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朝末日(清朝最后五十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树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861年,咸丰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同时也拉开大清帝国灭亡的序幕。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纷纷扰扰的局势——英法联军正占领北京、太平天国在南方统治已近十年,官场浑浑噩噩,黑幕重重……

清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灭在了自己的手上,灭在了清王朝统治者那种天生的夜郎自大的态度上。满族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所以他们尚武好兵,清初对国人采取了过激的措施,所以得天下不能得民心。清朝同时又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西方大国的崛起,朝廷内部的腐败堕落,还有农民以及新兴阶层力量的不断运动,这些外在的因素更使其灭亡的速度加快。

清朝撑得很累,也许灭亡是它最好的解脱。

内容推荐

与传统的改朝换代不同,清朝灭亡是以一种缓慢而剧烈的特殊形式完成的。稳固、保守、僵化的中国传统社会逐渐瓦解。传统体制压制的各种力量、掩盖的各种矛盾纷纷登台。同时近代思想和体制持续冲击着国门已开的中国。诚如李鸿章所言,晚清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敌。

本书的主角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自顺治帝山海人关到宣统退位,统治中国近300年。中国在此期间,历经了辉煌,同时也遭受了磨难,但比起昙花一现的元王朝来确实很值得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难免于被社会所淘汰。

目录

第一章 天朝的危机

第一节 咸丰之死

第二节 庙堂危机

第三节 这个女人不简单

第四节 圆明园的哭泣

第五节 “长毛”也占半边天

第六节 刺马案与湘军

第二章 天要变了

第一节 没有失败的洋务

第二节 刘永福和黑旗军

第三节 如此大捷

第四节 大清公使——曾纪泽

第五节 北洋水师的覆灭

第三章 稍纵即逝的火花

第一节 江南制造局

第二节 旅西纪程

第三节 同文馆的困顿

第四节 公车上书

第五节 状元张謇的事业

第四章 大人物的小世界

第一节 一代鸿儒康有为

第二节 西学第一人——严复

第三节 李鸿章的悲哀

第四节 “床下都督”黎元洪

第五节 初见中山

第五章 不确定的时代

第一节 铁骑踏进了北京城

第二节 泣血黄花

第三节 辛亥年的枪声

第四节 谁是总统

第五节 宋教仁之死

试读章节

第五节 “长毛”也占半边天

一个末路王朝总是内忧外患不断。强敌环绕的清朝在腹地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从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领导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开始到1869年5月太平军残部在陕西被歼灭,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核心地区纵横近20年。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贫苦民众在各种压力下,奋起反抗的结果。历史并没有给起义者留下多少选择余地。先是鸦片战争后是清政府为支付战争的赔款,向民众转嫁负担。官府在旧税之外,巧立名目,增加捐税,加上地方官乘机敲诈勒索,广大民众濒于绝境。这是历代“官逼民反”现象的重演。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起义首发的两广地区是西方列强首先入侵的地区。由于鸦片走私和对外通商,当地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老百姓完粮纳税都要用银两,使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列强经济势力的入侵加剧了当地的矛盾。偏偏在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不断,不满情绪和反抗意向如越积越高的干柴。

广东花县落第秀才洪秀全科场失意,萌发造反思想。他结合内传的天主教创建了拜上帝会。1844年初夏,他和冯云山等前往广西活动,以传教为掩护,向农民宣传反清思想,吸收农民参加拜上帝会。洪秀全不擅实际工作,不久返回广东从事著作。冯云山坚持在紫荆山区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凝聚力量。至1850年紫荆山区的汉、壮、瑶等族农民有超过万人加人,并形成了杨秀清、石达开等领导核心。

于是拜上帝会于1850年夏通知各地会众到紫荆山下的金田村团营,建立起武装。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称天王,设百官,蓄发易服。太平天国起义正式开始。咸丰初年,太平军一直在广西各地转战,克永安,围桂林;二年北出湖南,攻全州,克道州,沿途吸收了大量青壮年,九月攻长沙,全国震动。咸丰二年末,太平军绕开长沙,出洞庭,进入长江,第二年初占武昌。之后数十万太平军沿江东下,于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全国政权。

