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
分类
作者 龙钢华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微篇小说,又称小小说、微型小说、极短篇等,古已有之,与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一脉相承。古今中外很多的小说大师都创作过微篇小说。而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微篇小说迅猛发展。微篇小说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文体之一,有的学者甚至指出,新时期以来,内地文学界只有两种文体可以拿到世界文坛上去争一些风光,其中之一便是微篇小说,其创作数量之多,读者范围之广,受欢迎程度之高,在当今纯文学日益滑坡的背景下,形成了一道独领风骚的奇观。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对于小说尤其是微篇小说进行思考研究的一些体会,其中有近一半的内容(约15万字)作为论文。本书作者从整个中国小说史的发扎,来论述“微篇小说”的流变,并着力描写其美学特征、叙事艺术以及创作技巧。书中从小说观念以及基本要素、微篇小说的特征与源流、微篇小说创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目录

前言

上篇小说观念与基本要素论

第一章 小说观念论

 第一节小说含义的嬗变

 第二节小说地位的嬗变

第二章 小说人物论

 第一节人物与形象

一、人物与形象之名称的由来

二、人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人物的古今变化例析

一、从“人随事转”型的人物到“事随人转”型的

人物

二、从超人、奇人、强人到凡人、畸人、怪人

三、从模糊类型化人物到完整性格型人物,再到

心态人物、符号化人物

第三章 小说情节论

 第一节情节与故事

 第二节对小说情节的多维解读

一、小说情节的构成

二、小说情节的古今变化

三、情节的虚与实

四、情节的浓与淡

第四章 小说环境论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描写

 第二节环境描写的功用

一、直接表现作品主题

二、为刻画人物服务

三、渲染气氛

四、推动情节发展

五、展现地域风貌

 第三节对环境描写的多维解读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多样性

二、人化的社会环境

三、时间与环境

中篇微篇小说特征与源流论

第五章 微篇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微篇小说的文体名称

 第二节微篇小说的字数标准

 第三节微篇小说的文体类别

第六章 微篇小说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微篇小说的美学特征概说

一、缩龙成寸——顺应快节奏社会的必然产物

二、心有灵犀——内容丰富而又点到为止

三、笑纳百法——独具特色而又雅俗共赏

 第二节微篇小说的人物特征——冰山型人物

 第三节微篇小说的情节特征——滴水折光

 第四节微篇小说的环境特征——以精取胜

一、浓缩之境

二、暗示之境

三、泛化之境

第七章 中国微篇小说流变摭论

 第一节神话传说、先秦寓言与微篇小说

一、神话传说——-微篇小说的萌芽

二、先秦寓言——微篇小说的雏形

 第二节志怪志人小说与微篇小说

一、关注现实人生,凸显人的性情

二、片断式的表现形态

三、限知叙述视角的广泛用运

四、戏谑化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笔记小说与微篇小说

一、 《太平广记》中的唐代笔记小说

二、《聊斋志异》中的微篇小说

三、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微篇小说

第四节中国现代微篇小说管窥

一、内容:以“箴时与讽世”为基本格调的时代

   素描

二、艺术:突出特色,不拘一格

下篇微篇小说创作论

第八章 人物创作论

 第一节微篇小说的人物类型

一、性格型人物

二、理念型人物

 第二节微篇小说人物的文本构成与表达要求

一、冰山型人物的构成细节

二、人物细节的表达要求

 第三节人物的表达技法

一、定点特写法

二、瞬间传神法

三、概写传神法

四、对比显示法

五、抑扬写人法

六、藏头露尾法

七、一箭数雕法

八、声东击西法

九、反常变形法

十、象征暗示法

第九章 情节创作论

 第一节微篇小说的情节类型

一、故事型情节、人物型情节与心态型情节

二、写实性情节与表意性情节

三、戏剧化情节与散文化情节

四、完整情节与片断情节

第二节微篇小说情节的文本构成与表达要求

一、情节的开端——简

二、情节的发展——快

三、情节的高潮——妙

四、情节的结局——顺

第三节微篇小说情节的表达技巧

一、线索的设置

二、情节变化与审美兴奋点的形成

三、开头常用方法

四、结尾常用方法

第十章 叙事艺术论

 第一节叙事视角

一、全知视角 

二、限制视角 

三、纯客观视角

四、流动视角 

第二节强度、速度与节奏

一、强度

二、速度

三、节奏

余论:文学大众化的奇观——关于微篇小说的繁荣与思考

附录1 傻眼看世界——谈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独特视角

附录2 艺事人事天下事——长篇历史小说《盂兰变》解读

附录3 贼眼看人人眼看贼——谈《女贼》的叙述张力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这种“序幕一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一尾声”的情节模式,是一种完整的闭合式的结构模式,在传统小说的写法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当然,在具体作品的写作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会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灵活地增减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仍然是在这个基本模式内。

