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形式的诱惑/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赵宪章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内容推荐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问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所截取的文字有章节、有片段、有三五语句,重新编排,再成系列。其长者如随笔,短者如小札,如散文诗、箴言录。读者随意翻读,必有启示心智、陶冶性情之益。

这是本书系的第五辑。

目录

形式的美学密码

不能回避的“形式”

形式美学之可能

何谓形式美学?

形式的审美规律

厉史与形式的关系

形式美学的两大主题

“形式”的多重内涵

形式美学的“十字架”结构

形式的历史影像

形式概念之滥觞

20世纪的形式崇拜

数的和谐

自然美学

从“数理”向“伦理”的转型

柏拉图与“理式”

艺术的内形式与外形式

“形式”与“质料”

诗的“合式”

古罗马的“形式”

美与崇高:形式与无形式

消极的快乐与积极的快乐

纯粹美与附庸美

审美的“二律背反”

黑格尔的矛盾

艺术的解体

感性的复活

形式的再生:唯美和变形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美学之中西差界

中国形式美学的三大特点

中国美学即“内容的美学”

中国美学即“道的美学”

西方的“形式”与中国的“道”

形式美学与文本调查

20世纪文学研究的形式转向

“文以载道”的失效

文本调查

复合文本的“图-底”结构

“互文性”与“超文性”

“极速矮化”的戏仿文体

文本的格式化

《大活西游》之卡通叙事

从“私语言说”到“形式诱惑”

记忆与时间

日记是孤寂者的自我倾诉

听者与文饰

日记的形式诱惑

“讲述”和“展示”

“纪实”与“虚构”之间

词典与小说:共时与历时

词典小说:虚构本体的消解

网络写作

“传世”价值与“对话”功能

两种文本逻辑

网络新文体

高频词

《美食家》之词频分析

方法论探寻

“问题”研究与“体系”建构

“历史”的治学态度

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

“封闭”与“开放”

解开“斯芬克斯之谜”

何渭文艺学方法?

文艺学经验方法

文艺美学方法

文艺社会学方法

文艺心理学方法

文艺学本体方法

经验思维

什么是审美经验?

艺术鉴赏

“自觉”的时代与时代的“自觉”

“神思”与“形象思维”

妙悟

思辨的巨人和思辨的时代

文艺与社会

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艺社会关系研究的五个层次

文艺的社会过程

文艺的社会功能

社会批评与艺术批评

移情说

距离说

文学艺术作为心灵事实

从方法沦的角度认识弗洛伊德

格式塔之整体性思维

文学艺术作为“形”

文艺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

文学性

本体的方法

本体的崇尚与主体的失落

“封闭系统”的封闭性

文学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

文艺学沉思

作为一门学科的文艺学

所谓“文化学”热

回归文学世界

走向科学

文艺学作为科学是否与如何可能

如何判断人文精神产品的价值

“边缘化”现象

“实证”与“建构”

思想史与文学史

艺术符号与非艺术符号

价值与人

文学的价值指向:未来和历史

儿童的文学化和文学的儿童化

尚古主义

文学的自然崇拜

艺术生产的“古典形式”

艺术的魅力:“隧道效应”

“文学性”的追求

新吋期文学语言观的三次突破

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文明指向

玄学精神

禅学精神

《乐记》与《诗学》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为形式的观念,以及从形式的角度阐发艺术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多少改变,这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20世纪之后,由俄国形式主义开启先河的文艺理论更是如此,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甚至把形式推到了艺术的本体高度。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形式观念和形式研究方法在西方美学和文论史上从未中断。

中国美学就不同了。中国美学是“言志”和“载道”的传统,“经世致用”是其主流艺术观念和审美方法。从先秦经学源头到20世纪的革命文论,这一观念没有多少改变,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西方美学相对而言,中国美学的这一特点一方面是一种强势和优点,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在阐发艺术之形式规律方面的弱势和无能为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艺术和人类的审美活动在形式方面千变万化,简单地因袭“言志”、“载道”的传统研究文学艺术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现代中国美学和文论最需要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和文论首先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西方20世纪美学的形式方法与形式理论。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和文论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最成功之处事实上也是在形式研究领域,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文学与语言的研究。由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对20世纪的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英美新批评关于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划分、关于语言与意义的理论、关于“向心式”和“细读式”的文学批评等,都同索绪尔的语言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观念和方法对我国的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理论批评开始将文学作为“语言事实”进行研究,取得不少成果。这种研究与传统的文学语言研究不同,即不是将语言作为文学的表达工具,而是将语言作为文学的符号或本体存在,体现了20世纪的语言观、文学观和方法论。

二、关于叙事学的研究。叙事学肇始于法国结构主义,主要是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叙事文学或文学的叙事方法进行深层结构分析,提出了诸如功能与结构、作者与叙述者、叙事话语与叙事语法、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等概念,表现出文学文本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境界。这一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借用这一方法来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取得了不少为学界称道的优秀成果。就广义的“叙事文学”来说,我国的史传类作品也可列入此类。因此,研究中国文学的叙事策略、叙事时序、叙事结构等当是大有可为的,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在叙事方面的不同民族风格。

三、关于文体学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概念主要是指文章和文学的类别、体式,而这一意义实际上是西文的gcnrC或stylc,即“文类”或“体裁”概念。西方关于文体的研究,即“文体学”(styliStics),源于古希腊的修辞学,主要是指文章和文学的语言风格。现代西方文体学一方面研究语言形式对于文学风格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注意非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审美属性,现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许多大学确定为正式课程。受这一思潮的影响,我国学界近年来不仅开始重视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论,而且开始大量译介和研究西方现代文体学,还有不少正面阐发文体问题的论文、论著,甚至“丛书”出现。正如作家王蒙的激情表述:“谢天谢地,现在终于可以研究文体了。”因为“文体是个性的外化。文体是艺术魅力的冲击。文体是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文体使文学成为文学。文体使文学与非文学得以区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最基本的艺术载体和形式符号。而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都是关于文学语言形式的研究,或者说是由语言形式出发、环绕语言形式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典型的形式美学方法论。由此我们是否可以预言,形式美学可能成为中国美学和文论的新的生长点或突破点?

