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中收录的文章是从公开发表的“大地湾遗址自发掘以来研究工作小结中”的60余篇文章内精选出来的,根据文章的内容,大致以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分发掘简报、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三大部分,将分散在全国报刊上的相关文章结集成书并公开出版,将有利于大地湾遗址乃至整个史前史的研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程晓钟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文集中收录的文章是从公开发表的“大地湾遗址自发掘以来研究工作小结中”的60余篇文章内精选出来的,根据文章的内容,大致以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分发掘简报、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三大部分,将分散在全国报刊上的相关文章结集成书并公开出版,将有利于大地湾遗址乃至整个史前史的研究。 内容推荐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甘肃东部找到了一个从大地湾第一期文化或老官台文化经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到常山下层文化的比较完整的相对年代系列,为陇东及其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尺;二是由于大地湾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适当中原——关中地区和甘青地区的交界,对于研究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大地湾各期文化的聚落演变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平等的凝聚基本功到有中心和等级分划的高等级聚落,发展线索非常清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文集中已经有若干方面的反映,仅此三项就足以说明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目录 序 大地湾考古研究述论 大地湾会讲话 略论华北地早期新石器文化 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 大地湾F901遗址及其主要特征 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1980年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甘肃奏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 秦安大地湾F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 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发现 甘肃秦安大地湾F901号房址发掘简报 试谈大地湾一期和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 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制陶工艺研究 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 浅议大地湾遗址F901的社会功能 从高寺头大房基看大地湾大型房基的含意 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研究 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原始社会居址地画 室内地画与丧迁习俗——大地湾地画考释 大地湾地画含义新释 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关于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房屋地面建筑材料及其工艺的研究 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中国仰韶时期建筑材料再研究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彩陶颜料以及块状颜料分析研究 关于大型鱼纹圜底盆和人头形器口平底瓶的文化属性 大地湾古量器及分配制度初探 甘肃史前石刃骨器研究 大地湾农业遗存黍和羊骨的发现与启示 关于老官台文化的新认识——兼谈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 试论老官台文化及相关诸问题 大地湾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线索 略论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意义 秦安大地湾建筑遗址略析 试论大地湾环壕聚落的演变及其社会性质 论大地湾农业文化与炎黄文化的关系 大地湾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地湾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 王晓珠 原始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软弱无力的表现。原始宗教的变化过程,一般说是由自然崇拜转为图腾崇拜,以后又发展成为祖先崇拜。但是在过渡阶段,发达的图腾崇拜和初级的祖先崇拜是共存的。在大地湾时期,这里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十分艰苦。人们栖居于山野之中,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轻则狂风暴雨、闪电雷鸣,重则山洪暴发、恶水襄陵。这些具有威胁力量的恐怖现象,给人类带来的畏惧心理不得不使人们乞求山水、植物等神灵,以得到它们的庇护。这时的先民们认为,自己为自然之子,都受神的统治,因此对这些万物神灵充满了敬畏之情。人们开始崇拜日月山水,闪电雷鸣等自然现象。《汉书·律历志》日:“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吴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里所说的火、水、龙均为当时的崇拜对象。自然崇拜的特点是把直接可以为感官所察觉的自然物或自然力当作崇拜对象。人类对自然界存在着两重性,一是斗争的能力,通过斗争以求生存;一是依赖的消极表现,通过幻想和祈求来获得自然力的恩赐。与此同时,人们就开始崇拜对人类有直接影响的自然力。 火在大地湾时期巳普遍使用,可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先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对火的使用还表现在制陶中,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掌握了氧化焰与还原焰的烧陶技术。另外,在Fg01室内所有的木柱子周围都采用了防火措施,这是中国最原始的消防实例。火还可以取暖、防兽、烧烤食物,对火的巧妙利用,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火给人类带来极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即使在今天,人类也无法完全控制它,正是基于这种既敬又畏的心理,人类就产生了对火的崇拜。 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母系氏族是同时发生的,并随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表示氏族的徽号和标志。图腾崇拜的特点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随着大地湾氏族的发展壮大,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较前期有了更显著的变化。刀耕火种带来了耕耘后的收获,钻木取火以供煮食取暖,砍伐树木用以造房搭桥。在这些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具备征服自然的能力。与此同时,原始的图腾观念也深人人心。分布在黄土高原山前地带的大地湾氏族,由于这里的黄土深厚而干燥,能够按照人们的设想来安排氏族聚居村落的布局。聚居村落的布局由向心的几组屋群组成,反映了强烈的集团意识。由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教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导致了这一时期图腾艺术的繁盛。因此,在距今6 000年左右的彩陶有了较多的图腾纹样。在众多的彩陶花纹图案中,哪些是大地湾先民的图腾呢?首先我们从发掘出土的实物观察,鱼纹盆、人头瓶与人类的关系较密切。在众多的彩陶花纹中,尤以鱼纹最盛,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纹饰图案。大地湾Y300中出土一变体,鱼纹盆,高13.6厘米,口径34厘米,细泥红陶,叠唇折腹。这类鱼纹盆在大地湾出土较多,也是主要的纹饰,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和演化的鱼纹。因此,鱼类水族纹可能是当时的图腾纹样。这些纹样反映着人类对鱼的崇拜。鱼向人类的无私奉献延续了人类的生存,从而积淀了人们信奉鱼的观念。1978年在大地湾出土了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细泥红陶,双腹耳已残。陶瓶上腹破裂,头的左右和底部披发,前额垂一排整齐的短发,眼和鼻都雕成空孔,两耳各有一穿孔,腹部以上施浅红色陶衣,黑彩。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了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创作手法,把人头和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趣生动,不愧为雕塑文物之精品。