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共有八个章节,分别从 “积石春秋”、“往事如歌”、“古迹名胜”、“人物春秋”、“民间文化”、“民风民俗”、“物华天宝”、“行业风采”等方面,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地 介绍了积石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丰厚的文化积淀、杰出的人物和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热情赞美了积石山壮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描绘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讴歌了积石山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喜人成就。该书将成人们了解积石山的指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积石山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董克义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共有八个章节,分别从 “积石春秋”、“往事如歌”、“古迹名胜”、“人物春秋”、“民间文化”、“民风民俗”、“物华天宝”、“行业风采”等方面,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地 介绍了积石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丰厚的文化积淀、杰出的人物和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热情赞美了积石山壮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描绘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讴歌了积石山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喜人成就。该书将成人们了解积石山的指南。 内容推荐 积石山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南部,西与青海省循化县接壤,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处,自古以来就是甘肃进入青海的门户。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横穿县境。黄河一出青海就流入积石山县。总面积909.97平方公里,辖4镇14乡,总人口23.26万人。境内生活着保安、东乡、撒拉、汉、回、土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2 75%,其中,保安族是独有的民族。积石山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优美,是观光、旅游、投资的理想之地。 目录 积石春秋 “彩陶王”故乡话彩陶/3 导河积石溯源头/8 沧海桑田话建置/13 各族共创文明史/17 积石腾飞看今朝/30 往事如歌 穆王西巡经积石/39 横穿积石古丝路/40 段颊积石败羌兵/41 河关魏蜀几交兵/42 西秦迁都筑谭郊/44 黄河“天下第一桥”/47 半渡而击俘夏王/50 炀帝西征渡临津/51 败吐蕃哥舒建功/53 宋蕃血战踏白城/54 积石州三军血战/57 茶马互市设榷场/59 保安族迁居积石/63 马占鳌举兵反清/69 清军喋血积石关/72 诵咏积石留华章/74 顾颉刚西北考察来积石/78 王震大军渡黄河/80 甘藏沟民兵剿匪/85 名胜古迹 星罗棋布古遗址/89 积石古城知多少/92 西番庄前银川驿/95 长宁古驿何处寻/97 凤林关里水东流/98 地险天成积石关/102 雄关七道为防边/106 积石锁钥大墩堡/110 临津古渡桥如虹/112 陇上名山积石山/114 美丽山城吹麻滩/116 黄河岸边大河家/120 风情独具民俗村/123 林海歌会盖新坪/127 幽峡飞瀑吊水峡/131 黄草坪风景美如画/134 响水坪之夏好风光/137 人物春秋 明代长氏三将军/143 乩藏河畔王土司/144 清末民国两马家/148 马全钦创办学校/160 农经学家张心一/165 腰刀名匠马麦素、冶善家宝/169 战斗英雄张永祥/171 剿匪英烈马六十三/172 民兵英雄韩福祥/173 民间文化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179 喜庆吉祥“财宝神”/183 酒令酒歌生妙趣/186 不“打调”是不热闹/192 正月秧歌正红火/197 栽歌载舞宴席曲/201 民风民俗 浓郁的穆斯林风情/207 独特的保安族民俗/213 东乡族婚礼趣闻/224 撒拉族婚俗风情浓/226 土族婚俗富情趣/229 皮胎皮筏渡黄河/234 秋天野餐烧地锅/239 乡人聚餐吃平伙/240 物华天宝 保安腰刀传美名/243 蛋皮核桃果中珍/248 三二家串椒色味佳/249 金秋山乡椒飘香/25l 积石山珍数蕨菜/254 风味小吃遐迩名/256 民间刺绣精美雅/259 行业风采 积石山县建设环保局/267 积石山县电力公司/268 积石山县交通局/269 积石山县国家税务局/270 积石山县地方税务局/271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272 吹麻滩初级中学/273 有胜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74 后记 试读章节 羌 族 羌族是曾生活在县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繁衍于洮、岷、河、湟间。约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2500年,羌族与九黎、三苗、夷人等构成远古传说时代中国历史的核心部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公元前17至16世纪,“河关(今大河家)西南羌地是也”。《史记》记载,“大禹出西羌”,“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羌人参加了抗洪治水。积石峡的禹王庙和禹王石、大禹斩蛟崖、天下第一石崖以及大禹治水得延喜玉等传说,还有州境斑斑禹迹和众多的羌族文化遗址,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中的唐汪类型、张家嘴类型、姬家川类型、莲花台类型以及甲骨文中的众多记载表明,境内曾有大量羌人活动。夏、商、周时期,羌人的活动相当活跃。公元前1066年一1027年,县内羌人参加讨伐商纣的战斗。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羌人公推被秦人拘执逃归的无弋爰剑为首领。爰剑传播秦人先进的农耕技术,使部族日益发展,至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爰剑曾孙忍时,“河湟之羌兴盛”。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羌之)众人得以繁息”,县境内羌族人口日渐增多,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县境内羌族主要为罕千干部落,“河南大秆、小秆”。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开拓疆土。统一中华,“北征匈奴,西逐诸羌”,将一部分居住在河湟地区的羌族纳于统治之下,一部分羌族向西南迁徙。东汉设置护羌校尉,对羌族实行监护制度,并时时采用“长矛挟胁,白刃加颈”的高压手段和“分散弱势”的政治策略,羌人处于“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的艰难境地。