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美)威廉·J·米切尔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威廉·米切尔数字城市三部曲(另外两部是《比特之城》和《E-托邦》)的最后一部,充满超前意识和想像力。该书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本书睿智、富有洞察力和煽动性,是任何一个置身当下、关注未来人士的必读图书。

内容推荐

随着《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Me++: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的出版,《比特之城》(City Of Bits)和《E-托邦》(E-topia)的作者完成了一套检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之衍生的非正式三部曲。威廉·J·米切尔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正如他所说,这就像“大人国重启进入了小人国”。马可尼用高塔和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已经被手掌大小的手机所取代。如果马可尼的发明的操作者可以被看作固定的机器的附加肢体,则今天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转变逐次改变了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9·11那天,从即将坍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被劫持的喷气客机中打出的手机电话,就是这种连续的电子卷入新状态的力量的证明。

由此米切尔提出,比特(信息的基本单位)和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的“试分离状态”已经结束,以渐增的频率,物理空间中的事件反映出电子空间中的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数字信息可以指挥一架飞机或一只机械手的运动。在本书中,威廉·米切尔考察了无线互联、全球互联、小型化、可携带对我们的身体、服饰、建筑、城市、空间和时间使用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电力供应的连锁中断、恐怖分子对交通网络的渗透、街道上的手机通话,都是一种生动的新城市状况的征兆——那无处不在的、无法逃离的网络互联。他指出,这个渐少为边界所管理、渐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环境,并重新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伦理基础。

目录

第一章 边界/网络

第二章 连接的生物

第三章 无线的两足动物

第四章 缩小的物品

第五章 蜕落的原子

第六章 数字复制

第七章 电子记忆术

第八章 自由地制造

第九章 后定居空间

第十章 反计划

第十一章 电子人类的竞争

第十二章 逻辑的牢笼

结语

注释

致谢

英中词汇对照

译后记:想像空间

试读章节

位置的选择

如果给移动电子人系统规定一个特定的规模和间隔尺寸,储存和处理场所设置——在内层还是外层,在固定的基础设施网络还是可自由移动的子网络——的设计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设计者必须考虑强度、紧急程度、需求量的预计、储存器的体积和重量、网络的速度和能力、网络连接的连续性或不连续性、重新连接和再供给点的频率、所传送的资源的数量和易损程度、安全要求,以及复制的容易程度。也许有必要把场所设置在空间充足的地方,以成功获取集合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也许还有一个政治议程——是希望通过把资源和功能定位在内部的个人管理层中来加强个人自主性,还是与此相反,通过把它们转移到外部的集体管理层中来加强社区凝聚力。

例如,水的重量大,体积大,而且通常我们不是马上需要它,因此(年轻时髦的慢跑者和体育馆迷除外),我们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随身携带水瓶。与此相反,我们建造庞大的水库和储水池系统,并传输到遍布于建筑和城市环境中的各用水点。在许多文化中,建造、管理和维护这些系统的行为已经成为政治活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并对社会凝聚力起着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现在要运行可穿戴的和便携的电子设备需要持续的电力,因此我们很多人发现自己要携带多个微型电池。如果我们仅仅是需要几毫瓦或几瓦电力来维持低耗能电子系统运转,那还算简单,但是如果我们需要数千瓦或者数兆瓦电力来维持大型机器的运转,携带大块电池、大体积发电机乃至电线会是一个大麻烦。

储存下来的数字信息就不一样了;当网络速度有限时,复制的简易性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携带文件的副本。但是当信息易于变化并很快会过时之时,当信息能够通过宽带网几乎瞬时传递之时,将数据保持在中心服务器并在需要时再传输的方式就更合理。或者正如类似Akamai所运行的内容传输系统所证实的那样,更高效的方式,是在接近终端用户的众多缓冲储存器中复制和储存内容,然后在收到传输请求后,采用成熟的优化软件找到从该特定位置传递数据的最快路径。

