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程兰芳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演进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内在动因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基于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资料,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目录

前言/l

第一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经济转型与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基本内涵/1

二、经济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特征/6

三、劳动就业制度变迁对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影响/15

四、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对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影响/20

五、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影响/26

第二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演进阶段与评价

一、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基本内涵/32

二、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演进阶段/34

三、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现状及其主要特点/46

四、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现状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3

第三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结构

一、城镇居民收入的形成及收入分配结果的变动/56

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构成要素及其对收入差距贡献率/60

三、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实证研究/65

第四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储蓄结构

一、西方消费储蓄的一般理论/83

二、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储蓄结构演进机制/91

三、城镇居民家庭实现跨期消费平滑的途径/95

四、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储蓄结构实证分析/107

第五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一、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分析方法述评/118

二、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形成机制与变动趋势/131

三、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动态分析/138

四、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ELES模型/148

五、收入分配因素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155

六、地区差异因素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162

七、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模式及消费结构类型/168

第六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积累结构

一、城镇居民家庭储蓄及其向投资转化的现状/178

二、城镇居民家庭投资积累结构的实证分析/184

三、城镇居民家庭最优投资组合决策模型/199

四、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结构合理化探索/204

第七章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主要经济变量及其经济结构的预测

一、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其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预测/215

二、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及其结构的变化趋势预测/221

三、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存量水平及其结构的变化趋势预测/229

结语

一、主要结论/237

二、政策建议/242

三、本书的创新点/249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51

参考文献/251

后记/261

试读章节

          政策建议

如果将本书的研究结论归结为一点的话,那就是论证了“中国的制度变迁是经济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演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性制约因素,制度变迁的程度决定了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状态,制度变迁的方向决定了转型期城镇居民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但是,如果从政府决策者的角度看,置身于中国这样的制度变迁的宏观大背景下,受其影响,城镇居民家庭作为越来越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的微观经济主体,其经济行为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和理性,由于宏观经济运行有其内在的微观经济基础,城镇居民家庭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反过来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和趋势。因此,从研究的结论出发,本书认为,在市场化改革全面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决策者应该主要从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控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调整消费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以及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投资渠道等方面人手,使得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演进向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方向推进。为此,本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进创造物质条件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状况,因此,促进城镇居民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必须从收入的提高人手。就本书的结论而言,有以下几点具体政策建议:

(1)稳定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薪收入,因为其主导收入来源的地位基本上决定了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的高低。

(2)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可以从政策角度为其经营净收入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壮大中等收入阶层队伍,更快地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3)大力发展各地方经济,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在开发西部的浪潮中不要忽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重振东北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千方百计提高中部地区和某些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为此,政府应对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出台一些鼓励和激励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建功立业。

2.采取多项有效调节措施。多管齐下,抑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无序扩大,提升城镇家庭经济结构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影响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为此,本书结论的政策含义为:  ’

(1)控制和缩小总收入差距要从收入构成要素的贡献率人手,并将其贡献率进行分解,找出该分项收入差距和其所占比重两方面各自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应对策。具体地说,既可以在不改变该分项收入所占比重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分项收入差距,也可以在不控制分项收入差距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其所占比重,或者,在这两方面双管齐下。这样控制总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高收入组的居民家庭具有最高的转移性收入份额,这意味着,调节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配是抑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措施之一。

(3)努力扩大城市居民的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就业权意味着其陷入贫困的机率大大降低,对控制居民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为此,政府的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相联系,这应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能之一。

(4)从强化税收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功能两方面双管齐下。具体而言,对于强化税收对再分配政策的调节功能来说,一方面要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特别是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简化累进税率,提高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另一方面,增开一些必要的税种,如开征遗产税、财产税等。对于强化政府转移支付的功能来说,居民家庭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应建立在科学的定量分析基础之上,既保证满足其基本需求又能够有财力保证,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修正,使之能真正发挥作用,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调整和实施面向各地区和各收入层次的不同消费政策,激活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能

本项研究显示,全国不同收人等级和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主要体现为中等以上收入阶层和部分中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集中在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娱乐、休闲旅游和卫生保健方面,而中等以下收入阶层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对食品、衣着、家庭日用品和子女教育的消费需求还有潜力。但是,由于一些过时的和“一刀切”式的消费政策的存在,制约了上述消费热点的形成,比如,房地产开发中过高的相关收费所导致的奇高的房价与滞后的物业管理水平的并存,汽车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性价比的失真以及购买后发生的相关费用较高,旅游安全及其他消费者权益难以切实保证等。另外,政府对电信、交通、教育、文化传媒等第三产业投资的行政管制,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居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因此,在对上述消费热点相关的消费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食品行业生产的监管,消费政策设计要努力做到奖励与约束制度相结合。总之,消费政策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既突出重点又保证全面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和地域特点顺势调整生产结构,保证各个收入阶层和各个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商品的供给,使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并激活消费热点,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消费份额。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改善居民制度变迁预期,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增长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储蓄性和宏观性等特征,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的积极作用集中表现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个人和家庭储蓄的功能,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它是促进即期消费的“促进器”,因而可以使居民消费倾向上升,储蓄倾向下降,从而释放储蓄能量;从长期来看,它能促使城镇居民家庭将部分强制性储蓄资金转化为长期风险投资,从而补充政府部门的企业部门投资的不足和缺位。具体地说,主要是因为:

