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理查德·H·泰勒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即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此类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这些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实际选择及行为与基于自利经济人和效用最大化假设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所作预测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现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辩护对这些系统性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却非常有限。这一系列研究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使得传统的标准经济学向现实经济的真实世界迈出了一大步。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并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2章 合作

2.1单次博弈的公共产品试验

2.2重复博弈

2.3互惠的利他主义

2.4利他主义

2.5评论

第3章 最后通牒博弈

3.1简单的最后通牒博弈

3.2两阶段讨价还价博弈

3.3多阶段博弈

3.4市场中的最后通牒博弈

3.5评论

第4章 行业间的工资差异

4.1事实

4.2可能的解释

4.3哪些行业付高薪?为什么?

4.4理论解释

4.5评论

第5章 赢者的诅咒

5.1实验证据

5.2实地证据

5.3评论

第6章 禀赋效应、损失规避和现状偏见

6.1禀赋效应

6.2现状偏见

6.3损失规避

6.4对公平与公正的判断

6.5评论

第7章 偏好反转

7.1相容性假说

7.2评论

第8章 跨期选择

8.1因人而异的贴现率变化

8.1.1动态不一致性

8.1.2数量效应

8.1.3(支付)符号效应

8.2参照点

8.3愉悦与恐惧

8.4评论

第9章 储蓄可替换性和心理账户

9.1现期收入账户:消费取决于收入

9.1.1终生消费曲线

9.1.2短期储蓄

9.1.3收入、奖金和意外之财的源泉

9.2财富是可替换的吗?

9.2.1养老金财富

9.2.2房产

9.3流动性约束,还是债务规避?

9.4评论

第10章 彩金市场

10.1赛马博彩市场

10.1.1下注策略

10.1.2跨跑道投注

10.2抽奖游戏

10.3评论

10.3.1赛马博彩

10.3.2抽奖

第11章 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

11.1一月效应

11.2周末效应

11.3假日

11.4月度转换效应

11.5一天内效应

11.6评论

第12章 华尔街股市上的均值回归现象

12.1股市平均水平的均值回归

12.2截面数据的均值回归

12.3短期的均值回归

12.4评论

第13章 封闭式共同基金

13.1四部分组成的反常现象

13.2标准解释

13.2.1代理成本

13.2.2受限股票

13.2.3税收

13.2.4封闭式基金溢价

13.3竹篮打水一场空

13.4投资者情绪——一种可能解释基金之谜的途径

13.5评论

第14章 外汇

14.1远期贴水偏差的检验

14.2外汇风险溢价

风险与1980—1985年

期间的美元

14.3预期误差

利率差额和长期的

汇率变化

14.4一种可能的解释

如果你如此聪明

14.5评论

第15章 跋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2.3互惠的利他主义

如何解释我们在实验室内外观察到的众多合作行为?当前流行的解释促使产生了互惠的利他主义机制。这种解释主要是由阿克塞尔罗德(Axelrod,1984)明确地提出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人们倾向于一报还一报的观察上: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方合作则另一方也合作,一方背叛,另一方也以牙还牙。“互惠的利他主义”假设认为:考虑到其他的对弈者可能先考虑自己可供采取的策略后再决定采取合作或者背叛行为,选择搭便车或许并不能为自身带来更好的利益。一个合作的行为本身(或者是某人具有的合作趋向的声誉)很可能会带来互惠的合作,从而为合作者带来最终获益的局面。

建立在“互惠的利他主义”基础上的最为系统化的策略最早是由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的所谓“针锋相对”(tit-for-tat)策略。在这个策略中,一个参与人以合作的行为开始,并选择在先前博弈中对方采用的策略作为自己的策略。这个解释较为有力,因为它较好地预测了以下的实验结果:无论是通过理论分析,还是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参与者重复进行“社会两难选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采取互惠利他主义的策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概率上可能比其他不采用这一策略的人得到更多的好处。事实上,在阿克塞尔罗德设计的两个电脑模拟程序博弈过程中,按博弈论专家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策略进行重复博弈,并进行配对比较,最终“针锋相对”策略被证明是最优策略。因为考虑到了长期演进过程,我们可以推断出,采取“针锋相对”策略的人们具有更高的“内在适应性”(inclusive fitness)。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趋势具有一定的遗传学根据,它应该是作为一种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而不断演进的。