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始终贯串着两条主线:一是关于形式本身的审美规律,一是历史与形式的美学关系。如果说前者是形式美学的内部研究,是它的现象学,那么,后者就是形式美学的外部研究,是它的历史学。这就是形式美学的两大主题。另外,从美学史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两类不同形态的形式概念:一是物质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形式,一是精神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形式。前者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的黄金分割律、音乐的音程关系等“数理形式”,就是对物理世界之形式美学规律的研究;后者如柏拉图的“理式”、康德的“先验形式”、荣格的“原型”等,则是对心理世界之形式规律的研究。事实上,上述两大主题和两大形态共同构筑了形式美学的理论形态,它们分别是:形式美学的现象学、形式美学的历史学、形式美学的物理学、形式美学的心理学。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整个“形式美学”的逻辑范畴及其理论体系。

当然,对象的不同往往使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各有侧重。例如,关于艺术技巧的研究更多地趋向形式美学的现象学;关于形式与历史的美学关系的研究很可能导向艺术社会学;所谓形式美学的物理学实际上就是技术美学,即研究人类把握物理世界的形式规律;所谓形式美学的心理学实际上就是审美心理学,即研究人类把握精神(心理)世界的形式规律。就文学和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关于艺术的形式美学从总体上说涉及到形式美学的各种理论形态,但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美学就比较复杂,因为文学的载体只是“白纸黑字”,它的物理属性被心理化了,语言文字作为文学的载体只是心灵的符号。这就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美学的特殊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体系,它的美学特性是如何以及怎样通过符号形式得以物化和心理化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美学问题(包括上文所列三方面的研究),便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美学所应主要涉及的。(P2-4)

后记

“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主要收录当代著名学者的思想精华。此集所收录的是赵宪章教授关于形式问题的美学思想。

“形式”,在我国“文以载道”的语境中历来备受轻视,尤其是文学形式,在传统观念中不过是文辞、格律和技巧之类的“雕虫小技”。但是,现代文学观念告诉我们:“形式”的本质、价值和意义远不只如此,“形式”实质上是文学的本体存在方式。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我们对文学的这一意义已有充分的认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是用形式本身,而不是用“形式”所依托的“质料”之名来称呼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构筑了此物与他物之间的“种差”。也就是说,文学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就在于它那独一无二的形式。如果没有了这种形式,那么文学也将不再是文学,而是一般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思想陈述、道德教化、政治评论或人类学、社会学报告等“非文学”作品。

然而,我国目前的文学研究有没有真正地从实践上接受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式”呢?

与过去相比,我们在文学的语言、叙事和文体等方面的研究,确实颇有收获,但这些才是起步,未来还有漫漫长路要去行走。目前,文艺学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两种令人忧虑的趋势:一是脱离文学的高谈阔论,二是偏离文学的文化研究。像我国文艺学这样仅凭“高瞻远瞩”地说几句空话就可以生存的学科实属罕见,难怪被某些人讥为“屠龙之术”!“屠龙”其实就是一种没有观众的滑稽表演,如此发展下去,文艺学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根基。至于后一种倾向究竟会给文艺学带来什么,尚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是,身为晚学的我们不禁要问:当文艺学不再研究文学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可以再将其称为“文艺学”?

赵宪章教授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是与上述两种倾向相背的。

它是一种回归:一种对文学的回归,一种对文学研究的回归。

它是一种方向:一种文艺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偏见和浮躁,许多人可能会对这条艰辛的道路避而远之。

它是一个领域:一个可与其他研究领域相得益彰、共同构筑文学研究完整性的领域。

赵宪章教授最早从事马列文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文艺学方法论,90年代开始研究形式问题至今。他最早提出“形式美学”概念,从而为被赋予贬义的“形式主义”正名;他是国内学界系统梳理形式概念历史轨迹的第一人,并尝试将形式美学方法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即使此前的马列文论研究、文艺学方法论研究等,他也都表现出对于形式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偏爱。所以,本文集尽管收录了赵宪章教授其他方面的思想言论,但仍以“形式”名之,以便凸显他的主要学术贡献。

坦言之,当我接到编辑这本文集的任务时,心情异常忐忑。因为每位学者的思想都非常细致而庞杂,要想通过选辑来完整客观地呈现他们的思想,除须对其全部论著应当熟稔至极外,辑录者自身的学术功底及眼光也是必备的条件。而初出茅庐的我在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唯一能做的仅是竭尽全力而已。备感欣慰的是,编辑这本文集使我本人受益匪浅,相信它也会给我的同行、同辈的读者带来些许启示。将赵宪章教授近二百万字的论著凝缩成一本小书,其中难免带有我个人的主观偏好,所以,偏离作者原意之处也就在所难免。为此,我要特别感谢赵宪章教授的宽容和鼓励,同时也要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丁建元先生的厚爱和支持。

未尽之处,有待大方批评指正。

吴昊

2006年9月1日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