为了理解得更加具体,我们试以冯骥才的微篇小说《绝盗》来加以说明。

《绝盗》写的是一次奇特的盗窃案件的前后经过。开头写天津卫最野的地界是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人头极杂,邪事横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是情节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一对青年男女来此处租房结婚,办了很多新婚用具,婚后第二天便出门做事上班,邻居谁也不认识他们——这是情节的开端。事过三天,小两口去上班不久,一老头蹬来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车,车板上蹲着两个十七八岁的小子,神色很凶。一来到小两口的门前,老头就大骂小两口如何不孝,撇下生病的娘跑来这里享福,边骂边指挥两个小子砸开门,将里边的新婚用品搬到车上拉走,抬不动的就全砸坏。邻居都信以为真,以为是小两口的爹带人来处罚不孝儿媳;既然是人家家事,就不便管,还等着小两口下班回来有戏看哩——这是情节的发展。小两口下班回家一看,蒙了,邻居一解释,新郎更蒙,失声大叫他父母早就去世;也根本没有兄弟。邻居还不相信——这是情节的高潮。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足足往下查了10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这是情节的结局。最后补充说明这是天津卫最奇的一桩盗案,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交代情节的尾声。

这是一篇按照完整的情节模式创作出来的小说,跌宕起伏,很吸引人。至于长中短篇小说,尤其是传统的长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悲惨世界》、《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其情节的完整和曲折,更为突出。而许多微篇小说的情节并不是各个环节皆备,同样很精彩。蒋子龙的《看护》没有序幕,也没有尾声,直接写孤高清傲的庄教授很气愤,因为他住院时儿女不在身边,只有老伴送饭,所在单位也只能半个月派人来探望一次,而住在对面床上的高干王经理每天都有人来慰问守护。但是,当王经理病危无救时,所有的人都撇下他走了。庄教授庆幸自己是“高知”不是“高干”,知识和钢笔到死也不会背叛他。这一相对完整的情节足以显示人心的势利,世态的炎凉,主题表达得很充分。王蒙的《雄辩症》重点写了一个片断,一个患有雄辩症的病人对医生对他说的“请坐”“喝水”及谈天气之类的每一句话都进行毫无根据的反驳,而且逻辑混乱,用语刻薄。这篇小说没有层次分明、曲折完整的情节环节,但并不影响创作意图的表达,且别有一种艺术风味。

这就说明,小说情节的构成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

P89-90

序言

               序

                    陈平原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春暖花开,邵阳学院副教授龙钢华申请到北大随我进修“小说学”。读了他的课题报告,我一时兴起,答应日后新书完成时,为他写一则小序。转眼间,厚厚一叠书稿校样,懒洋洋地躺在我朝阳的书桌上——我当然明白,兑现诺言的时候到了。

北大一年,龙君真的是争分夺秒,不时跑来打招呼:“又写了一章”;而我呢,不希望他写得太快,生怕糟蹋了这好题目。因此,老是回答:“别着急!”面对这个“带艺投师”、认真而又执着的“湖南蛮子”,我的任务不是快马加鞭,而是泼冷水,让他稍微歇歇,多琢磨琢磨。如此“拖”字诀相当见效,眼看着龙君书稿日渐成型,我颇为得意。

就像书名所表达的,龙君的“小说新论”,是“以微篇小说为重点”的。选择这一论述策略,部分缘于我的建议。当初,读了此书若干章节的初稿,我感兴趣的,正是其中关于“微篇小说”的部分。于是,极力主张龙君舍弃那些面面俱到的描述,主攻“微篇小说”。现在看来,这个“战略转移”,大体上是成功的。

龙君所论述的“微篇小说”(或称“小小说”、“超短篇”、“微型小说”),其引人注目,大概是最近十年的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传媒的发达,此类篇幅很短(每则不过一两千字)、结构及趣味别有洞天的“微篇小说”,与我们所熟悉的“短篇小说”,渐行渐远,甚至开始“分庭抗礼”起来。据说,目前全国有千多家报刊在为“微篇小说”提供发表园地,而专收“微篇小说”的《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精选小小说》等,每期的发行量都在60万份以上。说实话,最初读到这些材料,我大吃一惊。面对如此“文学现象”,学界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保持沉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鼓励龙君继续沉潜把玩此特殊文类。

