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方面清理德国现代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讨论法兰克福学派与20世纪下半叶德国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本书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对德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思想事件以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德国当代思想做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汉语学界理解德国思想发展的内在紧张与外在关联。此外,在理论探索与个案研究相互结合方面,本书亦具示范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想的他者/中青年学者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曹卫东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一方面清理德国现代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讨论法兰克福学派与20世纪下半叶德国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本书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对德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思想事件以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德国当代思想做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汉语学界理解德国思想发展的内在紧张与外在关联。此外,在理论探索与个案研究相互结合方面,本书亦具示范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对德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思想事件以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德国当代思想做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汉语学界理解德国思想发展的内在紧张与外在关联。 目录 卫东印象(代序) 第一编 德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一 德国思想的他者视角 ——关于《德国思想史》的访谈 二 圣经情调与救世史 ——17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三 默泽尔:德国保守主义的奠基者 四 哈曼的伦敦之行及其思想史意义 五 赫尔德的1769之旅 六 席勒与“古今之争” 七 从“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 ——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第二编 哈贝马斯思想关键词 一 关键词:交往(Communication) 二 关键词:理论/实践(Theory/Practice) 三 关键词:主体/客体(subject/object) 四 关键词:公共领域 第三编 哈贝马斯思想研究 一 批判与反思 ——论哈贝马斯的方法论 二 文化的剩余价值 ——哈贝马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三 认同话语与文艺学学科反思 四 “没有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批判” ——哈贝马斯论德国知识分子传统 五 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 ——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例 第四编 在思想与政治之间 一 布卢门贝格:人类此在关系的解释者 二 人书情未了 ——杨业治·《美学理论》·其他 三 从学生运动到政治概念 ——沃尔夫冈·克劳斯哈尔访谈 附 录 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 一 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1966) 二 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1967) 三 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1968) 后 记 试读章节 而更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默泽尔一边操持政务,一边还笔耕不辍。他的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抒情类和叙事类。抒情类作品不算太多,只有一部剧本《阿尔米纽》(Arminius,1749)和一些即兴诗歌。 《阿尔米纽》是一部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历史悲剧,既满足了三一律的要求,也合乎亚历山大体的韵律。剧本取材于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讲述的是所谓赫尔曼的神话故事,也就是日耳曼民族发生和发展的故事。作品本身其实并不成功,艺术比较幼稚,情节也比较单调,因此一直遭到冷遇,直到最近才重又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大概在于,学者们越来越发现,默泽尔的政治观念在这部作品中有了比较成熟的表达。主要有这么两点,首先,默泽尔描述了德国自身文化的发生过程,认为在受到法国文化影响之前,德国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思想,或者说,德意志民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其次,默泽尔把高度复杂的民族认同问题放到戏剧背景下加以展现,并由此进一步追问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认同。整部戏剧可以说就是围绕着不同的民族观念展开的。在默泽尔的笔下,戏剧的冲突,就是民族观念的冲突。 这样的解释虽然有些微言大义,但的确合乎当时德国的历史现实。我们知道,在德国,民族认同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微妙的问题。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文化认同始终高于政治认同,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首先是一个文化国家,其次才是一个政治国家,这既是德国人的骄傲,也是德国人的尴尬,德国历史发展的风风雨雨基本上都和这个观念有着纠葛。要不然,普莱斯纳怎么会把德国称作“迟到的民族”,认为德国历史的一切特殊性都可以在“迟到”二字当中找到解释。 P44 序言 认识卫东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当时我是答辩委员会的主席。