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吴蔚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天地万物各行其道,顺其自然。老子的哲学体系更是源自水和生生不息的生物。本书是第一本尝试以水的哲学。全书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案例,涉及战争谋略、商场征战、待人处事等等,向人们传授如何以水之道,与人相处,开创事业,修炼心性,做一个水性十足的人!

内容推荐

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儒家和道家都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天地万物各行其道,顺其自然。要求统治者行帝王之道,以已德滋养民心。“无为”和“自然”是《老子》中德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圣人像水一样“无为”,人民归附如百川之归海。倡导人们像水一样,无为、永不自满、顺从避让、以柔克刚、无微不至。本书是第一本尝试以水的哲学,向人们传授如何以水之道,与人相处,开创事业,修炼心性,做一个水性十足的人!

目录

第一篇 水之本性

第一章 随方亦圆/1

第二章 循湿而流/25

第三章 避高趋下/47

第四章 乘隙而入/67

第五章 渗透扩散/85

第六章 水到渠成/105

第二篇 水之灵性

第七章 风起水涌/125

第八章 急流澄清/143

第九章 上波下静/161

第十章 以静待哗/181

第十一章 载舟覆舟/199

第十二章 尺水丈波/219

第三篇 水之德性

第十三章 柔能克刚/237

第十四章 屈与不争/259

第十五章 以迂为直/277

第十六章 混水摸鱼/291

第十七章 善于借势/309

第十八章 流水不腐/327

试读章节

孙膑围魏救赵巧智谋

春秋战国的时候,魏惠王也想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过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了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未能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话。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去做。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军一开仗,庞涓大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孙膑的“围魏救赵”是典型的水道之“避高趋下”的应用实例。当魏国主力攻打赵国时,孙膑建议齐国军队不去赵国与魏国主力正面作战,而是乘机围攻魏国兵力薄弱的城池,这样避实击虚,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迫使魏国军队疲于奔命,遭受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进攻与防守的行动中认识和把握“虚实”非常重要。行军要入敌之“虚”,这就是敌人没有部署的地方;进攻要击敌之“虚”,这就是敌人防守薄弱或没有设防的地方:防守要针对敌之“实”,这就是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

在商场上竞争,有时候不能像战场上那样避开“敌人”,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做到“敌”无我有,“敌”有我优。

精明的经营者,明察虚实,决策进退,固为要计:善于学习水道,变虚为实,变实为虚,更是高招。所以,经营者对市场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策略:避市场饱和之实,探市场潜在之虚:避竞争对手占领之实,击对手未涉及之虚。

P51-52

序言

水,是世上最美的东西,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因为有了水,我们才有了长江流域的美丽风光,才有了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才有了江南水乡的周庄、乌镇……因为有了水,大山才显得越发有灵气,树林才青翠欲滴……因为有了水,我们才拥有了绿色,拥有了清纯,拥有了生命。

进一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水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  

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石破天惊地提出了“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它标志着希腊人已经开始抛弃宗教神话的思维方式,改换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考虑世界了。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

从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选择“风水宝地”作为栖息之所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风水”(尽管其中含有不少迷信的成分)也就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不言而喻,不但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离不开水,而且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不能没有水,水在“风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大地有机说中,始终把水看作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水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长期与膏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是中华民族崇尚山水自然美的真实写照。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关于水的观念与华夏民族对宇宙的洞悉、对生命基本原则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水是中华文化中最普遍、最具创造活力的意象符号。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说:“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这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水是既具备材又具备美的。水柔软而清澈,能洗去人身上的污秽,这是水的仁德。水看起来是黑色的,其实是白色的,这是水的诚实。计量水不必用“概”(刮平斗斛的器具),流到平衡就停止了,这是水的道义。人都愿往高处走,水独向低处流,这是水的谦卑。谦卑是“道”寄寓的地方,是王天下的器量,而水就聚集在那里。

《管子》依据水的不同功能和属性,以德赋之,唱了一曲水之美的赞歌,实与老子“上善若水”和儒者“以水比于君子之德”的观念一脉相承。尤其是“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的言论,分明是道家水性哲学的体现。《管子》通过盛赞水具有的“仁德”、“诚实”、“道义”、“谦卑”等优良品德,主旨是规劝人们要向水学习,效法水的无私善行,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能从水性和治水活动中得到修身处世的启发,并升华为治国安邦的思想。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人的智谋占有辉煌的一页。水之道则是中国传统智谋最集中的体现。本书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案例,涉及战争谋略、商场征战、待人处事等等,深入系统地揭示水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尽可能地指出中华水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供尽管进入网络时代但水仍有着不解之缘的读者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