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瀚,中国广播之父,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是划分我国广播事业有与无界限的人,是创建一种文化肇端纪元的人,是发扬一种奋起自强优良作风的人,是铸就一代辉煌伟绩的人。本书写就的就是此人的传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业绩及许多重要的史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尔泰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瀚,中国广播之父,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是划分我国广播事业有与无界限的人,是创建一种文化肇端纪元的人,是发扬一种奋起自强优良作风的人,是铸就一代辉煌伟绩的人。本书写就的就是此人的传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业绩及许多重要的史料。 内容推荐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先生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是划分我国广播事业有与无界限的人,是创建一种文化肇端纪元的人,是发扬一种奋起自强优良作风的人,是铸就一代辉煌伟绩的人。把他的人生足迹勾画出来,对于了解中国广播的历史,了解中国广播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国广播人造福国家、民族、社会的情怀,显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刘瀚先生创建中国广播,与世界广播发展同步,与发达国家广播发展齐肩,使全新的声音文化惠临国人,他的事迹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应为国人记住,为后人记住,为广播人记住。 目录 自 序 1、少年刘瀚 2、走进电信界 3、考入交通传习所 4、陆军部无线电教练所教官 5、东三省无线电总台副台长 6、创建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7、1923年的春天 8、架设剧场转播专线 9、在兼顾中发展广播 10、三请看戏 11、支持共产党人 12、划得黄金地号 13、努力再三 14、添设无线电话通信 15、发动维权攻势 16、取缔日本人私设的XOY电台 17、推进广播法规的制订 18、实施广播管理 19、刘瀚与电视初步 20、广播第一楼 21、扶掖同窗 22、为了振兴广播 23、取消日语节目 24、决不往历史的眼睛里揉沙子 25、辞别广播电台 26、失意忧悒 27、兄弟完聚 28、锁定哈尔滨台的广播 29、挂念南北两故乡 30、亚雄辞行 31、意外相见 32、追寻希望 33、内地转移 34、魂归故里 跋 试读章节 清末,称现在的河北省为直隶省,直隶省的通州,就是现在北京市的通州区。通州城内有个弥陀庵胡同,胡同内一座院落叫嘉惠堂,里面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主人是刘承泽,字衡甫,夫人李氏。刘衡甫老辈人早在乾隆年间就由山东招远来到此地,先住在旧城南门外,后来移到这里。他的弟弟叫刘承恩,字华甫。李氏是通州衙门官吏的女儿,通情达理,慈祥贤惠。刘家日子过得和美平静,1889年6月29日,李氏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刘瀚,刘家夫妇欢喜得不得了。 刘衡甫是京汉铁路设在保定的“大差局”的采购员,身在保定,只是休班才回通州看看,并不常住家里。李氏带着儿子刘瀚在嘉惠堂常住。光阴过得很快,寒来暑往,刘瀚已经五岁多了。刘衡甫就把刘瀚送进本地一家私塾读书。私塾先生姓高,是当地的名儒。高老先生在本家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尊敬地叫他高七爷。高老先生是位饱学之士,经、史、子、集样样皆晓,书法、琴棋当地有名。他教书严格认真,刘瀚虽小,却很听话,学习努力,颇得高老先生的喜欢。几年中,刘瀚读五经四书,诗词文章都有很大的长进。让高先生特别满意的是刘瀚写得一手柳体好字。那字,内紧外展,刚劲有力,透着柳字的精神。高先生拿着刘瀚临摹的柳公权玄秘塔,给他的学生看,表扬刘瀚有天赋。过年的时候,小小的刘瀚在自家的门前贴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邻居知道是小刘瀚写的,都拿着裁好的红纸到刘家,请刘瀚写春联。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有料到,刘瀚的母亲得了重病,刘瀚整日守在母亲身旁,盼着母亲早日康复。