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西方卷种源)/大众人文素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长勇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眸希腊哲学透出的悠远的灵光,倾听中世纪哲学在黑暗中低语,感受文艺复兴时期解枷灵魂的喜悦,品味现当代智者的梦呓。本书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内容推荐

毋庸质疑,当今的西方哲学界,不乏现代的智者。他们竭力想重新拾起滑落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纽带,努力摸到那扇再次让思想走进广阔天地的大门。人类任探索中共同期待着精神领域的再度飞跃。这本书并非是纯粹的哲学史,也不是哲学家的传记,其立足点是为读者勾勒出西方哲学的轮廓。让读者从宏观上对哲学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本书摄入了逸事、名言等作为小插曲,以求能够丰富读者的视野。

目录

悠远的灵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米利都学派(Melisian school)

泰勒斯Thales(约前625~前547年)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约前610~前546年)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前585~前526年)

爱非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年)

爱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

色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570~前470年)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70~前480年)

原子论哲学(Atomist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前490~前430年)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前428年)

留基波Leucippus(约前500~前400年)

德谟克利特Demo krtos(约前460~前370年)

卢克莱修Lucretius Carus(约前99~前55年)

琉善Louki anos(约120~200年)

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80~前496年)

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sophistes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前480~前41o年)

怀疑派(skepticism)

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0~前375年)

皮浪Pyrrhor(前365~前275年)

蒂孟丁imon(约前325~前235年)

苏格拉底(Sokrates)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年)

柏拉图(Platon)

柏拉图Plton(前427~前347年)

小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学派

欧克里德Eukleides(约前450~前380年)

犬儒学派(Cynic sch001)

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约前445~前360年)

第欧根尼Diogenes(约前404~前323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AristotI e(前384~前322)

伊壁鸠鲁主义(Epikouroslism)

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前270年)

卢克菜修Lucretius Carus(约前99~前55年)

斯多阿学派(stoics)

芝诺ZenoR(前335一前263年)

克吕西普chrysippus(约前280~前209年)

塞涅卡seneca(前4年~65年)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5年)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90年)

禁欲主义(约前5世纪)Asceticism

唯心主义诸流派(Ideal ismus)

折衷主义(Eclecticism)

西塞罗Clcero Marcus Tullius(前106~前43年)

神秘主义(Mysticism)

斐洛Philo Judaeus(约20~50年)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sren(1813~1855年)

新柏拉图主义(New—Platonism)

普罗提诺PlotiRus(205~270年)

教父哲学(约2世纪~6世纪)

查士丁Justin(约100~165年)

克莱门Clemens(约150~211年)

奥里根origenes(约185~254年)

德尔图良Tertullian Quintus septimius FIorens(约160~225年)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lnus(354~430年)

爱留根纳Eriugena(800~891年)

黑暗中的低语一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

实在论(11世纪初~14世纪初)Realism

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年)

唯名论(Nominalism)

罗瑟林RosCelinus(1050~1112年)

阿伯拉尔Adelard Pierre(1079~约1144年)

罗吉尔·培根Ronger Bacon(1214~1292年)

邓斯‘司各特Duns scotus Johnnes(约1270~1308年)

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am(1300~1349年)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

阿威洛伊主义

西格尔siger De Brabant(1240~1284年)

泛神论(pantheism)

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年)“对立面一致”

解枷的灵魂一近代哲学

人文主义(Humanism)

但丁Dante AIighieri《1265~1321年)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年)

薄伽丘Boccaccio Giovanni(1313~1375年)

新兴的自然科学主义

达-芬奇Leonardo Da Vitici《1452~1519年)

哥白尼CopemiCus(1473~1543年)

唯心主义唯理论(Idealismrrtionalism)

若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

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Ihelm Leibniz(1646~1716年)

唯心主义经验论(Idealism Empiricism)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

唯物主义诸流派

唯物主义经验论(Materialism Empiricism)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约翰·洛克John Loke(1632~1704年)

拉美特里Lamettrie Julienoffray De(1709~1751年)

唯物主义唯理论

斯宾诺莎spi noza(1632~1677年)

机械唯物主义(Mechanical Material ism)

霍尔巴赫PauI Henri Dierrich Baron D’HoIbach

(1723~1789年)

感官主义

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 Andreas(1804~1872年)

自然神论(17~18世纪)Deism

比埃尔-培尔Pierre BayIe(1647~1706年)

伏尔泰VoItaire(1694~1778年)

孟德斯鸠CharIes LouIs De secondat Moniesquieu(1689~1755年)

卢梭Jean Jacquesrousseau(1712~1778)

百科全书派(En:yclopedistes)

拉美特里Lamettrie JuIienoffray De(1709~1751年)

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年)

爱尔维修CIaude Adrien HeIvetius(1715~1771年)

康德主义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I Kant(1724~1804年)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

弗雷格Frege Friedrich Ludwig Gottlob(1848~1925)

日常语言学派(Daily Linguistics)

摩尔(G·E·Moore)

罗素RusselI Bertrand Arthur Wllian(1872~1970年)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Ludwigosef(1889~1951年)

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ln(1911~1960年)

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1919~)

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

贝克莱George BerkeIey(1685~1753年)

费希特Fi chte(1762~1814年)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Hegel Georg WiIhelm Friedrich(1770~1831年)

谢林schelIing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von

(1775~1854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Marxist philosophy)

卡尔·马克思KarI MarX(1818—1883年)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

实证主义(positivism)

奥古斯都·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年)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

马赫主义(Machism)

马赫Mach Ernst(1838~1916年)

理查·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年)

