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源流很长,品类繁多。明清之际,折扇因其收叠自如,携带方便,扇面书画、扇骨雕琢,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迅速流行,并取代纨扇成为主要的样式,成为文人雅士的宠物,出入怀袖之间,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扇子本身制作愈发精良,名家辈出,已形成一门独特的工艺,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更因扇面成为了特有的艺术介质,以至书画家无不在这方寸之间一逞毫墨。一柄折扇融合了书法、绘画、装裱、雕刻、编结、镶嵌、髹漆等多种艺术,最终成为中国艺术遗产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本书图文并茂,全书有每一把扇子的各个视角的图片附上,并以中英文的形式,或书法或山水画或题词或雕刻等出处介绍,书后附收藏与鉴赏的小常识。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于扇子研究者和收藏家的书籍。
怀袖雅物——明清折扇
明代扇面
1.山水 扇面 水墨 纸本 明 文徵明
2.书法 扇面 水墨 纸本 明 文徵明
3.岳阳楼图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仇仁
4.岳阳楼图局部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仇仁
5.书法 扇面 水墨 纸本 明 文嘉
6.书法 扇面 水墨 纸本 明 陈鎏、文嘉、周天球、彭年
7.书法局部 扇面 水墨 纸本 明 周天球
8.墨梅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周之冕
9.书法 扇面 水墨 纸本 明 王世懋
10.蕉石花卉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陈粲
11.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王樨登
12.山水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刘原起
13.山水局部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刘原起
14.山水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宋懋晋
15.人物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钱贡
16.人物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钱贡
17.山水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张宏
18.仿小米烟江细雨图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赵澄
19.山水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陈焕
20.松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鲁得之
21.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范允临
22.山水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李杭之
23.兰亭雅集图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盛茂烨
24.山居图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袁源
25.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葛应典、薛益、文从简、陆广明
26.山水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马电
27.竹石图 扇面 水墨纸本 明 吴豫杰
28.山水 扇面 设色纸本 明 陆嚼
清代扇面
29.山水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王鉴
30.山水局部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王鉴
31.荷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冯肇杞
32.山水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恽寿平
33.花鸟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蒋廷锡
34.花卉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蒋廷锡
35.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查士标
36.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徐枋
37.书法局部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徐枋
38.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沈荃
39.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朱彝尊
40.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纪昀
41.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康熙帝
42.花鸟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张檗
43.树石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王玖
44.山水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翟大坤
45.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翁方纲
46.扇面 设色纸本 清 任薰
47.秋江远帆图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吴大徵
48.水阁联唫图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胡公寿
49.虎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任颐
50.人物 扇面 设色纸本 清 沙馥
51.成亲王 书法 扇面 水墨纸本 清
52.53.周鲲绘山水、蒋溥题诗 成扇 设色纸本 清
54.55.弘旿 金笔山水并书法 成扇设色纸本 清
56.董诰、柘林、蕉雪绘茶花,汪承霈题诗 成扇 设色纸本 清
57.董诰、柘林、蕉雪绘茶花,汪承霈题诗 成扇 设色纸本 清
58.永瑢 金笔山水并书法 成扇 设色纸本 清
59.永瑢 金笔山水并书法 成扇 设色纸本 清
60.61.孙让绘山水、何维朴书法 成扇 设色纸本 清
扇骨扇套
62.黄杨木透雕扇骨 清
63.嵌螺钿留青扇骨 清
64.留青夔纹扇骨 清
65.透雕竹扇骨 清
66.金漆扇骨 清
67.68.紫檀扇骨 清 汪由敦书
69.70.象牙扇骨(微刻山水纹)
71.72.檀香木扇骨
73.74.烫花人物纹扇骨 清
75.雕漆人物纹扇骨
76.雕漆人物纹扇骨局部
77.乌木嵌银丝扇骨
78.象牙扇骨(微刻人物纹)
79.金地缂丝云龙纹扇套 清
80.纳纱绣云龙纹扇套 清
81.蓝缎地绣团“寿”纹扇套 清
82.纳纱绣“万”字纹扇套 清
83.纳纱绣“寿考”扇套 清
84.黑缎地网绣琴形扇套 清
85.黄缎地钉金绣团花纹扇套 清
86.黑缎地打籽绣扇套 清
87.黄缎地绣凤凰纹扇套 清
小常识
折扇收藏与鉴赏
扇骨的收藏与鉴赏
近年相关明清扇面、成扇拍卖价格(2004年-2006年1月)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源流很长,品类繁多。明清之际,折扇因其收叠自如,携带方便,扇面书画、扇骨雕琢,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迅速流行,并取代纨扇成为主要的样式,成为文人雅士的宠物,出入怀袖之间,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古称“折叠扇”,又名“撒扇”、“聚头扇”。刘元卿《贤奕传编》:“折叠扇一名‘撒扇’,盖收则折叠,用之撒开。”又以扇骨聚其头而散其尾,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所以也称“聚头扇”。
折扇的出现,相比我国其他扇种,时间较晚,而且其来源众说不一。比较主要的说法有两个:一是认为折扇是由汉、晋年间劳作的人为了干活时便于收拢携带,休息时随意开启乘凉而设计的“腰扇”发展而来;二是更为确切的认为,折扇11世纪由日本、朝鲜传入,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高丽国条”记载:“彼(指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卖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这一记载为折叠扇源于倭国(即日本)后由高丽国传人我国提供了文献依据。然而从11世纪,一直到15世纪初的300年间,折扇并没有广泛地传播,只有少数文人和富家子女才使用。
到了明代,折扇开始盛行。15世纪的明永乐朝(1403年至1424年),因为明成祖朱棣对折叠扇的垂青,众大臣得到赐赠,倍加推崇传播,折扇广为流行。清刘廷玑的《在园杂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另据考证:“折扇盛行,起白宫中(永乐时,名“洒扇”),由四川进贡,年以万计,另外生产亦不少。”“传世明代金地折扇所见以千计,照记载先为川中特产,不久即为苏浙大量生产,已无从明确产地。只能就《嘉定竹人传》中得知明代扇骨加工,已出过不少名家高手。”由此反映了折扇的生产已经形成了四川和苏浙两大中心。从目前流传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看,主要都是在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产地是蜀、吴二地,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而永乐时期的“洒扇”,在近年出土的明初诸藩王墓葬中及王锡爵墓中的实物得到证明,为扇面洒金(多大片金,有不规则的,有拼成一定图案的),不加字画的折扇。就目前所知,传世最早的绘画折扇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朱瞻基所绘的《松下读书图》。自此书画折扇兴起。明代成化年间繁荣起来。从“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到明末的董其昌,清代“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名家恽寿平,名臣刘墉,到清末吴昌硕、任薰、钱慧安等,各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
清代,折扇的发展达到全盛。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折扇不仅是用以生风纳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乾隆帝曾命画师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明两代折扇300把编目作序,题名《烟云宝笈》。在民间,有了职业画商和扇庄,经营书画扇,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自清中期始,齐建隆、戴廉增和忠兴等老画店的扇面字画曾在京持续200余年。老北京的扇庄也引来了各地扇画名产,像天津杨柳青,杭州王星记,均名噪一时。
折扇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扇子本身制作愈发精良,名家辈出,已形成一门独特的工艺,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更因扇面成为了特有的艺术介质,以至书画家无不在这方寸之间一逞毫墨。一柄折扇融合了书法、绘画、装裱、雕刻、编结、镶嵌、髹漆等多种艺术,最终成为中国艺术遗产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