记得当时大家对他的论文提出了不少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哈贝马斯还不甚了解,但又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卫东本人的论文引人人胜,因而读得比较仔细,自然问题也比较多一些。卫东在答辩时侃侃而谈,其知识之广博、思想之锐利、表达之清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不由涌上心头,如今的中国年轻学者中还有这样具有深厚学术实力的人,我心里实在感到兴奋和安慰。这是1998年夏天的事情。 2001年,卫东加盟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我们成了同事。这是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的幸事。一个研究中心还有什么比获得宝贵的人才更宝贵的呢?我觉得我们的研究中心因卫东的加盟而壮大了不少。他开始上课,开设了德国现代美学思想课程,接着又开设了德国古代美学思想课程。他的课从不拖泥带水,几句话就把一个问题的实质点出来,同时又不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既有思想的传授又有艺术的魅力。他的课很自然地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还有一些同学受他的影响,而热衷于德国思想的探索与研究。 卫东不断送书给我。这些书全是他的著作,如《中国文学在德国》、《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雪落美因河》等,有论著,也有学术随笔,还翻译有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包容他者》等。他的论文在各种不同的刊物发表,我时常看得津津有味。他治学十分努力刻苦,产量颇丰,令人高兴与羡慕。他的德语很棒,自不必说。但他在翻译德国专家的学术讲座时的那种迅速捕捉思想与词语的能力,还是让人感到吃惊。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介德国思想家的理论,但在其中总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见识,这是很难得的。我一直认为,一个精通外语的翻译家和评介者,一定要有对于评介对象的深入了解,做到尽可能的客观,要有充分的知识介绍;但又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识。对于评介者有自己的基于了解基础上的独到看法,即思想的分析,这样才能掌握评介的真精神。卫东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卫东在中国与德国的文学交流方面的著作《中国文学在德国》,全面系统地评述了德国人如何吸收、理解中国文学。这部书给我的印象是作者的“清醒”。作者不像过去某些一知半解的研究者那样,因为德国大文豪歌德介绍和欣赏《好逑传》而沾沾自喜。卫东冷峻地指出,歌德之切人中国文化既不是由中国哲学,也不是由中国文学,而是由“中国花园”。“中国花园”洽恰是歌德嘲讽、挖苦的对象。歌德实际上是要借对“中国花园”、“中国时尚”的攻击,表达他对德国问题的看法。中国人在歌德的眼中,不过是一些“空想家”,所编织的也仅是些“浪漫情趣”,歌德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而浇自己的块垒,借此宣扬古典主义而攻击浪漫主义。 也就是说,各个时期的德国人在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虽然有客观介绍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但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纳入他们生活的语境中加以误读,以表达对他们社会问题的看法,建构他们自己的现代理论。他们不过是“利用”中国文化而已。用卫东自己的话说:“我个人倾向于把西方现代思想的形成看做是一个通过寻找‘他者’进而寻找‘自我’的双向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他者’,一直处于在场状态。汗牛充栋的汉学著作告诉我们,西方许多重要现代思潮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发。”其中对中国文化的曲解也充满了整个德国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和吸收过程中。这里贯穿了卫东自己深刻的问题意识。其实,今天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过程,或多或少也应该有德国人当时对中国文化的“利用”意识。不要一味地鼓吹西方的思想,以为西方一切都好。西方的思想有好的,也有坏的,甚至有很坏的。我们真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当然我们这样做的时候,首先要真实地了解西方的思想,只有在真正地了解西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正确的取舍。这难道不是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一书给我们的启发吗? 卫东对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哈贝马斯的研究,更是广为人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卫东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有一点是令人称道的,那就是他通过研究,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其观点、其方法并非是统一的,铁板一块的。其中有些人倾向于规范研究,有些人则更倾向于经验研究,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见解以及哲学的理念也常大异其趣。这种同中之异的考察也是我所欣赏的。因为这种考察不是把一些相似的学者的思想一锅煮,而是加以分析,辨别异同,寻找异同的原因,这会给人更深刻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哈贝马斯更是卫东研究的重点,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他还有许多推荐评介哈贝马斯的论文常见于各种刊物。他对哈贝马斯的评介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哈贝马斯在西方知识界,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他把哈贝马斯的学术思想分为“前学术”期、“前交往”期、“交往”期和“后交往”期。对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精髓如数家珍,使这种理论在中国赢得了许多学者之心。卫东本人与哈贝马斯有密切的交往、深入的交谈,这使他获益匪浅。他的几次德国之行无疑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这里值得写一笔的是,卫东对哈贝马斯也不是一味赞同、一味宣传、一味吹捧。那就是在哈贝马斯写了支持科索沃战争的文章之后,他写了一篇批评哈贝马斯支持科索沃战争的文章,指出哈贝马斯这篇文章的观点与他自己一贯主张的交往理论相互矛盾。此文在哈贝马斯来中国的时候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卫东对哈贝马斯进行了“人身攻击”,引起了哈贝马斯的不悦,卫东不得不为此进行艰难的解释,说明那文章的观点是学理性的、立场性的,而非“人身攻击”。