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儒墨道法是这场盛宴中博大精深的部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尽管已逾两千年,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源远流长。及至今天,人们的目光又重归这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思想文化,并力图将之应用于企业经营与组织管理。如何使儒墨道法适用于现代管理?
如何辩证地吸取儒墨道法的精华,举一反三地为企业经营服务?本书兼修历史与经济,深入浅出、精彩透辟地为您娓娓道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周建波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儒墨道法是这场盛宴中博大精深的部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尽管已逾两千年,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源远流长。及至今天,人们的目光又重归这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思想文化,并力图将之应用于企业经营与组织管理。如何使儒墨道法适用于现代管理? 如何辩证地吸取儒墨道法的精华,举一反三地为企业经营服务?本书兼修历史与经济,深入浅出、精彩透辟地为您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春秋战国时代,与今天的社会,同属于巨变的时代,面临着相似的难题。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大家,依据本阶级的立场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放之今日,仍有其适用的场合与价值。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儒墨道法是这场盛宴中博大精深的部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尽管已逾两千年,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源远流长。及至今天,人们的目光又重归这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思想文化,并力图将之应用于企业经营与组织管理。如何使儒墨道法适用于现代管理?因何要应用儒墨道法?如何辩证地吸取儒墨道法的精华,举一反三地为企业经营服务?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这一力作,便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得到借鉴,以为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服务。周建波先生的这部著作,体现着一种执著的追求,即努力以今天的目光,以现代文明的进展要求,去发展和探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人们智慧的结晶,以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实践。研究企业经营这样的命题,能够有更深刻的历史凝重、更厚实的思想积淀、更充沛的人文精神、更冷静的科学剖析,是极有价值的、也是相当难能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所以,就要给予特别的强调。 读之隽永,思之绵长,令人掩卷还思。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第一讲 儒墨道法与新时期企业经营 第一节 儒墨道法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儒墨道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儒墨道法代表的阶级基础及思想的同与异 第四节 儒墨道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五节 儒墨道法对今天企业管理的意义 第六节 辩证法与企业经营 第二讲 儒家管理思想:职业官员的价值观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如何认识“中庸之道” 第三节 儒家思想基本的理论范畴 第四节 为什么儒家能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第三讲 孔子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有关孔夫子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第二节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第三节 孔子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如何提高领导素质 第四讲 孟子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孟子的时代及政治理想 第二节 孟子的人性善理论与“仁政”主张 第五讲 荀子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王霸之辨与企业的二次创业 第二节 性恶论与企业的与时俱进 第三节 “明分使群”思想与企业组织建设 第四节 反对官员工作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六讲 墨子的管理思想:平民的价值观 第七讲 道家的管理思想:隐士的价值观 第八讲 《老子》的管理思想 第九讲 法家的管理思想简介:执政者的价值观 第十讲 法家中期的管理思想:“空降兵”商鞅的变法 第十一讲 法家后期的管理思想:以韩非为中心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儒墨道法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特点是公有经济解体,私人经济崛起;国有经济解体,民营经济崛起。这个提法,可能有太过比附现代之嫌,因为一般的看法,现代社会才有国有经济、公有经济,古代社会哪会有?但从历史上看,现在发生的事过去都发生过,现在没发生的,过去也发生过。人类从原始社会以来不就是追求生活得更好一些吗?不就是解决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吗?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确实可以从先贤那里得到思想的启迪,不然为什么说“读史可以明智”呢! 公和私是一对矛盾,而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来说,所谓公有体制是指大家将相当多的人身权利交给一个大规模的组织,由它来支配和协调相关资源;而私有体制,是指由更小规模的组织来支配和协调相关社会资源,在农业社会里一般指家庭的管理,在现代工商社会里一般指企业的管理。那么,什么情况下适合搞公有制,什么情况下适合搞私有制呢?一般来说,当个体小组织无法维持生活,或者遇到战争、洪水威胁,或者只有依靠大组织的规模经济效应才能维持个体生存的情况,人们通常会把相当多的人身权利交给一个强大的组织,由它来支配。尽管把一部分人身权利交给一个强大的组织来支配,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痛苦,但得到的无疑会更多,比较起来还是合算。什么情况下通行小组织的运作,或者说什么情况下才适宜私有制存在呢?当个体小家庭或其他小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也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情况下,谁还愿意把人身权利交给一个强大的组织,由它来指挥和协调呢?于是人们就要求把过去交给强大组织的权利再收回来。这个渐变的趋势,就是有公有体制民营化的倾向。如果强大的组织不同意个人收回那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老百姓便会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这样讲过:一个人想犯错误,十个人也管不过来,因为你不知道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犯错误。当公有体制效率下降的情况下,你要保证效率,惟一的办法就是“分”,进行公有体制的民营化。当然,一旦发生战争威胁或洪水威胁,个体家庭或其他的小组织无法维持生存,只有发挥大组织的规模经济力量才能提高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私人经济体制相当程度地公有化,这就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相互转化。 总之,公和私作为一对矛盾范畴,双方固然有其对立的地方,也有其统一的地方:公是扩大了的私,私是缩小了的公。正因为双方有这个统一性,才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公到极点一定向私转变,私到极点一定向公转变。 毛泽东时代为什么搞公有制?其实,不仅毛泽东搞公有制,孙中山也搞相当的公有体制,所谓“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就是发挥国家资本的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甚至连李鸿章也搞相当的国有经济体制,所谓“官督商办”,就是在国家政权的指导下,将民营资本纳入国防近代化的轨道。为什么这么多的历史巨人纷纷选择依靠国家来发展经济?一言以蔽之,战争威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战争威胁的阴影当中,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一个人能够依靠个体家庭或其他小规模组织的力量就能保全自己的生活?你不得不把权利交给更强大的组织——国家,由它来支配你的生活,这就是国有经济存在的前提。从这里出发,我们来分析毛泽东时代为什么搞国有经济。用当时的语言表达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期内要爆发,必须立足于大打、早打,做最坏的准备。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国防现代化。