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居延沧桑(寻找消失的绿洲)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景爱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居延绿洲上的历史遗存颇多,文化底蕴厚重,文化古迹居全国、甚至是世界前列。《居延沧桑》以亲历考察的实录形式,用科学、质朴的语言写成了居延绿洲、额济纳河流域的变迁史,总结出沙漠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一科学论断。

内容推荐

居延原是水草丰美的绿洲,人类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绿洲的破坏和文明的衰亡。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必须保护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谋求共同发展。

《居延沧桑》对生命的绿洲给予了深切关注,揭开了古居延的神秘面纱,为居延地区的文化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题记

一、走近干渴的额济纳河

二、可怕的巴丹吉林沙漠

三、探索古居延海

四、揭开居延城的神秘面纱

五、破城子探秘

六、珍贵的居延汉简

七、探求殄北塞

八、走过王维长吟的古堡

九、戈壁滩上的古塔古寺

十、流沙湮没黑水城

十一、稀有的西夏文书

十二、墙洞和古井的传说

十三、探查神秘的绿庙

十四、壮观的引水渠

十五、狼心山寻古

十六、风沙突袭小方城

十七、寻找纳怜道站赤

十八、踏查弱水故河道

十九、苏泊淖尔见闻

二十、走近新西庙

二十一、绿洲上的胡杨与红柳

二十二、两访神树胡杨王

二十三、研究流沙的由来

二十四、回到北京以后

二十五、寄语额济纳

后记

英文目录

试读章节

巴丹吉林沙漠在不断地扩张,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有许多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阿拉善右旗的西北部沙漠中,有一座著名的巴丹吉林庙,属于藏传佛教喇嘛庙,主殿分为上、下两层,木构,飞檐,前有走廊,至今保存完好。现在寺庙的周围布满了高大的流动沙丘,喇嘛庙处于沙丘之间的低地中。许多到此游览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在流动沙丘中间修建寺庙,有人到此进香吗?其实,巴丹吉林庙所在的地方,原是水草丰美的草场,有许多牧民在此放牧,牛羊遍野,庐帐成群。蒙古人特别崇信喇嘛教,由于这里牧民集中,故而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喇嘛庙。当时这里香客很多,终日香烟缭绕,钟鼓之声不停,远至百里以外的牧民,都要到此进香祈福,以保佑人畜平安。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这里西北距巴丹吉林沙漠很近,主风向为西北风,一年四季都刮西北风,巴丹吉林沙漠的流沙一天一天向这里流动,在建寺200多年以后,寺庙的周围自然就出现了流动沙丘。最初沙丘很小,然而流沙不断积累,沙丘一天天长大,最后形成了十分高大的流动沙丘,仿佛是一座座沙山,将寺庙包围。于是,当地人士将此庙称作巴丹吉林庙。它的本名,反而不为人知了。

在巴丹吉林沙漠北部,原有一个湖泊,名叫拐子湖,湖面辽阔,湖水清澄,四周多泉,湖边芦苇丛生,周围梭梭林密布,是一处美丽的绿洲,有许多牧民在此放牧。由于生态环境良好,自康熙年间起,这里便是从呼和浩特、包头前往新疆的必经之地,称作蒙新商道。蒙新商道是康熙在征讨准噶部战争期间,因运输军需物资而出现的。当时,长长的骆驼队昼夜不停地行进在拐子湖畔,清脆的驼铃声传遍了商道,热闹非凡。

在蒙新商道出现的同时。流沙的危害也就出现了。骆驼队商人途中要休息、要餐饮,在寒冷的夜晚休息时要生火取暖,就必须砍伐路边的林木。骆驼队的频繁践踏,也使草地受到破坏。这样,地下的伏沙便随之而起,久而久之,这条商道不断遭到流沙的湮埋。民国年问中瑞(瑞典)合作的前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黄文弼,曾取此路西行,对道路的情况有所观察。他在1927年9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拐子湖以西一带沙窝,多压大道,故大道数改易。而旧大道之积沙已高达三四尺或七八尺不等。则沙窝在十年内,如风力无变化,即可累积一丈高。”所谓沙窝,是对流动沙丘的一种俗称。驼路被流沙湮埋不便行走,即在附近改变路线,重辟新道,于是路边的林木草场,便会遭到更大的破坏,风沙活动也就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沙害不断加剧,在此以后不久,这条清初以来开辟的蒙新商道即告废弃,而在拐子湖以北很远的地方,即接近中蒙边境处,另外开辟了一条新商路,称作北路。现在从呼和浩特、包头途经达来呼布前往新疆的公路,就是在蒙新新商路的基础上修成的。

在蒙新旧商道废弃的同时,拐子湖也受到流沙的袭击和危害。流沙飞落湖中,使湖水变浅,湖中出现了沙洲,湖岸也不断向内收缩移动,逐渐变成了沼泽,湖周的泉眼大多消失,所剩无几。今日拐子湖之名仍然存在。然而它昔日的景观,却已不可复见了。水草丰美的草场不断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流动沙丘和盐碱地,沼泽干涸以后,会变成白花花的盐碱壳,完全丧失了放牧的条件。

P16-17

序言

额济纳绿洲古称居延绿洲,因古代匈奴“居延”部落在这里游牧而得名,因此居延也是额济纳的代名词。

景爱先生从遥远的北京写信来,嘱我为本书写个序。我看到该书的目录和简介后,觉得很亲切,只来额济纳短暂考察过两次的他,怎么会写出这么情真意切的语句呢?我不禁为景先生的敬业精神和渊博学识而感动!

