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万里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瑞君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万里是宋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丰富的著作有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他的重要地位与今人研究之不足形成很大的反差。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专著,从作者生平、人格、政治思想、理学思想、易学思想、诗歌创作历程、文艺观、诗歌渊源及影响、散文成就等方面对杨万里的研究有新的收获。传评结合,既展示了杨万里人生的全部历程,又将其置于南宋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评价其思想和创作的独特地位及影响。

内容推荐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其思想和文学创作的专著。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全面研究杨万里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贡献。既重视对其诗歌创作及艺术个性的探讨,又注重其诗歌创作的源流及过程的阐释,特别对杨万里的理学思想、易学思想、政治思想、人格及散文创作等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其次,本书传评结合,既展示了杨万里人生的全部历程,又将其置于南宋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评价其思想和创作的独特地位及影响。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杨万里的生平

一、家世概略

二、青年时代

三、家居岁月

四、京官与州官生涯

五、广东为官

六、政治生涯的高峰

七、退体生活

第二章 杨万里诗歌的内容

一、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二、抒发爱国情感 关心失地人民

三、寓意深刻的政治诗

四、异彩纷呈的自我抒情诗

五、成就不凡的写景咏物诗

六、新疑独特的童趣诗、理趣诗、咏史诗

第三章 富有独创性的诗歌艺术

一、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

二、打破思维定势,对物我关系的新思考

三、具体细微,新颖活泼的意象特征

四、变化多端,新巧新奇的艺术构思

五、自然灵动,形象鲜明、真彩内映的语言

六、丰富多彩,富有创造的风格

七、诚斋诗歌艺术的缺陷

第四章 杨万里诗歌渊源与发展历程

一、杨万里诗歌渊源

二、杨成里诗歌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杨万里的散文创作成就

一、人品与文品的完美统一:立意与境界

二、力行、求实精神与政治抱负的体现:现实性与针对性、社会性

三、复杂深刻思想的折射:议论卓传

四、爱憎分明、丰富深沉的情感世界外在显示:气势

五、学养深厚、继承创新:结构与语言

第六章 杨万里的人格

一、淡泊名利、不慕荣华富贵

二、刚正不阿、诚实磊落、耿介敢言

三、深广的优患精神

四、任性自适、追求自由,酷爱大自然

五、乐观幽默

六、杨万里人格的成因

第七章 杨万里的理学思想

一、杨万里的宇宙观

二、杨万里的知行观

三、杨万里的人性理论

第八章 杨万里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兴国在人不在天,君王是关键

二、兴国必须重视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三、“君职在养民,养民在仁政”

四、守法比立法更重要

第九章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

一、宋代易学的发展轨迹

二、《诚斋易传》的主要特点

三、杨万里易学的渊源

四、杨万里与朱陆易学

第十章 杨万里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的本质和作用

二、文学创作论

三、文学风格论

四、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五、批评鉴赏论

第十一章 杨万里的地位和影响

一、杨万里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杨万里诗集版本概略

三、杨万里在宋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少年时代便得到良好的教育,杨芾在儿子十岁后便带着他四方求学了,“予为童子时,从先君宦学四方。”(《曾时仲母王氏墓志铭》)杨万里十四岁拜高守道为师。十七岁拜王庭珪为师,《移溪集后序》①云:“予生十有七年,始得进拜泸溪而为师焉,而问焉,其所以告予者,大学犯禁之说也。”王庭珪(1080一1171),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王庭珪在太学读书时,由于党争的缘故,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作品都被列为禁书,王庭珪不但敢于犯禁,私自阅读,而且还努力仿效。当杨万里拜他为师时,他也要求杨万里认真学习这些作品。当然,更重要的是王庭硅自身刚正不阿、不随流俗、忠贞爱国、爱憎分明的人格深深感染了杨万里。秦桧投降卖国,胡铨上疏请斩秦桧,遭主和派排斥被贬新州,王庭珪不畏投降派的强暴,公开赋诗为胡铨送行,铮铮铁骨,令人佩服。杨万里把这件事写在《诚斋诗话》中。二十一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始予生二十有一,自吉水之安福,拜今雩都大夫刘公为师,而友子刘子彦纯。”(《送刘景明游长沙序》)“某自少学,先奉直令求师于安福,拜清纯刘公为师,而泸溪王先生及浩斋②先生俱以国士知我,浩斋又馆我。”(《浩斋记》)二十七岁,杨万里拜刘才邵为师,“后十年又得进拜移溪而师焉,而问焉,其所以告予者亦太学犯禁之说也。……吾州之两先生独首犯时之大禁,力学众人之所不敢学,所谓豪杰特立之士者,不在斯人欤,不在斯人欤!”(《移溪集后序》)杨万里一生刚正不阿,王庭硅与刘才邵对他的影响不小。

除广泛求师外,杨芾对杨万里要求很严格,“儿时作剧百不懒,说着读书偏起晚。乃翁作恶嗔儿痴,强遣饥肠馋蠹简。”(《谢建州茶使吴德华送东坡新集》)

杨万里从绍兴十七年(1147)二十一岁开始在江西安福求学,二十三岁返回家乡。绍兴二十年(1150)杨万里二十四岁时,与他的叔父达斋(名辅世,字昌英)同举于礼部,未中。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又同达斋参加考试,进士及第。“甲戌再同举于礼部,遂同年策第。”(《达斋先生文集序》)杨万里名列丙科,著名词人张孝祥为榜首,著名诗人范成大也同年登第。

绍兴二十六年(1156),杨万里三十岁时被任命为赣州司户。当时邹和仲在赣任观察推官,二人互相往来,谈论诗歌创作。绍兴二十八年(1158)赣州任满,返回故里,筑宅南溪北涯,故乡的景色秀丽尽收眼底。后来他在外做官,多次在诗中提及故乡的寓所美景。

P6-7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二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杨万里是宋代杰出的诗人,目前学术界对杨万里的诗歌创作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杨万里在南宋还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决不仅仅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一定的思想底蕴。在社会政治思想、理学思想、易学思想等方面都有专门的著述,学术界对这些方面研究很少。就文学而言,其成就也不仅仅在诗歌,他的散文创作也不同凡响,可惜无人问津。当然,这与宋代文学和宋代学术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有关。

时至今日,全面研究杨万里的著述没有一部。因此,当1997年春,师兄巩本栋教授约我写此书时,尽管深知其难度,还是坚决接受了这一任务。

四年中,我用全部的研究精力,反复阅读杨万里的著述以及南宋有关的政治思想、理学思想、易学思想、文学创作的材料,力求在杨万里的生平、散文创作、诗歌创作个性和诗歌发展历程及渊源、人格、政治思想、理学思想、易学思想等方面有所开拓,并试图从思想家的角度切入,力争全面系统地展现传主独具面目的人生经历、思想品格和创作个性,并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长河中,分析其承传流变。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愿望和努力而已。

首先要感谢杨万里研究的前辈和同行学者,周汝昌先生《杨万里选集》、湛之先生《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吴鸥先生对杨万里文集的版本考索,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和材料,于北山、朱伯昆、王守国、莫砺锋等先生的论述给我不少启发和帮助。

特别要感谢初审、复审此书的莫砺锋先生,初稿完成后,他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我进行了彻底的改写,充实了很多内容。第二稿写好后,又提出了一些细致的修改意见,使此书不断完善。巩本栋教授多次写信、来电提修改意见、提供资料线索,付出了不少心血,同门之谊难以详叙。丛书常务副主编蒋广学先生,数次赐教,责任编辑俞润生先生认真审阅,在此深表谢意。

2001年10月9日

张瑞君于太原师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