虽然寻医问药,百般救治,但母亲的病还是日重一日。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母亲撒手人寰,离开了他心爱的幼子,挂念的丈夫。小刘瀚久久地拉着母亲的手,哭得死去活来。邻人、亲戚见此情景,无不动容,一面流着泪,一面安抚小刘瀚。在母亲去世以后的日子里,刘瀚常常一个人愣着,不吭声,泪水不断地流。这从天上掉到地上的伤痛、打击,摧残着他的幼小心灵,是那样地无情。 刘衡甫料理完妻子的后事,也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尽管儿子刘瀚在通州还有亲属照顾,但总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刘衡甫在保定城内杨淑胡同租了房子,经同仁劝导,娶徐氏续弦。不久刘家搬到四棵树胡同居住。1898年,刘衡甫把刘瀚从通州接到保定家中。出人意料的是,徐氏对小刘瀚视同亲生,弥补了他过早失去的母爱。刘瀚对继母也特别尊敬,像亲母一般对待,一家人一如既往,过得平和友善,亲情融融。所不同的是刘瀚似乎突然长成了大人,非常懂事,自立、勤勉,不挑不拣,得到父母的欢心。 刘瀚在学校学习,功课优良,从不让大人操心。没多久,刘衡甫辞了铁路上的工作在保定自设商店,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刘家的商店里经营着许多进口货,说明书多为英文的,家里没有人看得懂,觉得挺犯难,时不时地得请街坊宋先生前来帮助翻译。宋先生是保定有线电报局的报务员,电报方面的机务、报务都很精熟,英文又是他的一个专长,水平不低。刘瀚所在的学校当时还没有英语课,他看着家里有事得求人,自己就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不是滋味”。五经四书都懂得,而不懂英文,这在刘瀚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自己为什么不能为家中解决不懂英文的困难呢?每次宋先生来帮助翻译说明书时,刘瀚都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着,认认真真地听着,对于宋先生译得那样熟练,瞧着英文说汉语,他真是内心佩服,充满了羡慕之情。一天,刘瀚竟情不自禁地向宋先生请求说:“宋伯伯,我能不能跟你学英文?”这话里充满了渴望和自信。宋先生对小刘瀚很关注他翻译说明书也有察觉,但认为小孩子好奇,并没有特别在意,今天突如其来地提出要跟他学英文,确实感到又意外,又惊喜。在一般孩子来说,贪玩是天性,学习是需要一定的“逼迫”的。而面前的这个孩子没有任何大人要他学的意思,却自己主动地要学英文,跟一般的孩子很不一样,这使宋先生觉得意外。其实,宋先生还真有个与别人不同的脾气,被逼着打着骂着的孩子让他教,他还真没兴趣教。宋先生就喜欢爱学的孩子,但总也遇不到,今天刘瀚闯到他面前,怎么能不让他大喜过望!宋先生一下子把小刘瀚拉到自己身旁,抚摸他,欣赏着他,好像得了一个宝贝,乐得合不上嘴,满口答应:“好啊!好!你想学,我教你!”刘瀚的父母心里也热乎乎的,他们脸上的表情洋溢着对孩子的满意、兴奋,还有几分自豪。忙说:“伯伯教你英文,上哪儿请这样的老师去,真是多亏你宋伯伯了!”小刘瀚见宋先生愿意教,自然也有些激动,忙走上前,对宋先生毕恭毕敬地深深地施了一礼:“谢谢宋伯伯!” 打那以后,刘瀚业余时间跟宋先生学英文,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个诚心地要学,一个主动地要教,无疑,学习的情景其乐无比。宋先生教的,要求的,点拨的,刘瀚心领神会,不但全都做到,而且可以举一反三。刘瀚口袋里揣一本英文词典和一个小本本,他随时背,随时查,随时记,随时译。刘瀚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惜时,他觉得一个人的时间是不多的,老觉得时间不够用。他看到别人下棋,心想下棋又费心思又没有收获,让时间搭在下棋上,总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所以他从来不去下棋,有时也劝别人不下棋,挤出时间学英文。刘瀚看别人看小说,认为看书是好的,也找来一本小说看。他找的小说是《封神演义》,看完之后,感到书中的神怪荒诞不经,让他白白地花了许多时间,真的有些追悔莫及。以后,刘瀚看书要先看目录,估量有用没有,闲得无聊的小说,他再也不看,省出一些时间,去看有用的书。惜时的人必然是勤勉的人,理性的人,比同龄人早熟的人。宋先生眼看着刘瀚英文水平的长进,心中也特别高兴,再有需要翻译的产品说明书时,宋先生就先让刘瀚来译。指教他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合乎标准,基础的东西是掌握足够量的词汇和句型。 翻译,前提条件是掌握国语,母语不精通,翻译是很难达到标准的。