如果你的常用物品不便携带,那么有时候你可以依靠网络的固定人口。因此在手机普及以前,公用电话问和电话亭是许多城市的一大特色;你需要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很快地找到这样的地方。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私人的便携手机,公共电话人口的重要程度大大降低了。然而与此相反,许多大学学生宁愿在公共网络人口查看邮件,却不愿携带体积相对较大的无线笔记本电脑。而对小孩进行使用厕所的训练,使得他们从对尿布的持续依赖中解放出来,偶尔也能使用固定的设施。

通常说来,假如你做了一个更大的可移动的箱子,你就可以携带更多的东西,使用更多的移动功能;比起一辆小型双座车,你可以给一辆运动型多用车加载更多的功能,而旅行房车的功能还可以再多一些。但是近来技术发展的总体效应已经动摇了高度功能化的固定盒子(建筑)和较少功能的移动盒子(即交通工具、便携设备、可穿戴物品以及植入体)之间的界限。微型化(尤其是电子设备)使得设计者可以将更多的功能塞进小型容器中,同时遍布的网络减少了补给点之间的距离。武器设计者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早期的微型化电子技术背后的推动力,就是希望在进行远距离摧毁时用导弹制导系统代替人类飞行员。在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建筑电信派(Archigram)的戴维·格林(David Greene)和迈克·巴纳德(Mike Bamard)发现微型化的更广泛的用途;他们想像出“用电的土著居民”,预测了“微型电力设施对生活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宣布——稍稍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人类就是行走的建筑”。

人工心脏和其他人工组织的使用显而易见地反映了这一影响。曾经把使用者和不能移动的建筑牢牢固定在一起的庞大的床边设施,已经转化成为背包和捆绑式用具,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小到可以植入身体。过去被束缚和固定住的病人一步步地得到了解放。

P37-38

序言

为了向即将到来的百年致敬,我决定启程,去电子朝圣。仰望天空,我寻找启示,就像当年奥德修斯在海上寻找伊萨卡岛一样。我在汽车的导航系统中输入“马萨诸塞州,维尔福特,马可尼传送站”。GPS卫星为我定位,软件计算出最便捷的路线,人工合成语音指引着我来到科德角的一处海边沙质悬崖上。

汽车在6号公路上呼啸而过,驾车者们听着收音机,偶尔用手机聊聊天。没有人会去想无线的世界就是在这块多风的场地(大部分已经掉进了海里)开始的。就是在这里,古列尔默·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建起了四座210英尺的高塔,在天空布起一张电线结成的蜘蛛网,转动摇柄发动煤油引擎,提供20000瓦的电力,运行起一座几英里之外都可以听见动静的火花隙转子。1903年1月18日,古列尔默·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首次成功传送了穿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息(同年莱特兄弟向全世界展示了动力飞行),忽然之间,各个大陆以一种新的方式连接了起来。

一个世纪以后,全球无线系统把我带到这个地点,让我站在这里就可以轻松地和外界保持着联系。我的手中拿着一个并不昂贵的、相对于马可尼的庞大构造要复杂万分的接收和解码器,并且瞬间就可以把我和手持同样设备的散布全球的上亿人中的任何一个联系起来。它还可以进一步把我和因特网和万维网上的无数服务器连接起来。我掀起盖子(当然这样保修就失效了),露出了一个手掌大小的、制造得极其精巧的建筑模型;发电机房被压缩成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电池,发报房如今位于一块芯片上,高大的天线塔也变得只有几英寸长。仿佛是大人国变成了小人国——产生了戏剧性的颠倒。马可尼的操作人员曾经是一部巍然屹立的机器的附属物,今天我握在手中的这个东西却变成了我运动的身体的一个解放性的延伸。

规模

马可尼系统中的两个部分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发报网的规模变大了,单线的无线连接已经膨胀成为一个密集的、由无线互联基础设施组成的全球网络;如果把所有陆地上、卫星上、宇宙飞船上的连接计算在内,这会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延伸最广的单项构筑物。而与此相反,发送和接收工具的规模极度缩小,从地面上的大型构筑物变成了一个随身的时尚小物件。