从这件独一无二的人头瓶可以看出,它既不是偶然制作的,也非一般的生活用具,而应是原始宗教中为了祭祀而特地制作的祭器。1982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大地湾发现了~组距今5000多年的绘画,因用碳黑绘在地面上,故称其为地画。绘画面积1.2×1.1平方米。发掘者认为,此画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上部正中有一人,高32.5厘米,宽14厘米,头部较模糊,宛如长发飘散。肩部平坦,上身近长方形,下身两腿交叉直立成行走状,左臂向上弯曲至头部,右臂下垂内曲,仅存黑色颜料的残迹,但可识为人的形象。在上述人物的左侧,也有一组人物形象,两人相距18厘米。后一人像高34厘米,宽13厘米,头近圆形,颈部细长,肩部左低右高,胸部突出,两脚相交而立,也似行走状。左臂弯曲上举至头部,右臂下垂也作手握器物之状。 第二部分是在两个人像的下面,还有一组画面,据认为:“绘一略向右上方斜的黑色长方框,长55厘米,宽14~15厘米,框内画两个头向左的动物,左边的一个长2l厘米,头近圆形,头上方有一只向后弯曲的触角,身躯呈椭圆形,有弧线斑纹,身上侧绘有两条向后弯曲的腿,身下侧绘有四条向右弯曲的腿,身后有一条向后弯曲的长尾巴。右边的一个长26厘米,头为椭圆形,头上有三条触角,弧形呈扇形分散,身上绘有向不同方向弯曲的四条腿,身下侧是四条向前弯曲的腿。” 据研究,人类对自己祖先的认识十分古老,可以追溯到血缘公社的成员对已故长亲的怀念和崇拜。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对女性祖先的崇拜,但是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从生育观上说,人们把图腾作为自己的来源之一。父权制确立以后,男子才成为社会和子女的主人,出现了以男子为核心的祖先崇拜。 从地画的形象上分析,宋兆麟认为:“应该是家庭成员对家庭已故长亲的信仰。”张朋”I先生认为:“地画中的人物表现的是祖先崇拜,方框内是这个民族图腾神的动物形象。”李仰松认为:“地画是原始社会晚期施行巫术仪式的真实记录。”安振寰、宋进喜认为:“地画集中反映了大地湾原始村落文化中最富艺术成分的内容——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关于这幅地画的含义,尽管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与原始宗教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先民们通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从理论上说是超自然的人格化,但从实践上说,可以揭示出处于原始时期的人类,通过原始的宗教所表现的意识和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P396-399 序言 序 严文明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程晓钟所长将以往发表的有关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收集起来,编为《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出版,要我在前面写几句话。我想作为一个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研究所的负责人,关心本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情况,是理所当然的。据我所知,他为了请有关方面编制好大地湾遗址保护方案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曾经做了许多努力。为了给关心本遗址保护和研究的各方人士提供必要的资料而编辑这本文集,当然也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甘肃东部找到了一个从大地湾第一期文化或老官台文化经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到常山下层文化的比较完整的相对年代系列,为陇东及其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尺;二是由于大地湾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适当中原——关中地区和甘青地区的交界,对于研究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从大地湾各期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三是大地湾各期文化的聚落演变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平等的凝聚式到有中心和等级分划的高等级聚落,发展线索非常清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当然,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的收获还有许多,文集中已经有若干方面的反映,这里不必细说,仅此三项就足以说明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遗址,我们是必须加以保护的,并且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规划,从各方面展开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过去的研究多是在发掘过程中进行的,有些问题还来不及充分消化,但毕竞可以提供一个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现在正式发掘报告已经基本完成,即将出版。读者如果将本文集和正式发掘报告对照阅读,必将得到更多的收获与启示。 2002年7月10日于北大蓝旗营寓次 后记 搜集整理关于大地湾考古研究的文章并将其结集出版,是我自1996年到大地湾工作后就产生的一个想法。大地湾遗址因其特殊的学术地位而享誉国内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大地湾遗址的研究文章(包括发掘简报)。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过于分散,不利于读者和关心大地湾遗址研究的学者比较全面而方便地了解其研究状况,从而更不利于大地湾遗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鉴于此,将分散在全国报刊上的相关文章结集成书并公开出版,无疑将有利于大地湾遗址乃至整个史前史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大地湾遗址发掘报告亦已成书,不久将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的出版看成是大地湾遗址自发掘以来研究工作的小结,并以此形成对大地湾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开端。 文集中收录的文章是从公开发表的60余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编排时主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大致以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分发掘简报、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三大部分。部分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因故未能收入其中,甚为遗憾。但是随着大地湾遗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些缺憾是会得到弥补的。 书前重点编印了部分图版,故各篇文章的原有图版全部省略。这次收录的文章大多已征得作者的同意,个别文章因作者调动或其他原因而地址欠详,无法取得联系,特此说明。 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始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王晓珠同志在搜集论文和整理目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张力刚、宋跟雄、蔡玉琴等同志也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本人自始至终参与论文的搜集和目录的整理工作,并负责组稿、文稿审定和文集出版等工作。 这本论文集得以出版,甘肃省文物局的同志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几位领导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马文治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若楠同志在百忙中审阅了全文并对文集的编辑出版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不顾年迈体衰为本书写了序言,并对相关学术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尹建民同志、《丝绸之路》杂志社季成家先生和其他同志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帮助;甘肃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本书搜集资料提供了诸多便利,谨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今年适逢国家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十周年和甘肃省文物局成立十周年,谨以此文集作为一份微薄的礼物,表示衷心的祝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