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能帮人们干什么?如何赚钱?什么叫风险投资?什么是品牌?如何营销?如何建立互联网公司的部门?如何处理股东关系?如何管理董事会?……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互联网过去的十年和今后的十年,都值得未来的历史学家大书特书。本书作者林木的采访从多个人的多个角度,记录了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为我们的了解、研究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网事十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一百人(林木专访间2005年合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木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能帮人们干什么?如何赚钱?什么叫风险投资?什么是品牌?如何营销?如何建立互联网公司的部门?如何处理股东关系?如何管理董事会?……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互联网过去的十年和今后的十年,都值得未来的历史学家大书特书。本书作者林木的采访从多个人的多个角度,记录了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为我们的了解、研究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林木将2005年在sohu林木专访间制作的内容,汇编成集的一本书。互联网在美国、在中国,被证明可以与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蒸汽机使人类从人扛马拉的生物劳作中解放出来,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互联网的发明第一次建立了地球人共同的神经中枢系统,彻底地改变了人类获取资讯、表达、沟通、娱乐和交易的方式,地球因此没有距离。所有的人种,以及这些人种衍生出的文化,就像他们共同的、来自非洲的祖先一样,重新回归到一个地球的大家庭。在革命到来的前夜,中国大地上散落着的各路人马在积聚着互联网势力,因为经历、背景、嗅觉,以及敢于突破惯常思维的勇气,他们有了捷足先登的机会,这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如同探险。互联网已经过去的十年和未来的十年,都值得历史学家们大书特书。本书从多个人、多个角度,记录了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为我们的了解、研究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l章 一本书 ——引爆中国互联网 第2章 创业历程 ——那些“英雄”的青葱岁月 第3章 资本故事 ——网络公司的维他命 第4章 中国信息产业 ——信息是信息时代的石油 第5章 传统巨人 ——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6章 媒体变革 ——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第7章 公众智慧 ——每一个IP地址都是平等的 第8章 创新挑战 ——不变的只有变化 第9章 社区化生活 ——虚拟世界的真实生活 第10章 十年大事记 ——历史必然里的那些细节 第ll章 未来问号 ——忘记网络 附录一 访何力 ——互联网将会终结“画匠” 附录二 访李善友 ——网站必须做一个聪明的渠道 附录三 采访手记 ——细数风流人物 跋 试读章节 十年前,那场革命究竟如何开始?火种是什么?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数字英雄”在怎样的风云际会下踏入互联网这个行当?舶来的互联网又是怎样改变了这些人的一生? 十年前,王志东第一次去了美国,当时怀揣的是一个朦胧的为四通利方寻找融资的想法;十年前,在美国生活了十年的张朝阳回到中国开始创业,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已而立之年,却几乎还没有“可立”的事业。 从七月到九月的九十天时间里,张朝阳把行李安顿在妹妹那里,火速处理了自己在美国的事务,赶回国担任美国ISI(互联网证券信息公司)公司驻中国代表;王志东一年中三次赴美,分别见到了硅谷的风险投资和顶尖投行的银行家,本土软件公司开始了海外资本进入、融资改制的征途;张树新的瀛海威追问中国人“中国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张向东已经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电子邮件地址…… “总之,整个感觉好像《水浒传》里面描述的各路英雄汇聚,当时芸芸众生,大家都在互联网门前徘徊。” 这个时候,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译作不仅引爆了中国积蓄已久的互联网热情,更由于一批官员、学者和商人不遗余力的推动而深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使得互联网早期在中国积累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 那场报告会来了八个部长 林 木:您是怎么注意到这么一本书的? 高红冰:当时是胡泳翻译了尼葛洛庞帝的一本书《数字化生存》,翻译完以后由当时在海南出版社做图书项目策划的蓝峰推广。我当时在国务院信息办,蓝峰来找我,说《数字化生存》里讲到数字化,他认为这是信息化的内容,想把这本书通过政府机构进行推广,这个目的当然是出于商业性的了。 我仔细读了这本书,受到很大震动,尼葛洛庞帝对未来信息革命、信息化的阐述令我很受启发,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蓝峰他们想请尼葛洛庞帝访华,希望我帮助一下。