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驿动的音画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杜仲华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序言中评价该书说,“这是一本多彩的文化游记,无论是间接访谈还是直接记述,都呈现出人类艺术的斑斓。他感受着别人,也感受着自己———这便是本书的特色。”

奥地利公主希茜居住过的美泉宫、银幕铁汉施瓦辛格的故乡格拉茨、维纳斯与蒙娜丽莎的藏娇金屋卢浮宫、制造银色梦幻的世界电影之都好莱坞、华人歌后邓丽君的长眠之地金宝山,奇特的人物,奇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流畅优美的文笔,斑斓多彩的图画,将使您得到生动温馨的阅读快感。

内容推荐

本书生动描述了作者从1993年至2004年间,因公务出访欧、美、澳三大洲及港台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思,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该书从内容上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作者随中央文艺团体出访时的历史性场面目击记,如1998年中国民族乐团首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2000年中国考古发现展征服“浪漫之都”巴黎;2001年央视“同一首歌”走进宝岛台湾等。一部分是对热心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如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主席法格尔、作家冯骥才及一些外籍华人艺术家的专访。另外一部分即对所访区域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亲身感受,如艺术圣殿巴黎卢浮宫、希茜公主居住过的美泉宫、银幕铁汉施瓦辛格的故乡格拉茨、世界影都好莱坞,以及水城威尼斯、赌城拉斯维加斯等,均有独到发现和有趣记述。

目录

优美的游记(代序)……冯骥才

一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

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

故乡,我想念你

嫁给“鬼佬”的影星

蔡小姐办学记

风物长宜放眼量

二蓝色多瑙河之旅

中国人走进“金色大厅”

希茜公主和美泉宫

亲近维也纳森林

《茉莉花》与波尔卡的交响

马克斯·魏勒与宋代山水画

格拉茨的施瓦辛格

铃儿响丁当

在维也纳过春节

三徜徉“上帝后花园”

塞纳河畔惊现“兵马俑”

依旧活着的空间

卢浮宫的“朝拜”

欧洲的街头文化,

梦幻般的“水城”

阿姆斯特丹,夜色撩人

石头交响乐,凝固在“上帝后花园”

法格尔的中国情结

四发现“新大陆”

发现“新大陆”

“公鸡博士”

乡情如歌

万变不离其宗

感受好莱坞

赌城的“文化包装”

造物主的杰作

觥筹交错的时刻

STOP!

“无言”的尴尬

五港台纪行

紫荆花开迎伟人

《同一首歌》宝岛行

只待花好月圆时

永远的邓丽君

后记

试读章节

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

抵达悉尼的当晚,便在《华声日报》和澳洲最大的英文报纸《悉尼晨锋报》上,见到介绍武力和他的新书《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的长篇通讯,并配有被采访者的大幅照片。照片上,武力西装革履,微笑着站在华埠的铜狮旁,双眸和嘴角间流溢出坚毅与自信。

此时,他的韩国太太正躺在产院里,3天前,刚为他生下一个胖儿子。一面照顾太太,一面忙于写书的武力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他将“与孩子共新生”。

武力夸耀说,他的太太是个“典型的具有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很深层的女孩,集太太、朋友、情人于一身”;尤值称道的是,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政治很感兴趣,两人无疑很有“共同语言”。

“她会中文吗?”记者问。

“我们用第三国语言英语交谈。”噢,真是不可思议的“国际婚姻”!难怪武力把他在中国隆重推出的第一本书定名为《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

