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的审美创作活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去的人们在他们所处的生活时代创造了非凡优秀的艺术,我们从中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思想情感,认识其审美的实质价值,看到传统造型艺术的优长并学习和继承它。对于今天处在多元文化交融、冲击环境下的当代人们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统造型艺术考析 |
分类 | |
作者 | 谭东风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造型艺术的审美创作活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去的人们在他们所处的生活时代创造了非凡优秀的艺术,我们从中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思想情感,认识其审美的实质价值,看到传统造型艺术的优长并学习和继承它。对于今天处在多元文化交融、冲击环境下的当代人们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长久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在过去的历程中发展孕育的文化,继承和传递方面不绝如缕。由于中国地域环境的隔绝造成交流方面的不便,文化基本尚未受到外部的冲击,故而较为完整地保全了独立面目的特征。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主要创作方面及创作原则与审美主流意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 中国的造型艺术和审美文化保持了独有的艺术个性。这种独特性的保持与确立,充分地证明了这个民族对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充分自信是分不开的。传统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不管艺术形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怎样变化,表意性的创作原则不变。正因为历代造型艺术坚持这一点,我们的作品充满了文化的审美意趣,从而影响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提升了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品位。这就是我们民族具有独创艺术的魅力所在。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泥泥狗的造型艺术与伏羲文化 一、考证“淮阳泥泥狗”的历史渊源 二、剖析具有典型意义的“泥泥狗”作品 三、解析“泥泥狗”的艺术形象 四、直觉淮阳泥玩具的创造性 五、淮阳泥泥狗的审美观 六、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开发与传承 第二章 早期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形的设计 三、岩画、壁画的产生及其特点 四、纺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 五、青铜器的出现与形制设计 六、原始陶瓷器的形成与实用设计 七、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规范 八、城建布局与建筑设计 九、冶铁的发明与铁器的制作设计 十、漆器工艺与设计渐趋成熟 十一、制陶业的发展与陶器的设计 第三章 南阳汉代画像石造型艺术 一、南阳汉画像石及研究的基本状况 二、南阳汉画石的题材内容及造型语言的传承 三、南阳汉画像石反映的时代精神风貌 四、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语言 五、欣赏次序的设计 结语 第四章 剪纸造型艺术 一、中国剪纸发展史 二、民间剪纸与民俗 三、古老的河南中原民间剪纸 四、河南豫西地区贴“花门”的风俗民情 五、民间剪纸的品类和功能 六、民间剪纸的价值 七、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八、现代剪纸 九、现代剪纸的表现形式 十、抢救剪纸艺术刻不容缓 第五章 石窟造像艺术 一、总论 二、我国石窟的分布及其造像艺术特征 三、石窟造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色 结语 第六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艺术 一、追溯中国年画 二、沧桑朱仙镇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 四、寻找久远的记忆——年画艺人 五、亟待保护和发展的中国木版年画 第七章 中国画艺术造型观 一、中国画独特的发展史 二、从“六法”中解读中国画的独特性 三、中国画独特的章法观 四、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观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早期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人类进化的研究表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曾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工具来猎取食物、敲开果壳吃果仁、挖掘植物的地下块茎充饥的阶段,这些天然工具主要就是石头。约300万年前,人(猿人)已完全形成,人的手脚分工、身体直立、大脑发展、语言发生以及社群出现等,意味着人的转折性变化。猿人从天然石块中得到启发,开始制造石制工具,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从今天的视角看,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归人物质产品,但它们却是交织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人造物。就精神意义而言,应包括制造的愉悦和使用的快感,更是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和使用的便利,最早的石器具有了一定的形态规格,产生着极为初级的形式感。