我就找到美国信息产业办驻华办事处的苏维洲,问他能不能请一些美国IT公司资助尼葛洛庞帝访华的项目。苏维洲说不需要资助,尼葛洛庞帝的一个叫张朝阳的学生就在北京。 林木:就是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吧,尼葛洛庞帝主持的那个实验室。 高红冰:张朝阳早年在MIT的时候也参与过媒体实验室,可以找到尼葛洛庞帝。我就告诉蓝峰,蓝峰很快找到了张朝阳。当时张朝阳还是一个美国公司ISI在华的首席代表,还没有开始做搜狐,我们几个人就一起碰了碰,准备操作这件事情。 实际上,尼葛洛庞帝不是专程来中国的,他是到马来西亚参加一个国际会议,顺便以游客的身份到中国访问。张朝阳说,尼葛洛庞帝的日程是提前半年或者一年就已经安排好了,如果想请他专程来华,需要提前安排。 林木:尼葛洛庞帝第一次来华的时候还不是以互联网专家的身份来的? 高红冰:对,不是。但在我们筹备这个事情的时候,把未来学会会长马兵请来了,同时我们也请来了当时的电子发展研究院院长,而我个人对未来学特别感兴趣。能和这几个专家共同探讨,我感觉特别兴奋。大家当时在一起做了访华策划,策划完之后,由国务院信息办正式提交一个汇报给国务院,希望国务院领导能够安排时间见面。 林木:是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后来会发挥那么大的作用而决定上报国务院的吗? 高红冰:主要是因为张朝阳表达了尼葛洛庞帝的愿望,他不满足于只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访问中国,希望到中国来能见到高层领导人,因为他曾经见过印度总理、泰国总理,认为到中国应该见到相应级别的领导,所以他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我们都明白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说我可以尝试申请、汇报。 林木:当时的安排策划已经开始有一些政府的色彩在里面了? 高红冰:因为我们对这件事的意义还是很看重的,所以当时做了这样一个安排。 最后,在1997年2月份,尼葛洛庞帝正式访华,组织了一场信息革命的报告会,尼葛洛庞帝做演讲嘉宾。我们组织了国内大概十几个未来学家、IT专家跟他对话。对话的问题非常多,包括未来的数字电视、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 我记得很清楚,这天是1997年2月28号下午。 林木:报告会好像是张朝阳自己做的翻译。 高红冰:当时请了一个专业翻译,但他译得不好,不得不请张朝阳直接翻译。因为他能了解尼葛洛庞帝说话的意思和内容,专业翻译是不懂这些的。我们的会请了八个部长,四十多个司局长,处长大概两百多人。 这时,回国仅一年的张朝阳还是一个海鲜,搜狐的前身爱特信成立不久,张朝阳也“不知道互联网的具体方向在哪里”。那时的爱特信帮人做过网页,甚至也做过代理注册域名的业务。 第一次创业的张朝阳运气不错,已经拿到了爱德华·罗伯特和尼葛洛庞帝的第一笔“天使投资”,但既然尼葛洛庞帝将会第一次到访中国,张朝阳就有信心说服尼葛洛庞帝进一步给自己投资。P2-4 序言 1995年11月,我从美国搬回初冬的北京,实现了去美国多年以来的回国梦想,并想在互联网方面做些事情。 我从1988年开始使用电子邮件,后来在Unix系统上与实验室的同事远程聊天,感觉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但即使到了1995年、即使在美国那样一个互联网的发源地,人们对互联网是否代表着人类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也看得不甚清楚。 那时的美国,网景(Netscape)刚刚上市,不懂计算机的人们才刚刚开始学会点击HTML图形界面,浏览网上极少的内容——传统的网络公司美国在线(AOL)虽然是网络界的巨无霸,却还没有与新兴的互联网新大陆相连接,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正忙着编制网上的分类链接…… 那时的北京,如静悄悄的黎明。就在一年前,高能所为方便与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分享数据,开通了中国第一根通向世界的64K互联网专线;而后来成为亚信公司创业者的先行者们正汇聚北京,试图说服中国电信由他们开发中国网(Chinanet)的操作系统…… 十年过去了,天已大白。 互联网在美国、在中国,被证明可以与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蒸汽机使人类从人扛马拉的生物劳作中解放出来,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互联网的发明第一次建立了地球人共同的神经中枢系统,彻底地改变了人类获取资讯、表达、沟通、娱乐和交易的方式,地球因此没有距离。所有的人种,以及这些人种衍生出的文化,就像他们共同的、来自非洲的祖先一样,重新回归到一个地球的大家庭。 我感到很幸运,因为能够成为互联网这场大革命在中国早期的实践者之一。 当时,在革命到来的前夜,中国大地上散落着的各路人马在积聚着互联网势力,因为经历、背景、嗅觉,以及敢于突破惯常思维的勇气,他们有了捷足先登的机会。高能所的徐荣生在探索着,我至今还记得与他的一次晚餐,我们讨论能否架一个天线对准高能所,使我的办公室能用专线连到互联网上;我还记得与张树新在瀛海威公司对面的一个面馆的聚会;那时的丁磊正在广州电信不务正业地写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软件;而王志东正忙着为中文之星融资……后来的故事知道的人就多了一些,互联网的召唤引得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其中,这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如同探险。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能帮人们干什么?如何赚钱?