而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就必须使煤、铁、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紧紧控制在国家手里,因此我们通常说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生产领域。但是随着煤、铁、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被国家所控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要保证重工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轻工业纳入国家国防建设的轨道上来,因为轻工业要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衣服、食品等物呀!但国家的资本是有限的,既然重资投入重工业,就没有多少力量投入轻工业,怎么办?国家对轻工业进行一部分投资,主要是将其组织起来,使其服从于国家建设的大局,这就是集体工业的由来。随着轻工业逐步被国家控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谁来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呢?农业、农村和农民。但如果农业没有被有效地纳入国家建设轨道的话,一旦市场价格提高,农民就不愿意将农产品卖给国家,怎么办?将农业以军队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以及民兵连等,其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个人的。这就是毛泽东时代国有体制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邓小平时代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变国有经济体制为民营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变大生产单位为小生产单位?原因只有一个: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既然战争短期内不会爆发,老百姓为什么要把相当多的人身权利交给强大的组织来支配呢?于是要求把交出来的权利再收回来,如果不交还,他便是“人民公社大锅饭,出工不出力”。怎么办?为了保证生产的效率,只好“分”——将大集体的耕作划分为小家庭的耕作。邓小平时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实行的。因此,邓小平改革的前提是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假若没有这个条件,中国还是要实行相当的公有经济体制,无非公有经济体制的形式有所变化而已。例如,同是生产建设兵团,但是东北生产建设兵团早就改成了农垦局系统,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呢,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改成农垦系统,后来于1981年又恢复兵团这种军政合一的体制。原因者何?由于和苏联关系的缓和,东北原本紧张的战争环境走向缓解,而新疆呢,由于宗教、民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政局远不如内地那么稳定,为此必须强化国家权威的力量,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至今存在的原因。应该说,如果没有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的局面哪会有今天这么安定?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作用,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的。…… P10-12 序言 周建波先生的新著《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付梓之际,邀我作序。说实话,对于这部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企业经营的著述,我很难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要义。因为我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很缺乏研究,而周建波先生则受过较系统的史学训练,尤其其博士学位又是专攻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石世奇教授、赵靖教授,自然受益匪浅。所以,在写这篇短序之前,我与周建波先生特作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于我来说是向周建波先生请教,目的当然是更精当地把握他的这一著作,在能够有所收益的同时,也不辱作序的使命。 中国春秋时期,在思想的演进史上是极其活跃而又极其辉煌的,因而产生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博大而深邃的思想。这种思想史上的活跃源于那段历史本身的生动。周建波先生通过对历史的比较考察,分析了儒、墨、道、法诸家思想的特点,尤其是探究诸家思想之发生、演变的历史原因,考察了历史本身对诸家思想特点的规定,分析了儒、墨、道、法诸家学说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周建波先生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对春秋诸家思想的比较研究,深刻剖析了那一历史时代的特征,使历史的逻辑和思想的逻辑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尽管从史学和思想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能否将历史与今天的现实进行对照,并由此得出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和理论假说,在学术方法和态度上始终是有不同认识的,但是,研究历史为着认识今天,或者至少是为认识现实带来某些启迪,我想是需要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因而,周建波先生在这部著作中,特别指出在春秋时代,从生产方式来说,恰处于由集体耕作向家庭个体耕作转变的大变革时代;从管理方式来说,恰处于从宗法制的家国一体向更广泛、更大规模的管理社会化转变的大转变时代;从意识形态上看,恰处于传统的价值观不断瓦解,新的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大转型时代。正是这些时代的变化特征,造就了那一历史时期的诸家思想的繁荣,也深深地赋予了诸家学说的不同学术性格。在这一分析考察的基础上,作者探讨并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儒、墨、道、法诸家关于企业经营的思想,或者说对其中的企业经营可以借鉴或关注的思想给予了特别的张扬。人们当然可以对这种方法以及归纳提出不同的意见,人们也完全可以批判把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认识与当代企业经营直接甚至是直白地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但是牢固树立“昨天即为历史”的观念,同时坚持从“昨天”的基础出发,创造“今天”,开拓“明天”,应当是历史的态度,更是科学的态度,任何无视历史、割断历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周建波先生的这部著作,体现着一种执著的追求,即努力以今天的目光,努力以现代文明的进展要求,去发现和探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人们智慧的结晶,以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实践。这是一个大追求,需要大智慧,需要历史的态度,更需要科学的精神,还需要足够的人文关怀。任何否定历史、任何泡沫浮躁、任何投机取巧、任何龌龊功利,都是必须否定的。 研究企业经营这样的命题,能够有更深刻的历史凝重,更厚实的思想积淀,更充沛的人文精神,更冷静的科学剖析,是极有价值的,也是相当难能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所以,就要给以特别的强调。 刘 伟 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院长 2005年11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周建波先生的这部著作,体现着一种执著的追求,即努力以今天的目光,以现代文明的进展要求,去发现和探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人们智慧的结晶,以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实践。 研究企业经营这样的命题,能够有更深刻的历史凝重、更厚实的思想积淀、更充沛的人文精神、更冷静的科学剖析,是极有价值的,也是相当难能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所以,就要给予特别的强调。 ——刘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周建波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为光华管理学院讲授的《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非常受学员欢迎。 周建波先生的《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一书,不是把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加以简单的诠注,也不是简单地把古人所说和现代的管理理论生搬硬硬套地联系在一起,而是在融会贯通古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中国企业面对的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思想。 ——武常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