正由于刘瀚有了私塾的底子,没两年,译商品说明书就没有什么困难了,英语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 刘衡甫夫妇看到刘瀚在宋先生的教导下迅速成长,自然十分高兴,同时由衷地感激宋先生,送礼送物酬谢宋先生,逢人就讲宋先生的好处,刘宋两家亲同一家。 P1-5 序言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第二次修订稿竣事了。自己感觉写得很辛苦,如果从1981年搜集刘瀚先生相关材料算起,哩哩啦啦,断断续续,到现在已届二十五个年头了。时间的确太漫长了,除了备尝个中滋味以外,就是自叹脑太笨,手太拙了。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先生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是划分我国广播事业有与无界限的人,是创建一种文化肇端纪元的人,是发扬一种奋起自强优良作风的人,是铸就一代辉煌伟绩的人。把他的人生足迹勾画出来,对于了解中国广播的历史,了解中国广播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国广播人造福国家、民族、社会的情怀,显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刘瀚先生创建中国广播,与世界广播发展同步,与发达国家广播发展齐肩,使全新的声音文化惠临国人,他的事迹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应为国人记住,为后人记住,为广播人记住。 撰写刘瀚先生传,对我来说很艰难。 第一,刘瀚先生一生业绩丰厚,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实。他生于1889年,故于1941年,享年52岁,很充实地生活了半个世纪。这一时段,正值清末和民国时期。而民国时期里面,他经历了三个阶段——北洋政府阶段、国民党表面统一阶段和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正值时局动荡,民族危机。刘瀚先生生活地域广阔,华北、东北、华东、西北,大半个中国都有他的足迹。在这个山河破碎,外敌入侵的时空里,刘瀚从事过电信、教育、广播、新闻各种职业,创造过勋绩,受到过表彰,获得过奖励,经历过人生的辉煌。时局、社会、职业、家庭诸般错综复杂的因素构成了刘瀚先生许多绚丽的生命图景,对此领略、把握、描画就是难题。 第二,史料珍稀。刘瀚先生1941年去世,况且生前很长时间一人独处,这就让人无从得到他本人直接口述的史料、史事,也无法进行补偿。关于他的口述史料主要来自刘瀚先生的亲弟弟刘准先生和他的长子刘宗唐先生。刘准先生与刘宗唐先生都天赐高寿,记忆清楚,提供了相当的史料。此外还有刘瀚先生的三子媳吕振家女士从婆婆冯慕勤转述中,传留下来一些史料。刘瀚的同仁陈宝珊、李淑玲、塔玛拉、韩庆昌(亦称韩迭声、韩铁声)在世时,接受采访,留下了不少口述史料。间接的口述史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20世纪20年代的学生,也是刘宗唐先生的同学高诚儒、于开泉、任震英、秦亚雄(秦患病语言有障碍)等,他们接受采访,提供了一定的口述史料。还有20年代的听众、97岁的方末艾先生,已故的边永禄先生也接受采访,留下若干口述史料。文字史料主要来自档案史料、报刊史料、书籍专著史料。照片史料,除广泛搜集相关历史照片外,主要来自陈宝珊先生珍藏的相册,十分珍贵。史料珍稀,用后所余无多,让人担心会有尚未发掘的史料深藏。 第三,面临辨别和触角四伸。采访获得的口述材料,由于它们是储存在口述记忆中的史料,可能有两面性:一面是具体、生动、形象、容易再现历史的某些场面和侧面;另一面是由于种种外因作用而出现记忆移位、移时等不准确的现象。这就需要多人口述材料,互相印证或与相关文字、实物材料互证。还有一种情形是被采访者写的一些回忆材料,作者同时声明“仅供参考”,或者先写了材料,随后又写来“更正”材料。对于这种情况就更需要辨别,需要多种材料印证。这类材料,后经许多文字材料参证,才确定下来。在采访、搜集的材料中,牵涉到许多时代的、事件的、知识的、人物的问题,是我不熟悉的、不懂的、不知的。这就使我的触角伸向这些相关方面。比如,材料说刘瀚先生毕业于交通传习所,而我对交通传习所全然不知,于是得把这所学校弄清楚。材料说刘瀚先生改革双用机为广播发射机,我对这机器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于是得把中国早期无线电话机的情形弄清楚。材料说刘瀚先生得到朱庆澜将军的支持创建了第一座广播电台,于是得把朱庆澜将军在哈尔滨时期的情况弄清楚。材料说秦素投入抗日洪流,对于刘瀚先生去投“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去找吉鸿昌将军准备投身抗日影响很大,于是就得把相应的情况都搞清楚。而相应情况材料的获得和审视,也不是顺手拈来的,同样也得一点一滴地去寻找,去积累,去辨识。 第四,刘瀚先生的某些重要经历,关系重大,需要特别考察清楚。