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朱大可//张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编者与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打交道,试图真正有效地突入文化精神的现场,通过对“批评文选”、“关键词”、“文化事件”这几个关键要素的把握,描摹出来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

目录

文化批评文选

文学批评文选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借与复兴 朱大可 /3

 道在屎溺间 蒋 蓝 /16

 盂姜女与长城 许 晖 /24

 皇帝、书写与时间 王晓渔 /28

 革命性空间的“叙事语法” 敬文东 /34

 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 张柠 /40

大众文化批评文选

 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林思云 /48

 女装的精神分析 张 闳 /53

 文化衫的喜剧 余世存 /57

 身体符号的文化解码 凌麦童 /60

 香车美女:身体的私有化与异性恋快感 徐 敏 /64

 消费时代的女幽灵 张念 /73

 镜城突围: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身体焦虑 陶东风 /78

艺术批评文选

 亚洲结缘 张颂仁 /84

 态度和图像的实验:1990年代的前卫绘画 /89

 喻体与镜像的迷津 高氏兄弟 /95

 影像:一种四处蔓延渗透的细菌 Maya /97

 街道的面孔 汪民安 /100

 建筑史的“镜像” 冯原 /115

 上海:城市废墟中的幽灵 吴 亮 /126

影视批评文选

 说/被说:两种空间中的“阮玲玉” 宋晓萍 /131

 功夫片的七种武器  孙孟晋 /145

 相见欢:王家卫与王家卫的聚会  苏七七 /151

 《可可西里》:情节削减与境遇凸现 郝 建 /155

 现代城市的第二历史 司 若 /163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 张英进 /172

 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第六代”电影的美学与政治初探 张慧瑜 /185

音乐批评文选

 艺术家主体位置与高雅艺术的体制出路 陆兴华 /196

 十二个女孩与东西方不败 颜 峻 /204

 中国乐坛的电工时代 张晓舟 /210

 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两张面孔 孙健敏 /213

 狂飙感孕的一代,何以摆脱暗示不再苦行 韩锺恩 /217

 跨时空对话——谭盾新作《复活之旅》观后 杨燕迪 /225

试读章节

几年前,偶然在《神秘的舞蹈》一书里看见一段记载,说萨德侯爵喜欢随身携带满满一盒裹了糖衣的西班牙苍蝇,在嫖妓时给那些不知情的妓女服下。萨德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西班牙苍蝇能使生殖系统兴奋起来,激发交媾的欲望,是一种很不错的春药。从概述性的描述里,我们知道作者省略了事件的背景与细节,而且,西班牙苍蝇仅仅是常识性的春药么?这是汉语资料无法回答的。后来读到莫里斯·勒韦尔的《萨德大传》,才明白萨德使用西班牙苍蝇(另一说是一种叫芫青的甲虫)的本意。他把这种小虫压碎,其中含有刺激肠胃的物质,能够刺激血液循环,两者组合后,促成阴茎或阴核的有力勃起,但它却会伤害肾脏,甚至可能致命,这也是萨德犯下种种罪孽的罪证之一。这是浮在药物表面的性力,萨德其实青睐于秘藏在本质深处的西班牙苍蝇的不安分力量,它可以使服用者的肠道产生大量气体,于是不停地放屁。萨德侯爵焦急地等候在妓女的肛门外,侧耳聆听着激情的发声术,他一个猛子扎到粪门,对异质气体采取了令人背气的深呼吸方式,他激动得发抖,在妓女排泄的尾声中,西班牙苍蝇的鬼魂开始翔舞,香屁放尽处,坐起看云时,停车坐爱枫林暖,文学的萨德终于破裂,日破云涛万里红,开始冲剌肉的高潮……