互惠利他主义的启示之一是,当处于匿名或是一次性交易活动的情况下,因为将来不能再从对方那里得到利益,他们将会在这“社会两难选择”博弈中选择不合作。但是,我们观察却发现即使在单次博弈的实验中也有50%的合作率,所以互惠的利他主义不能直接用来解释我们描述的实验结果。当然,同样地,当有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多次进行这种重复的两难困境博弈时,我们在游戏中也很难采用“针锋相对”策略,或者其他基于互惠的利他主义原则的策略。如果在七次博弈中,群体中的一些参与者选择合作而另外一些选择不合作,一个执行“针锋相对”策略的参与者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Kreps,Milgrom,Roberts and Wilson,1982)的文献中,提出了一个与重复博弈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不断下降的公共品贡献率相一致的相关假说。他们利用有限次数的实验研究了重复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的最佳策略。如果双方都是理性的,那么“在每次博弈中都招供”对双方而言均是最优策略。“针锋相对”策略被证明在无限次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是有效的(或者,在任意给定的某次实验之后,博弈结果变动的概率很小);然而在已知次数的博弈中,情况将有所不同。在任何有限次数的博弈中,双方都知道他们应该在最后一次博弈中背叛对方,这样在倒数第二次的博弈中合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由此倒推,合作根本不是基于最佳利益的选择策略。克瑞普斯等人的实验告诉我们:如果是跟你认为可能是非理性的人(也就是,即使在有限次数的博弈中也使用“针锋相对”策略)进行博弈,那么在初期选择合作可能是种理性的策略(因为这可以诱导你的对手也选择合作)。既然公共产品博弈与上述的实验博弈的结构类似,因此可以说,参与人的行为是克瑞普斯等人所讲的理性行为。然而,经验数据又一次排除了这个解释。即使是在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的最后阶段,当合作不再是自利人的最佳理I生选择时,合作的概率也不会降到零。

另一个反驳互惠假说的证据来自安德烈奥尼(Andreoni,1988)设计的实验。实验对象35人被分成两组,第一组15人分成5人一个小组进行重复博弈。另一组20人分成5人一个小组进行同样的博弈,但是其组员的构成在每次博弈中不断变化,而且,在任一次特定博弈中,任一个参与者都不知道其余的19人中哪4人将和他在一组。在这样的条件下,合作不可能产生策略性的优势,因为下一轮的参与者可能都是陌生人。如果在实验的前几轮中出现合作,互惠假说就被排除在外了。事实上,安德烈奥尼发现,在陌生人的环境中,合作情况比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小组环境还要好一些。(尽管是微小的比例,但是这一结果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在上述实验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合作,除非实验表明,他们与之共事的人占他们的便宜,采取了不合作的行为。这个合作的准则与互惠利他主义在无限次博弈中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也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互惠利他主义可能也不适用,在许多案例中,合作行为也会出现。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87)对此类案例给出了他的解释。弗兰克认为,采用合作原则的人可以通过诱导别人合作,吸引其他合作者的互惠行为来获得好处。这个理论的关键是:一个人不可能多次地假装合作来诱导他人合作——正如不可能总让别人相信他的谎言一样。L5J进一步而言,正是假设人们能够辨识真伪,因此参与者们能够排除背叛者而进行选择性的合作。

P12-14

后记

泰勒教授的这些专栏论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不仅仅因为这些文章围绕着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这些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更重要的是因为泰勒教授循循善诱的行文结构和通俗易懂的知识语言正感染了全世界的众多经济学研究者探究更多人类至今未知的那些知识领域。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见证这位先锋经济学家的超凡魅力与真正的学术贡献。作为新经济史学家的缔造者、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A.North)曾经这样评价学术,“对于一个学者所做出贡献的真正检验,并不在于他的名声,而在于他的思想所具有的力量,要看是否能够真正激励他人,是否能够促进新的研究,能否使整个学科充满生机以及它本身是否有能力长期存在下去……”很显然,泰勒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济学家。尽管他并没有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些卓越的行为经济学家一道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至高殊荣,但这并不由此意味着他将被排除在优秀经济学家的行列之外。对于那个只有活到足够老才能拿到的这一奖项来说(科斯语),他显然还非常“年轻”。他对诺贝尔奖是志在必得,唯一担心的是漫无边际的等待和岁月的催促。