立都后,太平军分兵北伐、西征。林凤祥、李开芳等率领的北伐军自扬州穿越安徽、河南,突破黄河天险,迂回到山西境内,东向折回河南,再进入直隶省,前锋迫近保定。清廷惊恐,咸丰帝准备逃往热河,官僚豪富纷纷逃走。太平军绕开保定,从深州向东攻打北京。朝廷集结大军在天津杨村与北伐军决战。北伐军粮尽,坚守待援,后兵败被歼。2万北伐军孤军远征几乎震动了朝廷的200多年的统治。南方的太平军则扫荡了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各省。在湖北宜昌、湖南长沙附近,太平军遭到了曾国藩统率的湘军的堵击。其时,长江千里,上自武汉,下至镇江,都归于太平天国版图之中。太平军四出,刺激了各地的起义浪潮兴起。在清朝腹地,形成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反清起义高潮。

太平天国对朝廷统治的最大瓦解作用是它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意识形态和政权存在。它的存在,使得西方一度犹豫承认哪个政权为中国合法代表。建都天京后,英、法、美三国公使先后到天京访问试探。这使得清朝政府如坐针毡。

就在清朝绞尽脑汁的时候,太平天国发生了内讧,由盛转衰。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的矛盾日益尖锐。天王等人的缺陷被逐步放大为整个运动的缺陷。洪秀全着意加强王权,集大权于一身;东王杨秀清总理全国政务,却利用天父降托特权挟制洪秀全,争夺最高权力。洪秀全下诏诛杨秀清。北王韦昌辉乘机扩大事变,将天京变成大屠杀场。石达开起兵平定韦昌辉之乱,却被洪秀全逼走。从杨秀清被杀到石达开出走,前后半年多,太平天国大批将士被杀和脱离天京,元气大伤。

湘军和正规军的江北、江南大营却乘机崛起。事变后,太平军因弹尽粮绝从武昌、汉阳撤退,湘军东犯九江城下。清军在东线重建江北、江南大营攻陷句容、镇江,进犯天京。太平军不得不采取攻势防御,在后期统帅陈玉成、李秀成的指挥下,通过浦口战役攻破江北大营,又挥师西上,在庐州三河镇歼灭湘军李续宾部,从而稳定了战局。之后太平军在苏北、浙江克复部分州县,进入短暂的鼎盛时期。湘军和清军休整后,大举反攻。安庆之役太平军失败后,陈玉成部孤军被围,在寿州失败,太平天国在长江北岸主力全失。1863年后,浙江汤溪、金华、绍兴等地失守,太平军在苏州、无锡、常州相继失败。1864年春,天堡城要塞失守,天京对外交通断绝,陷落军败。5年后陕西残留的太平西路军在保安县老岩窑全部牺牲。太平天国告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领导层素质低下、品德低劣造成制度败坏、所用非人、政策失当是主要原因。洪秀全屡试不中,受刺激后读了基督教布道书就自信为上帝使者,并自行施洗。洪是为个人名利而起兵的,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自以为能拯救乱世。但是他并不擅长实际政治。冯云山在早期的传教中起了核心作用,聚拢了起义的最初力量。起义刚开始,洪秀全就自封天王;不久分封诸王。形成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五王。洪秀全自称天父次子、天兄耶稣胞弟,其余五首领并为天父之子,并设立官制。在长期斗争中,洪秀全一直以上帝之子的身份起偶像的作用,大权操于杨秀清之手。

P30-32

序言

与传统的改朝换代不同,清朝灭亡是以一种缓慢而剧烈的特殊形式完成的。稳固、保守、僵化的中国传统社会逐渐瓦解。传统体制压制的各种力量、掩盖的各种矛盾纷纷登台。同时近代思想和体制持续冲击着国门已开的中国。诚如李鸿章所言,晚清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敌。

