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历代学者文人及明君圣主推崇备至的经典之作,毛泽东生前曾通读达十七遍之多,曾国藩生前多次阅读此书,并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于这么一部历史巨著,要想直接阅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书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让您与它“亲密接触”,在轻松阅读中,源源不尽的汲取古人的睿见卓识,在丰富深广的历史经验中,让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
灭智氏三家分晋
春秋后期,晋国大夫智宣子专政,他想把儿子智瑶立为家族的继承人。族人智果反对说:“智瑶不如你的另一个儿子智宵。虽然智瑶有五个优点,那就是:第一,他仪表堂堂,身材高大;第二,他精通射箭,擅长驾车;第三,他技艺出众,才华超人;第四,他能言善辩,文词优美;第五,他坚强果断,刚毅勇敢。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不讲仁义,刚愎自用,为人傲慢。靠着自己有五个优点,就盛气凌人,不讲仁义,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真的让智瑶做智家的继承人,智家一定会灭亡的。”
然而智宣子没有听取智果的意见。为了躲避智家的祸乱,聪明的智果就通过太史证明,把自己家从整个智氏家族里分出来,另外立了辅氏家族。 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里,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立继承人,却不知道立谁好。于是他把训诫的话分别写在两块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让他们认真记住上面的话。 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伯鲁吱吱唔唔说不上来,让他拿竹简出来,竹简已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再问无恤,无恤背得滚瓜烂熟,问他要竹简,他就从袖子里拿出来交给赵简子。于是赵简子就认为无恤能干,把他立为赵家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临走时尹铎请示说:“我这次去是要搜刮民脂民膏还是要让百姓幸福安康?”赵简子说:“当然是要让百姓幸福安康。”于是尹铎到了那儿,减免赋税,让百姓生活富足。 赵简子知道了,就对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祸乱,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也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去那儿投靠他。”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继承他的位置,就是智襄子。智襄子专擅晋国大政,暴虐无道。他和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喝酒,宴席上戏弄韩康子,还侮辱他的家臣段规。智襄子的家臣劝说主公,让他别对人没有礼貌,以免招来灾祸,智襄子不理睬。
智襄子还平白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因为实力不够,只好暂时忍让,给智襄子土地,但心里都窝着一团火,打算将来找机会报仇。
这时赵简子也已去世,无恤继承家业,就是赵襄子。智襄子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襄子勃然大怒,带着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家。
赵襄子害怕了,准备出逃,就问:“我去哪儿好呢?”
随从建议:“您大儿子的城堡最近,而且城墙坚固完好。”
赵襄子说:“百姓刚刚花了大力气把城墙修好,现在又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守城,谁还会跟我同心协力?”
随从又建议说:“邯郸城的仓库里,储存的粮食最为充足。”
赵襄子说:“所谓粮食充足,还不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现在又让他们打仗送死,谁还会跟我同心协力?”
于是说:“不如去晋阳吧,那是先祖的领地,尹铎又宽厚爱民,百姓一定会跟我同心协力。”他们就逃到了晋阳。
智襄子统率三家联军包围住晋阳,并挖开汾水,引水淹没城墙。城墙被水浸没,露出水面的只剩六尺了,炉灶都沉在水底,到处爬满蛙,然而城里的百姓却丝毫没有背叛的想法。
智襄子乘坐战车巡察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旁边保护。智襄子得意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让别人的国家灭亡。”
魏桓子听了,用胳膊肘偷偷捅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两人同时会意:这么说来,智襄子也可以用汾水淹魏的安邑城,用绛水淹韩的平阳城了。
智襄子的谋士缔疵提醒他说:“韩、魏两家一定会谋反,您要小心啊。”
智襄子问:“你根据什么判断的?”
缔疵说:“根据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判断。我们统率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家,赵家灭亡后,灾祸一定会波及韩、魏。本来互相约好打败赵家以后,三家平分赵家的土地。现在城墙快要被水淹没,城里的粮食也吃得差不多了,靠人肉马肉苦苦支撑。赵家快要灭亡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眼看就能分到土地,却一点也没有显露高兴的样子,反而愁眉苦脸的,这不是要反叛是什么呢?”P3-4
坐观治乱成败·笑看风云变幻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资治通鉴》都称得上是一本经典之作。它由北宋司马光编撰,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一生酷爱此书,曾通读达十七遍之多,并最喜爱向人推荐。《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展示了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此作为历代朝廷的借鉴。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虽然得到他人协修,但经过司马光的精心总撰,全书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汉书》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之绝笔。然而,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要想直接阅读这部历史巨著,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一,卷轶浩繁,容量巨大。《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叙述历史多所采择,务求详尽。这么大部头的著作,普通读者若想利用闲暇时间从头至尾通读一遍,恐怕不是一年半载能读完的。第二,编年体例,妨碍阅读。相对于《史记》那样的纪传体史书来说,《资治通鉴》在阅读和理解上更加困难一些。因为.编年的历史是以时间而不是以事件为线索的,难以照顾事件的完整。一个历史事件,往往历经许多年份,于是在史书中就会按照不同的年月,分成不同的部分,安置在不同的段落和卷册中。这样一来,对于本来就不熟悉某些历史事件的读者来说,容易产生见了头却找不着尾,见了尾却忘记了头的问题。第三,文言字句,拗口难懂。《资治通鉴》成书于将近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当然不能指望它用我们现在所习用的白话文。文言之于今天的入,几乎相当于一门外语,虽然精通者也大有人在,但毕竟在广大的读者群中属于极少数。因此,要想通畅地阅读这部历史巨著,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来说还是难以做到的。
以上种种障碍,对于广大爱好传统文学、渴望与古典名著“亲密接触”的读者来说,实为憾事。
鉴于此,《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既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得到趣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