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清帝国的衰亡史,一位近代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场惨烈至极的海战,拉开近代中国历史的屈辱序幕。湛蓝的旅顺湾,一网打下去,能打捞上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李鸿章,这位大清王朝的权臣,始终在晚清政府的政务、政要中,如日中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时人说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说晚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而舟大也……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邓小平在关于香港回归、中英谈判时说,今日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甲午战败,李鸿章代表无能的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之后,遭到朝野上下的指责、唾骂。龙颜一怒,他被摘去三眼花翎,只好委身寄宿于贤良寺。
蕞尔日本岛国通过一纸条约获得了辽阔的中国领土,这引起了俄、德、法、英、美列强的妒忌、不满,他们欲再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照会日本,威胁清廷,妄图也签订条约以获重利。
适逢俄国新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他们要求清廷重新起用李鸿章。岌岌可危的清廷政府只得让李鸿章再次出山,往贺加冕,出使欧美,试图力挽清廷这艘千疮百孔的旧船在世界的狂风恶浪中于不覆之地。
头等钦差大臣、三眼花翎李鸿章,再次受任于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胸怀侥幸,希冀东山再起,衔使命、携双子,扶榇出使欧美,为寻外援,万里远行。
这次出访,一方面是为了“联络西洋,牵制东洋”,以便保护清廷;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国海关进出口税收,以增加清廷的中央财政收入。
李鸿章带着屈辱,带着悲凉,带着求援,带着重负,带着日本暴徒射在脸颊上的子弹,乘坐高悬着大清龙旗和头等钦差大臣官旗的邮轮,驶离吴淞口。李鸿章赴俄怀着“以夷制夷”的打算——联俄制日,既然有求于对方,就要给对方若干利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救条约》(《中俄密约》),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清政府却增加了无比沉重的负担,后患无穷,这一切,李鸿章尽在不知不觉中……
“以夷制夷”的策略,表面上似乎初步实现,而增加中国进出口关税,连这样一个主权国起码的要求,也被西欧各国以种种借口大加回绝。摇尾乞怜的滋味,着实让“东来紫色满函关”的李鸿章大受委屈,深感“弱国无外交”,深感只有国际强权,没有国际公理,锐气顿失。
李鸿章周游列国,受到各国最高礼遇,品尽天下美酒佳肴,享受西欧异国厉情。相形之下,他那颗爱国爱民之心无处倾诉,兴国兴家之计无法施展,索性乘兴观光,沉醉于山水筵宴之间……
妻妾和家人哭泣了好一阵,李鸿章才若有所悟地站起身,一声不吭,穿过人丛,径直去了书斋。
好死不成,只有赖活。为排泄胸中的一腔怒火,这时,李鸿章叫家人取出文房四宝,饱蘸浓墨,恭恭敬敬地写了“马关奇耻,雪报有时”八个大字,贴在书斋迎面的墙壁上。
旁边贴什么条幅呢?他想了想:追求权力,拼命做官,是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由于自己热衷官场,以自我为中心,加上银钱上不是很干净,在外交上又屡屡做替罪羊,所以受到的攻讦也特别多。虽权倾朝野,但谤满天下。自己又是一个从不认输的人,因而作了一副对联聊以自遣、自嘲、自解: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鸿章深知,人身处逆境时,只要还有一口气,便会事事受气,处处受气。但他仍无消沉、颓废之感。他不忘自己的生活信条,韬光养晦,希冀东山再起。
合肥域内东边有一座大山,为江淮名山,叫浮槎山,佛称北九华山。浮槎山泉水被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誉为天下第五泉。
李鸿章小时候常去浮槎镇、浮槎山读书,饮泉,洗缨,濯足,射击,品尝野味,常与小朋友们结伴登临山顶,俯瞰千里巢湖,远眺万里长江。
李鸿章得浮槎山水之灵气发迹,出将入相。
李鸿章少年得志,二十四岁中进士,年届四十,便官拜江苏巡抚,成为一代封疆大吏。倘说不足,只是膝下无子。老父文安公病逝军营,安葬好老父人土后,他辗转到浮槎寺进香求子。次年果得长子——经述,李鸿章喜不自禁,捐银一千四百两,新建禅房九十九问半,从此浮槎寺香火不断。
李鸿章岂止为浮槎寺建禅房,早年,他斥资白银万两,在合肥为家乡先贤包拯修包公祠、包公陵园,疏浚包河,建文峰塔。
李鸿章恋乡,六秩花甲之年,书房更名为浮槎书斋,字少荃改为少泉,号仪叟改为浮槎老人。晚年的李鸿章渴望自己浮槎泛海登人仙境。
心静下来后,李鸿章叫来长子经方(实由六弟昭庆过继),要他火速赶到东交民巷俄罗斯驻京使馆,把俄罗斯驻华公使喀西尼请来。
他要把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详细经过告诉喀西尼,请他转告俄国外交部和新皇尼古拉二世,请求俄罗斯政府出面干涉还辽。
此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领大臣、恭亲王奕诉照会日本外务大臣西园寺,提出以中国与日本订立盟约,并让予铁路修筑权为条件,向日本争取“无偿还辽”,但日本人不答应。
喀西尼喝了一口浓浓的祁门红茶,支支吾吾地说:“日本,如今也算得上是东方的一大强国,调解恐怕很难啊!”