什么叫风险投资?什么是品牌?如何营销?如何建立互联网公司的部门?如何处理股东关系?如何管理董事会?……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开出一长串。 这些探险者们面对未知的、巨大的恐惧和现实的生存压力,跌跌撞撞地前进着。很多人倒下去了,少数公司活下来了,这些幸存者的过去和现在被充分地研究和传播,成为互联网的正史;而大批公司在十年间的几次资本浪潮中产生、继而转瞬即逝,他们的辛酸历程散落在人们记忆的深处,并最终被遗忘。 就此看来,互联网公司竞争的历史很像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历史,各种基因互相竞争、相互学习,穷尽各种形态,强化个别基因,使其存活下来、成为垄断各个领域的巨头,而且,这一过程仍然在继续着。 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这一产业几乎完全由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互联网国家。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提升了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如饥似渴地迅速吸收了西方文明中优秀的东西,有可能在新的世纪形成一种和谐、中庸、理性、公正的文化形态,对人类文明作出义不容辞的贡献。 互联网过去的十年和今后的十年,都值得未来的历史学家大书特书。林木的采访从多个人的多个角度,记录了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为我们的了解、研究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创业者、经历者、幸存者,我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 张朝阳 于2006年1月5日凌晨
林木是个好记者。在《财经时报》是,在《经济观察报》是,在搜狐、在搜狐IT频道也同样是。 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的时间进化,网站开辟嘉宾聊天室,开辟访谈节目,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搜狐制作的《林木专访问》却是一个首创。它第一次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栏目,第一次把访谈节目中“人”的因素作为一个灵魂提出,并锻造成品牌。 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的岁月蹉跎,中国互联网大浪淘沙,风云变幻,多少英雄人物浮了又沉,沉了又浮。但搜狐《林木专访问》推出的“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的大型专题系列访谈节目却是一个首创。它第一次用史海钩沉的手法,把所有曾经风光或者仍然风光的传奇当事人请到网络直播室,它试图用叙事和实录的方式记录过去的十年,并基本做到了。 。 一个好记者,嫁接互联网的传播手段,第一次用品牌访谈节目,第一次记录过去恢宏的十年。这是搜狐IT频道的手笔,也是搜狐作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一员对行业作出的贡献。 林木刚开始接手这个节目的时候,对很多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还不甚熟悉,她心怀惴惴,很是为每周两期的视频节目发愁。从策划到嘉宾邀请,从撰写预告到访谈提纲,从布景设置到现场采访,从实录整理到专题包装,从网友互动到后期制作,没有一个地方不是细节,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疏漏,《林木专访问》的品质是这样一点一滴汇成的。 这个时候,搜狐IT频道的同事们,尤其是黄顺芳同学主动承担了大量的基础和后台工作。作为总策划人,我应该感谢整个搜狐IT团队,我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而骄傲。 “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专题节目做得并不顺利。很多幕后的人不好请,很多低调的人不好谈,还有很多敏感的话题不便深入。要做好这个节目,并且持续投入资源坚持做好这个节目,需要氛围,需要领导者的支持,有时甚至需要莫大的宽容。我个人的感受是:当今的中国,当今的互联网公司,只有搜狐能够做得到,因为只有它才有这样的领导、这样的氛围和这样的宽容。 再说说出书的事情。事实上,搜狐IT频道的几大品牌栏目,包括《左右间IT评论》、《林木专访间》、《狐闹闹》、《企业解读》和《记者训练营》等,都有人找上门来谈出书的合作意向。到底是《林木专访间》先出来了,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完全是因为读书人公司总经理陈非的努力。我们只见过一面,一面就非常投缘,大家说好了就做,做就决定做好。 我过去做记者写过文章,做编辑改过稿子,现在偶尔在搜狐上写写博客,没有给书写过什么序,也真不会写。 这一段文字既是回顾,也作为一次感谢的机会,权且凑合着,也当作序。 方 刚 后记 自2004年4月19日《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新京报》副总编迟宇宙做客《林木专访问》以来,截至各位读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8个月的时间里,《林木专访问》已经出版了超过80期;8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也收获了这本书。 这个时候,想起我有网陈年先生来做访谈时,他问过我的一个问题:“你从传统媒体来网站做,你有没有飘的感觉?”是的,如果把这个“飘”理解为互联网空前的速度带给人的眩晕感觉,那我确实有。 