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本书选取了《孟子》的大部分篇章,加以注释,并配有现代汉语的译文。笔者参考了赵岐、朱熹、焦循、杨伯峻等人的解释,注释力求简要明了,译文则力求贴近原文,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孟子》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子选注/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孟伟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本书选取了《孟子》的大部分篇章,加以注释,并配有现代汉语的译文。笔者参考了赵岐、朱熹、焦循、杨伯峻等人的解释,注释力求简要明了,译文则力求贴近原文,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孟子》读本。 内容推荐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近三万五千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 目录 前言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试读章节 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日:“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③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④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⑤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弑⑦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⑧;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一公元前319),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武侯子,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开凿鸿沟,自称为王,国势强大。 ②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③亦,这里是语助词,无意义。 ④大夫,古代对有官职者的称呼。 ⑤士,古代一般指读书人。庶人,这里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秦汉以后泛指平民百姓。 ⑥乘,古代称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之国,就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是大国,后面“千乘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当时是中等国家。 ⑦弑,古代把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做弑。 ⑧家,古代指有封邑的卿大夫,其封邑之内可以有兵车。千乘之家,指封邑内有千辆兵车的卿大夫。 ⑨餍(yan),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有仁义也就行了。大王您说,‘怎样才能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才能使我的家获利?’士人和农民也说,‘怎样才能使我自己获利呢?’在上位者和在下位者交相寻求获利,那么国家就很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取得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封邑,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取得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封邑,大夫的家业不能算是不多的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夫不夺取国君的地位,他是小会满足的。没有仁义之人而遗弁他的父母的,没有仁义之人而不先考虑他的国君的。大王您讲仁义也就行了,何必讲利呢?”P1-2 序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在今天山东的邹城市有孟府、孟庙等古迹,孟子的故乡就在那里。关于孟子的生平,后人所知甚少。司马迁撰写《史记》,把孟子和荀子放在一起,作有《孟子荀卿列传》,对于孟子的介绍只有一百多字。司马迁生活于西汉初年,对孟子的生平事迹已经所知不多。西汉时的《韩诗外传》有孟母“断织”的故事,《列女传》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广为流传,可知孟子儿时得益于母亲的教导。现在我们一般都说孟子字子舆,字子舆的说法最早见于晋代傅玄的《傅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孟子字子舆。今人杨伯峻认为孟子字子舆的说法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不足为信。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有好几种说法,比较通行的是约生于前372年,卒于前289年(《辞海》即采此说)。关于孟子的老师,历史上有人认为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是从生活年代上来看,子思要早于孟子,二人在时间上不可能有交叉,所以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还是较为合理的。战国时代天下纷争,各国君主对士较为重视,游说之士往来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从《孟子》一书中,我们可知孟子有弟子多人,他曾带领弟子游历过齐、宋、滕、魏等国,所到之处,受到各国君主的礼遇,在齐国做过客卿。孟子一生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到最后也没能实行,大约七十多岁以后,他回乡著书,不再游历。 孟子的言行和主张主要记载在《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的成书,司马迁《史记》中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但是前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是孟子亲自作的;有人认为是孟子死后,弟子们记述而成的。现在比较通行的看法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们一起撰著的,主要作者是孟子,而且在孟子生前就已完成。 孟子继孔子之后继续阐述儒家学说,他对孔子极为推崇,引用孔子弟子的话,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自己也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同上)在《孟子》的最后一章中,孟子把孔子与尧、舜、禹、汤、文王等儒家圣人并举,表现出他对孔子的重视,并且隐然以大道继承者自居。孟子的这一番话,开启了唐宋以后儒家道统的先声。孟子在思想上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比如孔子提出“仁”,孟子则“仁义”并称,进而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他的“民本”思想。他提出了“民贵君轻”论,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百姓,而不是君主。甚至说:“君有大过,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告子下》)当时有人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孟子反驳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孟子的这些言论甚至引起了后世封建帝王的恼火。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把《孟子》中有关重民、仁政的言论删去八十多条,所删文句不准作为考试题目,并且将孟子牌位搬出孔庙。从民本思想出发,孟子反复告诫君主要推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让百姓有固定产业,从事农业劳动,丰衣足食。 孟子在人性论方面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认为仁、义、礼、智等是人所固有的,人所要做的就是推求他的善性,扩充他的善性。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说”的哲学基础,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提出了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以意逆志”。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个别字词而误解一句话,不要因为一句话而误解全篇,要从全篇的主旨出发来探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他举例说:“《云汉》之诗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同上)如果拘泥于字面意思,那周朝就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另一条原则是“知人论世”。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要想理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生平、思想,这就是“知人”;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就是“论世”。“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人们进行文学阅读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孟子在思想上受孔子影响,文章风格也与《论语》相近。《孟子》以语录和对话为主,和《论语》相比,《孟子》的对话更趋向于长篇大论。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学者往往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孟子在当时就以雄辩著称,他的弟子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他自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掌握有高超的论辩技巧,无论是宣讲道理还是与人论辩,往往能够层层推进、引人人彀、欲擒故纵、反复辩难,直至取得最佳效果。所以孟子文章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给人以豪放不羁、酣畅淋漓之感。唐宋以后,古文家对孟子的文章极为重视。韩愈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在文章风格方面受到孟子的影响;柳宗元提出“参之孟荀以畅其文”的主张;苏洵喜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文章深受孟子影响。《孟子》是先秦散文的杰出代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在汉代是诸子中的一家,《汉书·艺文志》把它放人《诸子略》中,汉代有专门传习《孟子》的“传记博士”。到唐代以后,《孟子》地位被逐渐抬高。南宋时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到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从此,孟子地位大大提高,《孟子》也成为“十三经”中的一种。元朝皇帝把孟子封为“亚圣”,配享孔庙。明清两代实行科举考试,规定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中选取,《孟子》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孟子》虽然列入经书较晚,但历代对《孟子》的注疏、解说仍然数量众多。现存《孟子》的最早注本是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赵岐的注释较为简单明了,较少附会。由于他的年代较早,在注中保存了一些已经佚失的文献资料,很有研究价值。赵岐的注,为后人所推崇,至今仍然是阅读《孟子》的比较好的注本。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是流行最广的《孟子》注本,朱熹的注旨在阐释儒家义理,对词语、名物、典章制度等的解释较为简要切实,所以今天看来价值仍然很大。《孟子》有题为北宋孙爽根据赵岐注所作的“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所收《孟子注疏》就是赵岐注,孙爽疏,但后人对孙爽的疏评价不高。清代经学家焦循花费很大精力作了《孟子正义》,此书以赵岐注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清代学者研究《孟子》的成果,对《孟子》的词语、名物、义理等都有详细解说,是清人研究《孟子》的集大成之作。今人杨伯峻著有《孟子译注》,注释较为简要,译文能够体贴《孟子》原意,是初学者的较好读本。 本书选取了《孟子》的大部分篇章,加以注释,并配有现代汉语的译文。笔者参考了赵岐、朱熹、焦循、杨伯峻等人的解释,注释力求简要明了,译文则力求贴近原文,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孟子》读本。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