仔细留意一下这种两个方面的转换,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奇迹,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百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益强大的无线互联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小型化的电子器件以及日益增强的数字技术的集成,从根本上重塑了个人和他构筑的环境之间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我想到了一直延续到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崩塌那一刻的手机谈话,从正在冲向目标的被劫持飞机机舱中打出的绝望的电话,以及在废墟下持续发送信息的寻呼机。我们和那些越来越强大的电子器官之间已经密不可分,我们的四肢已经变成了肉体天线支架,我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已经复杂和强化到了一种几乎难以想像的程度,从胎儿期的透视、心跳监测一直到死后持续存在的数字地址和痕迹,现在,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一种与周遭事物保持持续的电子介入的状态之中。

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相似的变化。最开始的数字网络是一些用廉价电线连接起来的巨大、昂贵的盒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盒子变得更小、更便宜、数量众多,而电线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于是,逐渐地,延伸着的网络的连线,而不是那些盒子,消耗了空间和金钱。随着网络的扩展,远程通信的供应商们开始担心那通向家居和商业用户的“最后一英里”电缆,建筑师们则努力地把线盒和配线房塞进房子里。电缆费劲地穿过地板,杂乱地绞作一团,而且因为布线太难,很多可以从网络连接中获益的东西无法做到。但在21世纪的拂晓,价廉的、无处不在的无线连接把一些全新的东西连入互联网——非常微小的东西、数量众多的东西、非常孤立的东西、高度流动的东西、深深植入在另一个物体中的东西、挤在紧密而难以达到的地方的东西。最引人注目的是,可以识别物体的无线发射应答器已经缩小到针头大小,造价只要几分钱,上亿这样的东西正在被制造和使用着。现在,没有什么不需要计算处理,也没有什么可以不被连接。计算机硬件和其他各类硬件之间的区别正在迅速消失。

物质性

比特和原子的临时分离状态已经结束。在数字革命的初期,把物质和信息的这两个基本元素拆开似乎是有意义的。虚拟的和物理的被设想成为不同的领域——虚拟空间和肉身空间。这似乎是一次从有形世界的顽固约束中受人欢迎的释放——至少直到“.com”的肥皂泡破裂之前。不过现在它们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网络互联的计算智能已经植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物质系统——不管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通常,虚拟空间中的事件会在物理空间中反映出来,反之亦然。就像最终显现的那样,电子商务并不是用服务器和远程通信取代砖块和灰泥,而是把数字网络和物理供应链更复杂的整合。我们越来越多的生活在这样一些点上,在这里电子信息的流动、运动的身体、物理场所以特别实用和结合的方式交织起来。这些点正在酝酿着独具特征的21世纪的新建筑。

在我们最初想要努力去理解数字信息的含义的时候,“虚拟”这个词似乎很有用。但现在这个词早已失去了有效性。比特并不是就那样呆在计算机的空间中,像画廊里的画一样偶尔被参观一下,或者是通过“视窗”(Window,多么生动的词)被拨动一下。这样的认识会更合理,即不可见的、无形的、电磁编码的信息在物理空间中的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一个比特在事实上是“产生不同的不同”,但是我们应该把这种不同当作是有形的东西,有确切的时间和空间坐标——就像是在打开或者关上特别的开关、门或水闸,从仓库里配送一件产品,启动或者关闭发动机,屏幕上某个像素点的颜色的改变,或者是一只机械手臂的移动——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变量的价值变化,或者某个理想化的信息接收者的假想的精神状态的变化。由比特组成了代码,如今构成了我们用来表达意图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最有效手段。

导向

设想一下在这个有形的和建筑的潮流中,通过用符号表达的数学函数,是代码使物理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阐述成为可能,而不是建立专门的机械联系或是液压系统、固定线路的电路之类。通过有线和无线远程通信,代码使这些关系在远距离也能起作用。通过其储存指令和数据的能力,代码可以使预先安排好的关系异步重组。随着远程交流网络的逐步集成化,以及对车辆和交通网络、电力供应系统、水、气、石油管道系统,水坝和防洪系统、空调系统、全球贸易系统等等的逐步数字控制,代码几乎控制了我们所有必需品的供应。数字代码正在编织一张无比细密的网,控制着复杂的、无法逃避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互相连接。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技术发展的曲线正在快速进入一个急剧发展的部分。

