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兰州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邓明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兰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兰州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跨今四五千年前,先民聚落就分布在黄河两岸。他们农耕渔猎制陶,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秦汉以降,在兰州黄河两岸筑城设县,拱卫渡口,兰州遂成为开拓大西北的军事政治中心。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近现代以来发展成为甘肃乃至西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目录

璀璨绚丽的原始文化

悠久的历史 繁复的建置

从金城汤池到如兰之城

多姿多态的桥梁与津关

丝绸之路重镇

唐代三大佛寺

道观隍庙各千秋

南泉北塔相映辉

从金戈铁马的塞王到深宫中的王孙

段氏家族与段续水车

探花郎黄谏与太子太保彭泽

清代四大书院

江得符与《我忆兰州好》

循吏名儒秦维岳

唐琏《松石斋自序》、《松石斋铭》手卷

回族学者马世焘与《枳香山房诗草》

尸谏御史吴可读

林则徐在兰州

文坛泰斗张国常

近代西北工业的摇篮——制造局和织呢局

陕甘分闱拔英才

“左公柳”诗与左宗棠的生态情结

“讲圣谕”轶事

魏椿与《兰州记》

甘肃陆军学堂与辛亥革命

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山长刘尔炘

毓贤受戮记

“走了个松泛,来了个呻唤”

《金城揽胜图》识读

马达汉照片中的清末兰州辕门

绿色屏障下的嘉果美蔬

水烟风靡海内外

牡丹诗话

文化人眼中的兰州百合

“天人合一”的民居

羊皮筏子赛军舰

山地旅行的利器——“架窝子”

黄河边的磨坊

演进中的节日礼俗

撼天震地太平鼓

附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属县并人陇西郡。次年恢复金城郡,原辖十三县减为十县,白石、河关、袍罕三县划人陇西郡。东汉中期,河湟地区羌人反抗汉朝的战事扩大,汉朝于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将金城郡治迁至陇西郡襄武县(今陇西县),延光三年(124年)迁回原治。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冬,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在河湟地区举兵反汉。杀金城太守陈懿、护羌校尉冷征,金城郡治又迁至榆中县。后河陇地区被韩遂割据势力占据,至汉献帝时被曹操击败。金城郡治迁回允吾县。建安十九年(214年),从金城郡析置了西平郡。三国时,金城郡属魏凉州,辖榆中、金城、允街、浩■、令居、枝阳、允吾七县,郡治榆中县。西晋沿置。

西晋末年后,天下大乱,进入十六国时期,今兰州地区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后秦、西秦所据,行政建置变化很大,头绪纷繁。前凉分金城郡的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此三县立广武郡。辖地在今永登县境内。前凉金城郡领允吾、允街、浩■、白土(今青海省循化县黄河北岸)、金城、榆中六县,郡治榆中县,其中允街、浩■、金城、榆中四县在今兰州地区。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占领凉州金城、广武二郡。后凉领有广武、金城二郡,但未曾过黄河占有金城、榆中二县。后凉覆灭后,南凉占有广武、金城二郡。当时有两个金城郡:一个是前凉、后凉、南凉占有的金城郡,治所在黄河以北的允吾县;一个是西秦、后秦占有的金城郡,治所在黄河南岸的金城县。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西秦灭南凉,占有广武、金城二郡,将黄河南北的金城郡合为一郡。次年,北凉攻占西秦广武郡。西秦金城郡领允吾、金城、允固、白土、榆中、浩■六县,其中金城、榆中、浩■三县在今兰州地区。太元十年(385年),西秦在其辖境内置苑川等十二郡,筑苑川勇士城(在今榆中县境内)为都城。太元十三年迁都金城县(今西固城一带),太元二十年(395年)复迁都苑川勇士城。

