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是这个摇篮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史明之光从这里发出,光耀千秋,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本书为你带来关于这座城市的一些人文旅游指南,让你感受它灿烂悠长并依旧跳动着无限活力的文化脉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洛阳/中华故都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王盛恩 |
出版社 | 中华地图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是这个摇篮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史明之光从这里发出,光耀千秋,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本书为你带来关于这座城市的一些人文旅游指南,让你感受它灿烂悠长并依旧跳动着无限活力的文化脉搏。 内容推荐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在广大的汉文化圈内,都产生、存在着诸多伟大的城。“城(walled town orwalled city)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是)很突出的标志,构成了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独特景观。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林正祥语)。“城以盛民也”,中国城市的功能恰好与中国人传统的敬天爱民的治世哲学相符合。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必将拥有一座傲世的伟大都城。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都城,宛若一本本厚重的书,记载着泱泱中华的辉煌文明。翻开它,您会感受到灿烂悠长并依旧跳动着无限活力的中华文化之脉搏。 目录 壹 洛阳历史变迁 1 洛阳及其历史地位 2 天下之中洛阳都——“中国”的由来 4 “河出图,洛出书”——中华主流文化的源头 9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悠久历史 12 洛阳城的历史变迁 12 夏都斟鄩 13 商都西毫 14 周都王城 16 汉魏晋故城 20 隋唐洛阳城 26 五代及其以后的洛阳域 贰 洛阳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30 周代遗迹掠影 30 伯夷、叔齐墓 31 周公祠庙 34 东周陵冢 35 吕不韦墓 36 孔子入周问礼处 37 纵横家苏秦故里 39 嵩高峻极的中岳庙 44 汉魏遗迹和景点 44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49 嵩山第一胜地大法王寺 5l 建筑艺术杰作“汉三阙” 54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62 洛阳的其他石窟 66 禅宗祖庭少林寺 73 中华第一塔——嵩岳寺塔 75 豫西名刹风穴寺 77 三教嬗变的嵩阳书院 79 独一无二的邙山群冢 80 汉光武帝陵 83 隋唐遗迹和景点 83 著名道观上清宫 84 玄奘故里说唐僧 88 唐孝敬皇帝恭陵 90 升仙太子碑 91 大福先寺与广化寺 92 杜甫墓与自居易墓园 96 后都城时期遗迹和景点 96 邵雍故居与二程故里 98 一方奇观灵山寺 100 民间信仰的圣地一一关林 103 古朴典雅的东西会馆 106 千唐志斋 108 洛阳古墓博物馆 110 洛阳博物馆 叁 洛阳风情 112 洛阳牡丹甲天下 116 艺苑明珠唐三彩 118 洛阳饕餮 125 河洛百戏 129 洛阳特色产品 129 土特产品 130 洛阳宫灯 130 洛宁竹帘 130 仿古青铜器 l31 独特的夹芝造像工艺 后记 试读章节 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与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古称豫州,又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誉的洛阳现辖6区1市8县,总人口639万。总面积l549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约占45.5%,丘陵面积约占40.7%,平原面积约占13.8%。发源于熊耳山两侧由西南向东北蜿蜒奔腾的伊河、洛河,流经邙山、嵩山之间的伊洛盆地,形成了美丽富饶的伊洛平原,洛阳就坐落于伊洛平原的西部。洛阳市区东西长28千米,南北宽16千米,城市人口约150万。洛阳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是河南省仅次于郑州的第二大城市 天下之中洛阳都——“中国”的由来 洛阳建都有13朝,105帝,历时达1650多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古代都城。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都选择了洛阳作为都城,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洛阳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即地缘优势。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之处,在地理上处于中心位置。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一地区乃是天下之中。因而被称做“土中”或“地中”,在此建立都城,便于对全国的控制。《逸周书·作雒》在叙述周公营建洛邑时说:“周公敬念于后,日:‘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土中”,即大地的中心。“天下之大凑”,即是说这里是八方辐辏之地,是各地诸侯朝会、交纳贡赋和交通的中心。周公还直接称洛阳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在陈述他决心营建洛邑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由于古人认为洛阳一带为天下之中,所以有时也直接称洛邑为“中国”。1965年,在陕西宝鸡市出土的,铸造于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即是为纪念成王迁都洛邑而铸造的,其铭文说:“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白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日:昔在尔考公氏克迷文王。肆文王受此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此中国,自之又民。……”这里的“中国”,与周公所说的“天下之中”是相同的意思。从词源学上看,“中国”一词,最早是对洛阳的称呼,后来不断发展为对华夏民族的国都、国土,乃至政权的称谓,到了清代,才最终形成主权国家的概念。