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嘉莉妹妹(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西奥多·德莱塞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之一,收录了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小说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谋生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展现了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人应该怎样活着?或者说,什么是理想的生活?贫穷低贱时,向往富贵荣华,并为此而努力,可一旦功成名就,又若有所失,似乎生活不仅是功名财利,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德莱赛在《嘉莉妹妹》中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内容推荐

西奥多·德莱塞于1871年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特莱哈特镇。他的父亲本是德国的纺织工人,1846年为逃避兵役移民美国;母亲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同19世纪许多美国家庭一样,这是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共有11个孩子,人口众多,家境贫寒,西奥多是第9个孩子。在西奥多·德莱塞出生的前一年,父母经营的纺织厂因失火被焚毁,于是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渐渐走向困顿。西奥多。德莱塞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从小就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里为谋生而奔波,不停地迁徙,做过绸缎店店员、报童,在大都市芝加哥的大饭店里洗过盘子,当过五金店的学徒,还为房产家具公司收账。他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完成的。18岁时,在一位小学教师的资助下,德莱塞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学习了一年,这也是他所接受的唯一的大学教育。德莱塞在社会这个大学里完成了他的学业,并获得了人生的种种知识。长年的贫困生活,辗转于大都市和城镇的打工生活,使他非常痛切地了解到底层社会的贫困,也接触到大都市各个阶层的人群。这种丰富而痛苦的生活阅历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体验的,许多平常的人也因此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它却为德莱塞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在后来的自传中,德莱塞写道:“就在这个极易受到感染的时期,在我精神上染上了、感到了我家的贫穷、失败和不幸。……同样,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幸,都足以使我在思想感情上感到同肉体疼痛一样的悲哀,我总会感到无比压抑,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脱这种贫穷和苦难。”德莱塞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来自底层的青年向上奋斗的经历。1893年,他终于因在征文比赛中获胜成为芝加哥《环球报》的记者,并奔走于芝加哥、圣路易斯等城市之间。之后,他又在几家杂志社任记者,还做过纽约《每月》杂志的主编。在19世纪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年,德莱塞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也即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但这部小说被当局看做是一部有伤风化之作,被封存起来难见天日。德莱塞只拿到100元的稿费,生活无着,精神抑郁,几乎自杀。对他来说,生活本身就是悲剧。《嘉莉妹妹》被查禁后的10年里,德莱塞继续做杂志编辑。直到1910年,他才开始第二部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即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珍妮姑娘》。自此之后,德莱塞走向了自己创作的繁荣时期,先后创作了《金融家》、《巨人》、《天才》、《美国的悲剧》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间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大都市生活。德莱塞的小说大多表现个人从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奋斗历程以及在这种“向上”的道路上的种种堕落与罪恶。