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
该书再现了一个年轻建筑师第一次实地感受众多欧洲优秀建筑的新奇感受。这种心情、感受和感悟是作者以后再次进入欧洲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及时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洪斌 |
出版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 该书再现了一个年轻建筑师第一次实地感受众多欧洲优秀建筑的新奇感受。这种心情、感受和感悟是作者以后再次进入欧洲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及时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内容推荐 欧洲是我们每一个学建筑的学子最向往,最想去朝圣的地方。古典以及现代的建筑精品,很多都在欧洲。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是环境的艺术。仅仅从图片中去认识,是无法体会其中空间的美妙,即使是观看建筑的影像也还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只在身临其境,走近它,步入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 目录 出行——以建筑的名义(代前言) 一 芬兰——建筑与自然的精神之旅 1 航班上,最后的准备 2 赫尔辛基,午夜阳光的世界 3 奥泰尼米工学院主楼,初遇阿尔托的激动 4 再游赫市,“波罗的海的女儿”的风采 5 于韦斯屈莱,阿尔托的故乡 6 Summer School,建筑夏令营 7 阿尔托城,大师建筑之旅 8 建筑博物馆,阿尔托一生的回顾 9 北欧城市,清晰、自然的生活 10 小城“约恩苏”,木构建筑新成就 11 “夏季别墅”,全新的建筑体验 12 “山的教堂”,重逢的喜悦 13 岩石教堂,心灵的震撼 14 芬兰浴,天人合一的文化感受 15 北欧设计,我心失落的魅力 二 柏林——现代建筑的梦幻组合 1 柏林,另一段精彩的开始 2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废墟和历史反思 3 犹太博物馆,历史的空缺和良知 4 波茨坦花园,空旷和奢华的并存 5 波茨坦广场,建筑师的梦之队 6 索尼中心,市民的客厅 7 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心,新与旧的交替并行 8 柏林爱乐厅,“凝固音乐”的感动 9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密斯的最后作品 10 新国会大厦,柏林上空的苍穹 11 柏林建筑,数不清的契机和数不清的财富 三 阿尔卑斯山——古典建筑朝圣行 1 萨尔茨堡,世界舞台 2 维也纳,多瑙河的女神 3 维也纳,音乐的圣殿 4 美泉宫,“殊途同归”的感触 5 胜普略腾,阿尔卑斯山之旅的起点 6 威尼斯,海天之间一座迷人的城 7 罗马,古建筑的圣地 8 万神庙,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9 梵蒂冈,精美绝伦的宗教王国 1O 佛罗伦萨的穹顶,文艺复兴的报春花 11 维罗纳,朱丽叶的故乡 12 新天鹅堡,梦里的童话世界 13 慕尼黑,啤酒和烤猪脚的记忆 四 德、荷、比——变革中的建筑拾遗 1 汉诺威,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城市 2 法兰克福,美茵河畔的曼哈顿 3 建筑博物馆,意外的收获 4 海德堡,歌德把心丢失的地方 5 科隆,莱茵河上的明珠 6 阿姆斯特丹,运河上漂浮的城市 7 布鲁塞尔广场,世界最美丽的广场 五 巴黎——席流动的建筑盛宴 1 浪漫巴黎,魅力所在 2 萨伏伊别墅,“历史瞬间”的感受 3 德方斯巨门,通向世界的方块 4 国际大学城,柯布领衔的建筑博览会 5 卢浮宫,备受争议的金字塔 6 蓬皮杜文化中心,市民的中心 7 埃菲尔铁塔,民主与科学的纪念碑 8 巴黎圣母院,追忆雨果笔下的建筑 9 凯旋门,旷世建筑的代表 10 协和广场,历史的见证 11 巴黎建筑,意犹未尽的感受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这次旅行,我也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量也是巨大的。首先假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一次暑期学校的机会,我拿到了邀请函和签证。又借欧洲申根签证制度的东风,得以在欧洲大陆自由穿行。当然申请签证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的,更何况有那么多的个人资料要准备。最关键和最难的事要数确定行程和准确的住宿时间了。为了在41天的签证时间内尽量多跑一些地方和花尽量少的费用,可谓动足了脑筋。整个行程表就改动了三版,小的调整优化就不计其数了。这期间还需要查阅大量的欧洲地理人文资料,还有各国的政策法规。只有行程确定,才能定旅馆。要上网对照各城市的地图,来反复比较不同旅馆的方位和价格,直至确定。光这一项工作也用了30多晚的时间,何况还不能影响白天的工作。 即使这样事无巨细,最后还是在阿姆斯特丹住宿时出了差错,以至于差点睡在了飞机场。在交通方面,除了三张机票是提前定好的,其他行程都是头天晚上临时决定的。好处是节省了很多准备时间,行程也比较自由,但也少了很多优惠方式。 