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的500年间,中原王朝对羌族发动了40多次征讨。平均每12年一次。导致羌人反抗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军事镇压、残酷劳役的起义有12次之多。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及袍罕、河关等地羌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冷征。北宫伯玉等挟持金城人边章、韩遂掌管军事,并杀死金城太守陈懿,进攻州郡,配合黄巾起义,摧毁陇上政权,加速了东汉腐败政权的灭亡。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修明政治,实行“和夷”政策,安抚羌人。而曹操却斩杀袍罕羌首领唐蹄,袭击羌人,强征军需,激起羌人联合反魏。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姜维第四次北伐,兵出陇西,攻入河关、临洮、狄道三县,迁徙羌人于绵竹、繁县。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羌人先后隶属前赵、前凉、后赵、前秦、后秦、后凉、南凉、吐谷浑、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隋唐以后吐蕃崛起,今积石山县境成为吐蕃的重要活动区域,羌人逐渐融合于汉、吐蕃、吐谷浑等族之中。 鲜卑族 鲜卑族是发祥于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魏晋时期,鲜卑族分为秃发、慕容、拓跋、宇文、乞伏等部,其中,秃发、乞伏、拓跋、宇文部曾征服了原居于西北的羌、汉等族,建立了南凉、西秦政权,后来还建立过范围更大的北魏、西魏、北周政权。这些政权都先后统治过临夏乃至积石山地区。其中,对积石山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权。 西秦是十六国之一,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筑勇士城(今榆中县境)为都,宣布立国。西秦乞伏乾归太初元年(388年),乞伏国仁死,其弟乞伏乾归继位,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次年,袍罕羌首领彭悉念归附西秦,乾归任其为北河州刺史。西秦乞伏乾归太初五年(392年),后凉吕光兵分几路攻乞伏乾归,彭悉念自临津(今大河家)渡过黄河攻入白土城(今青海民和县官亭一带),后凉军败退。后吕光亲自率军攻打彭悉念,彭大败,退到袍罕,又弃城逃往甘松(今甘南)。 P18-19 序言 以史为鉴振兴积石 中共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 撒拉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马少相 在广袤的中国西部,有一个全国县名最长的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的聚居地,中国花椒之乡。世界民歌(花儿)采录地。 积石山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南部。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接壤。北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河相望,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处,自古以来是甘肃进入青海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横穿县境。黄河一出青海就流入积石山县。从县北端滔滔东去,流经县境40多公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积石山的先民吮吸黄河母亲的乳汁,用超人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创造了极其丰富而璀璨的远古文明,星罗棋布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址及工艺娴熟、构思精巧的文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出土于安集乡三坪遗址、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彩陶王”的国家一级文物、精美绝伦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瓮就是其代表作。彩陶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积石山被称为“中国彩陶王的故乡”,可谓名副其实。 积石山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大禹治水的千秋之功始于积石,从这里开始,大禹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伟业,其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积石山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炳彪史册。名扬四海。 积石山古属《禹贡》所载雍州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陇西郡,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了县境内第一个县级政权河关县,西晋于此设临津县,西秦时曾迁都于谭郊(今刘集乡崔家村)。唐时曾设米州、米川县、安乡县、凤林县、积石军。金时设积石州,明时设银川驿和长宁驿,今大河家是当时茶马互市的主要榷场。历朝诸代在这里或设州,或置县,或筑城。或设关,饱经沧桑的积石山流下了古代天子、将军、公主、使节、商贾、传教士、文人墨客和各族人民的足迹。 积石山文化灿烂。唐以后,历朝达官显宦、巡边大吏、文人学士,多来积石山巡察、游历,留下了许多诗情恣肆、回肠荡气的不朽诗赋;地方才俊也讴歌故乡之美,写下优美的诗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治县成立后,文化事业更是硕果累累。由于积石山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青藏高原草原文化的交会地带,地域文化丰富、独特、瑰丽,极具魅力。“花儿”、宴席曲、财宝神、秧歌、酒曲、民间传说等民俗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别是这里的“花儿”,曲令多,唱词丰富,特色鲜明,旋律优美,2004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民歌(花儿)考察采录地”。 积石山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境内有汉、回、保安、东乡、撒拉、土等十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浓郁的穆斯林风情。风格各异的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建筑,绘就了民族地区一副副古朴、独特的民俗风情画卷。特别是积石山特有的保安族,其居住、服饰、腰刀、婚俗、小吃等,风情别致,独具魅力。 积石山县是一块壮丽而迷人的土地。境内的积石山巍峨挺拔,山势连绵,极富阳刚之美;崔家峡、樊家峡、五台峡、大峡、吊水峡等峡谷,幽深险峻,乌语花香,神奇迷人;黄草坪、香水坪草原碧草如茵,牛羊成群;盖新坪绿树葱茏、风光如画。