《嘉莉妹妹》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嘉莉妹妹》的时代背景是世纪末的美国,准确地说是1889年的芝加哥和纽约。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1 889年的芝加哥,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无数的冒险者慕名前来,甚至连那些年轻的女孩子也不例外。这里日益增加的商业机会使这个城市声名远播,使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有的满怀希望而来,有的因为无路可走而来,有的怀着发财的梦想而来,还有的因为在别处碰壁破产而来。芝加哥拥有五十多万人口,可它的雄心、胆识和进射的活力足以和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相抗衡,现有的街道和房屋分布在方圆七十五平方英里的地区。这里人口在日益增加,其诱因并不是得益于现有的商业,而是得益于蓬勃发展的工业,那些工业正准备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随处可听到建筑工地上传来的铁锤敲击声。大工业正纷纷迁来。几家铁路公司巨头早就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抢先获取了大量地皮,以发展交通运输。因为预见到城市的迅速发展,电车的路轨已经铺到远郊。”小说采用的是典型的“到达大都市”的叙述模式。从18世纪的现实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常常采用这一模式来表现大都市的豪华景观、生活方式、价值准则及其强大的造化力量对个体的改造或排斥、容纳或吞灭。这些小说通过外省来的青年的成功或失败,形象地表现了个人的都市化、现代化过程。到达大都市,成为个体历史发展的一种象征。与许多作家不同的是,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不是表现个人与都市的对峙,而是表现个人从被都市排斥到逐渐被都市接纳,最后融入都市,成为都市精神的象征。小说从旅行开始,女主人公嘉莉1 8岁,揣着4块钱,怀着对大都市无限的期望和梦想,从落后的哥伦比亚城到繁华的芝加哥。在火车上,老于世故的推销员杜鲁埃向她大献殷勤,并给她描绘了芝加哥的种种迷人之处:好玩的去处、繁华的商业区、有名的人物,还有大都市的衣服经。他那时新的装束、健壮的体格、温柔热切的言语举止以及他所描绘的芝加哥胜景都激起了她的欲望,同时又让她感到自己的渺小。到了芝加哥,嘉莉寄居在姐姐家,她看到他们拮据的生活、拥挤的住宅和在金钱以及工作压力下的冷漠。嘉莉四处寻找工作而不得,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是薪水低廉无以为生。一天,她在大街上遇到了杜鲁埃,他一眼看出了她的窘况,便请她到大餐馆吃了饭,并给了她钱让她买衣服、租房子。嘉莉从姐姐家搬了出来,开始了与杜鲁埃的同居生活。偶然的机会又认识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乌德,他算得上是芝加哥的名流,有着商业领域成功男人的一切特点:有家有室,人到中年,喜新厌旧,总喜欢在年轻女子那里寻找青春的力量。他被嘉莉的美貌所吸引,而缺乏主见的嘉莉则被他的财富、地位、权力和温情所感动。在赫斯特乌德的安排下,嘉莉甚至当了演员,登上了芝加哥的舞台。赫斯特乌德为了欲望的满足,不顾一切,抛弃道德、责任,甚至犯法,鬼迷心窍地偷了酒店的营业款,携嘉莉逃到加拿大;酒店很快发现了他的行踪,将大笔款项追回,他本人也被酒店解雇,他带着嘉莉又到了纽约,隐姓埋名地与嘉莉过着量入为出的生活。纽约这个大都市并未给他这样年龄、又失去了任何背景和身份的男人提供任何机会。在芝加哥他是社会名入,出入于上流社会;在纽约,他交的朋友都是偏重于肉欲的、较为粗杂的底层。在这个城市他是被拒绝入城的入,他生活在禁城外,只从报纸、大街观看城内的生活。他努力想进入到它辉煌的核心,但却失败了。赫斯特乌德的事业就像他的年龄、身体一样,经过了中年那种既无明显上升也无明显下降的平衡期,然后突然间就向着衰老的道路滑了下去。他的事业、人生、命运都开始急转直下地“坠落”。赫斯特乌德从一个主动进取的人变成了一个被动等待生命消亡的人,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不打算找工作了,每天到旅馆消磨时光,他对大饭店、旅馆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逐渐就习惯于在那里闲坐,或者就到街角上去闲逛。赫斯特乌德失了业,没有了钱,也就丧失了自尊。嘉莉不堪忍受经济拮据的幽居生活,她毫不愧疚地、无情地离开了赫斯特乌德。她的生命仿佛在度过了短暂的冬眠后,像一朵花蕾一夜间绽放了,在纽约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她的美貌、青春很快使她成为轰动社会的名角,她的成功仿佛像是一部天方夜谭式的童话——命运的转变如此迅捷、突然。她最终达到了她的人生目的,得到了自己欲求的东西——司以卖弄她的服饰、马车、家具和银行存款,进豪华大饭店吃饭、住豪华旅馆、与上流社会交朋友,这就是她自始至终看到和向往的大都市生活。杜鲁埃和赫斯特乌德造就了嘉莉,杜鲁埃被她抛弃了,而赫斯特乌德则从这样的生活中跌落下来,沦落为乞丐。嘉莉的“上升”与赫斯特乌德的“坠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就像一个无穷循环的怪圈,赫斯特乌德跌落到小说开端嘉莉的位置,加入到大都市流浪者的队伍中,而嘉莉则从这个边缘爬到了都市的核心。