在书的代序中,武力的好友、著名记者张建伟称:《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不同于其他“留学文学”:如《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它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写的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因为多数“留学文学”无非是讲述一个动人的个人奋斗的故事;而《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则是一部具有新闻纪实性和史料价值的澳洲第五代留学生史!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出国,一定会发财和光宗耀祖,但据说90%的人圆不了这个“黄金梦”。武力便是饱蘸血泪撰写自己的留学史的:语言不通,特长没有,餐馆里被人侮辱,海滩上受人歧视,每天十六七个小时的超负荷劳动,一次次险些将他压垮。在澳洲的4年多里,他干了20多种工作。在国内,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与按摩郎有什么联系——那种与男妓差不多的活儿,打死他也不干!而在澳洲他确实干了。他在餐馆洗盘子,手被划破,淌着鲜血,戴副手套继续洗。一周后,整个手几乎烂掉。更有戏剧性的是他为一户夫妻离异、母亲抛下5个未成年孩子出走的英国移民家庭当保姆。为“征服”那些顽童,他使出了浑身解数:翻跟头、叠罗汉、捉迷藏、抓特务、出洋相;当然还用花样繁多的中餐食品吊起孩子们的胃口,那功夫,决不比《音乐之声》中的家庭女教师差!这些海外游子不忍心把自己的苦难告诉家人。长期以来,他们共同编织着一个美丽的童话。这一切,使武力的心变得愈发沉郁。P3-5

序言

优美的游记

(代序)

冯骥才

那年在巴黎小住,一天忽有电话来,竟是同乡好友杜仲华。由电话里知道他旅欧途经巴黎,我便约他去看蜡像馆。杜仲华出身美术一行,对视觉美的事物兴趣尤浓。当下约好午后在蜡像馆左近的街口见面。谁想,时至中午便下起雨来,而且愈下愈大,白色的水雾竟将埃菲尔铁塔隐去。按时间跑到约定的地方,已是“雨中见老乡,全身泪汪汪”了。更糟糕的是蜡像馆前参观者排成长龙,人人打伞,看上去像一支各色蘑菇列成的长队。我们没有雨伞雨衣,只好放弃。杜仲华问我,附近还有哪里好看,我便拉他钻进不远的那座天下闻名的歌剧院里。很快,他就被四处无比精美的巴洛克艺术与建筑雕刻迷住。他不住地把湿淋淋地垂在额前而遮挡视线的头发拨开的动作,叫我看了好笑,当然也被他的爱艺术爱美的情怀而感动。

由此,我便明白杜仲华为什么对出访归来的文化人那么感兴趣。他想听到各种非同寻常的感受与发现,也想间接地体味一下异域的艺术与文明。尽管他的职业具有记者性质,他所提的问题却是一种在艺术上、心灵感受上的开掘。偏偏他又有一支灵动的笔,把这些访谈的收获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他写的虽是别人,其实写的又是他自己。他是借别人的枝开自己的花。所以我笑道:“只要被杜仲华采访过,自己就不用再去写游记了。”

然而,他不只借枝开花,还在自己的树上绽放花朵。在他因公务而游访各国时,对中西文化交流、华人艺术家在海外的生存状态、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获得了切身感受,并生动记录下来。那珍藏着无穷无尽艺术瑰宝的卢浮宫;中国人熟知的希茜公主居住过的美泉宫;银幕铁汉施瓦辛格的故乡奥地利古城格拉茨;银色梦幻好莱坞、水城威尼斯、赌城拉斯维加斯、尼亚加拉大瀑布和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自然人文景观,均得到他独到的发现和有趣的记述。一些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中外艺术家和文化学者,也成为他的观察和描写对象。

现在他把这些文章整理成集,便编就了一本多彩的文化游记,无论是间接访谈还是直接记述,都呈现出人类艺术的斑斓。他感受着别人,也感受着自己——这便是本书的特色。这部出自深具才情的资深记者笔下的作品,在当下海外游记图书花色斑驳之中,自有其异常鲜明的特色。

祝贺这样一本独特又优美的书出版,祝贺我的好友新作问世,且为序。

2006年2月8日

后记

2004年夏天,从罗马飞赴巴黎途中,晴空万里,能见度很高,正是凭窗观景的绝佳时机。但见金黄的海岸与蔚蓝的大海相接,轮廓十分清晰;偶尔,海面上驶过一艘船只,仅有豆粒大小,却静中有动,平添了几分生机。

意大利的版图酷似一只踏入地中海的大皮靴;经过约一小时的航程,我们从位于“皮靴”中部的罗马攀升到“皮靴”顶端,随之告别大海,进入法兰西境内。未几,一座横亘欧洲大陆的雄伟山脉映入眼帘,山顶的皑皑白雪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用问,这就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了。

