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志摩全集(共8册)(精)
分类
作者 韩石山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想做诗便做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拨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此刻我们要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那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

目录

总 目

写在前面的话(韩石山)

凡例

第一卷散文(1)

第二卷散文(2)

第三卷散文(3)

第四卷诗歌

第五卷小说·戏剧·日记

第六卷书信

第七卷翻译作品(1)

第八卷翻译作品(2)

附录著译系年

单本著作目录

图片目录

全集书前

徐志摩像(1897—1931)

徐志摩给胡适的签名照

徐志摩手迹之一

徐志摩手迹之二

第一卷散文(1)

少年时代穿和服的照片

《自剖》封面

《巴黎的鳞爪》封面

浙江海宁的老火车站

在杭州上中学时的照片

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门

第二次入北京大学的注册花名册(左起第三名徐章垿即徐志摩)

北京大学校门

第二卷散文(2)

初到美国后寄给父母的照片

在克拉克大学的成绩单(一九七0补发的副本)

林徽因1920年在伦敦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论文首页

与张幼仪在欧洲的合影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照片

张幼仪在巴黎与亲友合影(右起:刘文岛、张幼仪、刘文岛太太、张公权)

第三卷散文(3)

徐志摩出国护照上的照片

梁启超致徐志摩信的信封及首页

初回国在北京的寓所——松坡图书馆旧址

与泰戈尔、林徽因的合影

《晨报副刊》刊头(闻一多设计)

在清华园与泰戈尔(右四)、辜鸿铭(右二)、张海歆(右五)等人的合影

第四卷诗歌

在剑桥大学的照片

《志摩的诗》封面

《云游》封面

《新月》封面

与陆小曼婚后合影

与陆小曼订婚典礼的请柬

与陆小曼在结婚典礼上的合影

第五卷小说·戏剧·日记

在北京中街寓所的照片

《卞昆冈》封面

《府中日记》手迹

上海光华大学校门  

在上海与陆小曼游园的合影(旁边的两个小孩是陆小曼的侄儿)

云裳公司的门面

与陆小曼在云裳公司开业典礼上的合影

《志摩日记》封面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上海的寓所

第六卷书信

张幼仪与徐积锴合影

《爱眉小札》封面

致万维超(迥儒)信

与刘海粟合影

致泰戈尔信的信封

致学生李祁信

第七卷翻译作品(1)

徐志摩全身照

《曼殊斐尔小说集》封面

与陆小曼在西泠的合影

与张君劢的合影

在送给狄更生的《唐诗别裁集》上的题辞

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一家在美国

第八卷翻译作品(2)

徐志摩中装照

去世前一天晚上给杨杏佛留的便条(右为杨杏佛的跋)

《北平晨报》上刊登的徐志摩遇难的消息与胡适同一

天的日记

《北平晨报》上的《北晨学园哀悼志摩专号》及林徽

因的文章(刊头字为胡适所题)

一九三二年春下葬前在硖石西山梅坛停枢处设的灵堂

未立碑时的硖石东山万石窝陵园

一九八三年迁葬时放置在墓室中的金星石铭文刻石

一九八三年迁葬后的硖石西山白水泉陵园

试读章节

吸烟与文化①

牛津是世界上名声压得倒人的一个学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导师制。导师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说,是“对准了他的徒弟们抽烟”。真的在牛津或康桥地方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学会抽烟,学会沙发上古怪的坐法,学会半吞半吐的谈话——大学教育就够格儿了。“牛津人”。“康桥人”:还不彀斗(逗)吗?我如其有钱办学堂的话,利卡克说,第一件事情我要做的是造一间吸烟室,其次造宿舍,再次造图书室;真要到了有钱没地方化的时候再来造课堂。

 二

怪不得有人就会说,原来英国学生就会吃烟,就会懒惰。臭绅士的架子!臭架子的绅士!难怪我们这年头背心上刺剌的老不舒服,原来我们中间也来了几个叫土巴菰烟臭薰出来的破绅士!

这年头说话得谨慎些。提起英国就犯嫌疑。贵族主义!帝国主义!走狗!挖个坑埋了他!

