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教常识答问(插图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赵朴初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教大护法赵朴初“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本书是学习佛教知识的最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选入门书。书中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内容推荐

赵朴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作者最初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关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本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小题大做”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阐释,深入浅出,是初通佛学和佛教文化者的超级入门书。此外,书中还加载有140余幅精美插图,与文字部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值得用心体悟,永久珍藏。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 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 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后记

试读章节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粱寂静”的意义。◇答:“涅粱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粱是无漏,是苦果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粱。更明确地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粱,也叫做“现法涅粱”。涅粱(Nibba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图35)。佛教认为这种境界“惟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粱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粱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粱”。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粱”。◆问:如何能达到涅粱的境界呢?◇答:上面所说关于涅粱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出的如何达到涅粱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粱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sila)、定(samadhi)、慧(Prajna)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ncasila)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图36)。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Sraman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

P056-057

序言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

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从《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

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毛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

后来,我在写这本书的第二章时,想起那一次未谈完的问答,我想,书中谈到缘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补充了当时我在毛主席面前所想讲的话。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而今天还有不少人的认识水平和当年李银桥的一样。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只是为了和外国朋友谈话时,翻译人员因缺乏佛教知识而感到困难,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但这许多年来,得到国内不少人的关怀鼓励,也引起一些外国朋友的注意。事实说明,这本小书对于增进人们对佛教的了解,增进国际朋友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不无少许贡献。

我虔诚期待国际朋友对于此书内容给予指教。

1998年6月 赵朴初

后记

1959年,赵朴初先生用“饮水”的笔名在《现代佛学》上陆续发表了《佛教常识答问》。当时他是为了和外国朋友谈话时,翻译人员因缺乏佛教知识而感到困难,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文库将其印成单行本出版流通,数十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又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插图本,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本。世界各地也相继有英、日、韩各种文本出版,这些版本都与他弘扬佛教的原意相符。因为朴老从不计较名利,所以在他在世期间一直都没有出现过著作权、版权、稿费等等的纠纷。

20OO年5月赵朴初先生逝世了,朴老夫人作为他的直系家属,自然地拥有了他的著作权。2003年北京出版社将《佛教常识答问》收入《大家小书》,与朴老夫人联系,她都委托专人进行了联系安排。近年来也有好几个单位来找她商谈出书事宜,她告知委托人,只要符合朴老原来的意愿,认真进行编印,使朴老弘扬佛教的思想得以发扬,经她认定后,由她指定的委托人代为接洽的出版社就可以依照政策法规出版这本书。

向她提出想法的出版社很多,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自今年年初提出出版要求以来,始终认真听取意见,积极地进行着设计编排,他们的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最近有个别出版社根本不打招呼就采取改头换面的手法,出版另用书名,内容则完全是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朴老夫人指出,上述这种做法既是对赵朴初的不尊重,也违反了著作权法。根据朴老夫人的意见,在本书出版时写此后记再次申明她的态度。

君冈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