行李准备,简直是一门艺术和科学。既要齐,要满足一个多月的需求,大到睡袋、衣物,小到指甲钳和药品、指南针等要样样俱备,又要精,要讲究物品最佳的多功能组合方式。当然这方面,妻子也帮了我不少的忙,有经验的同事和朋友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议。经过再三犹豫而买的佳能带广角的相机,体积虽大了些,但事实证明还是意义重大的。不经意带的几小包榨菜,后来竞作为珍贵礼品送给了一起旅行的海外华人。特意带的一些小包装茶叶也成了青年旅社中各国朋友之间重要的联系和交流纽带。为此还新认识了许多异国朋友,也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帮助。 行李中也有多带的,如睡衣和游泳裤就没用上。在青年旅社中是不讲究这些的,更何况在紧张的行程安排中,哪有穿睡衣休闲的时间。在芬兰洗桑拿浴和游泳都是男女分时段的,游泳裤自然也成了多余的摆设。有多带必然也有少带的,尤其是食物,如方便面等,永远不会嫌多。而衣服只考虑了夏天,其实一个多月时间是足以跨越夏秋两季的。幸好最后十天,妻子在法兰克福与我见面,及时给我补充了给养。 走了那么多路,看了那么多城市和建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7对于正在崛起的欧洲青年建筑师们的设计,我们已经无法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者解构主义这样的字眼来概括。因为,从他们的设计中,已无法找到类似某某主义那样具有标识性的符号和那些惯用的表现手法。欧洲一体化已经无可阻挡地将欧洲融为一体,但是对于建筑可变性的关注在欧洲已形成了一股潮流。 而我们对国外的设计往往较多的还处在一种形式上的模仿阶段,对别人设计的思想根源和方法还没能深入了解。正如安藤忠雄说过:“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才能本质地感知建筑”。此次旅行,使我能以更深入的层面去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建筑的哲学支点、丰富的材料技术,更用心地去感受那些优秀建筑的空间(当然回来后深入地研究我们自身的本土文化也很重要)。 旅途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建筑,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平面功能?还是形式上的东西?都不是。因为建筑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生命的创造物。即使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苛刻的制约条件下,我们也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我们的作品——一个有生命和灵魂的建筑。 四 整个欧洲建筑之行可用“苦旅”二字来总结。所谓“苦”是指时间长、计划紧、体力消耗大,生活条件简朴而言。就精神层面上,当然是苦中有乐,心情舒畅了。既没有家常琐事缠身,也没有功名利禄的干扰。每天都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不断有新发现的全新环境中。探寻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收获的喜悦贯穿每一天,每一刻。 在生活上,在芬兰的十几天里,有6天是住在青年旅社。不过条件还好,三人间。条件最差的要数柏林的8人间了,还好大家都早出晚归,很少互相干扰。毕竟床对于旅行中的人们来说,仅仅是晚上打盹的地方。和summer school的同学们席地用睡袋睡在一中学教室里的经历现在还是历历不忘。条件虽艰苦,但大家充满激情,每晚都讨论建筑到很迟,气氛非常热烈。我的英语听力和口语也是在这个期间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和改进。 在饮食方面,记得整个行程,中午只进过4次餐馆,其他都是在超市买面包和汉堡解决的。这样做,一方面是省钱,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坐下吃饭的时间。要完成计划的考察任务,惟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走。可以说除柏林、巴黎等少数大城市,其他的都是用双脚走完的。一般每天暴走时间基本上在8~10小时。当然,中餐馆米饭的香甜至今还记忆犹新。从家中带的方便面,压缩饼干也大大派上了用场。坐在安静街头小椅上,啃着压缩饼干,就着水壶的水,边吃边欣赏街头的风景,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不管生活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张,晚上烧水泡茶是我最大的享受了。一杯香浓可口的茶水下肚,什么疲劳啊、劳累啊,都会一饮而尽的。这时,如果同屋的异国朋友投来好奇的目光,那么一次有趣的文化交谈就开始了……当然这种日子也不是天天都有的。 P10-11 序言 欧洲是我们每一个学建筑的学子最向往、最想去朝圣的地方。古典以及现代的建筑精品,很多都在欧洲。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是环境的艺术。