目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其消费倾向递减变动以及制度变迁预期不良,即预期收入不稳、预期开支增加的结果。为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的步伐,只有通过政府的干预,调节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人分配,才能够提高整个城镇居民以及全社会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只有尽快填补原有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制度性短缺,为广大城镇居民建立生活的安全网,从而改善其制度变迁预期,促进城镇居民增加即期消费;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剂资金的功能,就会释放出城镇居民用于养老、医疗、住房、失业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而进行的储蓄,并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投资。目前的关键是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从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兼顾政府和企业双方的收益,力争达到政企博弈均衡状态,从而调动企业及时足额缴费的积极性,共同分担制度转型所产生的国家对城镇职工所欠社会保障资金的隐形债务。

  P242-245

序言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和市场导向作用的日益增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城镇居民家庭,其收入、消费、投资积累模式已经从过去传统体制下的制度因素决定模式逐步转变为内生的自主决策的行为模式,居民家庭已不再是传统体制下的被动和消极的经济行为主体,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和积极的经济行为决策主体。当前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的社会环境下,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的经济总量规模已经成为与政府、企业相提并论的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缺口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主要变量之一。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就是对这种更高的要求的一种探索。本书界定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是指其获取收入的行为、消费行为以及投资积累行为的总和,由此形成的家庭经济变量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就构成了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基本内涵,换言之,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是其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包括消费储蓄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两个层次在内的消费结构、以及投资积累结构的总和。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演进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内在动因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此,书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投资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下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演进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力求把握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全貌。

本书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实证分析中又涉及到多种具体的方法:如从静态分析到动态考察;国内外经验的相互比较;从历史考察到未来预测等。同时,书中也不乏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探讨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数量标准。理论研究是任何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书还尝试对许多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全书除了结语之外,正文按逻辑顺序共分七章。第一、二章界定了与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研究有关的基本概念,提供了本选题的宏观经济背景,并划分了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演进阶段;从第三到第六章分别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内涵中的三个经济变量内部结构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这四章构成了全书的核心和主体部分;第七章为城镇居民家庭主要经济变量及其经济结构的趋势预测分析。

第一章在给出了中国经济转型、居民家庭经济行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充分论述了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城镇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深刻影响,为下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背景环境基础。

第二章在定义了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历史演进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其特征。此外,评价了当前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现状,并指出了家庭经济结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书的第三章中,首先基于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其中的几个主要统计指标间的关系式,其次,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动,并通过国际经验的比较论述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最后,还对其收入的支出结构予以了动态分析。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储蓄结构。首先,以西方消费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储蓄结构演进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进一步地,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市居民家庭实现跨期消费平滑的途径;其次,以平均消费倾向作为消费储蓄结构的代表指标,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储蓄结构进行了动态考察;最后,在静态截面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储蓄结构类型予以了划分及其分析。

第五章主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其主要内容包括,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趋势研究、经济转型期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当前其所处的历史高度及其与国际现状的差异分析、几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以及全国各地区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模式和消费支出结构类型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使用了模型分析法,比如,消费者消费的最优选择模型、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Panal Data模型等。其中,针对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修正观点,主张将当期收入修正为持久收入。

第六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积累结构。在给出了城镇居民家庭资产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其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了居民家庭投资组合的最优比例决策模型;进一步地借鉴国际经验探讨了城镇居民家庭的资产结构合理化问题,并提出了其合理化的数量标准。

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时序完整性,书中在第七章对城镇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变量及其经济结构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首先,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其收入来源结构进行了预测;其次,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水平进行了定量预测,从而计算得出平均消费倾向,以此来代表消费储蓄结构的未来状况;最后,还对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拥有金融资产水平及其结构进行了定量预测。  在本书的结语部分归纳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从结论隐含的政策含义出发,提出了以促进城镇居民经济结构优化及其消费结构升级为目标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基于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资料,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理论创新主要有:对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演进阶段的划分;研究了城市居民家庭实现跨期消费平滑的途径,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构建“社区内的居民消费风险统筹制度”的设想;在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模型表示;首次研究了各地区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支出结构类型;对居民家庭的投资组合最优决策模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等等。在实证分析方面,书中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类型划分等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中采用定性划分的局限性;完整地对城镇居民家庭主要经济变量及其经济结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概括地说,本书的研究充分表明,中国的制度变迁是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演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性制约因素,制度变迁的程度决定了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的状态,制度变迁的方向决定了城镇居民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

总之,居民家庭经济结构是微观经济中的家庭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家庭经济问题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由于水平所限,难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作 者

                      2005年8月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它的出版是与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我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得到了许多学术前辈的指点和帮助,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的郝梅瑞教授。从博士论文的选题到大纲的拟订再到初稿的修订都得到了她的悉心指导,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启发。

本书付梓之时,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菊煌、张平、郭冬乐研究员,他们在答辩过程中提出了中肯和有益的改进意见。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还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刘茂松教授的热心帮助,它的专著为我的选题开启了思路,使我坚定了对本领域研究的信心。

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的王振德教授和其他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工作人员,本书的出版得益于他们极其严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国蔚教授和李双杰教授付出的努力也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此外,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生活和学业上的关心和理解,父母亲和姐妹们的支持是我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同时,还要感谢我的丈夫——阴东升博士(后)对我在学习期间的鼓励、支持和无私奉献,他多年来在我学业、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支撑是我走到今天的有力后盾;还有懂事的儿子在功课上取得的较好成绩也省去了我的许多操心,所有这些都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本书既是他们的心血结晶,也算是献给他们的一份薄礼吧。

                    程兰芳

                   2005年8月于北京工业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3: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