本书的主角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自顺治帝山海人关到宣统退位,统治中国近300年。中国在此期间,历经了辉煌,同时也遭受了磨难,但比起昙花一现的元王朝来确实很值得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难免于被社会所淘汰。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根深叶茂”。清王朝自立国之初就没有建立起深厚的统治基础,它入关之后,采取了敌对汉民族的政策。清王朝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策深深地伤害了汉民族的感情,使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对满族产生了敌对的情绪。所以清王朝自建立之初就没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至于汉人的反抗斗争从它建立时就开始了,像早期的“反清复明”的白莲教、天地会等势力,直到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多年以后,汉人已经习惯于满人的统治,但是仍然没有忘记斗争,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不也是以“驱除靼虏,恢复中华”为斗争的口号吗?满人始终看不起汉人,即使汉人在清廷中为高官,也很难消除满人对汉人的歧视。虽然满人对汉人的政策比起蒙古人来进步了不少,但是他们终究不能和汉人融为一体。清末的民族融合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历史造成的裂痕依然存在。这种民族悲剧在传统社会的瓦解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王朝历经了“康乾盛世”,但是以后却一路走滑坡,直至最后的灭亡。虽然说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抵档的,但是,外国列强的入侵,统治者的顽固不化,加上国内新兴阶层力量的不断斗争,确实是加速它灭亡的催化剂。清王朝自道光之后,与外国列强的战争始终不断。战争使国家实力大减,连年的战争赔款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清廷内部的腐败势力也在趁机搜刮民脂民膏,致使人民的反抗情绪不断高涨,使清朝失去了人民大众的支持,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乾隆朝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科班毕业,在国家研究院任过职,主编过四库全书,当过高官,可谓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他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透露出他的思想、见识来看,真是满纸荒唐言,全书充满神狐鬼怪之说,愚昧迷信之极。而当时西方列国科学民主正如火如荼,两者相较,从中可窥清朝灭亡的必然性,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从纪晓岚身上可看到当时的知识阶层还爬在故纸堆里,还抱着半部论语冶天下的意识,思想上固步自封,行为上唱着老调,无视时代的发展,无视形势的变化,而此时西方科学发展正兴,中国落后挨打不免矣。

知识精英们尚且如此,那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又该如何呢?尽管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统治者仍然闭关锁国,不肯接受外国的先进制度,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正是清王朝拒绝进行制度学习的表现。虽然后来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那也只是学习外国的表面形式而已,根本无法改变清廷的现实状况。洋务派和保守派各持自己的偏见,争执得很激烈却不曾想把西方的社会体制和夷技结合起来,当然这是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的。

晚清中国曾经有过一次改革的契机。光绪帝(载滞)登基时只有19岁,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明君”身上。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始终未脱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现在假设,倘若没有慈禧等保守势力的阻挠,倘若光绪帝能够大权独揽,那么他的变法维新是否就能成功,是否就能挽救中国岌岌可危的命运呢?未必。因为当时的环境下,光绪的任何变法、任何维新,仍然是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皇权为出发点。戊戌变法中,维新派鼓吹的“开国会”、“立宪法”等都没有涉及。光绪再改革也不会把自己皇帝的位子改没了,最多只能是在现有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已,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到最后免不了又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光绪帝是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末代帝王,但是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把自己的利益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下去,任何的改革改良,只要不涉及到最关键的问题,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光绪帝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总代表,他有这个勇气和魄力迈出那一步吗?也未必。这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当时的中国宿命的悲哀。

除此之外,反对清廷的还有一股很强的势力,那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潮流的代表,是社会的先进力量。他们掌握着引导历史前进的旗帜,所以清廷将不可避免地被他们所取代。

底子里,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根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骄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单纯的修补已经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清朝了。

灭亡的原因,首先源自体制的败坏。

清朝末期,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西方列强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民主政治制度已见雏形,而中国却仍是在皇权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和整个世界潮流格格不入。