以前作为一个读者浏览网页的时候,假如上半天看到的头屏内容和下午看到的大体类似,都会觉得网站更新不勤;现在,真正来做互联网一年多的时间里,时时刻刻想拥有“飞”的速度,但时时刻刻都被网络实现本身的“引力”老老实实地拉回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80期的访谈不算多,但是它背后的“地心引力”实在令人敬畏——从3月底搜狐IT频道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起,栏目内的专题设置、页面设计、技术实现……每一步都是一次次讨论会、一行行代码快速地经心地“磨”出来的。 感谢一手策划这个栏目的方刚,感谢设计出专访间第一个页面的伦常,感谢制作每期访谈的顺芳,感谢频道内那些从各个角度为专访间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同事! 对于互联网来说,它作为媒体传播工具的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海量、快速。一期专访问从约请嘉宾、发预告、访谈、整理文字、撰写编者按和记者手记,到最后制成页面挂出来,哪个环节都无法缺省。其周期虽然比传统媒体已经快了很多,但和网络上其他形式的新闻相比,依旧还属于一个慢吞吞的小“蜗牛”。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 究竟什么最重要?渠道还是内容?其实,无论渠道还是内容,争夺的无非是受众的注意力。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用户凭什么花费十几分钟、或者几分钟去你的栏目那里看一眼? 早在1998年、1999年,搜狐和新浪这样的“第一代”网站开始做内容的时候,网络访谈就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个很有特色的产品。但长久以来,一次访谈上万字一口气灌下来的形式始终没有什么改变,这样一种体现固然“实事求是”,固然也是“海量、快速”的忠实体现,但无论对于访谈对象还是对于网站读者来说,都是不甚负责的做法。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读者需要的是鲜明的观点,需要的是常见的企业明星们“常新”的真知灼见;同样,一个小时的访谈对嘉宾来说,也是一个梳理思路、审视自身、反思行业的时机——从各个角度看,如何挖掘、如何利用这样一个宝贵的资源,的确是网络内容从业者需要思考的话题。由此,我们做了“专访问”,希望抛砖引玉,也算是对互联网内容发展的一种尝试。 同样,即使中国网民已经突破一个亿,但作为一个产业形态来说,互联网依旧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闯入者”。互联网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又将如何进一步影响我们,互联网又是如何选择了那些曾经的、或者现在的“数字英雄们”?这些都是十分有趣、有益的信息,也是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我们的共识。 于是,各位看到了这本书。 林木 2005年岁末 书评(媒体评论) 1994年,中国有了教育网,有了中关村科技示范网。1995年,中国有了商业互联网。掐指算来,至今已十年的光景。 这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冉冉升起的十年,是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十年,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在华夏大地激荡并进发的十年。 这十年,互联网在中国从十万人,成长到九千四百万人。 这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创造了财富神话,更演绎了多少精彩人生和悲欢故事。 这十年,是值得记取的十年。十年之内,发生了很多事情,诞生了很多明星,大浪淘沙,也送走了多少黯然离去的曾经的英雄。 今天,搜狐IT《林木专访问》帮助我们寻找到了十年中的一些人,这些人或伟大、或曾经伟大。或知名、或不再知名。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放眼下一个十年,只要过去十年的那些代表人物还健在,从他们那里,我们就会知道,互联网还将带来更多的、无穷的惊喜。这些惊喜是什么,整个业界苦苦追问的“丁he next big thing”是什么,现在无从知晓。 现在的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回顾和展望。于是,我们把这种回昧和展望装进了一个节目,一个互联网的视频访谈节目——《林木专访问》2005年合辑之《网事十年》。 ——方刚 搜狐公司副总编
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这一产业几乎完全由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互联网国家。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提升了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如饥似渴地迅速吸收了西方文明中优秀的东西。在新的世纪,有可能形成一种和谐、中庸、理性、公正的文化形态,对人类文明作出义不容辞的贡献。 互联网已经过去的十年和未来的十年,都值得历史学家们大书特书。本书从多个人、多个角度,记录了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为我们的了解、研究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创业者、经历者和幸存者。我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 ——张朝阳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