实用主义(pragmatism)

皮尔士Peirce Charles sanders(1839~1914年)

威廉·詹姆士w…iam James(1842~1910年)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

G·米德G·Mead(1863~1931年)

逻辑实证主义(10gical positivism)

艾耶尔Ayer AIfred JuIes(1910~)

卡尔纳普CarnaprudoIf(1891~1970年)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001)

石里克M·s Chll Ck(1882~1936年)

纽拉特Neurathotto(1882~1945年)

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eationalism)

卡尔·波普尔Popper Karlrairound(1902~)

历史主义(historicism)

库恩Kuhn Thoms samuaI(1922~1996年)

保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年)

智者的梦呓——现代西方哲学

人本主义(Humanism)

唯意志主义(Voluntarism)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ner(1788~1860年)

索伦·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sren(1813~1855年)

尼采Friedrieh Nietzsche(1884~1900年)

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

狄尔泰DiIthey WiIhelm(1833~1911年)

柏格森Bergson Henri(1859~1941年)

现象学(phenomenology)

埃德蒙德·胡塞尔HusserI Edmund(1859~1938年)

精神分析学(Depth psychology)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

存在主义(Existent_aIism)

雅斯贝尔斯Jaspers Karl(1883~1969年)

马塞尔Gabriel MarceI(1889~1973年)

海德格尔Heidegger Martin(1889~1976年)

萨特sartre Jean-PauI(1905~1980年)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Maurice(1908~1961年)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001)

结构主义(structivism)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年)

米歇尔·福柯MicheI FoucauIt(1926~1984年)

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1930~2004年)

哲学解释学(Hermeneutics)

狄尔泰DiIthey Wi JheIm(1833~1911年)

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年)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1929年~)

新实用主义(New—Pragmatism)

威拉德·蒯因WiIlard Vanorman Quine(1908~2000年)

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

理查德·罗蒂Richard Borty(1931~)

试读章节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约前540~前470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探寻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它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是永恒的活火,是运动变化的。他认为:火产生了万物,在一定时间以后,万物又被火燃烧,火又产生万物,万物复归于火。因此,万物总是处在这样的模式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他看来,火是最富于运动和变化的。他说:“万物都是借着浓厚和稀薄化而从火中产生来的”。即火浓聚时就会形成气,气浓聚时便会产生水,水浓聚时则会形成土;同样的道理,土稀薄时会形成水,水稀薄时产生气,气稀薄时形成火。万物经过这种浓聚和稀薄的变化,就产生和形成了世界上的万物。

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首次提出了“斗争”的概念。他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但它是一种由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说,自然界中日夜、生死、冷热、事物的曲直善恶等都能体现出对立统一的思想。这些对立的方面是“同一”的或是和谐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斗争。结合物是既完整又不完整的,既协调又不协调的,既和谐又不和谐的。

他指出宇宙中存在着矛盾、对立和转化,斗争是万物之王。只有斗争才是宇宙中变化的根源所在。由此看去,赫拉克利特在社会政治方面支持战争的观点,就不难理解了。他认为战争是万物的根本,是维护这个社会的必要保障。

在认识论问题上,赫拉克利特提出: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正所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且用川流不息的河流为例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因为河水总在流动。”

赫拉克利特说:“我们存在又不存在”。意思是人自身时刻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在不断地变化、生成或消逝,所以,一切都存在而又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认识,他说:“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许这句话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也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其由头也在于阐述变化的不断与永恒性。

赫拉克利特虽然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主张,他的认识论思想也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开辟了认识论领域,为后来的哲学家用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来探讨认识论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还是自发的、朴素的,他的哲学思想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严谨的论证。P7-8

序言

可以肯定的是,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思索诸多现象的由来和始末。人类最初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渊源是始于神话传蜕和宗教信仰,这构成了产生哲学的现实基础。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并非每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刻足迹的民族都能够产生和形成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从历史渊源上看,只有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产生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比较巧合的是,这三个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是往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形成的。

探寻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初,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有几分相似,西方哲学经历了源头的繁荣以后,在中世纪进入了一个以宗教哲学为绝对统治的黯淡时期,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哲学几乎处于停滞的境地中。这种状况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得到彻底的改观。至此,西方哲学迎来了又一个兴盛的轮回。

随着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德国占典主义为标志的西方哲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极大地催发了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解放和进步,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的交流,西方的哲学思想呈现在了东方人的眼前,东方古老哲学精神的精华,也同样启迪了西方灿若星河的哲学家们的头脑,这些珍贵的思想,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进入现代以后,人们乘坐科技的快车一路向前,似乎对于身边呼啸而过的事物来不及思考。那些光怪陆离的影像,仿佛构成了完全独立于精神的物质梦幻。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哲学领域,没有出现新的重大突破。

毋庸质疑,当今的西方哲学界,不乏现代的智者。他们竭力想重新拾起滑落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纽带,努力摸到那扇再次让思想走进广阔天地的大门。人类任探索中共同期待着精神领域的再度飞跃。

作为个体而言,梳理哲学的种源,回顾人类的思想源头,审视其发展脉络,思索其发展方向。这并不是附庸时尚与风雅,而是再现实不过的根本问题了,这也是本书成书的初衷所在。

这本书并非是纯粹的哲学史,也不是哲学家的传记,其立足点是为读者勾勒出西方哲学的轮廓。让读者从宏观上对哲学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本书摄入了逸事、名言等作为小插曲,以求能够丰富读者的视野。

由于时间和个人的知识积淀、能力水平以及所掌握资料的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偏颇之处,还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陈长勇

2006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