我旗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国土整治与土地荒漠化的矛盾不断加剧,额济纳绿洲的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嘎顺淖尔1961年彻底干涸,苏泊淖尔也失去了她昔日的丰美;绿洲林草植被衰退和削减近乎一半。离开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绿地登高眺望,大部分地区是“流沙广覆,盐碱四起,黄烟弥漫,草木含悲”的景观。绿洲已由古代的4.8万平方公里,近代的3万平方公里,20世纪中期的65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3328平方公里,仅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9%,真可谓浩瀚大漠一点绿。绿洲的沙漠化不仅威胁到这里的生态安全,也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之一。2001年2月21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把黑河治理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在3年内实现居延海波涛滚滚的目标,遏制下游绿洲生态恶化的趋势。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突出反映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也为我旗加快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我旗把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大力实施转移发展战略,通过实施黑河综合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公益林保护等一系列工程,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局部实现了好转。

景先生的《居延沧桑》以亲历考察的实录形式,用科学、质朴的语言写成了居延绿洲、额济纳河流域的变迁史,总结出沙漠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一科学论断。作为额济纳旗的领导,为本书作序我感到荣幸。我代表全旗2.5万各族人民为《居延沧桑》的出版喝彩!为景先生对我们生命的绿洲给予的深切关注说声谢谢!

居延绿洲上的历史遗存颇多,文化底蕴厚重,文化古迹居全国、甚至是世界前列。文化旅游层次高,价值大,影响深远,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热门。景先生的《居延沧桑》揭开了古居延的神秘面纱,为居延地区的文化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

欢迎到居延来做客!

神奇美丽的额济纳欢迎远方的朋友!

后记

《居延沧桑》(副题《寻找消失的绿洲》),是我从事沙漠研究的第九本著作。

我长期从事沙漠研究,在沙漠考察中拍摄了许多照片。在以前出版的著作中。曾发表了一些照片作为插图,但很多照片没有公布于世。有些出版界的朋友建议我分类整理,编辑出版。略谓:今日已进入读图时代,许多读者喜欢看照片,老照片的图书很畅销。沙漠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人们很难到沙漠中旅行,有关沙漠的照片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是会有读者的。听了此言,我觉得很有道理,只是由于写作之事太多,一时无法顾及。

2005年10月,稍有闲暇,我想起了出版界朋友的建议。由于照片太多,先尝试把古居延的照片整理编排,拟撰写《居延沧桑》一书,并写出了纲要,请人过目,听取意见。某日,我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电话中与原主任许逸民先生谈及此事。当时在此工作的刘彦捷同志听了很感兴趣,称不久她要调到中华书局,正在组稿,能否把此书框架做些介绍。于是我简单作了说明,事后又把文字提纲寄去。不久,刘彦捷电话称,她已申报了此书选题,并获准立项,不过在写法上要做些调整。同年12月初,中华书局寄来正式约稿函,确定此书应图文并茂,文字在10万字以内,以容纳更多的照片。

在此以前,我已草拟了若干篇,根据中华书局的要求,对原稿进行了修改,又补写了若干篇,共为25篇。根据图随文走的原则,我选择了150幅照片,另绘地图25幅。选用的照片大多是1990年拍摄的,2002年的照片只选用了少许,尽量避免重复。当时拍摄的目的,是为了保存科学考察资料,而不是着眼于沙漠风光。我不是职业摄影家,缺乏摄影技巧,再加上使用是最普通的老式照相机,我坦白地承认这些照片是不尽如人意的。

不过这些照片所反映的对象,却是很真实、客观的。它是历史的见证,真实地展现了1990年的额济纳。有些场景今已不存,例如苏泊淖尔和天鹅湖在我离开数年以后,已干涸消失了,黑河调水也没能恢复它们的原貌,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照片竞变成了珍藏品。还有以前活生生的胡杨,如今枯萎死亡了许多,古城、古塔虽然还存在,然而变得更加残破,就连冯胜修建的大沙坝也变得低矮细长。以照片与现实对比。无疑可以发现许多环境问题。从保存科学信息角度来看,这些照片很重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照片所凝结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取不同的信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着眼点不同,文学家、历史学家也是如此,正是应了那句“各取所需”的名言。书中的文字,只是表达了作者的认识和思想,仅供参考而已,读者千万不要受此限制,而应完全放开思路。如果读者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见解,那正是我的祈盼和希望。

刘彦捷同志为策划此书的出版,构思内容和写法,加工润色文字,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额济纳旗文管所那f_=巴图同志提供了数张照片: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采用了《居延汉简甲乙编》和《文物》杂志的少量地图及《汉简研究文集》的少量照片;张梅颖、乔金加布二先生在百忙中挥笔赐序,予以鞭策和鼓励;刘文生、张克斌二先生不辞辛苦翻译英文目录。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是给读者看的,与读者沟通思想,是我一贯的主张。我很愿意听到读者的声音,我的电话是:010—68844014或010,6594,8620;通讯处是:100029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甲2号中国文物研究所。谢谢读者!

又,今年9月,将在额济纳召开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将在北京召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此书内容与这两个会议均有关联,谨以此书作为小小礼物,祝贺这两个盛会隆重召开。

景爱

2006年8月5日  于京东沙海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