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近代为什么老是挨打?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何在?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提出的种种救国方案为什么总是破产?本书收录作者相关学术论文32篇,其中有关辛亥革命的人物及其思想的论文22篇;有关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论文7篇;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秘密会社的论文3篇,是作者长期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国近代史事论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饶怀民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近代为什么老是挨打?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何在?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提出的种种救国方案为什么总是破产?本书收录作者相关学术论文32篇,其中有关辛亥革命的人物及其思想的论文22篇;有关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论文7篇;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秘密会社的论文3篇,是作者长期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 内容推荐 本书以辛亥革命为主线,通过对孙中山、黄兴等领袖人物的思想和革命活动的论述;通过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有关历史事件的论述;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探讨了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过程,探讨了辛亥革命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影响。本书收录作者相关学术论文32篇,其中有关辛亥革命的人物及其思想的论文22篇;有关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论文7篇;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秘密会社的论文3篇。内容相对集中,前后连贯,融为一体,是作者长期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 目录 跋涉于山水之间(代前言)/l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与反封建/7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26 论两湖志士在确立孙中山领袖地位中的作用/4l 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55 黄兴功过辨析/69 民主革命的宣传家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章士钊/82 胡元■与明德学堂/106 试论《民报》时期汪精卫的民族主义思想/118 杨毓麟与辛亥革命/150 谭馥与保亚票事件/176 刘揆一与辛亥革命/189 论辛亥革命时期刘揆一的近代化思想 ——以工商总长任内的经济改革为中心/216 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 ——李燮和与陈其美争都督辨/238 李燮和与筹安会/253 黎元洪委任李燮和为“长江下游招讨使”质疑/267 覃振传论/275 宋教仁血案及其政治风潮/292 读《石叟牌词》评谭人凤事功/305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的舆论宣传/322 狂飙突起震惊中外 ——丙午萍浏醴起义始末/339 论萍浏醴起义的性质/365 萍浏醴起义史料的真伪问题 ——与《萍浏醴会党起义檄文辨伪》一文商榷/38 1 “舍身此日吾何惜”“但期吾道不终孤” ——刘道一事略/403 试评萧克昌/410 姜守旦非欧阳笃初辨/427 辛亥革命前列强对湖南的经济渗透/433 华兴会与科学补习所同异论/450 试评清末湖南咨议局/463 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斗争/476 会党与长沙抢米风潮/486 论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会党的特征/494 清末民初湖南秘密社会的分布及其发展趋势/508 后记/517 试读章节 第三,批判文化专制主义,提倡思想自由,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是实现近代化的关键。 随着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加强,必然导致文化和思想上专制的加强,必然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诚如孙中山所说的:“凡政治之书,多不得流览;报纸之行,尤悬为厉禁。是以除本国外,世界之大事若何,人民若何,均非其所知。国家之法律,非平民所能与闻。谈兵之书,不特为禁品之一,有研究者,甚或不免于一死。至于新器之创造、新学之发明,人民以惕于死刑,罕敢从事。”孙中山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清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反动性,它使人民思想不自由,造成了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其危害至深且大。他甚至认为,这是离散人心,造成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极大病源”。他分析说:“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天生而然耶?”乃是由于中国人民长期备受“专制之毒”有以致之。在清代,“集会有厉禁,言论无自由,遂至习非成是,几将吾人乐群之性,团结之力,消灭净尽,此散沙之象所由呈也”。又说:“在满清之世,集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是人民之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夺净尽,至二百六十余年之久。种族不至灭绝亦云幸矣,岂复能期其人心固结、群力发扬耶!”因此,愚昧无知是经济建设的大敌,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是实现近代化的关键。孙中山早在《上李鸿章书》中就阐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无行之之人,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夫能行之人少,尚可借材异国以代为之行;不知之人多,则虽有人能代行,而不知之辈必竭力以阻挠。”