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哲学名著,与《周易》、《老子》并称“三玄”。《庄子》是文学名著,名列“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之首。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庄子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本书原文文字依据中华书局《庄子集释》,个别文字据他人考证择善而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哲学名著,与《周易》、《老子》并称“三玄”。《庄子》是文学名著,名列“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之首。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庄子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本书原文文字依据中华书局《庄子集释》,个别文字据他人考证择善而从。 内容推荐 《庄子》一书,今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庄子自著无疑,一般认为外篇除大部分为庄子手笔外,也有部分为后学所编纂,杂篇则多为门徒后学所推衍。《庄子》一书的构成情况,也就决定了《庄子》各篇的内容与论旨层次不尽相同,甚或有旨意相忤的现象存在,也就可以理解了。 《庄子》一书,集中而精彩地体现了华夏民族在人文方面的智慧。例如对宇宙的深刻认识,对人天关系的体悟,对人类本性的揭示,无不有着深远的意义。除此人体科学的成就外,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庄子》一书通过形形色色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表相下的人性事理,给人们开启了一道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与自然的大门。 《庄子》一书,它完美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底蕴,特别是汉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庄子的艺术风格、语言运用、创作手法都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世世代代被人们所欣赏所借鉴所化用。 《庄子》一书,由于它在多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千古以来一直为众多的人——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宗教家、养生家,当然还包括广大探求知识、宣于幻想、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普通人所喜爱。 目录 内篇 道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篇 骈拇第八 马蹄第九 胠箧第十 在宥第十一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缮性第十六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十一 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 徐无鬼第二十四 则阳第二十五 外物第二十六 寓言第二十七 让王第二十八 盗跖第二十九 说剑第三十 渔父第三十一 列御寇第三十二 天下第三十三 试读章节 齐物论第二 一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吗。而独不闻之爹爹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析,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谝者、叱者、吸者、叫者、壕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二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掏,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联。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彀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一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静坐,仰着头缓缓地呼吸,好像遗忘了自己的形体一样。颜成子游站在他的面前侍奉着,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人的形体本来可以使它如同枯木,而心灵本来可以使它寂静得如同死灰吗?今天您的静坐,和往日的静坐大不相同啊。” 子綦说:“偃,你的提问,不是很好嘛!今天我把我丢掉了,你知道这一点吗?你或许听说过人籁,但不一定听说过地籁,你或许听说过地籁,肯定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子游说:“请问其中的道理。” 子綦说:“大地呼出的气,人们称做风。这风不发作就罢了,一旦发作就会万窍怒吼。你就没有听过长风呼呼的声音吗?那山林中险峻盘旋的地方,还有百围大树的洞穴,形状有似鼻子的,有似嘴巴的,有似耳朵的,有似梁上方孔的,有似牛栏猪圈的,有似舂臼的,有似池沼的,有似泥坑的。那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水流声.有的像射箭声,有的像斥骂声,有的像吸气声,有的像喊叫声,有的像嚎哭声,有的像幽怨声,有的像哀叹声。前面的风呜呜地唱着,后面的风就呼呼地和着,微风就小声地应和着,大风就大声地应和着,当暴风过后,所有的窍穴就虚寂无声了。你就没有见过风吹树林时,那摇曳摆动的枝条吗?” 子游说:“地籁是各种孔洞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是竹箫之类发出的声音,请问天籁是什么呢?” 子綦说:“所谓天籁,也就是风吹万种孔洞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千差万别的声音是由于自己自然的形态体质所造成的。既然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是自身决定的,那么鼓动它们发声的还有谁呢?” 二 大智的人广博,小智的人偏狭;高谈阔论的人盛气凌人,具体而论的人争辩不休。他们睡觉时魂魄也不安宁,等睡醒后身疲气散。他们整天与外界交涉纠缠,日复一日勾心斗角。有的散漫不经,有的藏奸不露,有的谨慎精细。小怕时惴惴不安,大怕时惊魂失魄。