但是比特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良导向的0和1可以成为如子弹一般真切的武器。在一个网络化的、电子互联的世界,地址和目标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我使用的传统的邮政地址会成为到处涌来的垃圾邮件、炭疽病孢子、邮件炸弹的潜在目标。同样,我的电子邮件地址也吸引着病毒、蠕虫、垃圾邮件——其来源甚至更难以确定。我的无线设施可以传送坐标,也招致了电子跟踪和监视。把我的汽车精确导航到城市中某个位置的技术也同样可以引导一枚导弹或者是智能炸弹。渐渐地,那些正在我们精心建造的连线上高速传输的容器——从因特网上的信息包到喷气客机的机舱——不仅是物理抢劫的对象,也是电子黑客、黩武主义、重建和程序改编的对象,会被重新组合、重新引导并成为我们的敌人。

道德标准

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会解释这些相互交织的蕴涵:无线互联、无处不在的全球互联、小型化和便携性、流动的比特,以及在我们的身体、衣服、建筑、城市、我们运动的模式和系统、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运用方面的关联的系统与实践。我尤其想探讨这些技术变革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后果——一个依靠边界和围栏构造的世界转化成了一个在各个层面上都逐步被连接、网络和流动所统治的世界。这样的一个世界有更少严格性、更多流动性和可变性关系——知识和行动之间、形状和材料之间、人和场所之间。

我要强调的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的行为经由网络推动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界限。我们可以越来越多的在远程对别人采取行动,别人也可以这样对待我们。扩展的电子互相连接和互相依赖的范围创造了一个扩展的道德范围。互惠原则——古老的“黄金规则”——在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再受到局限,这一规则的扩充也给设计、工程、规划的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按照我对这种状况的分析,不管是技术发展的自主逻辑还是欲望和权力都没有优先权。相反,我认为,在正在运行的产生我们日常物理和社会环境的循环中,我们塑造了技术,然后技术又塑造我们。我写作的视点既不是想要作为一个尝试着预测这种循环的技术未来学家,也不是作为一个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家在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发生,而是作为一个全心投入其中的设计师,他的任务是反思、想像和创造。

后记

想像空间

《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威廉·米切尔数字城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充满超前意识和想像力。这本书的内容不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范畴——大到整个地球和茫茫太空,小到比特和纳米技术,从机器到衣服,从房子到身体发肤,从虚拟社区到电子足迹,从数字伦理到网络民主,在米切尔看来都是立足未来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应该关注的话题。如果把无线连接看作构筑物,那么今天它已经膨胀至全球尺度,“如果把所有陆地上、卫星上、宇宙飞船上的连接计算在内,这会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延伸最广的单项构筑”。更本质的,按照米切尔的观点,“我是网络的一部分,网络也是我的一部分。我链接,故我在”。在信息时代,“存在”的定义已经改变。

《我++》并非哲学著作或充满诗意的理论著作,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对大量研究成果的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提出的前瞻性设想,这是人类想像空间的开启。这个想像空间并非是个体的,而是在一个积极的学术环境中,基于技术之上,一群研究者互相交流、彼此推动产生的集体想像空间。比如马可尼穿过大西洋传送了第一个无线信号;霍桑宣布借助电信技术“地球就是一个大脑,充满着智能”;戴维·格林和迈克·巴纳德提出“人类就是行走的建筑”;彼得·库克则描绘出“插件城市”……。

在国外某大学访问,看到他们虽然资源充足,却人丁不旺,于是乎想向国外同行炫耀一下我们的办学规模。打开学校的主页,才发现学院一级是无法进去的。从国外只能访问我的大学的主页,大学是这么开放的?回国后又发现教育网甚至对公网的速度也慢得惊人。教育网和公网之间很难传递文件,通过公网访问图书馆基本上只能看到摘要,想看全文?也许最终可以,但是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性急的人可能已经晕倒在地。大学是在向社会开放,可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图书信息资源,事实上社会难以真正享用。大学还远远没有拆掉围墙。

