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管理实务”丛书之一,本书重点分析民营企业产权融合的典型模式;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民企产业融合的潜在风险;详细介绍了民营企业进行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途径与手段;多个案例,为民营企业产权融合提供借鉴;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员工持股、内部创业、并购等热点问题;探讨了民营企业产权融合后的整合与发展。帮助民营企业家整合最具价值的社会资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营企业产权融合(帮助民营企业家整合最具价值的社会资源)/民营企业管理实务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李亚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营企业管理实务”丛书之一,本书重点分析民营企业产权融合的典型模式;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民企产业融合的潜在风险;详细介绍了民营企业进行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途径与手段;多个案例,为民营企业产权融合提供借鉴;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员工持股、内部创业、并购等热点问题;探讨了民营企业产权融合后的整合与发展。帮助民营企业家整合最具价值的社会资源。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从民营企业内部融合与外部融合两个角度,分析了民营企业产权融合的主要操作方法及风险防范措施,并重点分析了民营企业产权融合的典型模式、重点和难点问题、产权市场利用、垄断行业进入等内容。民营企业内部产权融合的具体形式包括员工持股、MBO、内部创业等;外部产权融合主要包括并购、参股、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本书除了对一般性的产权融合进行了分析之外,还重点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专题分析。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产权融合案例。这些案例对民营企业的实际产权融合运作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民营企业家提供了理论帮助和指导,是民营企业家和管理学者的案头必备书籍。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民营企业产权融合概述 第一节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与产权融合 第二节 民营企业产权融合的态势 第三节 产权融合的形式 案例1-1 正泰集团的三次股权变革 案例1-2 TCL的股权变革 第二章 民营企业内部融合 第一节 员工持股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 第三节 内部创业 案例2-1 深圳华为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案例2-2 四通集团实施MBO 第三章 民营企业外部融合 第一节 兼并收购 第二节 参股 第三节 合资合作 第四节 资产重组 案例3-1 贵州神奇并购都匀制药厂 第四章 产权融合的新兴形式: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与可行性评估 第二节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动作(上) 第三节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动作(下) 第五章 产权融合过程中的风险与防范 第一节 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 第二节 资产评估和资产处置 第三节 地方政府参与产权交易的动机和政策风险 第四节 定价机制 案例5-1 辽宁盼盼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 案例5-2 北京物美的商业整合模式 第六章 民营企业产权融合后的整合与发展 第一节 企业重组 第二节 文化整合 第三节 制度创新 第四节 融合后的发展 案例6-1 金义集团兼并三峡库区企业 案例6-2 搜狐公司的产权重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四、产权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及剩余所有权 产权规定了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了交易的规则,明确了当事人在不遵守这些契约时的惩罚措施,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稳定人们交往的预期。剩余所有权(residual claimant right),理论上泛指取得完成各项合同规定范围之外的剩余收入(即平常人们所说的利润)的权利,包括组织如企业存续期间的利润的分享和解散时依法或按约处理剩余财产的权利。 (二)人力资本可以要求剩余所有权 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企业的经营者要求享有“剩余所有权”,参与利润的分配奠定了基础;以契约理论为根基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委托一代理理论认为股东为了实现资本增值的最终目标,应当部分地出让其所有权给代理人,以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样就从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方面都产生了对股权激励的需要。 (三)竞争的观点 波特的“市场权力”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思想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波特的竞争战略中最实用的是:一条链(价值链),三个竞争策略(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策略)和五力角逐模型。波特强调企业在商业环境里主要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采取竞争策略,营造各种优势,使企业获得“市场权力”,从而赢得超额利润。 要赢得市场权力,就要制造某种形式的独占,只有独占才有超额的利润。那么怎么在竞争中造成独占优势呢?这就要整合自己的力量,通过和业内企业联合或是整合一部分企业(这就是横向整合),在原有市场内赢得垄断地位,然后利用自己在市场内的垄断地位,再控制一些上下游的企业,来提高对供应商和顾客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对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进行有效阻击。整合企业的过程(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参股和建立联盟或其他方式来实现,但总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势力、控制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取得市场中的“权力”和“关键点”。 资源基础观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波特的观点有所不同,资源基础观更加强调自身和与外部的和谐相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胜败其实更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这是竞争的基础。环境的剧烈变化,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必须有核心的能源和能力以求得生存的空间,但是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在企业外广泛建立联系,通过和其他组织的合作来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建立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竞争力,然后还要不断对自身竞争力进行自我挑战和丰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成为学习型企业,同时还要争取实现和外部的有机联合。正如前面所说的,资源基础观非常重视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面对3c[变化(change)、顾客(customer)和环境(circumstance)]的巨大挑战,企业必须不断寻求新的契合点和合作伙伴关系。基本途径就是建立联盟、兼并扩张以取得新的资源通路。 P4-5 序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民营企业管理实务丛书》,是一套探讨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理论和实务的著作,是李亚博士及其合作者倾十年之力潜心研究民营企业问题的初步成果。作者邀请我担任这套丛书的总顾问,给我提供了一个研究民营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的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我国的经济理论界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李亚同志主持编写的这套丛书正’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企业群体之一——民营企业出发,抓住我国经济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对21世纪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做出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并力图将所形成的理论应用于指导我国的经济实践。 