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红尘滚滚。许多往事如烟云散去,惟有这些老电影中的战斗镜头,已刀削斧凿般印在记忆的屏幕上,并不时显现:这些故事诞生于何地?这些艺术形象来自于何方?在抗战胜利整整过去一个甲子的时候,我们决定去寻找经典抗战电影背后的故事。寻访的艰难,丝毫不亚于当年创作这些影片的过程……60年前烽火岁月中的血火故事远比后来搬上银幕的艺术创作更加经典。人们常说,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真实的战斗生活甚至会让艺术创作逊色……本书中记录的这14部抗战电影连同他们台前幕后的故事,将在这个夏季里,又一次勾起了中年人的儿时记忆,也引发了广大青少年探究那段战斗岁月的兴趣。
本书所叙述的,是一系列有关寻找与发现的故事,这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记者们所进行的又一次对历史的寻访……他们的视角所向,是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并一度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的抗战经典影片,如《八百壮士》、《八女投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柳堡的故事》、《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抗战经典影片拍摄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远比文学、艺术的创造更为生动,鲜活的历史被寻访者们娓娓道来,珍贵的摄影图片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令人产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中的感觉。
经典传与后人听/贾永
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白瑞雪 刘昕 梅世雄
八女投江:战争未让女人走开/白瑞雪 张宝印 徐壮志
地道战:埋伏神兵千百万/白瑞雪 陈辉 黄明 吴登峰
地雷战:炸得鬼子无处藏/白瑞雪 张玉清 颜菁 陆洪根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马司令/陈万军 孙茂庆 吴登峰 白瑞雪
鸡毛信:烽火中的童年/梅世雄 黄明 白瑞雪
苦菜花:悲情的母亲/吴登峰 白瑞雪
柳堡的故事:这一去革命胜利再相见/白瑞雪 吴登峰 梅世雄
平原游击队:青纱帐里出奇兵/白瑞雪 吴登峰 张玉清
铁道游击队:钢刀插进敌胸膛/白瑞雪 梅世雄 张玉清
小兵张嘎:一身“嘎气”的小英雄/黄明 吴登峰 白瑞雪
血战台儿庄:一寸山河一寸血/白瑞雪 孙彦新 刘昕 张玉清 吴登峰
野火春风斗古城:就这样与敌人较量/白瑞雪 吴登峰 黄明 徐壮志 赵胜军
赵一曼:去留肝胆两昆仑/白瑞雪 刘昕 徐壮志 刘永华 周飞 杨永康
“父亲最早进入上海参加抗战,最后退出上海。”在谢晋元次子谢继民的讲述中,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故事逐渐还原。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蕉岭县。中学毕业后,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下,他告别父母,前往广州报考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1925年广州军民反帝游行中的“沙基惨案”,给了他极大的震动,遂弃文从武,投身军校,同年12月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谢晋元在十九路军任营长,率部在闸北、江湾一带与日寇浴血奋战。
日寇加紧侵华步伐,战争一触即发。1937年8月11日深夜,谢晋元所在的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奉命从无锡赶赴上海。8月13日上午9时,日本海军陆战队跨过铁路进攻,五二四团首先迎击,揭开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第一页。
侵华日军狂妄叫嚣“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中国军队单在上海就抵抗了三个月,让敌人付出了伤亡六万余人的代价。在敌人优势火力下,10月26日,大场防线被突破,我50万大军全线西撤。
为掩护主力撤退,八十八师受命选派一位军官,率领一支部队据守要点、担任掩护。谢晋元接到孙元良师长“死守上海闸北最后阵地”的手令后,表示决心以生命报效国家,誓死完成任务。他立即命第一营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进驻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周密设防。从10月27日清晨至31日凌晨,四行孤军452名官兵血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十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二百余人。
“八百壮士”的名称从何而来?谢继民说,公共租界的英军多次婉劝中国军队撤退,27日晨即派两名军官来劝我军卸下武装退人租界,并保证官兵的人身安全。对此,谢晋元坚决拒绝。“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绝不放弃杀敌的责任。”谢晋元说,“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但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英军听后万分敬佩,称我军为“勇敢的中国敢死队员”。他们又问长官的姓名及人数,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答复:“八百人”,自此“八百壮士”便名扬天下。
距仓库100米的苏州河南岸,有英商上海煤气公司的两只巨型煤气储气罐。日军如使用飞机投弹或重炮轰击,可能引起煤气罐爆炸,大半个上海将化为灰烬。为此,公共租界当局及各国驻沪总领事联名向中国政府提出撤军。10月30日,军令难违,本已决心成仁的官兵们只得含泪撤出。
区区弹丸之地抵挡了上万日军的三面围攻,四行仓库保卫战收获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坚持:在国际社会目光聚焦的上海,这一战向所有的中国人和全世界支持抗战以及正在犹豫是否支持中国抗战的人们传达了“中国不会亡”的信心。