阎崇年先生解释司马迁那句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说:天,天时也;人,人意也;古,借鉴也;今,通变也。的确,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民主制、工业化之时,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慈禧太后还通过“听政、训政、亲政”的方式实行专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真可谓逆天时,拂民意,不鉴古,拒变通。因此,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兴起,既是历史的必然逻辑,也是民意的自然选择。

这个时刻,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选择。一些人决意拼命维护这座将倾大厦,另有一些人却决定推翻旧制,打造出一番新天地。戊戌六君子首先站了出来。

戊戌志士的鲜血异常刺眼,更重要的是在于戊戌喋血的意义。也许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十几年里没人看出戊戌血腥对清朝命运的最终影响。但现在的史学论述已看到这个清晰的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断绝了中国在清王朝后期用和平变革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清政府以十分‘激进’的手段对付变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一场社会革命便难以避免了。”菜市口的斩杀是个信号,如果谭嗣同们的血白流了,如果能真正忘却这个事件倒是中国的大幸。可惜他们的血没白流。也许没人会刻意铭记这个事件,但它的象征意义却会被每个人都记住,从此不再会有公车上书。当下一次危机出现时,一切都晚了。如果说戊戌喋血前人们还有希望,戊戌喋血之后就只剩下失望了。当1898年之时,清政府还有消化的能力,引导的能力,控制的能力。到武昌起义之时,它连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有了。

1900年列强铁骑踏入紫禁城是偶然还是必然?群众爱国主义被借来作为慈禧抵抗列强要求变法压力的工具。义和团兴起10年之后的1911年,该来的日子终于不可避免地来到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政府与民间一场经济纠纷,一场铁路权益的争执。清朝终于灭亡了。

清朝的灭亡还在很大程度上是灭在了自己的手上,灭在了清王朝统治者那种天生的夜郎自大的态度上。满族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所以他们尚武好兵,清初对国人采取了过激的措施,所以得天下不能得民心。清朝同时又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西方大国的崛起,朝廷内部的腐败堕落,还有农民以及新兴阶层力量的不断运动,这些外在的因素更使其灭亡的速度加快。

清朝撑得很累,也许灭亡是它最好的解脱。

本书第一、三章由张程完成,第二、四、五章由陈娇娇完成。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真是感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后来者,我们能够从这些被大浪淘尽的“英雄”身上探究足堪我们今天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回首清王朝灭亡与民国兴起这段历史的缘故。中国,中央伟大之国,不偏不倚。清朝有几代皇帝亦是勤勉有嘉,前几朝人才济济,大清朝亦是繁盛的很,后百年受尽侮辱,究其原因,不在于外面敌人的强大,而是腐烂从里面已经开始了。中国的制度,中国的官场文化,虽然博大精深,远非蛮夷之邦可比。但勾心斗角,恃势弄权,是这个国家制度的死角。审视清末民初转型时期每个个体的选择,审视清王朝的兴亡,我们愿意通过这个中国繁盛而落寞的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最集中的历史,愿意通过几个权力人物的兴亡,带给读者一个相对感性的历史图卷!文字有时冰冷得可怕,有时又激情似火,在这火与冰的感受中,能否带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能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深层次的权力考量上来,全看读者阅读这系列文章时能否与作者发出共鸣了。共鸣是艰难的,特别是我们驾驭文字的功力尚不到火候,如果读者认为还有可取的地方,那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谢谢大家。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本书是全景式描写清未民初人物、事件的作品。我们之所以选择上起辛西政变,下至宋教仁遇刺这段时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人事难读、耐读、让人手不释卷,对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中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希望本书能够进一步勾起读者对这一段历史的兴趣。

本书的第一章、第三章由张程写作,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由陈娇娇写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广泛吸引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参阅了大量论著。除在书中标注外,我们要对所有的前辈和老师表示感谢。全书由张程通读统稿。

最后要感谢中图恒业的杨文编辑,他对本书的三易其稿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要感谢北京牧工作室的所有同人;更要感谢为本书的编辑、印刷出版付出心血与汗水的所有人。

谢谢大家。

张程

二00七年三月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