他们有时发言就像放出的利箭,窥伺到别人的是非来攻击;他们有时片语不吐就像发过誓约一样,不过是等待致胜的机会;他们正在衰竭着,犹如秋冬的萧条,这是说他们一天天地走向消亡;他们沉溺于辩论的作为中,不可能使他们再恢复本然之性;他们心灵闭塞,如同被绳索束缚,这说明他们已如废旧的沟洫,源头之水已经枯竭了;走向死亡的心灵,再也没有办法使他们恢复生机了。他们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有时多虑,有时感叹,有时后悔,有时恐惧;有的轻浮,有的放纵.有的张狂,有的作态;就像音乐从虚空的东西里发出来一样,又像茵类被地气蒸发出来一样。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变化着,时不时更替出现,但却不知是从哪里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得知这些情态从哪里产生,也就明白这些情态所以产生的根由了吧! 没有那些情态就没有我自己,没有我自己,那些情态也就无从显现。这样的认识也算接近于道了,但不知是谁主使的。好像有个真宰主使这种关系,然而却看不到它的端倪。我们可以从它的行为结果上得到验证,虽然看不见它的形体,但它是真实存在而本无形迹的。 百骸、九窍和六脏,都完备地存在我的身上,我究竟和哪一部分最亲近呢?你都喜欢它们吗?还是有所偏爱呢?如果是同样喜欢它们,都把它们视为臣妾吗?把它们都当作臣妾,它们之间就不能由哪一个来统治吗?还是轮换着做君臣呢?或许有“真君”来主宰呢!无论能否获得“真君”的真实情况,这都不可能减损或增益它的本然真性。 世人一旦禀受成为人体,虽然不至于马上死亡,却也在衰耗中坐等死神的光临。人们与外物相互伤害.相互磨擦,在死亡的道路上奔驰着而无法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嘛!终生奔忙劳碌却不见成功,疲惫困顿却不知前途,这不是很可哀嘛!这样的人就算不死,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不断地衰竭老化,人的精神也随着消亡,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的一生,本来就如此昏昧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昏昧,而别人也有不昏昧的呢? 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有谁没有这个标准呢?又何必一定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之理的智人才有呢?愚人也同样会有的!如果说心中尚无成见时就已经先有了是非,那就好像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一样可笑。这种说法是把没有当作有。如果把没有的当作有的,就是神明的大禹也尚且搞不清,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三 言论并不像风吹洞穴而发声那样出于自然。说话的人各持一家的言词,他们所说的话并不能确定为是非的依据。他们果真有自己的言论吗?还是不曾有过自己的言论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论有异于刚破壳而出的小鸟的鸣声,这其中有区别吗?还是根本没有区别呢? P8-11 序言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经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不久辞去。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前期,当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庄子感同身受,激起他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抨击,也触动他对理想世界的深深思考,在激奋与沉思中创作了《庄子》一书。 《庄子》一书,今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庄子自著无疑,一般认为外篇除大部分为庄子手笔外,也有部分为后学所编纂,杂篇则多为门徒后学所推衍。《庄子》一书的构成情况,也就决定了《庄子》各篇的内容与论旨层次不尽相同,甚或有旨意相忤的现象存在,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们称赞一部书,往往喜欢冠以“博大精深”四字,用此四字来衡量《庄子》,可谓当之无愧了。我们不妨把理由简略介绍一下,这也是《庄子》一书的最大特色。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并把它发扬光大,从理论的殿堂走上社会生活的天地,又从社会生活的天地升华到人性自然的境界,创建了完整而精辟的人生哲学这一体系,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三者关系的深入探讨。 庄子学说的建立,虽然源于老子道的学说,但它并没有囿于一家之言、一派之说,它是在对各家各派,特别是儒家儒学的探究中,去挖掘去充实自己的学术的,也就是在成就自己学说的同时,客观上丰富和深刻了儒学的某些方面的论述。这给后人兼取儒道两家的精华提供了基础。 《庄子》一书,集中而精彩地体现了华夏民族在人文方面的智慧。例如对宇宙的深刻认识,对人天关系的体悟,对人类本性的揭示,无不有着深远的意义。除此人体科学的成就外,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庄子》一书通过形形色色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表相下的人性事理,给人们开启了一道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与自然的大门。 《庄子》一书,它完美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底蕴,特别是汉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庄子的艺术风格、语言运用、创作手法都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世世代代被人们所欣赏所借鉴所化用。 《庄子》一书,由于它在多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千古以来一直为众多的人——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宗教家、养生家,当然还包括广大探求知识、富于幻想、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普通人所喜爱。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庄子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本书原文文字依据中华书局《庄子集释》,个别文字据他人考证择善而从。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7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