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洛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周武王、周公和周成王等主张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建立新宅(即新都),除了“四方入贡道里均”外,更重要的是便于对殷商遗民和整个东方的统治。 其次,洛阳为山河共戴之地,四周有关山险阻。在火药发明之前的冷兵器时代,有险可守是统治者建都选址的重要条件,而洛阳北临黄河,南依嵩岳;东据虎牢、成皋险关,西控函谷、崤渑要隘;四周有关山险隘,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自古就有“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所以东汉傅毅在《洛都赋》中盛赞洛阳:“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加之山环水绕之中,还有一块河渠密布、美丽富饶的伊洛盆地,因而成为历代帝王的理想建都之地。 另外,洛阳地处古代关中通向齐鲁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上,北边的孟津,有黄河上著名的古渡口,通过黄河古渡,可直达幽燕之地;南边出轩辕关,可直达江汉地区,人称“九州腹地”、“十省通衢”。自古以来就以四方畅达、交通便利而闻名于世。特别是隋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修通以后,洛阳成为古代水陆交通的枢纽,北至幽燕,南达江浙,西入关陇,东走齐鲁都十分方便。对四方来说,既便于交通交流,又便于居中御外。 P2-3 序言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就是这个摇篮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史明之光从这里发出,光耀千秋。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从这里起源,流播寰宇。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洛阳成为一方圣土。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炎黄子孙,带着朝圣者的虔诚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寻根求源;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漫步于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 古都洛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风景旅游城市。洛阳的风景是美的,她的美是一种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艾之美,她给人的感受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美的造型,更有启迪人心的美的内涵。洛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浓的诗意;洛阳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都印刻着古人的心迹,甚至空气中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文化气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把外出旅游说成是寻幽访古,实在是道出了旅游的真谛。走进洛阳的山水之间,寻觅历史遗迹,凭吊先人古风;从历代兴亡之中评说是非曲直,在古迹掌故之中获得智慧的启迪,这就是古都洛阳的诱人魅力。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中间就是自己。让我们在洛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慢慢走,品味着”,以我们的眼、用我们的心去追寻美的踪迹,欣赏美的造型,倾听美的韵律、领略美的风致和情味。 编者 2005年4月 后记 洛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作为一个洛阳人,我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这里的每一处景现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决定要写这本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并对现存的景观再次进行了游览访问。然而,当我正欲欣然命笔之时,却不知道如何去描摹她那诱人的魅力。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很多美妙的东西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借用古人的说法,叫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毕竟,从景观中获取美感,需要一种心灵的契合,情感的投射。或者说,在对客体的观察中需要借助于主体的情感才能获得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情趣的人,对于同一种景观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当我现在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必须说,你要知道洛阳的美之所在,还得亲自到洛阳看一看。 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洛阳景观的观赏,倘若这本书能为你一一关注洛阳、心游洛阳的朋友,提供一些,哪怕是一点有益的帮助或有用的信息,那正是笔者的心愿。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借此机会向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师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先生,没有他的鼓励和穿针引线,就没有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感谢导师乔治忠先生,没有他热情鼓励,本书的写作可能就会中途流产。中华地图学社的张越伟先生,对本书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对本书的体例及内容的安排,建设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此表示衷心的谢忱。 洛阳大学的董延寿教授、洛阳晚报社记者刘居彬先生、洛阳师范学院宣传部的崔松欣先生、洛阳古代艺术馆的李培先生和偃师市党委秘书处的高晓伟先生为本书提供许多照片。在此,作者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谨识 2005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