比如,刘瀚先生是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哈尔滨通信社”的第一位广播人;“哈尔滨通信社”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利用无线电通信的第一个新闻通信社,事件是很重要的。牵涉此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是韩铁声先生。现有资料包括他在不同场合的发言记录,他自己写的文章,根据他提供的资料整理撰写的文章,以及中共中央文献、档案材料、报刊资料、专著记载等20余种。为此我曾两次采访韩先生。韩铁声先生告诉我他与刘瀚是老乡,1922年就常打交道。他说1923年元旦去会刘瀚,刘瀚正去转角楼张罗开播,韩虽然见过广播的机器,但不懂广播的装置,也不知道内部详情。当问及办通信社时,韩先生让我看他写过的文章,不愿接受我的刨根问底的采访,有些情况欲言又止,最后说:“我没有说刘瀚的许多好话,我也不能说刘瀚的坏话。”再问,他就闭口不讲了。后来,我把搜集来的各种材料对比考辨,发现韩先生自己的文章(含发言)彼此歧异,不合事理的地方很多。于是感到应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的相关资料以及1923年报纸上的刊载为依据,辨析韩先生的材料。从中发现韩先生回避他被《哈尔滨晨光》报社“赶”出来的原因,他不讲与哈尔滨商会签有合同,更不讲与哈尔滨电台签有合同的事实。韩先生不讲自己违背合同,不讲由于陈为人、李震瀛离哈,已无翻译无线电外文电稿的能力和采访供应哈尔滨本埠新闻的能力,造成了合作不了了之的实情。这样,就使人看清了刘瀚先生与共产党人合作的原貌了。再如,刘瀚离开哈尔滨广播电台,是刘瀚先生人生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而口述史料对此有“东北人排挤关里人”之说,有原因不清的“无任命”说等一些说法。这些说法一时无从考核。从事理上说,刘瀚开创了中国广播事业,他依然钟情于广播事业,心系广播事业,广播有他的人生辉煌,他不会愿意离开广播,然而,离开哈尔滨是事实。如果以辽宁电政人员大变换为参照,哈尔滨这里并没有所谓“排挤关里人”的“关外人”。如果说辽宁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被裁撤,是因张宣等人“把持贪污”,而哈尔滨这里并没有多少类似的相关的材料。假如从照片《哈尔滨无线电台全体同人欢送刘台长、宋主任及离台同人摄影纪念》看,“解职”被“欢送”,岂不是莫大的讽刺,而被解职的人还接受这种欢送,在事理逻辑上似乎说不通,个中情形似乎是个谜。后来我决心大撒网,遍查当时的报纸,终于弄清这是东北电政当局在张学良执掌大权后实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人员大换血政策的结果。“刘瀚、宋主任及离台同人”等一批人是此政策的牺牲品,具体的情形是以“哈尔滨东北无线电台台长刘瀚辞职”的名义,不得已而离开哈尔滨广播电台的。此外,口述史料中,秦素说中国军人洗刷不抵抗日寇侵略耻辱而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是苑崇谷,说马占山是出卖抗日战士鲜血,出卖民族祖国的“降将军”等情形,都是刺激刘瀚思想发生振荡的重要情节。为此,我查了关于嫩江桥抗战的许多史著、史料,查了关于哈尔滨保卫战的许多资料。其中一些材料,只讲马占山表白的曾经抵抗日本人和伪军的一面,而不讲马占山口是心非,先给自己留后路,谋“自存”之道,勾结汉奸,诓世盗名,投降日寇的阴暗面。还有许多史料,重点讲自己在这一历史时段的作为,不涉及他人,包括对抗战最坚决、功勋最卓著、牺牲最大的江桥前线总指挥苑崇谷也不涉及,苑崇谷没来得及或没机会形成相关的史料就被投入不被观照的暗区。如果遍查嫩江桥抗战前后一个多月当时的新闻报道,苑崇谷是江桥抗战中心人物的情形与泰素所讲的大体上一致。这些情形使刘瀚动情,思想深处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第五,研究历史,以史料为根据。“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本书所勾画出的刘瀚先生的人生足迹,仅仅是有限史料所“征”的有限部分。我不是“科班”搞历史的,撰写刘瀚先生传不过是在我所能接触的资料领域“大拉网”,再把各个相关问题以时间为序列出各种不同的“史事编年”、“要事罗列”等,形成一个“同期史事平台”,最后梳理整合汇通,把关于刘瀚先生的口述材料加以“文献之征”,写成现在的样子。比如,请档案馆提供相关的档案遍查,《交通史》、《交通史略》、《交通》、《交通史学概论》、《交通史》(王倬)遍查,期刊《东方杂志》、《东省经济月刊》遍查,报纸《民国日报》、《国际协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遍查,《文史资料选辑》(政协)、《黑龙江文史资料》、《哈尔滨文史资料》遍查,《滨江尘嚣录》遍查。