今天,作为学术交流的基础,图书收藏的方式正在不断变化。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希腊语言宝库计划到2001年已经拥有从荷马时代到公元600年之间所有古希腊文献,超过8000万字,全部以光盘形式提供给学者。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电子预印本文献库每年有3万多篇电子论文提交,力求“为不同学术级别、不同地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平等的竞技场”,许多研究者都习惯了每天早晨查阅它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报道。在线学术团体CogNet、Archnet等除了大量的在线文献之外,和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它们还为学者提供住房和公共空间——在线的个人工作空间、会员简介、论坛、新闻、日历、工作信息以及合作空间等。某种意义上,互联网成了最大最全面的图书馆,Google已经将超过10亿的网页编入索引,绝大部分信息都可以一次性搜索到。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数字信息是当代话语的中心”。今天,地理位置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可以立即、快速地访问网络空间上的站点。

响应远程工作的呼唤,我有时在家办公,使用校园网宽带。最初访问国外网站的速度和公网差不多,之后越来越慢,两年后迫使我放弃了yahoo信箱,最近又加了一个惹人生厌的8021认证,没事就自动掉线。我很想换一家经营商,可是校园网宽带由塞尔垄断经营,而公网又无法享受校园网资源,只好作罢。很不幸的是我使用了国外杀毒软件,每次升级只能靠起个绝早——趁美国人都下班了,同学们都还没起床,老师们都还没上网。而我办公室的校园网基本上实行五天工作制,每逢周末不通,原因包括工人误切管道、风吹电缆短路、机房遭水淹、IP被抢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形。至于google,不知为何网页快照的功能至今无法使用,算是个残废;百度的中文信息搜索虽然做得不错,但是其英文信息老实说很难有用。

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今天,无线连接逐渐扩大覆盖了全球,收发装置和传感器则缩小到可以进入体内甚至渗入空气。今天的商业卫星据说能带来“全球的透明度”,能针对重大事件提供前所未有的准确及时的信息,IKNOS卫星的照片分辨率可以精确到1米,快鸟可以精确到0.6米,在他们的网站上,只要花钱,哪儿的图片都能买到。另一方面,MIT媒体实验室的“图钉”和“适于绘画的”项目研究了最小、传输距离为数厘米的系统,可以组织起来成为空间网状分布的微型计算设备。日本人也有了背负小包的电子控制蟑螂(虽然总给人很龌龊的感觉)。在无线时代,也许一阵风吹来的尘埃就是一个无线计算系统。借助不断扩大完善的网络和不断缩小的收发装置,整个地球表面都正在长出可以不断感知的皮肤;建筑的表皮,当然,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进化。

《我++》强调相对于有线,无线连接带来更多的自由,进一步解除了地点对人的束缚。为了未来可能的电子游牧生活,灵活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重要。建筑师的观念因此需要改变。建筑不再需要稳定的标准计划和空间模式,传统的建筑计划会陷于僵化。迈克尔·巴蒂就建议,建筑应该成为不断改装的空间事件的集合,其特点是持续性、强度、变更性和地点特征。列菲弗尔指出“城市的权利”在于多元文化而非单一文化、融合而非隔离、同时性而非序列性。在多元化的空间里,功能划分的重要性已经消失。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之中,诸如城墙、围墙、铁门等传统围合的必要性也减弱了,而防火墙、电子监控、信息安全变得重要起来。

现在利用相对廉价的无线技术,可以在私人住宅、咖啡馆、公园等地用Wi=Fi无线基站提供无线覆盖,这是公共空间的新维度,有助于加强已有社区的交流,甚至可以对来访者免费开放,成为无线时代的待客礼仪。而明天,当人们习惯了电子游牧生活,在传统的城市之外,是否还会热爱新的聚居方式?此外,无所不在的网络同样也意味着无所不在的监控,未来社会的伦理道德、民主和权力、社会竞争将会如何发生?米切尔探讨了这一系列问题,和麦克卢汉的观点不同,他指出联网的地球并不是一个地球村,甚至也不是一个虚拟城市和扩大的民族国家;从物理上、空间上和道德上,“它是一种新事物”,未来全球化城邦的出现,依赖可以让大量零星分散的陌生人和睦相处的道德互连的网络。我们应该认识到,面临遵循着摩尔定律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这本书所描述的新空间、社会和文化实践正在迅速成为现实。