哈贝马斯最终接受了他的解释。不论现在有的学者对卫东还有什么看法,作为此事的旁观者,我对卫东是理解的。一个学者最重要的品格是坚持真理,即或是自己的老师或崇敬的大师,如果认为他偏离了真理,也可以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不能因为他是大师就违心地加以保护。趋炎附势是一个学者的堕落。 卫东现在正开始他的另一项规模宏大的学术的长途跋涉——撰写《德国思想史》。德国人自己有两部“德国思想史”,卫东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去翻译它,而要自己亲自来写它呢?卫东认为,德国人写的“德国思想史”是用“自我视角”来写的;中国人写的“德国思想史”是用“他者视角”来写的,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或同一东西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在德国现代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人也把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结构到他们的思想中去。还有,英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思想也成为德国思想形成的参照。卫东想做的是,弄清楚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究竟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设想。这种比较性的研究肯定会给他带来思想收获。例如,他认为西方的现代性并非铁板一块: 就说西方的现代化的历史轨迹吧。同样是欧洲老牌资本 主义国家,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各自所选择的现代化切入点和 发展道路就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偏激而简单言之,英国 的现代化基础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经济革命 (《国富论》);法国的现代化的起点是法国大革命以及与此相 一致的政治话语的构建(《人权宣言》);而德国作为一个相对 “迟到的民族”,则采取了“文化革命”的策略,自上而下地把自 己推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纯粹理性批判》)。 这种关于现代化思路的比较无疑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促使我们想一想我们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哪里起步的?又如卫东对德国“保守主义”的分析,也很有见识,引发人们的思考。我相信,他的“德国思想史”学术之旅一定会获得成功! 卫东正当青春年华,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思想敏捷,准备充分,只要他坚持现在的学术正道走下去,将是前途无量的。作为他的老师和朋友,我在这里衷心地为他祝福! 后记 小册子《权力的他者》出版后,我就曾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沉静下来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收集资料,研读文献,思考问题,用一个较长的时段来完成两个主要研究计划:一个是整合现有的成果,在继续编译多卷本《哈贝马斯文集》(已出版4卷,预计为10卷)的基础上,撰写一部研究哈贝马斯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思想的专著。再一个就是尽快转向德国现代思想研究,把四卷本《德国思想史》的思路和提纲拿出来,并尽快完成第一卷《德国保守主义的发生》的写作任务。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偶然的巧合和必然的原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许多根本就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时间也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致使到目前为止也未能完成自己预定的研究计划,想起来总是觉得惶恐不已。 这里收集的多是近10年里在国内各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长短不一,风格有别,看起来也似乎有些杂乱。为了清楚起见,我把它们编辑为几个不同的专题:1.德国现代思想的形成;2.哈贝马斯思想关键词;3.哈贝马斯思想研究;4.在思想与政治之间以及附录: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从这些专题的区分上,应该能够看出这些文章的内在互文关系和基本主题:一个是哈贝马斯研究,一个是德国现代思想研究。之所以要把它们辑集出版,并不是为了回忆过去的时光,也不是为了展示微不足道的成绩,主要还是为了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给自己以新的促进,让自己牢记既定的研究计划,争取早日完成《哈贝马斯文集》的编译和《德国思想史》的写作,好对这些年来一直在鼓励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家人和国内外友人有个交代,也好对自己的学术诺言有个交代。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研究:中国与世界”(编号:02JAzJ/D750)的研究成果。此外,本书的编辑出版还得到了“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5-150)的资助。利用本书出版的机会,我要向童庆炳教授表达感激之情,他在百忙之中抽空破例为我撰写了勉励的文字。也要感谢张健教授和他领导下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让我安心从事教学和科研。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韩震教授长期的关怀和指点。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黎明先生和杨书澜女士,他们总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向我提供无私的帮助。最后还要感谢学生朱宝元、战洋、符佳佳、周玲等,他们牺牲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帮助我核查资料,审读文字,纠正舛误。 就在后记快要完成的时候,从老家传来噩耗,我的妹夫夏国衍先生不幸英年早逝。在这个嘈杂而喧闹的世界上,他是一个默默无名者,来得也许并不匆匆,但走得实在过于匆忙。他的确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些年来,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养育着自己的父母和妻儿,无怨无悔,承担着一个男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仅此便足以赢得怀念。 曹卫东 2006年5月1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