面对学生不应该的“笑”

 一篇课文两道风景

 不妨做一回“无知”老师

 不妨让孩子也参与“听课”

 教室里飞进一只蝴蝶来

 让语文走进诗意的天空

 理念在“争议”中提升

 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做些什么?

——《海天骄子》教学启示

 巧得读法,培养“自读”能力

 从大处着眼,“对话”中感悟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片段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的“败笔”

第三编 精彩片段 冷思考

 角色体验见真情

 可以批评英雄吗?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反思

 语文课可以走多远

——《自己去吧》教学片段评析

 《鸬鹚》与人生的节奏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语文探究式学习岂能用“查”字代替

 教师惯用语的冷思考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中“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光”

 无法预约的精彩

——《赶海》引出的思考

 走出小课本,走向大语文

 豆腐干进了作文课堂

 上有天堂,下有什么

 谨防另一种灌输

 信马由缰的误读要不得

 有“虚火”的课堂

 “蓝天是白云的家”和“猪圈是猪的家”

 这些鸟蛋怎么办?

 娇滴滴的语言和娇滴滴的教学

 莫让鼠标点住了学习的步伐

 植根于文本,才能伸枝于哲思

 说者无心,教者须有意

 别让学生的情感成为“荒地”

 走进生活学语文

 打一些情感的底子,述一些心灵的感动

 都是“生成”惹的祸?

 超越文本必须先立足文本

 质疑“谁能读出九天”

 追求纯真的课堂生活

——课后调查引发的思考

 让“大海”生动起来

 此时无“声”

 老师,这儿该怎样读?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棵小树都累出了汗

     ——感悟学生语言的魅力

     北京市延庆第三小学 耿翠羽

小镜头 今天听朱老师讲《秋天的雨》一文,文章以秋雨为线索,写出了初秋时节树林、田野、果园、鲜花五彩缤纷的色彩——描写果园用了“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你挤我碰”的句子。学生从“你挤我碰”这个词想像开来,有的说果子结得特别多,有的用上了“果实累累”,有的用了“硕果满枝”。这正是我心里的满意答案,正当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嘟嘟囔囔地冒出了一句:“树上结满了果子,那棵小树都累出了汗。”

深思考 当时只觉得这句话用得非常好,课下思之,不禁为儿童的语言魅力感慨:一是一个“汗”字写出了秋季地暖天凉露水凝结的自然现象;二是一个“累出了汗”形象地写出了小树挂满果实时那种硕果累累的情景;三是一个“累”字写出了小树虽然很辛苦,但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硕果盈枝的欣喜和甘甜;四是短短几个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可爱、进取、丰收、拟人化的小树的形象……这独特的想像和表现力让我折服。这就是儿童的语言,一股充满童真的清泉。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大胆地说孩子的话,让孩子勇敢地做孩子的动作,让孩子用他们的方式表示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个孩子,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资源宝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芬芳的,儿童的世界是生动可爱的,这不是老师读了多少书、教了多少课就能说出来的,仅此一句学生就足以做我的“一句之师”了。

      P2

序言

    课堂深处的小路

        窦桂梅

我们的课堂乃至教育缺失的是什么?

记起几年前读过《心灵因细腻而伟大》,无缘由地受到感动。忽然间联想,那理不清的原因中是否也包含我们细膩心灵的缺失呢?

今天,细读《推敲新课程课堂》和《另类课堂》,觉得书中的东西正是我们的课堂所缺失的。这两本书同样令我感动不已。

看看我们的教学现实吧。

我们自以为在改革,在实践。但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在重复那些早已为我们规划好了的理论思想和行为习惯呢?是不是也在跟着时髦的感觉走呢?我们的课堂似乎缺少了细心与悉心,缺乏细节的铺陈与感受.课堂好像总在滔滔不绝,或是一场潸然泪下的“真情相聚”,或是一个严肃的“新闻会客厅”;我们课堂动不动就被这个亮点搞晕,被那个热点烤化.评价一堂课,我们只会拿着“标准”测量,对课堂中那些动人的细节和瞬间的情感,课堂流淌的人性与诗意似乎很少关注。

这当然有历史沿袭的重负和惯性。

由于受近代经典教育体系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传统教学的系统的、高度的技术取向,严重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知识,变成告诉与被告诉两个简单过程。知识变成了片面和单一的东西。

我们曾经有过机遇。当年杜威来中国讲学,推广过他的“新”教育。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说白了,有点儿把教师当作“参谋”的作用。但最终在中国没有形成主流。

现在,我们试图回归杜威,让教育真正关注人。但是,已然形成的惯性是很可怕的。而且,把思想变成细节,我们还有无数的疑问。

流行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化,但课堂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还是那些问题: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什么?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变化?

透过课堂生活,我发现,教师的情感正变得粗糙,心灵正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也变得简单而草率。我们缺少了一份从容和悠闲,缺少了一定的用心和细心,一切似乎都被简化为“速度”。

所以,我自问:宏观理论和宏大的培训活动会给你带来教学的智慧吗?教师的智慧获得和我们的付出咸正比了吗?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师应该怎么办?

我想,还要回到具体的课堂体验中来!

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不能因为粗糙的教育,耽误了孩子一点一点的长大。作为教师,不是从事科研就高高在上,不是有了理论与理念就离开课堂,而是必须回到课堂、开发课堂并陪伴学生生活在课堂中。

教师要小心走进自己的课堂,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在內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一点一点进行教学“加工”,关注每一个教育的个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赋予自己一个研究型教师新的含义——细节研究。把工作的中心移植到教学中来,细节研究可以作为一种路径,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只有做了这样研究的教师才是高明的。因此,研究细节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从这一角度出发,就能够对课堂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深刻洞悉,形成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推敲”和“另类”这两套书,恰恰就是研究了细节。

由此,一点一点地在长期的实践、感悟、反思中,教师的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风格——也就逐渐养咸了品格和高度。这些,就是在教育细节的反思和追问中获得的。只有你拥有一点一点的细节,你才拥有谁也复制不了的那个独特的课堂体验。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那么,请让我们一起“推敲”课堂,一起“另类”,一起走进这课堂深处的小路。

后记

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他“推敲”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是“推”还是“敲”是诗人作诗时要注意的细节;作为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诗歌”,在作“诗”的过程中,我们也有我们的细节、我们的“推敲”。

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课堂的认识更为准确和细腻,除了宏观上的把握,我们更需要在细节上层现新课程理念的力量。因而,所谓“推敲课堂细节”就是对课堂的挑剔,是对课堂的一种态度,或者说一种关于课堂的修辞,即我们的课堂必须在细节上能够承载着我们的教学意图,从而获得课堂在细节上的积累以及持续的进步。

本书就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所达到的深度,那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课堂的细节上,因为这些生动的细节暗示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或者更进一步说,这些细节暗示了我们是否真正热爱我们的课堂,热爱我们的学生,尊重我们的教育使命,所以,我们不但关注课堂细节,而且推敲课堂细节,我们试图在细腻的对课堂的“修辞”中温习语文教师应有的诗人气质。

当然,由于时间紧迫,本书二定还有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渴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特别感谢北京市教科院基教处、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冉乃彦老师对“小镜头 深思考”部分的组稿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薛法根

     2005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