实际上事情可不这么简单。侵略,压迫,该咒是一件事,别的事情可不跟着走。至少我们得承认英国,就它本身说,是一个站得住的国家,英国人是有出息的民族。它的是有组织的生活,它的是有活气的文化。我们也得承认牛津或是康桥至少是一个十分可羡慕的学府,它们是英国文化生活的娘胎。多少伟大的政治家,学者,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是这两个学府的产儿——烟味儿给薰出来的。

利卡克的话不完全是俏皮话。“抽烟主义”是值得研究的。但吸烟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烟斗里如何抽得出文化真髓来?对准了学生抽烟怎样是英国教育的秘密?利卡克先生没有描写牛津康桥生活的真相;他只这么说,他不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许有人愿意听听的,我想。我也叫名在英国念过两年书,大部分的时间在康桥。但严格的说,我还是不够资格的。我当初并不是像我的朋友温源宁先生似的出了大金镑正式去请教薰烟的:我只是个,比方说,烤小半熟的白薯,离着焦味儿透香还正远哪。但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在美国有整两年,在英国也算是整两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啃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如其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但如其我在美国时候不曾通窍,我在康桥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这分别不能算小。

我早想谈谈康桥,对它我有的是无限的柔情。但我又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口。这年头!只要贵族教育一个无意识的口号就可以把牛顿,达尔文,米尔顿,拜伦,华茨华斯,阿诺尔德,纽门,罗刹蒂,格兰士顿等等所从来的母校一下抹煞。再说年来交通便利了,各式各种日新月异的教育原理教育新制翩翩的从各方向的外洋飞到中华,那还容得厨房老过四百年墙壁上爬满骚胡髭一类藤萝的老书院的一起来上讲坛?

 四

但另换一个方向看去,我们也见到少数有见地的人,再也看不过国内高等教育的混沌现象,想跳开了蹂烂的道儿,回头另寻新路走去。向外望去,现成有牛津康桥青藤缭绕的学院招着你微笑;回头望去,五老峰下飞泉声中白鹿洞一类的书院瞅着你惆怅。这浪漫的思乡病跟着现代教育丑化的程度在少数人的心中一天深似一天。这机械性买卖性的教育够腻烦了,我们说。我们也要几间满沿着爬山虎的高雪克屋子来安息口我们的灵性,我们说。我们也要一个绝对闲暇的环境好容我们的心智自由的发展去,我们说。

林玉堂先生在《现代评论》登过一篇文章谈他的教育的理想。新近任叔永先生与他的夫人陈衡哲女士也发表了他们的教育的理想。林先生的意思约莫记得是想仿效牛津一类学府,陈、任两位是要恢复书院制的精神。这两篇文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陈、任两位的具体提议,但因为开倒车走回头路分明是不合时宜,他们几位的意思并不曾得到期望的回响。想来现在的学者们太忙了,寻饭吃的,做官的,当革命领袖的,谁都不得闲,谁都不愿闲,结果当然没有人来关心什么纯粹教育(不含任何动机的学问)或是人格教育。这是个可憾的现象。

我自己也是深感这浪漫的思乡病的一个;我只要——

“草青人远,

一流冷涧……”

但我们这想望的境界有容我们达到的一天吗?

民十五年一月十四日P329-332(第二卷)

序言

一九九七年夏天,天津人民出版社委托我编辑《徐志摩全集》。当时我正为写《徐志摩传》做准备,已开始编年谱,便停下来做这件事。主要是搜集、复印报刊上的原件。因为我知道,坊间各种本子上的徐志摩的文章错谬甚多,要编一套合格的全集,必须尽可能地找到最初发表的文本。

拟定体例,排比校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总算编起来了。原以为很快便可出版,不意转瞬便是八年。好在这期间.无论是我,还是出版社,都没有放弃努力。聊可慰藉的是,时间的延缓,让我们可以从容地打磨,使之更臻完善。

徐志摩实在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生前如此,死后亦然:声誉如此,著作亦然。最可叹惜的,该是他的全集的出版。早在一九三六年,陆小曼在徐志摩的学生赵家璧的帮助下,编出九卷本的《志摩全集》。历经种种磨难,总算留下了清样与纸型,直到一九八三年才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据此出版了《徐志摩全集》五册。严格地说,这不能叫全集,遗落的作品太多了。又过了差不多十年,香港分馆出版了《徐志摩全集.补遗》四册,两相结合,才可称之为《徐志摩全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倡议下,由徐志摩的表弟蒋复璁和好友梁实秋主编,一九六九年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六辑。第一辑为纪念文章与年谱(也有少量未刊稿),第六辑为遗文,其余四辑均系影印徐志摩著作的单行本。一九九一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赵遐秋等编辑的五卷本《徐志摩全集》,以徐志摩单本著作分类,后附同类轶文。这三种全集,从编辑人员上说,先妻子与学生,继而前妻与景友,再是学者——由亲到疏;从出版的地点上说,先台湾,再香港,再内地——由远到近。徐志摩全集的编辑与出版,合当是这样一个动态的格局。