换言之,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石器,反映出人们的形式美感正在萌动。正是这一萌动,决定了史前艺术的上限时间提早到近300万年前。“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的。 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漫长的时代中,人类的体质和文化都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的创造物——石器的打制、设计也是这样,从粗石器到细石器,从一般石器到美玉,从简单打制到进一步加工、琢磨最后达到精致。 P45 序言 中国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长久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在过去的历程中发展孕育的文化,继承和传递方面不绝如缕。由于中国地域环境的隔绝造成交流方面的不便,文化基本尚未受到外部的冲击,故而较为完整地保全了独立面目的特征。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主要创作方面及创作原则与审美主流意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应该说,交流的隔绝是一种缺陷和不足,但作为艺术的创作,本身基于人所生活的特定客观环境,思想意识、情感确实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扎根于本土的,感人的力量亦来自于此。从这一观点上看待又似是合乎情理的。可以说中国的造型艺术和审美文化是站稳了脚跟,保持了独有的艺术个性。这种独特性的保持与确立,充分地证明了这个民族对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充分自信是分不开的。传统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不管艺术形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怎样变化,表意性的创作原则不变。正因为历代造型艺术坚持这一点,我们的作品充满了文化的审美意趣,从而影响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提升了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品位。这就是我们民族具有独创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域生活的早期先民们,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劳动的作用进行了智力的发展,生之动力使人们摆脱了动物性的蒙昧,并学会使用和加工劳动工具。劳动生活的所见所闻大约以视觉感受为主丰富着人们的意象,并能在闲适休息间洞见记忆的内心视像,那些记忆的形象时而引起人们的兴奋,于是便试着把记忆的意象描画表现出来。那意象起初可能是不太清晰,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但少数智者凭借其有限的简单工具和自然涂料把它在岩石上表现出来了。这了不起的举动或称它为表意创作活动,使文化的产生成为了可能,这不经意的举动对今天的人们似乎简单平常,实则太了不起了,因为它是智慧之光的闪现和精神活动的外化表现,由此文化产生了,光明出现了。意识到的物像被人为地表现于外,并得以传递给他人。可以想象,多么久远的孕育才出现这不平凡的表现意中之象的能力。确切地说造型艺术的出现就基于这表意性。它是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这种方法是我们创作的法宝,怎能随意忘掉丢弃呢? 中国人把表意的能力代代相传,并发展到极致,在造型艺术的创造中追求传神、写意、抒情,注重意象表现。而不像西方艺术追摹客观、自然,深入地研究结构、形体,空间、比例,色彩、甚至观察的角度、透视等,钻到了“技”的牛角尖里;偏离了艺术创作的表意、表情的原则。不过聪慧的西方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条削弱表达审美的歧路,在冷漠、荒凉、无聊的路上走了一段后,又回过头来走上表意性的创作道路,这已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事了。但由于观念的偏执又玩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立体主义绘画运动游戏便是如此。不过西方人从中获得了创作自由的能力,在以后的整合中又清醒过来,孕育出的花树长得不错,花儿开得也不错。正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西方造型艺术殊途同归了。 中国造型艺术不受物象的约束是自始至终的,并在后来的画论中总结得极为精辟,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传统的造型艺术创作坚持这一原则。强调表意性的“意”从何而来?来自对客观事物与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在创作时不被客观所奴役,是借物抒情、物我互化、天人合一。“外师造化”就是说要拜造化为师,虚心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是体悟的加工材料。“中得心源”可以说是“外师造化”的体会,集中、概括、筛选、构思后头脑中形成的情和意,这是主观创造的过程,也是精神创造的重要阶段,是“超于象外”的意象构成的思想活动。 造型艺术的审美创作活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去的人们在他们所处的生活时代创造了非凡优秀的艺术,我们从中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思想情感,认识其审美的实质价值,看到传统造型艺术的优长并学习和继承它。对于今天处在多元文化交融、冲击环境下的当代人们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时代在前行,迈出左脚正因为有右脚的支撑方能前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今天的创作服务,我们才能壮大,这正是编著此书的初衷。倘若能启示后学,重视我们传统造型艺术的学习,实为编者之欣慰。 本书分章撰写情况如下:第一章,张旭;第二章,关曙光;第三章,谭东风;第四章,王胜军;第五章,马明松;第六章,师晖;第七张,焦晓军。 谭东风 2006年6月于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