《嘉莉妹妹》的道德寓意是十分明显的,小说中也充满了道德化的段落,但作者还是让他的女主人公从堕落中获得了“成功”。嘉莉妹妹在道德和人性的堕落中获得了肉体、物质意义上的生存,而对赫斯特乌德而言,为了情欲的满足或由于青春肉体的迷恋,离开了芝加哥的上流社会,失去了他的物质基础,失去了家庭,失去了适宜他自己的背景,最终也失去了人的尊严和生存的可能。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德莱塞明确的自然主义观点和环境决定论——人的身体、年龄,人的动物性欲望以及人的物质环境对于入的行为、心理和情感的直接影响。他表现了物质生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但是作者关于金钱对于人生意义的表现,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简单化,即反映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小说中既描绘了没有钱的悲惨景象,其中渗透着焦虑、恐惧与愤恨,同时也描绘了上流社会的挥霍与豪华,尽管带着轻微的批评,但绝不是憎恶。拮据的经济状况和对金钱的追求,同样与人性的冷漠、粗俗、自私、偏激,道德上的堕落密切相关。嘉莉的姐姐和姐夫因为经济拮据、生活的压力而变得冷漠、不讲亲情、斤斤计较、无精打采,过早显出衰老。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贫穷使人寂寞、孤苦无依,使人落进翻滚着狂涛的无情大海。”当穷苦、饥饿、走投无路的嘉莉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为寻找工作而奔波时,作者使我们原谅了嘉莉为了生存而委身于男人的道德上的堕落,贫穷的恐惧压倒了道德上的纯洁,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杜鲁埃给嘉莉的一顿饱餐、大饭店的温暖、服务员彬彬有礼的殷勤服务和20元钱,尽管动机不纯,但是多么的适时。当赫斯特乌德有限的积蓄在纽约迅速地少下去,他们的生活也随之恶化下去时,我们是多么能够理解嘉莉的恐惧和她的出走,尽管她是忘恩负义的,事实上作者对赫斯特乌德没有了钱便丧失了尊严和人生的趣味之景况的生动描述,也为嘉莉对他的离弃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和合理性。