无意于苛责前贤。已出的徐志摩全集,无论是港台版的,还是内地版的,应当说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缺陷。遗憾的是,各家的优长难以合为一个优秀的完整,各家的缺陷却有许多共同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徐氏散遗著作搜寻不力,致使许多该收入全集的著作都没有收入;二是校勘的功夫下得不够,先前的错舛不惟没有得到校改,反而因名为全集而将其扶正。

时代总是在不断地进步,认知也总是在逐渐地明确。现在终于到了可以出这样一部《徐志摩全集》的时候了。

受命编辑《徐志摩全集》之后,经过认真的思考,多方面的比较,我决定采用“分类编年体”的体例。这是以上几种全集都没有采用的办法。一则是因为,徐志摩生前死后出版的单本著作,约占他全部著译的三分之二,且体例多不讲究,以单本著作为框架,势必庞杂凌乱,无章可循。再则,既是全集,就该由远及近,有条不紊,便于阅览,也便于检索。最重要的是,全集应显示出作者成长的轨迹,为文的全貌,体现他文学上乃至文化建设上的成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分类编年体为佳。鲁迅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若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鲁迅《且介亭杂文·序》)

一部全集,不光要有科学的编排,精心的校勘,还要体现出编辑者的识见。

编辑全集的过程,也是对徐志摩著作全面研读的过程。加之这期间我写完并出版了《徐志摩传》,对徐志摩的身世、思想与品质有所了解。对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业绩与地位,也就有了一些不同既往的看法。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这一点,他的许多同时代人早就有过评述。叶公超曾说:“我觉得志摩的散文是在他的诗之上。”(《志摩的风趣》)杨振声说过:“正因为散文没有形式的追求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表现他不羁的天才吧?”(《与志摩最后的一别》)梁实秋有专文分析徐志摩的散文,最后的结论是:“我觉得在他所努力过的各种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谈志摩的散文》)

徐志摩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不局限于文学创作,还有社会批评与思想建设上的作用,可说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社会学者。在这方面,他有很好的学术训练。他在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上的是法科的预科;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上的是历史系本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选的是经济学(毕业论文为《论中国妇女的地位》),当时甚至有朋友称他为“鲍尔雪微克”(即布尔什维克);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的是著名政治学家赖斯基(Harold Laski),在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研究院主修的是政治经济学。在那个年代里,有这样全面的政治经济学训练的学者是不多的。回国后,写诗只可说是副业,他真正关心的,乃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一情结,在他的散文中有相当充分的表现。可以说,他的散文,既是艺术的创造,也是对中国社会的关照。这也是他的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鉴于此,我在这部全集中,将散文卷置于诗卷之前。这不完全是数量上的考虑,也是考虑到他的散文在他的全部著作中的分量。

我不懂英文,全集中英文的校勘与注释,是请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谈峥教授做的。同时,也采用了别的译者的一些译文。协助我编校的,还有白琳、梁毅、韩樱、卫淑娟等朋友。在此对各位谨致谢忱。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和诸位编辑朋友,尽心竭力,弥补了我在编校上的许多不足。特别要感谢的是,天津人民出版社聘请了文秉勋等多位专家复审。没有这么多人的通力合作,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结果。

无论学识还是资望,我都不配主编这样一部《徐志摩全集》。蒙天津人民出版社前任社长成其圣先生的错爱,将这一工作放心地让我来做。如果这部全集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功业理应归于上述诸位的擘划与辛苦。错误和疏漏,肯定是有的。那只能说是我才疏学浅,有负重托。衷心地希望全集出版后.能及时得到读者与研究者的严厉的批评指正,任何一点指谬或建议,都是对我的鼓励与帮助,我都会虚心地接受并在再版时改正或采用。但愿多次再版之后,能得到一个真正完善的《徐志摩全集》的定本,最终出版一套《徐志摩全集》的校注本。是为至盼。

二00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于潺湲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