“此膏肓之病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佐治,无能为也。”他号召全国人民只要行动起来,解放思想,勇于冲决文化专制主义的罗网,就可以克服“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的弊病,这样,“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P17-18 序言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各自都有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回忆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且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就过着“石与居、鹿与游”的生活。然而,幸运的是,我家所依托的后山竟是风光旖旎的禹山,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到过此地,为纪念大禹,禹山因此而得名。禹山之颠有禹王庙,庙前有一水井,一年四季,泉水长流,我的父辈就是喝禹山的泉水长大的。 历史的传说已不可考,而日军侵华的历史却令人记忆犹新。1942年,故土沦陷,日本侵略军抢占了禹山这一制高点,用暴力驱赶禹王庙里的道士,其中有一位不知姓名的道士宁死也不愿意离开禹王庙,日本强盗竟残忍地将他捆绑起来,罩于古钟之内,用木柴堆积在古钟周围焚烧,将其活活烤焦,然后,又将尸体丢弃在泉水井内。从此,就再也没有人去喝禹山的泉水了。 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故乡的人们藏进了禹山脚下的丛林深处,那时,我出生还不及一个月。有一天,正当日本的飞机在禹山上空盘旋时,母亲抱着我在丛林中“穿梭”,不慎在我稚嫩的脖子上扎了一根木刺,因而发出哇哇的哭声。为不至暴露目标、保护父老乡亲,母亲用手紧紧地捂住我的嘴,不让哭出声来。我几乎被窒息而死。长大后,每当母亲向我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这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嗣因禹山的泉水井被日本侵略军破坏,乡亲们只好到离禹山较远的东湖去取水,因此,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跟着大人一道到东湖去挑水,于是,一根扁担、两只木桶伴随着我走过童年。我的童年就这样跋涉于禹山与东湖之间,我记忆中的“历史”可以说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故乡这片神奇的热土上。 1957年,我有幸考入华容县第一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为清乾隆二十五年创建的沱江书院。学校位于华容县城北,西倚沱江,背靠黄湖山,环境优美,这里汇聚了一批名优教师,是理想的读书“圣地”。在中学时代,我对历史的兴趣有增无减,特别是当历史老师讲述中国近代史时,中国遭受屈辱和蹂躏的历史在我脑海中经久难忘,在黄湖山麓、沱江之滨,我和同窗学友讨论最多的也还是历史。诸如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近代为什么老是挨打?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何在?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提出的种种救国方案为什么总是破产?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当时,令我这个懵懂少年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如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给现实以指导,成为我人生的奋斗目标。于是,我渐渐萌生了想当一个历史学家的愿望;为实现这一理想,我走过了一段坎坷、艰辛的人生之路,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1963年,我顺利地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来到珞珈山下、东湖之滨,在历史王国里忘情神游,武大图书馆成了我每日必去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博览古今中外历史典籍,度过了人生道路上一段难忘的岁月。可是,好景不长,正当我憧憬着大学毕业后在历史研究领域一展身手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武汉大学很快陷入了“大批判”的漩涡,几乎每天都有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大会召开,接着又是“造反派”与“保守派”之间无休止的“武斗”。我不愿意介入这种派性之争,更不愿意参与武斗,只好选择当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逍遥派”,每天奔波于图书馆、资料室,准备撰写毕业论文;可是,在“大字报”满天飞、“武斗”不断升级、人生安全尚且得不到保障的混乱状态下,谁还能静下心来写文章呢?1968年,我们年级30名毕业生便被“扫地出门”,派往农村、农场接受“再教育”,我被分配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那时,军事训练极少,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种植水稻、干繁重的农活;当时,农场机械化程度较低,仍需采用牛耕,因此,连队养了不少水牛,在分配劳动任务时,大家谁也不愿意去当“放牛娃”,而我却乐此不疲,因为这给我自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便承担了养牛的“苦差”。每天清晨,我便到湖边湿地去放牛。我抓紧“牛背”上的时间学习专业和外语,以补偿“文化大革命”中的损失。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我的外语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军垦农场出来,我又进过“五·七”干校,下过农村,搞过生产培植,做过政工、公安工作,还当过理论教员,在基层一干就是10余年,但我仍然初哀不改,执著追求,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历史;特别是在岳阳市委党校担任理论教员的5年时间里,我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论著以及列宁关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论著通读了一遍,写下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使我的理论素养大有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我有幸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师从章开沅先生,治辛亥革命史,成为章先生的“开门弟子”。