1995年,李亚同志大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从那时起,我们师生之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硕士毕业后,他又于1998年开始继续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期间,我就提醒他有意识地关注民营经济,其博士论文选题即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产权运营研究》(根据此论文编写的《民营科技企业产权运营——战略、操作与案例》一书已于2002年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经过几年的努力,李亚同志在民营经济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这套丛书的出版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自1979年春天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历史性的变动中,其中产权变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始,我就开始关注并研究产权理论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同学和同仁的帮助下,先后出版了“产权经济理论研究系列”的四部著作。李亚同志曾参与了《中国企业产权界定》一书的撰写工作。我很高兴地看到,在李亚博士主持编写的这套丛书中,对产权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如《民营企业产权融合》以及《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等书,掩卷思之,使我颇感欣慰。 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兴起,民营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在理论上也有诸多探讨之处。本套丛书在对我国经济实践中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做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系统地提出了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民营企业管理实务、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产权融合等方面的一般运作规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结合民营企业实务操作做了大量的企业案例分析。 与现有的同类著作相比,丛书有三个明显特点: 1.针对性。这套丛书是为中国民营企业家“量身定做”的,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实际环境和需要。丛书在系统介绍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帮助民营企业家建立起相应知识背景,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探讨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途径与手段,并对民营企业创新运营的运作机理和基本特征做出比较深入的探讨。民营企业可以借鉴此书有选择地进行实践,对企业运营中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提升,以使企业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2.实用性。丛书的特色还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方面的可操作性,强调运作规范和实施方法。丛书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并且几乎全部是本土民营企业的鲜活管理案例),既有创业企业的成功经验,也有知名企业的失败教训,将生动的现实案例与管理学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企业运作精髓,强调“学以致用”,为民营企业家提供了经营原则和运作指南,力争使其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丛书不仅全面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理论基础,运作规范及实施方法,而且对许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运作难点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思路。因此,丛书内容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较明显的参考指导作用。 3.系统性。本丛书的论述比较全面,架构清晰,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且指出了各种经营管理形式的联系和特点,使读者能了解到民营企业经营的全貌,并对民营企业全面改善其管理水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民营企业的战略决策问题、产业整合问题、企业集群问题、企业上市问题、家族文化问题、企业诚信问题、资源外取问题、跨国运营模式选择问题、人力资本问题、整合营销问题、家族治理问题、职业经理人问题、多元化经营问题等诸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提出了较为前沿的理念和相应的对策措施。 整体来看,本套丛书强调实务操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和操作要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做出评价、探求成因、预测趋势,在综合分析民营企业优劣势的基础上,力求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创新思路和相关对策建议,应该说,这些论述不乏新意,对民营企业管理层运作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助益。 总之,李亚同志主持编写的这套丛书。把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总体设计,运作方略以及具体操作融为一体,切合中国实际。直面民营企业体系设计先进实用(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融合。从融合到财务),有助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有助于民营企业管理层顺利度过“管理拐点”。进而实现其管理体系的本土化。它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财经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各类经济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套丛书的出版,将对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矛盾、规范民营企业的具体运作、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对民营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因此,我郑重地为这套丛书作序,希望李亚博士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系,为中国民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不懈的智力支持。 常修泽。 于北京世纪城 2005年7月5日 后记 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及其相关的管理升级问题是当今理论界中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成长性民营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家的重视。通过产权的融合,民营企业可以加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扩张平台。另一方面,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也有了新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问,因此,民营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产权融合,尽快由产权封闭走向产权开放。本书着重从产权融合角度分析民营企业的发展升级,因为产权融合是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思路之一。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升温,理论界和实务界也越来越关注民营企业的产权融合问题,但是,总体来看,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系统性的分析还比较少见。本书主要也是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是李维安教授,项目批准号是03JZD0018)的子课题“民营经济产权融合”课题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谢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多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如李维安教授、常修泽教授等,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外,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王磊、石美华、白婕等在组稿、宣传、审稿等方面也提供了大力帮助,十分感谢。 本书由我提出总体策划方案,拟定写作思路与框架。具体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我和李园远(南开大学管理学硕士)撰写初稿,第二、三章由郝臣(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撰写初稿,第四章由我撰写初稿,第五章由我和肖文斌(南开大学管理学硕士)撰写初稿,第六章由我和孟德玉(山西煤炭职工联合大学教学部长)撰写初稿。另外,孟颖(南开大学硕士)在本书的案例写作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最后由我负责本书整体总纂、修改和定稿工作。此外,南开大学薛有志教授、周建教授、程新生教授、袁庆宏教授、武立东博士后、李建标博士后等也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较紧,许多地方未能充分展开,也未能充分论证,可能会有不太严谨之处。对此,我承担相关责任,并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另外,也可能有一些文献未来得及收录,对此我们表示谢意和歉意。 如果广大民营企业家和读者愿意与我探讨相关问题,请和我联系,我的电子邮箱是yhg@Vip.sina.com或guoyanhong627@vip.163.com。让我们携手,共同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李 亚 2005年9月10日于南开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