这里是生态旅游、休闲、避暑、度假的乐园。 积石山物华天宝。大河家蛋皮核桃、冬果梨、花椒、串椒、蕨菜、保安腰刀等等,遐迩闻名。特别是花椒,由于其栽培历史长,栽植面积大,品质优良,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积石山县自1981年成立以来。特剐是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至2005年底,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2.6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2亿元。财政收入1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元;设立各级、各类学校18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设立医疗卫生机构21个。县城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三横十纵的街道总长迭8.1公里,县城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3万多人:建成两层以上的楼房204幢;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4.8%;特别是新世纪花苑住宅小区、滨河路、大禹广场的相继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品位。现在的县城吹麻滩已成为青山环抱、树木葱茏、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韵味的山城。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从“积石春秋”“往事如歌”“古迹名胜”“人物春秋”“民间文化”“民风民俗”“物华天宝”“行业风采”八个方面,图文并茂、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积石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丰厚的文化积淀、杰出的人物和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热情赞美了积石山壮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描绘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讴歌了积石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喜人成就。全书述史记人客观公正,内容充实饱满,体例严谨明晰,语言雅俗共赏,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这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发行,对我县文化艺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人们了解积石山提供了一个窗口。 本书是由县志编辑部总编董克义同志主编完成的。在《甘肃史话丛书》总编委会以及《积石山史话》编委会的领导下,他精心设计篇目,挑选编写人员,进行组稿、统稿工作,并带领大家搜集资料,撰写稿件。本书的绝大部分稿件出自董克义同志之手,这是他主编完成的第五本书,他为积石山的文化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有参与史话编写的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辛勤耕耘,竭尽心智,把这部浸含众人心血的书籍奉献给作者。藉此,谨向主编、编辑和所有为《积石山史话》的编写、出版付出辛勤劳动并给予关心、支持与帮助的部门、单位及各方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阅古知今,鉴往开来,立史惠民,修志资政。值此《积石山史话》成书付梓之际,特寄语全县各族人民,务必借鉴历史,深刻了解过去,准确把握现在,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振兴积石,续写积石山更加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积石山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是在县委、县政府和编委会的领导下完成的。2005年初,县委书记拜真忠、县长马文科听了主编董克义的汇报后,指示要编好这本书,按时完成任务,并安排了启动经费。县长马文科在百忙中还亲自撰写了《积石腾飞看今朝》《保安族迁居积石》两篇文章,给全体编写人员以极大鼓舞。县委副书记马健、副县长雍桂英具体领导、部署了这项工作,并审定了篇目。2005年底县上领导班子调整后,马少相书记、马文科县长十分关注此书的编写进展,解决存在的困难,书稿完成后,亲自审阅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县委副书记马德勇、祁文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雍桂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琪,副县长马军等领导同志指导编辑工作并审阅书稿,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使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县人大副主任高志明、县政协副主席马腾海、县委办主任马信真、县政府办主任马成、县社会保险局局长鲁振伟等同志也针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谨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积石山史话》的编辑出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县档案局、县政府办、县统计局、县财政局、县建设环保局、县交通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吹麻滩初级中学、县医院、县电力公司、有胜印务公司等部门给予了热情支持。谨向上述单位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主编董克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奉献精神,精心设计篇目,积极撰写稿件,85%的稿件出自他之手,为《积石山史话》的编撰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所有参与编写工作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李志杰、马文渊、马成、何永明、杨永礼等参与了撰写,李志杰、杨永礼、关润芳、何生梅、张学义等参与校对,郝玉芳、乔斌担任输入工作,石河云、张彩虹、马文香、长生源等同志参与编务。另外,积石山县社会保险局局长鲁振伟、县文化馆馆长杨子荣、县委宣传部记者滕汉霞等同志提供了精美的照片。在此,谨表谢忱。 由于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档案等文献资料少。编纂时间紧,虽经编纂人员极力拾遗补缺,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讹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匡正。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