喀西尼是一个瘦小干瘪的老头,蓄两撇蟹钳须,戴一副夹鼻眼镜,举止文静,说话从容。
李鸿章捋了一下发了白的山羊胡子,说:“是啊,是啊!若是不难,还需请贵国出面吗?”
喀西尼听李鸿章这么一说,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便说:“不过,我们俄罗斯有力量能够使日本终止《马关条约》的实施,确确实实能保全中国疆土的完整。但清政府当以军防上及铁路交通上的便利作为报酬。”
“我们中国人历来重视交情,你们帮助了我们,我们会给予酬谢的。俄罗斯将会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
喀西尼像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听家人提起了她的婚事,神情立即紧张,目光也一下关注起来。他对李鸿章所开的“支票”感到欣喜,他沉吟了片刻,说:“这是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我要向我国政府乃至新皇尼古拉二世禀报,竭力促成此事。” 俗话说,会吃是福,健康是金。李鸿章会吃,喜欢吃,食量也大,即使是早餐,也有浙江金华的火腿片、湖北江陵的鲈鱼和江西的竹笋之类的佳肴。
早餐后,或观赏花草、侍弄鸣禽;或与幕僚们静坐院中,说古道今,打发着衰朽残年。
午餐更丰盛,有镇江的毛蟹,舟山的黄鱼,崇明的龙虾,苏州的白鳝,符离集的烧鸡,北京的板鸭……有时要呷两口上好的家乡亳州古井贡酒,或者饮一杯法国的波尔多红葡萄酒。
饭后,便在花园宽大的走廊下散步,一个仆人在旁边数着步子。当踱到九百九十九步时,仆人叫一声“好”,李鸿章停住了。不多一步,不少一步,取其“久久久”的谐音。他对仆人们说:“你们请便吧!我要睡一会儿,但你们不要走远。”P6-7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中华民族百年史——
是一部灾难屈辱史:“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倭南京大屠杀”,国都三次沦陷,国土迭受铁蹄蹂躏……我民族何辜?我百姓何幸?为何屡遭劫难?
是一部血肉抗争史: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群起抗英,冯子材威震镇南关,邓世吕舍身撞敌舰,李宗仁血战台儿庄,毛泽东宝塔山下点义师……我民族奋起!我百姓抗争!拼将强盗赶出境!
是一部追求探索史:李鸿章洋务救国、郭嵩焘外交救国、詹天佑铁路救国、康有为维新救国、孙中山民主救国、蔡元培教育救国……我民族不挠,我百姓不息,誓要光复自己神圣的祖国。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带着屈辱、抗争和探索,怀着对清政府的血性忠诚,衔着“联络西洋,牵制东洋”的使命,揣着“以夷制夷”的热肠,携着庞大的使节团,出访俄、德、法、英、美各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半个多世纪后建立的国强民富的新中国,炎黄子孙们洗雪了所有的耻辱,废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铲除了所有的国中之国——租界,收复了所有沦丧的国土。中国人民昂起了头,挺起了腰杆,中华民族以空前的强盛和繁荣,雄峙于太平洋西岸,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苦难屈辱的岁月,不能怎却这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本书通过李鸿章出使的一个侧面,试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祈望读者览后有所启示。
《李鸿章出使欧美真相》历经数载,数易其稿,总算草成。承蒙出版社不弃,给予出版,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鸿章和作者同乡。工作之余,作者便着手搜集这方面的材料,为前人立传,以尽后生之谊。这是作者为乡人撰写、正式出版的第三本文学传记。在搜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许泽夫、彭余江、李燕红、李传玺等同志及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周崇云教授给予大力支持,王曼曼、李明、盛恩海等同志为该书打印付出了辛苦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李鸿章其人,生前便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时人说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说晚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而舟大也。……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邓小平在关于香港回归、中英谈判时说,今日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清史稿》、大量的晚清野史和已出版的许多人物传记,谨向这些书的著作者诰明、魏润身、周尔密、翁飞、裴章传、唐浩明、李阳泉、董守义、吴果迟等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加上本人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些缺点和疏漏,敬请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资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