纵观这本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由13篇专业论文贯穿而成的论文集。虽然它涉及博弈论、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等众多交叉学科领域,但主题却异常清晰,都是围绕经济学中的“反常现象”——经济学的逻辑理论和真实世界的客观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展开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经济学研究命题。大干世界的缤纷绚丽,确实是难以用那些经典理论所全部囊括。不过,泰勒教授却抓住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剖析这个引人人胜的话题:首先将经济学理论进行重新界定和分类为规范性理论(normative theories)、描述性理论(descriptive theories)和经验性理论(prescriptive theories),反思经济学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进而,再以人的行为研究为突破口,诠释经济学理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各种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勒教授是一个率先走进未来经济学殿堂的理论大师。

以“赢者的诅咒”这一在经济学界早已盛行的术语,作为这一行为经济学著作的书名是再贴切不过了。盛名之下,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经典。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泰勒的才华和玄妙之处!当翻译完全部书稿,再细细品味泰勒思想的时候,给我们最大的体会也恰恰是“赢者的诅咒”这个本身体现经济学反常现象的名词所引发的对经济哲学的思考:当我们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决策的时候,究竟真正的赢者是谁?谁又是在这些辩证色彩浓重的经济学反常现象中独具慧眼的人?唯一的途径似乎正是泰勒教授所努力实现的,即在区别(而不是颠覆)现有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关注人的行为,思考和验证他们的心理。泰勒教授不愧为一位走进人类灵魂的经济学大师。当然,我们希望国内的读者在读完此书的时候,能有和我们一样的知识共鸣。

这本书的翻译和校对历时近一年半,由于行为金融和实验经济学理论在国内仍处于一个引入阶段。因此,部分译者在最初翻译过程中难以正确理解其中的理论主旨,使得我们在后面的校对难度大大增长,部分章节都采取了重新翻译的方式,因而,大大延迟了该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为此我们对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此外,对于书中出现的大量国外经济学者的名字,本文没有一一译出,主要考虑到现有的译名还尚不统一,不同学科的译法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国内学者对于英文文献的涉猎已经较为丰富,采用原人名也更便于大家对文献的检索。

本书的翻译初稿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陈宇峰博士、曲亮博士、游旭平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彭五堂博士共同翻译完成,最后,我和曲亮负责全书的校对工作。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很多同学、朋友和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姜晓慧、宋树理、李美丹等人在本书的校译过程中给予我们的热心帮助,感谢赵英军教授、张宗和教授、毛丰付博士以及王宝来、李军、胡安荣、宋华为本书的翻译所提出的宝贵建议,也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并一再地宽容我推延本书的翻译稿交稿日期。在感激之余,便是一种深深的歉意!希望今后能有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弥补这些年留下的各种缺失。

             陈宇峰

             2006年10月22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品园

书评(媒体评论)

“经济学家总是会时不时地写几本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著作。理查德·泰勒在《赢者的诅咒》一书中正是做了这样的事。”——斯坦利·W 安格里斯特,华尔街日报(Stanley W. Angrist, Wall Street Journal)  “通过揭示在真实世界中一系列既有哲学色彩、又有现实意义的难题,理查德·泰勒以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形象地阐释了那些深奥晦涩的思想……泰勒在这本令人振奋的书中要呈现给大家的是当代经济学中最精彩绝伦的思想华章。它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博大的研究视野中洞察人类的经济行为,从而也进一步补充我们对市场和价格的见解。”—— 克里斯托弗·法若尔,商业周刊(Christopher Farrell, Business Week)  “理查德·泰勒……时髦地叙述了一些实证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将不断炙烤那些迄今为止广受庇护的经济学理念。”—— 劳拉 L. 鲁普斯,当代心理学杂志(Lola L. Lopes,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