仅仅从图片中去认识,是无法体会其中空间的美妙,即使是观看建筑的影像也还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只有身临其境,走近它,步八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 一个年轻建筑师有机会去欧洲,尤其是北欧的芬兰,仔细考察现代建筑大师阿尔托的作品,感受芬兰的文化,体会阿尔托的设计与芬兰文化之间的关系,真是令人羡慕。作者接下来前往德国,行踪遍及柏林、科隆至法兰克福、斯图加特,辗转大半个德国,对德国历史文化背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工业等相关领域进行了专业性的考察,收获颇大。作者又走了意大利、奥地利、荷兰、法国等国家,在古典和现代建筑艺术的交织中,被吸引、被感动、被震撼。作者清楚地意识到现代设计源于欧洲,但欧洲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阻止了现代主义风格在欧洲的泛滥。在感叹欧洲文化传统的强大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勇气的同时,是否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表现提供一些借鉴作用呢? 此次旅行,使作者能以更深入的层面去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建筑的哲学支点、丰富的材料技术,更用心地去感受那些优秀建筑的空间。所有这些行程对于我们领略现代主义建筑的精髓,与国际接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作者认为建筑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生命的创造物,我是绝对赞成的。即使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苛刻的制约条件下,我们也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我们的作品——一个有生命和灵魂的建筑。 作者初次到达欧洲,写出了在当时、当地的感受,读起来亲切、真实。作者在文中真实再现了一个年轻建筑师第一次实地感受众多欧洲优秀建筑的新奇感受。这种心情、感受和感悟是作者以后再次进入欧洲所感受不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难能可贵。 欧洲建筑之行永远不会迟,也永远没有尽头,真希望自己也有机会去走一趟。 第九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 《时代建筑》编委 后记 一个月的准备,一个半月的行走,三个月的写作,2006年的欧洲建筑行终于告一段落了。欧洲建筑考察对我和某些朋友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想到这本书即将出版,会有更多的同行和读者一起分享我这次出行的感受,真是兴奋不已。 建筑到底是什么?我们还能来到为建筑所感动的时代吗?在我看来,建筑一直是一门说的不是很明白的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是惊人地相似。 既然说不清,我在这里就原原本本地把在欧洲对建筑的所看、所想真实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资料一五一十地留给大家去思考、总结和评判。对于文学,也许这种行文方式显得不够流畅和优美;对于学术,也许这种描述有点自说白话,不够科学和严谨;而对于我,却可以回顾和固定住这一段难忘行程并加以暂时忘却,以全新状态进行下一步的创作和思考。我想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于我于读者皆如此。 在完成这“两全其美”的事情的过程中,许多同事、朋友、家人都给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在最后的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房磊女士不但校审认真、负责,还协助弥补了我因丢失相机而遗漏的几张关键照片,在此也深致谢意。 转眼近半年过去了,2007年的第一天已悄悄到来。书房外冬季的上海,显得厚重湿冷,八月欧洲建筑行骄阳如火的日子恍如隔世。从欧洲回来,我对建筑的理解似乎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从前,我对建筑是否是一种艺术的讨论向来是持否定的态度:现在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时,答案还是同样的,但我会在前面加上“也许”二字。欧洲的建筑,至少在古典建筑艺术方面的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我们无法不用“艺术”一词来描绘。 行文此时,一场关于“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讨论正在建筑界热闹进行着。其实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西建筑文化各有所长,互补互益。在我们走向欧洲的同时,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欧洲建筑师来到中国。此时,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时候,欧洲市场会热销一本名为《行走中国,我的建筑之旅》之书呢?不禁莞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