从宏观上看,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没有国界,没有区域,没有种族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是,当你踏上每一块陌生的土地时,都惊诧地发现:它们之间是如此干差万别,多姿多彩,“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从1993年到2004年,我随一些中央和地方文艺团体、文化代表团,先后赴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港台地区访问,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华人艺术家在海外的生存状态,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有了感性认识和切身感受,并诉诸笔端,希望藉此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分享。

人们经常用“碰撞”这个字眼儿来表述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在海外相遇时所产生的冲突与摩擦。实际上,你只要去过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便不难看到: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着其文化必然是多元的、相互包容的——它们既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又有少数民族的移民文化。中国文化早巳融人其中,成为“多元”中的“一元”,并有稳定的受众群(主要是华裔)。而让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通过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逐步加以实现。所以,当中央民族乐团首次走进“金色大厅”举办虎年新春音乐会,赢得金发碧眼的维也纳乐迷狂热欢呼时;当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北京歌剧”《杨门女将》在巴黎展演,受到见多识广、“艺术至上”的巴黎观众赞扬和追捧时,我确信,每一位有幸见证这些历史时刻的中国官员、艺术家和媒体记者,都被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笼罩着、激动着。

事实证明:中国文化经过适当的“包装”和“诠释”,是完全可以被西方人所接受的。

京剧和中国画同为中国的“国粹”,它们同西方戏剧和西洋油画具有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属于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可以说,让西方人接受东方艺术,比东方人接受西方艺术要困难得多。因此,首先必须让西方人理解中国艺术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段,只有理解了才能欣赏,才能感受其独特魅力。奥地利乐坛权威布拉威在中央民族乐团虎年新春音乐会上担任嘉宾主持,用德语向他的同胞讲解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讲解中国民乐和乐器的基本知识;中国京剧院在巴黎公演《杨门女将》时,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上台为法国观众介绍京剧的起源、艺术手段、角色行当及服装、脸谱、音乐等方面的知识。这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对帮助西方观众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谈到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一些移居海外的作家艺术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原《中国青年报》记者武力独闯澳洲后,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一书首次披露了中国留学生在澳洲的生存状态。我在澳洲访问期间,正是在武力的鼎力协助下,采访了几位活跃在澳洲的中国歌星和影星。可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因患骨癌英年早逝,令人唏嘘。另一位旅美女作家陈屹,原本在美国经商,一部《泰坦尼克号》竞感动得她彻夜难眠,并拿起笔来,写下她的初恋故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一部接一部在国内出版且反响不俗。在美国,她不仅用一整天时间陪我游览纽约曼哈顿,而且热情为我联系采访对象,使几位旅美艺术家敞开心扉,一吐心曲。我所采写的海外艺术家不仅活跃在华人社区,同时也尝试用一种“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将自己的作品打人西方“主流社会”。

记录时代风云,捕捉异域风貌,是一个记者的职业习惯。从卢浮宫到大都会博物馆;从水城威尼斯到赌城拉斯维加斯;从维也纳森林到科罗拉多大峡谷;从蒙马特高地的“红磨坊”到好莱坞的环球影城,我用心记,用笔记,用“第三只眼睛”镜头记,虽是行色匆匆,浮光掠影,却也留下不少值得回味和思考的记忆。

出访期间,还接触到几位深孚众望的外国艺术家和学者,如奥地利音乐权威布拉威、名画家马克斯·魏勒(二人均已作古)、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秘书长阿列克山大·法格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托马斯·哈恩等。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艺术,热爱中国文化,不惜为此穷尽毕生精力与智慧。有了这些国际友人铺路搭桥,必定会冲破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种种障碍和樊篱。但愿本书中有关他们的文章,能寄托我对逝者的怀念,表达我对生者的敬意。

除在世界各地的采访手记和见闻录,本书还收入了我1998年和2001年分赴香港、台湾采访的纪实性文字。近年来,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凸显着华夏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携手走向世界,是他们美好的夙愿并终将成为现实。

本书被冠以“纪实类图文书”,是为了适应当代人的阅读趣味,通过直观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作为文字符号的生动和必要的补充。书中所刊图片大部分为本书作者拍摄和绘制,著名摄影家常津生也为本书提供了精彩作品。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著名作家冯骥才、航鹰和文化艺术出版社李世跃等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06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