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过去历史的记载,然善读史者能从历史的高度,穿越时空限制,以古鉴今,以今论古,烛幽发微,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难言,此读史之三昧也,此读史随笔之价值也,观《千年眼文丛》所收各书,实无愧于“千年眼”之名。老一代史学家王春瑜的《今古一线》,既有评论古今历史得失,深刻犀利发人深省之作,又有考证名物制度,博雅风趣兴味盎然之篇。
人借助于千里眼,能打破空间限制,看到远处的景物,而借助于“千年眼”,则能打破时间的限制,看到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增益智识,怡养心性。读者不妨读一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千年眼文丛》,对它是否配得上“千年眼”的称号,相信您一定能作出公论。
读史使人明智
——代序………………………………………………1
“万岁”考……………………………………………1
语录考…………………………………………………11
“株连九族”考………………………………………15
烧书考…………………………………………………19
吹牛考…………………………………………………24
“父母官”考…………………………………………28
乌纱帽考………………………………………………31
万岁君王只钓龙………………………………………34
说“天地君亲师”……………………………………39
读《诏狱惨言》………………………………………43
重读《阿房宫赋》……………………………………48
皇帝与毒药……………………………………………51
白铁无辜铸佞臣………………………………………54
抢新郎喽!……………………………………………57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63
满江长叹声……………………………………………69
慈菇和“万万顺”……………………………………73
九斤老头考……………………………………………79
起哄考…………………………………………………81
阿Q族谱考略…………………………………………84
牛二考…………………………………………………87
读《玉抱肚·官悟》…………………………………89
“崇国夫人”寻猫的风波……………………………93
“浪里白条”的悲剧…………………………………97
“久任”、“迁转”孰优论…………………………99
论八旗子弟……………………………………………102
张居正悲剧的启示……………………………………113
厚诬乎?粉饰乎?………………………………………117
人安为宝………………………………………………126
蒙汗药之谜……………………………………………129
蒙汗药续考……………………………………………134
坑厕与文化杂谈………………………………………137
螺蛳经…………………………………………………145
草鞋情思………………………………………………148
话腰带…………………………………………………152
缅铃趣谈………………………………………………155
药名闲话…………………一…………………………157
打虎英雄谱……………………………………………161
壮哉,伏虎妇孺………………………………………164
残疾英豪谱……………………………………………166
张松式人物谱…………………………………………168
飞毛腿列传……………………………………………171
“开门七件事”与“三百六十行”
——漫说古代商业文化…………………………174
“头脑酒”与“头脑汤”……………………………181
请饮一杯屠苏酒………………………………………184
说明朝酒令……………………………………………187
一点红丹判贞洁………………………………………194
从马吊到马将
——麻将风行中国的历史………………………196
撒向帐中都是爱………………………………………200
读茉莉花………………………………………………203
猿啼鹤鸣一样亲………………………………………207
何如霍去病……………………………………………212
卖糖时节忆吹箫………………………………………214
蝈蝈声声秋梦回………………………………………217
送你一枝合欢花………………………………………220
《永乐大典》正本殉葬说溯源………………………223
发廊古今谈……………………………………………227
甲申三百六十周年祭…………………………………231
附录
梁启超与陈守实………………………………………238
守老二三事……………………………………………241
秋夜话谢老……………………………………………244
怀念王毓铨先生………………………………………25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俗谚。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遣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南山未表??臭,真得长沙著《过秦》。”(《白耷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又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七十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一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灭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浆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此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已!”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盛——腐败——衰亡,这是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又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野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若使一家能万世,至今犹至筑阿房。”(阎尔梅:《成阳杂咏》)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再重演。但是,在当前反腐败的斗争中,我们读一读《阿房宫赋》,重温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悲剧,难道不令我们的头脑更清醒,从而加深对反腐败必要性、长期性的认识吗?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历代王朝周期率的阴影。P48-50
笔者儿时,听大人讲神话,即知有“千里眼”、“顺风耳”,在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无限遐想。及长,并成了家,亡妻过校元女士(1937—1970)毕业于复旦物理系,研究红外线等尖端科技。她告诉我,从现代科技角度看,射电望远镜、长途直拨电话,早已使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其神奇妙用,甚至超过了神话。而神话中没有千年眼。野史、笔记中偶有预测几百年、几千年后世道的奇人的记载,那不过是扯淡,不值一哂;近代才出现的刘伯温的“烧饼歌”,是战乱、动乱年代民间炮制的谶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历史视角并不相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值粉碎“四人帮”不久,很多人痛定思痛,对祸国殃民、造成中华民族空前浩劫的十年动乱进行反思,寻根问底。就在此时,我读了明代万历时人张燧写的《干百年眼》。此书流传不广,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仅有明刻本及《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收录本传世。我供职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刚好藏有明刻本,遂借来阅读。吸引我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书名,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具有历史眼光的人,否则为什么叫《干百年眼》?等读完全书,我感到我的猜想没错,张燧确实是位具有历史眼光的学者,书中论古议今,穿越千年,经常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古人、今人,不时闪烁着思想火花。如该书卷一谓:“武王虽恶纣之世官,亦未能改积习之常,久则难以改也……孟子日:‘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妨尊,疏逾戚。’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日朝释耒耜,暮登仕版,人亦安之矣。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三姓,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这里,张燧对官员世袭制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实际上,他笔下所述绝非仅仅局限于古代的鲁、郑、楚三国之大姓,联系明代的现实,变相的官员世袭制丑恶现象,可谓呼之欲出,不胜枚举。不知张燧有未活到魏忠贤垮台之时?魏忠贤专权时,他的侄子、女婿、族孙等,一个个平步青云,其侄魏良卿更是典型。本来,他在老家肃宁种地,斗大的字一个不识,魏忠贤居然把他拔至高位,从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到晋封肃宁侯、宁国公,加太师(即太子太师,在明代,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简直有直上重霄九之势。但是,爬得高,跌得重。魏忠贤败亡后,魏良卿在受审时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曰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明·薛冈:《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崇祯刻本。)魏良卿的话,实在是可圈可点。“以富贵逼我”,何其有味也!直到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是也有耕田的、卖菜的、织布的、工厂保卫科的,等等,被人为地用“富贵”骤然“逼”到最高权力圈内吗?曾几何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些人又安在哉?国人都是清清楚楚的。显然,正因为张燧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才能在说古道今时,说出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来。通览《干百年眼》全书,每有真知灼见。联系到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无论是治国、治学、作文,若没有历史眼光,肯定是短视的,大则祸国、误国,小则庸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因此,我把这套由我主编的历史随笔精选丛书,定名“千年眼文丛”。虽然在加盟本丛书的作者中,上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并一直以捧古人饭碗为职业者,仅我一人,但无论是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还是牧惠、陈四益、熊召政、李乔、伍立杨诸先生,都是饱读史书,对历史学颇有学养者。他们写的历史随笔作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干、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说他们是千年眼,应属当之无愧。
牧惠文兄不幸于2004年6月8日溘然谢世。6月7日,他给我打电话时,还问起这套文丛,我答复他正在策划。而今文丛即将面世,他却看不到了,令我不胜感喟。李乔是我进京后不久即相识、往来二十余年、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交稿后,即身罹重疾,所幸动了大手术后,终于逃过大劫,正在康复中。愿本书的出版,对李乔老友是个诚挚的祝福。
借此机会,我还要衷心祝愿为本文丛题签的学林前辈王元化先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