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衣食大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穿衣吃饭,本寻常小事,但有些时候却能让历史拐个大弯。人类学家承认,世界各地及各不同时期,“衣”与“食”的方式和内容,是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虽然世上人人都要吃饭,但吃饭规矩却各不同。虽然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有些事情其实并不那么“礼仪”。到底有哪些不合“礼仪之邦”这称的呢,让我们在本书回寻找答案吧!

内容推荐

人类学家承认,世界各地及各不同时期,“衣”与“食”的方式和内容,是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康德尤其指出,味觉与嗅觉是人类五种感觉中最内在的感觉。这一看法获得了今天认知科学观察的实证支持,这些观察表明,与长期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叫做“嗅脑皮质”,沿着我们嗅觉的神经通道演化而成。至少有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受试者都是女性,她们必须通过“嗅”男性服饰来选择最喜爱的“对象”,结果表明,女性的嗅觉差异对她们的“性偏好”差异有显著解释力。我们知道,对异性的各种特征的个人偏好,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内在从而也是最隐私的感觉。

目录

衣食大义

“烹”“治”异同

说“尊”道“酋”

老之“尊”“卖”

审读“讲究”

慎谈“正宗”

满汉何来全席

文余杂碎儿·续满汉何来全席

仕而 优则食

皇粮难吃

官高食难俭

权臣腹中物

官饭难吃

堂餐滋味

乱啃皇帝

歪批孤寡

御膳未必佳

文余杂碎儿·续御膳未必佳

皇上请客

赐食花活儿

饮馔之赐

皇上吃请

皇上挨宰

吃喝帮闲

“闲行”三六九

文余杂碎儿·续“闲行”三六九

扫除看盘

“马虎”辑录

感悟“井■”

厕俗缀集

叩跪杂拾

表里儒冠

冠冕名堂

官帽说道

顶戴名堂

贵贱花翎

花翎溯源

雉之变迁

“锋头”溯源

衣装魔障

服饰之赐

裤裆变迁

揣摩“箕踞”

说红道紫

宅第之赐

车舆之赐

“驴的”杂述

天地扫帚

试读章节

            扫除看盘

世上人人要吃饭,吃饭规矩各不同。  

一般中国老百姓用餐,要等一家老小全部坐定,方能动筷子,不如此便为不懂礼数;外国一些人家,全家坐好之后,还要嘟囔几句:万能的主,感谢你赐予我们饮食,阿门!此类餐前仪式,中国也曾有过。三十多年前在农村插队时,所有知青进食堂先得敬祝“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否则不但饭没得吃,还要查你的政治立场。可惜此举未能流行长久,不然中西饮食习俗又多了一点相通之处,岂不妙哉!  

至于帝王之家,吃饭时的讲究就更多了。

法国国王的早餐,只有区区一碗汤。不过,这碗汤,喝起来可实在不是简单的事情。每天早上,国王传膳之后,这碗汤要由两个寝宫侍从在两名弓箭手、一名司肉官、一名餐具总管和一名王室面包房总管的护送下,庄严地从御膳房端出,七转八转之后,才能送到餐桌上。

至于正餐,动静就更大。法王路易十四吃午饭时,人们要列队送膳。御膳运输队由御膳大总管率领,三十六名衣着华丽的宫廷侍卫和十二名手执镀金镶银权杖的仪仗官负责护送他们离开厨房,先穿过一条街,然后进入王宫,再走过迷宫似的过厅、大厅和走廊,最后将御膳送到国王的餐桌上。这样的进餐仪式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兴起,国王上了断头台之时。等到路易十八在拿破仑倒台之后重登王位,立即把这一套又捡了回来,进膳时还要另加一百名瑞士鼓手,敲起军鼓为膳食护送队壮。行。那场面,比现在的游行庆典还要热闹。

 比较起来,中国皇帝吃饭时的仪式要简单些,起码没用过宫廷侍卫和弓箭手送餐。这恐怕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试想,让那么多舞刀弄枪的总在身边转,皇上吃起饭来心里怎么能踏实?即便这些人不敢犯上作乱,但在宫闱之中闹出点风流逸事也是麻烦。因此索性斥之不用,让太监来伺候。法国的爱情小说中常把皇后、公主扯进去,中国则绝对不会有。原因无他,就是没有让拈花惹草者进宫送饭,不给他们作案机会。

不过,中国皇帝吃饭也有自己的讲究,除了要有可吃之物,还要有可看之物。这就是看菜,也称看盘。还有一种说法叫“香食”,意思是闻闻香而已,吃是不吃的。

据记载,看盘隋唐时宫中已有之,“唐御厨进食用九钉食,以牙盘九枚装食于其间,置上前,并谓之‘香食”’。以后,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唐中宗时,刚刚拜相的韦巨源在家中设“烧尾宴”宴请中宗,所上的五十八道菜中,有一道“素蒸音声部”。这是由七十个蒸面人组成乐舞场面,其中有弹琴鼓瑟的乐工,也有翩翩起舞的歌伎。这便是看盘。

唐朝官员升迁之后的第一要事,就是请客。宴请亲朋同僚自不必说,当了宰相一类的大官还要请皇上大吃一顿,这就是烧尾宴。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之后,必经天火烧掉其尾,如此方能成龙。升官就等于鲤鱼跳过了龙门,摆宴庆贺烧掉了尾巴确实应该。不过,吃过烧尾宴,脑袋日后也保不住的,也大有人在。官场上的事往往如此。  

到了宋朝,看盘之风更盛。皇上设宴要摆看盘,已成为宫中定制。北宋徽宗赵佶所画《文会图轴》中,有一大帮人围坐在一张大方桌旁大吃大喝。每人面前杯碟横陈,桌子中央还有八个大盘。这些似乎便是看盘,因为所放的地方谁也够不着,而且盘中盛装的食物全都冒了尖,稍动便会塌方,实在不便于下箸。南宋度宗为皇太后祝寿,大宴文武百官,各国使节。寿筵要按来宾的官阶摆放不同看盘。高级一点“每位前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低级一点的“看盘如用猪、羊、鸡、鹅、连骨熟肉,饼、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浆水一桶而已”。摆了这么多只看不吃的东西,居然还只是“而已”,实在是暴殄天物。    中国过去的皇帝为什么非要搞出这类只看不吃的玩意儿?答案其实很简单,要以此来显示九五之尊与升斗小民的区别。如果大家吃饭都是一个模样,这皇上当得有什么味道?因此必须在吃的形式上弄出点与众不同的花样。这道理,和法国国王喝碗汤也要人郑重其事地护送是一样的。

看盘一入诗文,便要雅起来,称作“饾饤”,也作“饤饾”黄庭坚有诗:“岁丰寒士亦把酒,满眼饤饾梨枣多”,说的便是看盘。看盘是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因此“饾饤”又用来形容文辞重叠但空洞无物的文章。魏源说:“浮藻饾饤,可为圣学乎?”其中“饾饤”便是这个意思。

如今,餐桌上的饾饤少见了,别一种饾饤则还存活于报刊书籍之中。这类看盘其实更需大力清除。

P100-10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