从心理机制看,这种带有受虐倾向即承受痛苦或污辱而获得快感的方式,自古不衰。比如恋粪症、恋尿症,包括萨德爵士的恋屁症,并不属于精神病。除了取得性满足的方式偏离正常模式外,其情感、理智等其他方面均表现正常,只是性心理诡异而已,患者往往在高峰时刻不能控制自己。他们要御风。他们渴望御女,或者被御。因此,我理解这种为缓解一己情欲的古怪方式,尽管有伤风化,毕竟是隐蔽于私人空间的。就是说,除了满足生理欲望,特异的方式不为身体之外的目的服务。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难以发现私人空间的存在证据。也就是说,个人的欲望几乎被执政为公的宏大叙事完全遮蔽了,欲望只是在宽大的道袍里像老鼠一样吞吐起伏。也许有一些嗜好特异之士,但他们的龌龊绝对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丝毫痕迹。让我们欣慰的是,由于他们与皇权勾搭在一起,不但开发了自己的特异功能,而且将私人空间转化为公共领域,以“辅佐王道”或“排忧解难”的一心为公的献身面目,解除了王道甚至天道的隐疾,他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身体政治话语。尽管到了20世纪,西方才开始对身体政治展开研究,但无师自通的汉语先人们,早已经在体制帷幕下完成了有关操作技术的广阔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理论嘛,在这个重视纯技术的国度,人们不感兴趣。

但是,思想并不因为你是否感兴趣而存在或消亡。身体政治在于探讨根植于文化与历史的身体再现如何成为各种权力染指的场域,并探究扭曲的身体再现与性别、性欲、阶级、种族以及国家认同的关系。由于历史与艺术出现了许多与暴力、复制、疾病、整形与虚拟实境相关的被厌弃或杂种的身体,被政治染指的身体是一个角力场。在这个角力场中,各式各样的政治符码与认同实践将以背书、交涉、挑战或颠覆既有权力的方式互相竞逐。现在,我们不妨看看作为个人身体的政治化过程。

刘敬叔的《异苑》说:东莞刘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炙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灵休大惊。痂未落者悉褫取饴邕。南康国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递与鞭,疮痂落,常以给膳。这种制造痂壳的方式,固然暴露了嗜痂者的残酷,但尚不能充分体现变态的身体与政治的暧昧关系。但在下面这个历史典故里,财富欲望开始向身体本身进发了。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被宋王派往秦国做傀臣。他启程的时候,宋王送了几辆车给他做交通工具。曹商来到秦国后,对秦王百般献媚,干般讨好,终于博得了秦王的欢心,于是又赏给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带着秦王赏的一百辆车返回宋国后,见到了庄子。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情,在庄子面前炫耀:“像你这样长年居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深处,穷愁潦倒,整天就是靠辛勤的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人饿得面黄肌瘦。这种困窘的日子,我曹商一天也过不下去!你再看看我吧,我这次奉命出使秦国,仅凭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赢得了拥有万辆军车之富的秦王的赏识,一下子就赐予了我新车一百辆。这才是我曹商的本事呀!”

P16-17

序言

          按图索骥,寻找时代的精神出口

                    张 闳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这个名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地图”一词成为近年来的“文化关键词”。但对于编撰者自身而言,这个名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我们少年时代对“地图”这一事物的迷恋。对地图仔细和不倦地查看,曾经构成了我们少年时代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个书籍匮乏的时代,一本地图册足以满足少年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在那些密密麻麻标示着山川、河流和城镇的图纸上,想像着那些我们不曾见过的世界,并想像着自己神游其间。我们会孜孜不倦地查找我们所知道的地名,并把它标示出来,或者,沿着那些蓝色或红色的线条,蜿蜒曲折地前进,以抵达某个预设的目的地。而传说中的藏宝图,则在这种浓重的知识论色彩的:‘地理关怀”中,引入了浪漫主义的惊险情节,激发起我们的冒险冲动和漫长的白日梦。“地图”就如此这般把历史与当下经验、现实与虚构、知识与白日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并构架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各卷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少年时代想像性的精神游戏的一种延续。这张分年度精心绘制的21世纪中国文化指掌图,是我们对当下中国文化长期持续关注的结果。毫无疑问,这一工作有别于“学院派”文化学者的那种严肃的学术工作。学院派”把文化当作知识来关怀,更多的是因为这种知识是他们的口粮,而非出自热爱。他们在心底是当下文化的敌人。从表面上看,近年来有关大众文化的学术发展迅猛,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各种“文化理论”、“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新专业纷纷推出,大有言必称“文化”事必关“传播”的趋势。一时间文化研究成了一门超级“显学”,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学院学者们纷纷忙于构建各式各样似是而非大而无当的“理论体系”,面对当下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文化现实,他们却兴趣缺缺,表现出极度的冷淡,或者是虽然看上去兴致勃勃,却在阐释上陷于无能。文化批评在学院里播下了丰富的理论种子,收获的却是一箩子秕谷。学院学术之贫瘠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文化批评也必须有别于文化媒体记者的资讯通知。对于记者而言,文化现象一般只有新鲜的外表才有足够的吸引力。而真正的文化批评必须深入当下文化的现场,并能够以批判的利刃,剥除附着在文化现象表层的种种脂粉和油彩,切中腠理。文化记者的即时性的事件关注,虽有快速便捷的敏感性和尖锐性,却很难进行深度作业。倒是媒体批评中的那些散落于民间的独立撰稿人,或多或少更能接近这种批评理想。但独立撰稿人却往往穷于应付大众媒体的约稿,或有时不得不迎合大众媒体的趣味,久而久之,批评写作在强度上和深度上,就不免落入肤浅和乏力的境地。