龙著从整个中国小说史的发展,来论述“微篇小说”的流变,并着力描述其美学特征、叙事艺术以及创作技巧,所有这些,我没有专门研究,不好胡乱评说。我格外关注的是,这些点到即止、寸铁杀人的“小小说”与传统中国笔记的联系。

今人所熟悉的以虚构、叙事为特征的“小说”概念,其实是晚清文人在接受西学的过程中,逐渐组合起来的。编撰“中国小说史”时,我们往往将文言系统的笔记小说与白话系统的章回小说捏合在一起。而实际上,这两者在传统中国渊源不同,在现代中国更是出路迥异。经由五四新文化人的积极提倡,借鉴西方榜样建立起来的“现代小说”一路凯歌,至于“章回小说”,虽说被挤到了文坛的边缘,但还能借张恨水的“社会言情”以及金庸的“武侠世界”,为大众所津津乐道。最惨的是文言系统的笔记小说,或流入散文,或转为史著,似乎从此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直到最近十几年,因“微篇小说”的迅速崛起,我们方才恍然大悟,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抛弃那延续千年的“世说”与“搜神”——文体变了,但趣味及精神依旧。

与那些动辄百数十万言、需要长期经营的长篇小说相反,只求灵光一现、别有会心的微篇小说,似乎特别适合于“业余”作者。就在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高速公路旁,隐身于“你也歌唱、我也歌唱”的网络空间,此类“爱美的”(amateur)写作,是否真能成燎原之势,就像春天里漫山遍野燃烧着的红杜鹃,这点,我不敢断言,只是饶有兴致地“拭目以待”。 

             2006年4月16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后记

拙作《小说新论》即将付梓,欣慰之余,我必须借此机会真诚地向关心本书的师长、领导、朋友、同事和亲人道一声感谢!

我要感谢湖南师大的博导赵炎秋教授。1997年我在师大参加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学习时,正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选题而四顾茫然,我当时仅写过一两篇研究微篇小说的短文,对此亦有些兴趣,但初入龙潭,不知深浅,不知自己能不能做下去。我将自己的困惑向赵老师作了汇报,他仔细分析了我的情况,根据我的兴趣意向及文艺理论研究的队伍分布,认为我的选题很有价值。这样,我才下定决心研究这一课题。没有赵先生的指导和鼓励,就没有今天这本书的公开出版。

我要感谢邵阳学院的傅治同教授、邹琦新教授、程凯华教授、邹豪生教授、曾阳素教授、华玉明教授及科技处和中文系的领导与同事们。我深知,没有院系领导、师长及同事们给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本课题的研究是不能如此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的。

我还要感谢《文艺报》、《理论与创作》、《求索》、《湖南社会科学》、《写作》、《阅读与写作》、《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出版》、《广西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和《邵阳学院学报》的有关编辑们。没有众多学术期刊的扶助,我的点滴成果就不能得以积累。正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集腋成裘,才有了今天的专著。

我要特别感谢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2004年至2005年,我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陈先生担任我的导师。他很赞赏我从事该课题的研究,而且对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细心加以指点。访学结束后,他又鼓励我继续研究下去。书稿写完后,先生从哈佛讲学归来,又欣然为拙作作序。先生的人品、学识以及无私奖掖后学的精神,令我终生难忘。- 我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我的老同学张人石先生。为了本书能按时出版并保证出版质量,老同学在病榻边坚持工作,对书中的语言文字、学术观点乃至每一段引用的材料,都一一加以审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书从选题、搜集资料、课题立项、撰写到出版,前后将近十年。十年来,我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给了我极大的支持,父母时时给我鼓励,妻子唐向阳女士虽然自己工作很忙,但还是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孩子的欢笑和进步,更增添了我工作的动力。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也要真诚地向亲人们道一声:感谢你们!

最后我还要真诚地敬告读者:本书从初步选题到最后成书,虽然历经十年,但毕竟是业余研究,大部分时间得从事教学且又有这样或那样的杂事缠身。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远远谈不上深入,也远未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纰漏之处,恳请方家指正,我将万分感谢。今后研习有得,再做整理完善。

                  2006年4月11日于北京天骄宾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