阅读《我++》,再反观我们生活的现实,不难感觉到其中巨大的差距。对比美国数字精英们的研究,我们才刚刚起步,可以说在这次关于数字城市的集体想像之中我们还远远处于下风。我们似乎没有必要继续为是否允许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过多争执——计算机和马克笔硫酸纸一样,都是表达的工具,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都是媒介。一切也都不过是身体的延伸。计算机从来没有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过,和机器一样,它同样只是身体延伸方式的一种。在无线网络的时代,我们也并不会变成后人类,我们依然和从前一样不断延伸着身体;不用担心“人”的概念会发生变化,从最早的穴居人拾起棍棒和石头开始,我们就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人”了。

与看清差距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有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想像力。我赞同林语堂的说法,中华民族是一个性灵的民族,富于想像的民族。而富于想像也许和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有关。象形文字本身就包含着对事物的抽象和想像,本身就包含着想像空间。对一个使用汉语的人来说,从会写“人”字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无时无刻不在想像之中,虽然也许他自己并未察觉,应试教育中也忘了强调。主张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呼声可以休矣。虽然敲击着主要由拼音文字组成的键盘,我们可以意识到汉语曾经被计算机技术排斥在门外;但是,借助联想,现在用拼音输入中文一点不比英文慢,“计算机应用”五个字,只需要“JSJYY”五个键,而用英语Application of computor必须敲键盘24次,这不正是想像空间带来的优势吗?我们也终于拥有了能帮助我们维持想像力而速度丝毫不逊色于字母输入的笔划输入法,未来我们难道就不能有方便快捷准确的中文键盘吗?在数字时代的第N次浪潮之后,使用象形文字也许不是劣势,而是优势。

我们会有成功的集体想像,只要有更良性的学术氛围,更充足的研究基金(我们也并非没有经费可以发掘,某电信办公楼一盏吊灯就几百万);对个人来说,我们更需要有对文化的自信——谁说线性思维优于螺旋形思维?毕竟,在符号、代码、数字、逻辑之上,在技术之上,在计算智能之上,在一切之上,存在于人类文化活动顶端的,是想像空间,人类最珍贵的特质。那正是我们所擅长的想像空间,未来发展必须依赖的、基于技术的集体想像空间。

最后要感谢赵冰老师的指导,感谢黄居正先生的推荐,还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苏华编审等耐心细致的工作。他们的帮助对本书的翻译出版至关重要。在此还要感谢协助完成了本书初稿翻译的同学,他们是:艾勇,刘林,李小波,李瑞,周霞,罗勇,焦峻峰,刘晗。

感谢爱我的人们。

刘小虎

2006年4月于华工园

书评(媒体评论)

“威廉·J·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再度推出力作!至少和前两部一样,这部‘米切尔三部曲’的终结本富有令人不安的洞察力和闪耀着的火花。如果你真想了解我们的世界是如何被网络通信所深切改变的话,现在就看《我++》。”

——彼得·霍尔爵士(Professor Sir Peter Hall),英国社区研究院院长,

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与规划学院规划教授

“威廉·J·米切尔对于正在出现的网络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连同对建筑和城市以及居住于其中的对象的改变方式,有着杰出的理解力。《我++》睿智、富有洞察力和煽动性,是任何一个置身当下、关注未来人士的必读图书。”

——马克·C·泰勒(Mark C.Taylor),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廉姆斯学院

“机智、文雅、异常广博的参考涉猎,《我++》观察着数字技术改变世界和改变我们自己的方式。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我无法想像还会有比威廉·J·米切尔更好的引导。他能看见一未来,同时也没有忘记过去,他具体表述了技术的实际知识同时又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立场,这是我们赖以理解和评价我们的技术将把我们引向何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它们所需要的。”

——N·觊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Hillis文学教授,

英语系和设计/媒介系,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

“一部关于人性是如何被他们的机器所重新塑造的,令人愉悦的、但有时也让人恐惧的报告。这是为数字当下的辉煌新世界已经写出的最好的漫游指南。”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死亡的城市》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