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来到桂子山,在南湖湖畔开始我难忘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章先生亲自给我们讲授理论课和专业课,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花大气力搜集资料,必须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勤奋治学,务实求真,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章先生的教诲,至今言犹在耳,使我终生受益。章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章先生现已80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言传身教成为鼓舞和鞭策我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学术生涯的开端。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教育部在华师举办了高校讲师以上教师进修班,为期1年,聘请全国各地著名学者讲授中国近代史。先后来华师讲学的有戴逸先生、姚薇元先生、王庆成先生、胡滨先生、林增平先生等知名教授。我们这批研究生也和进修班的同行一道听取前辈学者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加以当时章开沅先生和林增平先生合作主编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正在统稿之中,因为编书的关系,林先生来华师的次数较多,从此,我有幸结识了林先生。林先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1年底,林增平先生拟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筹备成立中国近代史研究室。正值青黄不接、人员缺乏之际,他征得章先生的同意,询问我想不想回湖南工作。作为一个湖南人,又能在林先生身边工作,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于是,我便爽快地答应了。翌年初,我很顺利地被分配到湖南师大历史系工作。来到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林先生首先交给我一个光荣的任务,那就是协助他筹建中国近代史研究室。在林先生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在历史系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终于得以成立。研究室成立后,我一面做研究工作,一面为研究室采购资料,并成为研究室第一任图书管理员。20多年过去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湖南师大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是可以告慰林先生于九泉的。 岳麓山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山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上安葬着黄兴、蔡锷、陈天华、蒋翊武等50余名辛亥革命的著名英烈。坐落在湘江东岸的湖南第一师范曾经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求学的地方,依托岳麓山、湘江的长沙城曾是毛泽东早年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地方。而湖南师大创建于1938年,历史悠久,学校图书馆、历史系资料室藏书丰富,我来到这里工作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为不改初衷、不辱师命,我决心在这里“安营扎寨”,一辈子研究辛亥革命史不动摇。我深感耽误的时间太多,再不急起直追恐将一事无成。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在教学之余,积极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几乎每两个月就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90年代以后,我虽然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辛亥革命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但仍然在中国近现代史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由于起步较晚,水平有限,尽管也出版过几本学术.专著,但还是觉得不太成熟。然而,这毕竟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在治学道路上艰难跋涉、“惨淡经营”、痛苦求索留下的足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首往事,至今历历在目,含辛茹苦的父母,废寝忘食的恩师,患难与共的妻儿,同窗苦读的学友,他们都曾为我的成长付出过艰辛与汗水,作出过无私的奉献,我无以为报,谨以这些作品奉献给生养我的父母f献给培育我的恩师!献给朝夕相处的妻儿!献给支持过我的同窗、朋友}献给苍茫大地!献给名山秀水! 饶怀民 2006年3月28日 后记 本书以辛亥革命为主线,通过对孙中山、黄兴等领袖人物的思想和革命活动的论述;通过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有关历史事件的论述;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探讨了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过程,探讨了辛亥革命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影响。本书收录作者相关学术论文32篇,其中有关辛亥革命的人物及其思想的论文22篇;有关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论文7篇;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秘密会社的论文3篇。内容相对集中,前后连贯,融为一体,是作者长期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由于发表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难免有重复之处,作者对比作了删节;个别内容不足部分作者略加增补,为保持原貌,绝大部分论文未作修改,亦仍其旧,请读者见谅。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霍修勇博士,湖南商学院副教授阳信生博士,十余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协助作者打印、校对部分稿件,值此本书付梓之际,一并鸣谢! 作者 2006年3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