当然,有的遍查也没有查到多少需要的材料,有的报纸遍查却是一天挨一天,查上十几年的。材料有了再列出如《刘瀚生平史事编年》、《中国早期学校广播专业教育编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后史事记》、《朱庆澜在哈尔滨行踪纪要》、《韩铁声在哈尔滨活动编列》、《哈尔滨电政维权纪要》、《东北电政沿革大事记》、《秦素活动记事》、《江桥抗战活动编列》、《淞沪抗战报道日历》、《吉鸿昌1934年行踪》等等。最后把刘瀚先生的生活事迹勾勒出来,没有史料或史料不足的地方就只好从简了。 刘瀚先生作为中国广播之父,他的一生,尽管诸般广播史著、年鉴、丛书、词典,常有几十字到上百字的简介,但比较全面、比较细致地讲述这位先辈的勋绩、为人以及在中国广播史上的崇高地位,这里大约还是第一次。对此我作为撰述人,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工作者,觉得表达了我对前人的尊敬,感到欣慰;同时又感到能力、条件所限,说不定前人的多少光辉事迹没有得到表述,成为无可弥补的遗憾,这又使人十分不安。但是,愿有此志的人,大家共同使此传更趋完善,是乃广播史之幸。 后记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问世,有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刘瀚先生的身世并不是人们都知道的。1982年6月本人执笔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诞生》一文的注释中,对刘瀚先生的生平作了简单的介绍,从此开始被人们了解。1985年7月,全国广播电视史座谈会上,本人发言中谈到过刘瀚先生的业绩,因而刘瀚先生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是中国广播之父的业绩,在中国广播电视界普遍传扬。后来在电视、广播、报纸、史志、年鉴、史著、丛书、词典、百科全书等媒体中传播得很广。但它们对刘瀚先生的介绍,全部局限于原先已知的范围内,属于简介。 随着新的史料的搜集和积累,对于刘瀚先生的了解相对地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丰富,于是写一部刘瀚传的念头,时有涌动。一是希望人们对这位中国广播文化的开创者有进一步的了解,二是对于流传于社会上的被演绎的小说、虚构的情节做些史事的区分。不过当时有些史料仍待储备,没有急于着手。我在撰写《中国广播发轫史稿》时,把刘瀚先生的传略作为附文,列于书后,其篇幅已有七万多字。后经友人建议,应该进一步搜集史料,加以充实,使它独立成书,这也是一个推动。于是我又跑图书馆,搜集新资料,忙活起来。另外,我以为“史料挖掘与印证总有一个过程,历来如此。只要具有求实审慎的态度,……有了缺点、毛病,勇于订正就好”。所以这个第二次修订的《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同样含有对此前的舛错、失误改正的含义在内,也含有希望得到批评指正的含义在内。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与其他的拙著拙文一样,也是许多人的智力支持的结果。其中有提供史料者、接受采访者、检索史证者、帮助核实者、指正失误者。应该特别感谢刘准、刘宗唐、李淑玲、陈甫子、塔玛拉、韩铁声、高诚儒、于开泉、任震英、方未艾、边永禄、赵乃禾、关成和、郑保罗、张占胜、刘光清等诸位先生、女士,特别感谢黑龙江省档案馆、哈尔滨市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感谢鸿德印务的支持。 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本书稿出版的支持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领导以及责任编辑周然毅博士。我同周先生过去并不相识,我拿书稿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只是想问问能不能出版。我们俩谈了两个小时,共同的话题是当下学术界的某些浮躁现象。他对这部书稿给予了肯定,并让我把书稿留下,说待选题会讨论后即见分晓。于是这本刘瀚传就定下来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在出版学术作品艰难的年代,《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的出版却没遇到什么困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领导大力支持学术作品出版,责任编辑对书稿的版式、装帧作了谋划,付出很多,令我感动。 这本传记有大家的劳动,谢谢大家。 作者 2006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