北魏太武帝神襄三年(430年),吐谷浑占领西秦金城郡,未设郡县。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吐谷浑惧而西奔,北魏占领今兰州地区。北魏在地方既设州、郡、县。为地方行政建置,又设军镇。军镇为军事建置,与地方行政建置互不相统。北魏在汉榆中县地设榆中镇。后在今榆中县境设子城县。属临洮郡。在广武郡,省并了原来的令居、永登、枝阳三县,置广武县,为郡治。还有金城郡及金城、浩■、允街县,划金城县地于武始郡勇田县(今临洮县中孚一带1,勇田县地北至今兰州市黄河南岸。北魏孝明帝时,复置金城郡,郡治子城县,属河州。正光五年(524年),废榆中镇,复置榆中县,属金城郡。北周废榆中县,其地并人子城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州名,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县。开皇三年(583年),因全国州郡多而辖地小,遂废郡存州,省金城、武始、广武三郡并入兰州;废勇田县,在今兰州城区置五泉县;改广武县为邑次县,寻又改为广武县。兰州领子城、五泉、广武、狄道四县,州治子城县。隋代的兰州大致在今兰州市辖境范围内。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广武县先改称允吾县,后又改称会宁县,属武威郡。

P10-11

序言

序一

陈宝生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居南北之中,东西扼塞之处。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文化从逻辑开端来看,就是人化、人造。人化,就是人所涉猎过的一切,或者说凡是打上人的烙印的东西都是文化;人造,就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或者说凡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这样的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非自然。文化从起源和来源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可见,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产物,既有继承性,也有创造性;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既有阶级性,也有时代性。对文化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早在宋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张载就曾对其作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生动描述。

《兰州史话》回顾兰州往昔岁月,探索兰州历史文化,展望兰州美好未来,对兰州上下几千年、纵横几百里的历史事实。作了较为科学的梳理,详尽展现了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色。这就是,兰州文化是民族文化,是自古以来众多各民族先民文化意识相互碰撞、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兰州文化是黄河文化,早在四五千年前,兰州先民就依河而居,筚路蓝缕,耕牧渔猎,筑屋制陶,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自此,兰州文化就内涵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形成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不懈精神,产生了一种尊重自然、呵护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文明意识。兰州文化是丝路文化,作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重镇,兰州文化不仅起着沟通东方和西方,沟通边陲和中原的作用,而且通过漫长岁月的历史延续,不断丰富着东方和西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并进而形成了心态开放、气度恢弘、学习吸纳、增损消化的丝路文化。这也正是《兰州史话》带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兰州历史文化特色。

《兰州史话》不仅勾画了数千年的兰州文明,更揭示了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富有丝路风情和黄河风采的兰州文化。从《兰州史话》中不难看出,从原始文化到牡丹诗话、从多姿多态的桥梁津关到“天人合一”的民居,从唐代三大佛寺到南泉北塔,从清代四大书院到黄河边的船磨,从循吏名儒秦维岳到尸谏御史昊可读,兰州文化不仅留下了中华文明的种种印记,更涵盖了甘肃文明的重要方面。至今,在这片热土上还孕育并产生了诸如《读者》等文化现象。而这,正是《兰州史话》留给广大读者的历史本来面目。

我们在赞美赏析绚丽多采的兰州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兰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这是因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分析,兰州历史文化真正在学术上立起来、立得住的不多:从现实发展的横向来分析,我们与其他兄弟城市相比,除敦煌学外全国性的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基本没有,原创性的、具有重大影响、可以带动一种文化现象发生的学术著作基本没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研究方法、原创性理论主张或全国意义的政策主张的学术流派基本没有。这也正是《兰州史话》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我们只有客观地看待兰州文化、辩证地分析兰州文明,才能更好地促进兰州文化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对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这为我们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兰州史话》的出版发行,不仅有助于海内外广大读者了解兰州、认识兰州,有助于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更有助于构建“兰州文化圈”,加快“文化兰州”建设,促进兰州经济社会发展。

是为序。

2005年5月16日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兰州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的一种。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鼎力支持。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0: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