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葫芦掩口笑,须把葫芦推颠倒。倒出蚊蝇与跳蚤,世人方识其中“妙”。张继馨先生以淑世拯人的目的,愤世嫉俗的激情,平静严稳的笔调,据事明理的手法,写成的这143篇杂文式小品,正是当代社会阴暗面的一个缩影,是一本幽默而鲜活的励志类读本。
去年初夏,南国北都,“非典”肆虐,为祖国美术事业而南北奔波的张继馨先生,终算有了点余暇,在苏州家中参悟笔墨,通过酣畅淋漓的丹青世界,再现和再识人世。真如老话所说,“事从容则有余味”,先生在从容地直面现实,梳理七彩岁月,收获人生真趣的过程中,也接触和感受了许多不正常的事物,这些事物充斥画坛内外,流波所及,既影响了画坛清誉,又引发了人们对世事的诸多困惑、不安。于是,他下决心把这些“劳什子”也汇聚起来,写下来,编成书稿。这部书稿,不谈艺术特点、风格,不谈笔墨深浅、高低,而是把笔触的重点,放在描绘和揭露画坛内外的人世百态,鞭挞丑恶,劝规歧路,伸张正义,弘扬真诚,使原本高洁清雅而遭到污染的画坛能够尽快净化起来。
记得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应邀来到一个闹中取静的茶室,与继馨先生共品佳茗,先生高足吴眉眉在侧。当时我与吴正在执编新一期的《吴门雅集》,谈话就围着《吴门雅集》展开了。作为书画同仁的一张会刊,《吴门雅集》走过了草创期的艰苦,生长期的烦恼,现在正有滋有味地开始伸展身手,并受到海内外同仁的注目和谬赞。继馨先生提起他的那部书稿,建议把书稿部分内容,先在《吴门雅集》上发表,既投石问路,又抛砖引玉。所谓“投石”,是因为书稿上所提的均是真人真事,但为了少引起当事人的麻烦或烦恼,他把真实姓名都隐去,一面揭露画坛内外的重重黑幕及各种骗局,一面也想通过它,警示和规劝沉湎于其中者;所谓“抛砖”,就是希望有心人,纷纷拿起笔来,揭露有污文明社会清誉的各种反常现象,使它们最终成为过街之鼠。
但是,一组文章,或一部书稿,没有一个好标题或好书名,也是会有缺憾的,继馨先生煞费苦心地著述,其中包含的热情,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担忧以及微妙的心理交流,都是真诚的,但书名颇费斟酌。将书名起得太露,便少了温文尔雅的规劝,于当事者或许还有碍难;将书名起得太晦,又少了抨击和揭发的力度,而且,没有情趣,畏畏缩缩,少了吸引力,读者不感兴趣,为文的动机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几天后,我在就餐时,夹了一片黄瓜,吃在嘴里,却苦在舌尖,一问原来吃的不是黄瓜,而是苦瓜,苦瓜者,葫芦瓜也。“葫芦”一词就这样在我脑中闪过,所谓“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忽然想:不如就把那本书名叫做“颠倒葫芦”。葫芦在中国,一向有众多之意,当然也可推喻为“集合、汇集”的意思。这样,颠倒葫芦,就有颠来倒去,嬉笑怒骂及搜集钩沉之意了。古人拟笑为“葫芦”,笑趣事、逸事、荒唐事也,而成语“葫芦里卖什么药”,则有探测事物、问个究竟的意思。况且,葫芦瓜作为一种食品还含有其他食品所少有的营养和元素呢!想到这里,我大喜过望,先生也很满意,书名就这样确定了。《吴门雅集》从2003年第4期起,也以“颠倒葫芦”为专栏名,逐期刊登书稿的部分文章。
《颠倒葫芦》尚未正式出版,就引起人们的注目,各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甚至海外的媒体都已引述或提到它。《颠倒葫芦》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继馨先生在文稿即将结束之际,忽又想到,辛辣的短文本身就像一幅幅漫画,既然如此,不如请姑苏漫画高手范其恢先生配画,可得锦上添花之效,范先生欣然应允,不久就圆满完成了图稿。
已达耄耋之年的继馨先生,是个大画家,早些年,就被媒体誉为“江苏花鸟画继陈大羽之后‘扛旗人’”。近年来致力于老年变法,书画作品更是享誉大江南北,驰誉于全国各地,他又编撰了多部艺术专著和散章集子,同时从实践、理论两个方面,为祖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先生又是个性情中人,每谈到社会上不正常的人、事、物,总是欷歇感慨,有时甚至拍案而起,《颠倒葫芦》就是他感慨之余的结晶。用“开卷爱国心,掩卷忧国泪”来形容这本书是一点不过分的。现在,这部汇集了143篇、总字数5万以上的《颠倒葫芦》正式出版了。作为美术专著的“另类”,它折射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但主题却是扶正祛邪。在这“人世喜逢开口笑”的日子里,如果真有“对号入座”者,也希望少为之皱眉,“纯属巧合”的事总是有的,与其生气,不如“葫芦”一笑,“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于公于私,都有裨益。举首前望,荡涤了污泥浊水的画坛和文坛,必将是异彩纷呈,愈益光明。我想,这也是继馨先生的最大心愿吧。
2004年5月于忘形读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