当然,文化批评还必须经受与互联网BBS上的“帖子”书写之间进行艰难和痛苦的精神剥离手术。电子公示板上的短暂的即时书写,将一切文化现象一律归之于“帖子”,它一方面制造庞大的文化泡沫,另一方面又制造一种每一个人都以自己为文化的生产源和中心的幻觉。“帖子”飘浮于数码虚拟空间的表面。这种“飘浮性”的特质,决定了往往是质量越轻的就越是浮在最表层,就越是能够以其浮光掠影和花里胡哨来充当锋芒毕露的批判,反而使真正的批判精神光芒陷于黯淡。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的编撰工作,是建立在对上述三种写作的打量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认真而又妙趣横生的事业。我们在这个时代辽阔的文化荒原上搜寻,偶尔显现出来一些文化乔木,散乱地分布在开阔地带。对这些事物的偶然发现,有时比在茂密的“林中路”中作海德格尔式的哲理沉思还要令人兴奋。

本卷《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的编撰依旧沿袭此前各卷的基本原则,从数量庞杂的文化研究和批评文章中遴选优质的作品。尽管文化批评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基本面貌并无太大改变,但却有一些新的迹象引人注目,那就是文化批评写作的“群落现象”。一些小规模的批评群落正在悄然形成,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北京的汪民安、徐敏、宋晓萍群体,广州的杨小彦、冯原、李公明群体,还有上海的“文化先锋网”群体等。这些“批评群落”一般以写作者所居住的城市为基本空间,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思想立场、学术倾向、艺术趣味,均十分接近,尤其是具有鲜明的文体风格,这是群体凝聚的最明确的标志。而这些个“群落”之间虽然彼此并不直接相关,但却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和精神上的呼应。

但这种组合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星星点点的“批评群落”,虽然有着学术流派的某些基本形态,但仍有许多致命的欠缺。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除了观念性的因素,还需要许多辅助条件,如独立的和高度自主的出版物,统一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活动空间,合理可靠的学术制度和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等等,而与当下僵化而又庞大的学院学术大军相比,这些“学术群落”更像是一群散兵游勇,他们多半是学术制度的边缘性人物,浓重的游击作风和江湖习气,严重妨害了他们的成建制的文化批评行动。因此,要形成规模化和建制化的学术流派,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

在与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试图真正有效地突入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立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这张“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而“批评文选”则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应该能够帮助各种不同文化身份的读者,查看文化的全貌或局部,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在这张虚拟的文化“地图”上行走,人们将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相遇,在观察和打量中,呼吸到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编撰工作如同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在此过程砷,编撰者强烈地感受到,在文化的地图上,我们仿佛已经走到了一个的沙漠地带,似乎种种莫名的力量,正在把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引向未知的深渊。而我们自己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地图测绘员K那样,在这个时代的精神之午夜,找不到自己的旅馆。我们艰难地在自己的“地图”上查找,寻找精神迷宫的出口,然而却无法保证这个出口指向何方,但我们相信,这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真貌和一代人共同的精神诉求。《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将记录这一寻求的轨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3: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