然而,八百壮士的结局却颇为辛酸。按中方与租界的商定方案,四行守军奉命撤入租界后,将经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诺言,将中国官兵解除武装,羁留在胶州路一块空地里,四周以铁丝网围困,派白俄兵看守。上海市民称这里为“孤军营”。
“当时许多青年都说,孤军营是小重庆,在这里能听到革命的呼声、抗日的道理。”谢继民说,在艰苦的环境里,谢晋元仍然严格督促官兵苦练杀敌本领。崇敬八百壮士的中外人士多次提出解救方案,但他一一谢绝,表示:“余为奉令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日军要求租界引渡八百壮士未果,又多次派人暗杀,最后收买了四名孤军营里的士兵。1941年4月24日,年仅37岁的谢晋元没有死在四行的炮火中,却倒在了自己战士的刀下。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占领租界的日军随即闯入孤军营。在此困守四年、手无寸铁的四百多名官兵,被分批押解到近至杭州、远至新几内亚的地方做苦力,后大多客死异乡。“父亲的被害至今还是个谜。后来,伪政权对外宣称凶手被枪毙了,但据孤军营的人说,他们其实被放了。”谢继民说。 谢晋元在上海殉国时,谢继民年仅五岁,最终也未能见上父亲一面。“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父亲送母亲凌维诚和我的姐姐、哥哥回广东家乡,当时母亲正在孕中。分手时,父亲对母亲说,日寇侵华,野心不死,中日之战即将爆发,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军人都能誓死为国,中国就不会灭亡……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将亲自接你们回上海。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如是男孩,就叫‘继民’,要他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谁知道这次分别竟成诀别。
孤军坚守四行的同时,冒着炮火在苏州河南岸为守军欢呼叫好、传递情报的上海民众,还目睹了另一幕传奇:枪林弹雨中,女童军杨惠敏将一面青天白日旗送到四行仓库,于是沦陷中的整个上海都看到了在重围中高高飘扬的旗帜。
尽管有人考证说,四行仓库内升起的旗帜并不是杨惠敏送去的那面,电影中杨惠敏游过苏州河献旗的情节也有所艺术化,但这位21岁的女童军仍不失为一个小英雄。上海人民誉之为“爱国女童军”,当时的西方媒体甚至称她为“贞德第二”。
而她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香港沦陷后,杨惠敏在内地和香港之间奔走营救难民。1942年,她因被指牵涉影星胡蝶行李遭劫一案而身陷囹圄近四年。1949年,杨惠敏去了台湾,1977年因遭遇车祸成为植物人,15年后去世。
P9-P13
经典传与后人听
贾永
这是一段关于14部抗战电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是这些经典影片中闻所未闻的故事。
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每一个小中国孩子一样,我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战斗”中度过的:课本学的是战斗故事,课余玩的是战斗游戏,晚上看的是战斗故事片……在本书涉及的14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除了较早拍摄的《八百壮士》,和后来摄制的《八女投江》《血战台儿庄》,余者我至少都看了四遍以上。
那时候,一部片子到来,我们常常都是追着放映队“跑片”,从城市迫到乡下,正面人挤看不清,便转到银幕背面,尽管这样看到的所有画面都是反的。隔不了多久,放映队又来.放的几乎是上次一样的片子,而我们的选择,还是与上次一样,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片中那些或经典或有趣的台词,尚能大段背诵。那时候,露天电影只有偶尔才用双机,单机放映时,每当换片间隙,便是早已走进电影情节中的孩子们最无奈也最焦虑的时候了,换片一慢,便招来孩子们的强烈起哄。
岁月匆匆,红尘滚滚。许多往事如烟云散去,惟有这些老电影中的战斗镜头,已刀削斧凿般印在记忆的屏幕上,并不时显现:这些故事诞生于何地?这些艺术形象来自于何方?
在抗战胜利整整过去一个甲子的时候,我们决定去寻找经典抗战电影背后的故事。
寻访的艰难,丝毫不亚于当年创作这些影片的过程。从3月到6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十多名记者,在当年电影的拍摄地,在真实故事的发生地,探寻影片的拍摄过程,寻找电影故事的原型,足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60年前烽火岁月中的血火故事远比后来搬上银幕的艺术创作更加经典。人们常说,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真实的战斗生活甚至会让艺术创作逊色。
在地雷战的故乡——山东省海阳市赵疃乡赵瞳村,当记者在几名军人的陪同下走进这个弥漫着海洋味道的村子,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直颤巍巍地跟在后面。最后老人终于忍不住了,走上来问:“你们是来发动群众的?”
这样的“巧遇”,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整个寻访过程。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60年前骄横的侵略军是如何陷入中国老百姓的汪洋大海的。
寻访的过程,让我们亢奋;而现实的际遇,却让我们无奈。今天的孩子,也许没有人不知道《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等美国大片,却并不清楚同样惨烈和传奇的故事,同样也曾发生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
《中国青年报》军事部主任李雪红,一位几乎有着与我相同童年经历的60年代出生的女性,决定把这组故事的缩写版发表在她所主持的在青少年中具有巨大影响的“军事特刊”上。其反响果真如她此前所想象的一样:强烈。这些战斗的故事不仅勾起了中年人的儿时的记忆,而且也引起了广大青少年探究那段战斗岁月的兴趣。14部抗战电影,连同他们台前幕后的故事,在这个夏季里,又一次感动中国。
(本文作者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