《嘉莉妹妹》称得上是一部典型的都市小说,它描绘了19世纪末芝加哥和纽约的生活景观和风尚,表现了大都市强大的造就力量。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说:“一个18岁的少女离家,她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遇到好心人指引而走正路,要么很快被都市腐化的道德标准所同化而堕落。”大都市里到处都是狡诈、奸谋、投入所好的诱惑、万家灯火的闪烁、乞爱调情的眼波;人世的繁荣,常常会使头脑简单者的理解力松弛下来,使它迟钝,然后使它堕入歧途。嘉莉}8岁到达芝加哥,不久便离开了芝加哥到更具诱惑性的纽约,在她大获成功时,只有21岁。18岁,正是心理和分析能力还没有成熟、心中充满了梦想、又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岁数。除此年龄的可造就性之外,嘉莉还有着女性常有的被动、缺乏主见、易于顺应局面的弱点。她安之若素,不主动进取。她怕吃苦,依赖性强,追求安乐,渴望物质享受等等;她也缺乏通常被认为的女性的美德,她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她心里只有自己。她天生丽质,懂得顾影自怜,妄想到神秘的都市去探险,做着平步青云的梦。城市是一个大课堂,它的景致、它的房屋的海洋、熙熙攘攘的大街、人群,每一个真正的大都市人,都是她的老师,言传身教,教她领略大都市的精神。日光之下繁华的商业区,富丽堂皇、光辉夺目的大商店,琳琅满目的货品,神秘得像迷宫似的大写字间,无不激起她的爱慕和占有欲。她向往女人身上的一切服装,对穿着漂亮的太太心怀嫉妒,穿着讲究的职员使她心生畏惧,她懂得了衣服的重要在于它显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服装店总是引起人无限的渴望。而芝加哥整个中心区那不可一世的气概,又使她感到自己的渺小。到了夜晚,她则踌躇在街道上,沉迷于都市的夜生活中。“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富有想象力的天才,抑或是对没出过家门的人来说,在平生第一次进入大城市的时刻,感觉都是非常美妙的。”在那个光暗世界交替的神秘时分,生活从一种景象转到另一种景象,古老的希望之影在夜里重复,仿佛街道、灯光、辉煌的餐室、戏院、舞厅、茶会、消闲的处所、欢乐的生涯——“这一切在夜间都是我的了”。杜鲁埃是嘉莉的启蒙老师,当他们在火车上相遇时,这个典型的芝加哥人,他的穿着、言谈举止,他那推销员的职业以及他充满自豪感的对芝加哥的描绘:“那里正在建好多楼房,是第二个纽约——大得不得了,好玩的地方多的是——剧院啊、人流啊、漂亮的房子啊……”都激起了嘉莉的无尽幻想、渴望、迷惑和恐惧。他入时的服装马上使嘉莉显出自己的褴褛,使她对于自己服装的寒碜和对于没有进入芝加哥而隐隐作痛。沉湎于肉欲、缺乏远大理想而平庸的杜鲁埃使嘉莉懂得了城市里有财富、时髦、安逸,并使她轻易地、心甘情愿地为了得到这些而委身于男人。通过推销员——一种最能体现那个商业主义时代典型精神的职业,嘉莉了解了芝加哥,也使芝加哥认识了她,她被杜鲁埃带到芝加哥豪华大饭店、戏院、酒店,成了男人们闲谈的资料,赫斯特乌德就是在杜鲁埃的闲谈中知道了嘉莉妹妹,并对她产生了幻想。赫斯特乌德使她真正结识了芝加哥的社会精英、上流社会,而他只不过是一个酒店经理,但他却将她推上了芝加哥的舞台,并带领她来到了纽约。在纽约,万斯太太挥霍无度的生活作风、豪华的衣着、马车等等无一不在刺激着嘉莉,她学着别人的样子打扮自己,她也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万斯太太带她去逛那些著名的大街、马路、大广场、旅社,带她到豪华的饭店吃饭,她由此大开眼界,亲身领略了什么是奢华、什么是堂皇、什么是有钱,觉得拥有财富真是了不起的事情。作者写道:“当你置身于那些金碧辉煌的商店、饭馆和各种娱乐场所,当你闻到飘来的花香、绫罗绸缎的衣香和四溢的酒香,当你领略到满足于奢侈生活的灵魂发出的笑声,还有向你投来的如一根长矛直刺你心脏的那种藐视的目光,当你揣摩那笑里藏刀的面容,还有那趾高气扬的步伐时,你就会懂得什么叫有权有势。你用不着争辩说这不是高尚的境界。只要世人受此吸引,渴望有朝一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对这样的心灵说,这就是高尚的境界。并且,这种境界所营造出的氛围还会不可救药地污染世人的灵魂,就像化学试剂一般。只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待上一天,你的观点、目标和欲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就如同点了一滴这样的化学试剂,从此永远变了颜色。只要待上一天,你就会像没有品尝过鸦片的人一样,一旦品尝立刻上瘾。从此你的欲望将永无止境,你不断追求却永远也得不到满足,最终只会导致梦想的死亡。啊!那些无法实现的梦想——那些幻影总是在撕咬着人心,引诱着人心,它们在召唤着,引导着,召唤着,引导着,直至死亡和肉体的分解才会使它们的力量丧失,让我们无知无觉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杜鲁埃、赫斯特乌德、万斯太太只是影响嘉莉生活的都市人的典型代表,他们连同都市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都对她的心灵产生着一种震撼力,使她体验了大都市的生活。逛街、谈论衣服经、追求豪华的服装、进大饭店吃饭、住豪华的旅馆、上戏院看戏,这些都是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是一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标志,也是嘉莉所体验到的,因此也是她所想象到的大都市生活的全部内容,这进而也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目标。正如小说中所说,她的想象总是“顺着一条狭窄的道儿盘旋着,弯来弯去总离不开金钱、打扮、服饰,或者享乐的问题”。她的生活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等于没有生活过,就不能说享受了生活的权利,一个人只有到了纽约才算见了世面。那些难以描述的氛围令嘉莉目眩,足以使她忘却那个旧的嘉莉,忘却她的过去和她的义务。

