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导向,对每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阐述,在注意纵向梳理其渊源脉络、阐述其确切内涵的同时,更力图横向突出其实用意义,解析其证治价值,努力使本书内容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又切合现今的临床实际;既能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与理解。本书行文力求深入浅出,举例力求通俗常见,以冀本书能使了解中医者得其概要,学习中医者人其门径,研究中医者受其启迪。
全书分导读总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形神、形体官窍、病因理论、病机理论、养生治则等十部分。导读总论为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性介绍。其余内容的阐述力求理论联系临床,生理结合病理。
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导向,对每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阐述,在注意纵向梳理其渊源脉络、阐述其确切内涵的同时,更力图横向突出其实用意义,解析其证治价值,汲取现代研究成果。本书内容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注重临床实际。文字深入浅出,举伊通俗易懂,能使了解中医者得其概要,学习中医者入其门径,研究中医者受其启迪。
本书依据内容类别而分列成篇,每篇之中再分设专题,逐一论述阐释。各专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条分缕析,纵横交融,形式生动,一目了然。作者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执教、业医30年,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因此,本书对于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2.2无所不指与无所实指
阴阳,是从事物或现象中撇开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形成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它既无所不指,又无所实指。
言其无所不指,是因为阴阳是对所有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既相关联又相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故先哲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的运动,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制,其无所不包,无所不指。大至乾坤、天地、小乃脏腑、气血,均有阴阳可分,阴阳可析。
论其无所实指,因为阴阳只是事物矛盾对立的概念或代名词,并非固定的某种东西。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场合不同,其具体所指示就相应地有所不同。阴阳所表述的是从事物或现象的具体特征中反映出的某种相对的属性。古代医家对此有精辟论述,诚如朱丹溪《局方发挥》所云:“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或言寒热,或言血气,或言脏腑,或言表里,或言虚实,或言清浊,或言上下,或言邪正,或言生杀,或言左右……”。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某一具体陈述中阴阳的确切所指或确切涵义。如“阴胜则阳病”与“阴虚则阳亢”,均为中医学描述人体病因病机的常有术语。其中“阴”、“阳”的所指涵义不尽一致。前一术语中的阴和阳,分别指代阴寒之邪气与人体之阳气,是说寒邪、湿邪等阴邪入侵人体(阴胜),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病)o后一术语中的阴与阳,则均指代人体属于阴与阳的物质及功能,意为人体属阴的物质及功能衰少(阴虚),多可导致人体属阳的物质功能相对偏盛(阳亢)。
说阴阳无所不指,是强调阴阳原本是一种哲学理论,一种说理工具,是一种客观规律,是抽象了的对相应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说阴阳无所实指,是强调学习和应用阴阳学说时,首先必须明确其在不同陈述中的具体涵义和确切所指。因为阴阳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故即便其陈述不甚完整,也应知其是与“不言而喻”的对立面而论的。如仅言温热为阳,也知其是针对寒凉为阴而说的;仅言五脏为阴,应知其针对六腑为阳而论的。
只有正确理解阴阳的无所不指与无所实指的对立统一,才能做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P39-40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等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诸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体质形神、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的理性认识,均属中医基础理论所需阐发和研究的范畴。可见其内容十分丰富,又极为重要。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各家学说、各种流派,中医临床医学中的各个科别、各种诊法,无一不受其影响和指导。弃之则如断源之水,必易枯竭;无基之楼,何以高筑。
笔者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业医、执教30年,先师从上海中医名家叶怡庭教授攻治伤寒学。随师潜心学研之际,深感叶老精通伤寒,擅用经方,常变自如,屡起沉疴,均得力于基础理论的扎实功底。仲景大作正是将中医基础理论成功运用于临床实际的第一书。以此辨析仲景之论,则伤寒之理自明,否则伤寒条文亦无普遍意义,以致学者仅能背诵而不会运用,或但知其常而不会变通。1979年始,笔者转而从事温病学的教学、临床工作,并有幸整理已故著名中医学家金寿山教授在温病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再次感悟到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奠基作用。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始建温病三焦辨证,均可视作外感热病诊治中成功运用基础理论的杰出成果。由金老讲授、本人整理的《温病释要》一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撰著而成的。1984年起,笔者调入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任教,在著名中医学家张伯讷教授悉心指导下,攻读在职硕士学位,从而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修养有了新的长进。嗣后,笔者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始终坚持中医临床。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在研读古今医学文献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在承担中医理论科研课题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在参加编写相关教材、教参的过程中,升华提高。
多年来笔者在实践工作中,深切体会到对于一个从业人士,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极端重要。本科生视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为步入中医药殿堂的阶梯,而予以格外重视,自不待言。西医学习中医研修班、中医药各类研究生班、中医自学考试辅导班,以及中医药职业培训班等,均将中医基础理论列为重要课程之首。学员之中,无论家传师承抑或自学为医者,无论行医多年抑或初涉医道者,均对中医基础理论抱有浓厚兴趣,倾注极大学习热情。所有这些,都激励笔者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中医学理论修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证治效验而不断努力。长期以来,在教学诊务之余,凡有心得,每撰成文。或资发表,以求匡正;或作保存,以充教案。酝酿既久而现已撰就的《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一书,正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多年教学、科研、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分列专题、逐一阐解的形式撰著而成的。兹就本书的编写宗旨、体例、内容说明如下:
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导向,对每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阐述,在注意纵向梳理其渊源脉络、阐述其确切内涵的同时,更力图横向突出其实用意义,解析其证治价值,努力使本书内容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又切合现今的临床实际;既能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与理解。本书定名为“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之用意,即在于此。本书行文力求深入浅出,举例力求通俗常见,以冀本书能使了解中医者得其概要,学习中医者人其门径,研究中医者受其启迪。
本书依据内容类别而分列成篇,每篇之中再分设专题,逐一论述阐释。各专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分列专题阐释,形式较为生动,解析较易清晰,读来一目了然。此种体例,由来已久。内难之书,亦属此类。
全书分导读总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形神、形体官窍、病因理论、病机理论、养生治则等十部分。导读总论为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性介绍。其余内容的阐述力求理论联系临床,生理结合病理。其中“形体官窍”部分,以往有关书籍多散见于藏象学说中,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因此,中医五官、皮肤、肛肠等临床专科的基础理论,在相关教材及书籍中颇显苍白,甚或阙如。有鉴于此,本书以古今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对此另立一篇,着力整理,系统介绍。
在是书定稿之际,笔者由衷地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同君编审。张编审的指点、策划、推荐,是拙作得以付梓面世的关键。本书在撰著过程中,得到我校王颖晓老师、于凌博士生的大力协助,值此一并致谢。
本书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T0305)。
李其忠
2005年5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