善良的火花和沉重的罪恶在最现代、最昂贵的时尚中并行。大都市是有力量的,也是有道理的。它既非地狱也非天堂,而是一种个人无可奈何的力量,在这里个人的、古老的价值和道德准则都无足轻重,重要的不是灵魂的升华,而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沉重的肉身在灵魂的坠落中升腾,那就是看得见的肉欲的城市。

复旦大学外国文学博士

陈晓兰

2006年1月

目录

第一章 都市磁力:乡村妹迷失

第二章 商号显赫:贫困的胁迫

第三章 初试运气:周薪四块半

第四章 奢侈梦想:现实的嘲讽

第五章 名字妙用:夜生活奇葩

第六章 机旁少女:今日的骑士

第七章 物质引诱:美貌的魔力

第八章 使者召至:冬天的暗示

第九章 导火线索:习俗和欺骗

第十章 使者造访:冬天的忠告

第十一章 时尚诱惑:情感的自卫

第十二章 宅邸灯光:使者的恳求

第十三章 接受求爱:甜言加蜜语

第十四章 有眼无珠:地位的下降

第十五章 恼人牵绊:青春的魅力

第十六章 新界大门:愚蠢阿拉丁

第十七章 门前一瞥:希望的光芒

第十八章 命运分界:欢呼和告别

第十九章 仙境一刻:如梦又似幻

第二十章 心的引逗:色欲的渴望

第二十一章 灵的诱惑:肉欲的追求

第二十二章 肉搏争战:导火索点燃

第二十三章 当头一棒:心灵的阵痛

第二十四章 窗前面孔:战火的余烬

第二十五章 进退维谷:依然不平息

第二十六章 使者离去:自谋生活路

第二十七章 洪水涌来:伸手摘星星

第二十八章 仓皇潜逃:心灵的羁绊

第二十九章 旅行慰藉:漂泊的小舟

第三 十 章 显贵王国:流亡者梦想

第三十一章 命运宠儿:百老汇盛况

第三十二章 神谕启发:伯莎撒宴会

第三十三章 禁城之外:衰颓已渐至

第三十四章 石磨碾动:无用谷糠壳

第三十五章 徒然挣扎:愁云布满面

第三十六章 赌场失利:衰败的残酷

第三十七章 另谋生路:心灵的觉醒

第三十八章 花花世界:贫困的严酷

第三十九章 裂痕扩大:光明与晦暗

第四 十 章 公开冲突:最后的挣扎

第四十一章 电车罢工:众怒终难犯

第四十二章 人去楼空:乍暖又还寒

第四十三章 风靡全城:黑暗中凝视

第四十四章 并非仙境:钱难买幸福

第四十五章 街头流浪:谋生的艰难

第四十六章 故人相见:心绪实难平

第四十七章 风中竖琴:山穷且水尽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商号显赫:贫困的胁迫

姐姐明妮家住的是简易公寓房,当时人们对那种同一楼层住有多户人家的公寓楼都是这样称呼的。公寓楼位于凡布伦街,那一带住着许多外来的务工人员和职员家庭,现在还有很多人正不断搬过来,每年有5万外来人口涌进这个城市。明妮家在三楼,前屋的窗子临街,到了晚上,可看到杂货店灯光明亮,孩子们在街上玩耍。马车驶过时车上传来的小铃铛清脆的声响,在嘉莉听来是既新奇又好玩。明妮带她到前屋,她便把目光投向窗外那条灯火通明的街道。对于这个巨大的城市,它的各种声响,各种动静,还有它喃喃的低语,都让她惊奇万分。

汉生太太在问候了几句后,就把孩子丢给嘉莉,动手做晚饭去了。她丈夫随口问了嘉莉几句,就坐下来看当天的晚报。他一贯沉默寡言,生在美国,父亲是瑞典人。他现在是牲畜饲养场冷藏车的清洁工。小姨子来还是不来,他并不关心。他和嘉莉唯一的话题就是在芝加哥有多少打工的机会。

“这地方大,”他说,“要不了几天你就能在哪儿找到活干。人人都这样。”

嘉莉必须找到活儿干,付生活费,这一点他们事先虽未明讲,但其实是心照不宣的。他对事儿很较真,生活节俭,在很远的西区订有两块地皮,每月分期付款,已经付了好几个月了。他的雄心就县有朝一日在那儿盖所房子。

嘉莉趁姐姐准备晚饭的时候打量了一番这个公寓。她拥有女性的直觉,在观察事物方面也有点天赋。

她感到他们很穷,日子过得很寒碜,房间四壁糊着乱七八糟的纸,地板上铺的是草席子,只有客厅里铺着一块很薄的破地毯。家具一看就是从分期付款的商行廉价买来的次品,做工仓促,质量低劣。

她抱着孩子和明妮坐在厨房里,后来小家伙哭了,她只好站起来,一边走动一边哼着曲子哄他。汉生被哭声吵得看不成报,过来接过孩子。这时方显出他脾气中让人喜欢的一面。他对孩子有耐心,看得出他的一颗心全放在孩子身上。

“好了,好了,”他边走边哄孩子,“不哭了,不哭了。”可以听出他的声音里带着点瑞典口音。

“你一定想先在城里逛逛,对吧?”明妮在吃晚饭的时候说,“这样吧,我们星期天出门,去林肯公园。”

嘉莉注意到汉生对此提议一言未发。他好像在想别的事情。

“噢,”她说,“我打算明天就四处看看。我有周五和周六两天时间,不碍事。去工厂区怎么走呀?”

明妮正想说,她丈夫却接过了话头。

“那条路,”他指着东面说,“在东边。”然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芝加哥的城市布局,自嘉莉来后他还是第一次这样长篇大论。“你最好到富兰克林街两边的大工厂看看,就在河对岸,”他最后说,“很多女孩在那儿做工,你回家也很方便,路不远。”

嘉莉点点头,然后又问她姐姐附近的一些情况。明妮把自己所知道的一点情况小声告诉她,而汉生这时则只顾逗孩子。最后他猛然站起来,把孩子递给妻子。

“明早要早起,我得去睡了。”他说完就离开了客厅,走进边上那间黑咕隆咚的小卧室,睡觉去了。

“他在很远的牲畜饲养场工作,”明妮解释道,“早晨五点半就得起床。”

P10-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