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做好领导工作?怎么做好领导者?如何才能成为领导人才?从职业的视角看,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领导特质。这样,对于领导者而言,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问或看法,包括那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问题,诸如水平与能力、见识与谋断、批评与自我批评、气量与人格等问题都可以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较好地避免以往有关这些析述的零乱性、与表面性,从而为领导者成才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谁想成为领导人才,谁想当一个称职的领导者,谁就必须具备领导特质。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客观地析述归纳领导职业的根本特征与要求,力求哲理性与知识性的完美统一。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怎么样才能当好领导?围绕这一千古命题,本书阐述了领导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领导特质。领导特质是领导人才的灵魂,是领导职业最需要的良好习惯、心理定势与悟性直觉,其中包括知人善任、远见卓识、多谋善断、气量恢宏、人格魅力五个方面。全书通过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正反面知名人物的一些具体经历,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对领导人才的这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要求,为已在领导岗位和正走向领导岗位者提供基本而必要的理性指导。谁想当好领导者,谁想成为领导人才,谁就必须具备领导特质。
1.走向优秀与卓越的奧秘
无数事实说明,无论什么原因,如若没有领导特质而一时成为领导者,充其量都只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转眼即逝,给后人留下无数笑柄与嗟怨。反过来,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成为领导者而又有领导特质,大都会在实践中干得有声有色,以至彪炳史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受到后世的赞颂。
领导特质的重要性,很突出的一点,在于越是关键时刻越是显著。关键时刻是指事物发生质变的转折点,比如反败为胜或变胜为败之时,转危为安或转安为危之时,由衰转盛或由盛变衰之时等,领导者都是一定群体、单位的决策者、统帅者,在事关整个集体安危兴衰的重大关头,大家何去何从,如何动作必须作出选择时,就完全依赖领导者拿出主意,作出决断,也惟有领导者有权设谋拍板。这时,他的谋略、用人、决策是否正确,就关系到所有成员的前途与命运。在战场上则决定整个集体的生死存亡,如果是平时,对一些琐碎事务的处理是否得当,一般影响不大,无关宏旨,甚至可以按照规章制度加以解决,领导人即使点头、签字,也多是例行公事,其领导特质的作用难以显山露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关键时刻领导特质往往“暴露”无遗,受到最严峻的考验。
在中国历史上,秦亡之后楚汉相争。有一次刘邦被项羽团团包围在广武,情势危急,于是派人飞马向正领兵平齐的韩信求救。这时韩信已平定齐地,收信后想趁机封王。便给刘邦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齐人多诈,反复无常,而且南边近楚,难免不再发生叛乱。可不可以让我做个假王(代理),镇守齐国?”汉王看了回信,差一点儿连高鼻子都气歪了,正要骂这小子忘恩负义,乘危讹诈,但在旁边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尖踢点刘邦的脚。刘邦毕竟机灵,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得罪韩信,立即改口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的,干么要做假的呢?真是!”立即派人带着王印去封韩信。韩信得封后自然高兴,随即发兵,最终帮刘邦消灭了项羽。这就是历史上“踢脚封王”的典故。(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上))
公元74年,东汉王朝派班超为使者去恢复与西域的来往。班超带着随从与礼物先到达鄯善国。这时的鄯善王脚踩两只船,一方面对匈奴又恨又怕,不敢绝交,另一方面对汉廷想交好又担心它无力西顾。班超住了几天,正打算到别的国家去,忽然察觉鄯善王变得不那么友好,一打听才知道匈奴那边也来了使者,鄯善王不敢得罪他们。于是班超立刻召集36个随从说,我们人少,如果鄯善王变心,恐怕连尸骨都还不了乡,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袭击匈奴使,迫使鄯善王下决心站在汉朝一边。得到大家赞同后,他即于当天夜里率所有随从火烧匈奴使者的帐篷,并指挥众人乘乱杀了所有匈奴使者。天亮时鄯善王看到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知道不可能再取悦匈奴,只好从此听从汉朝号令,班超等人的安全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刘邦与班超,相隔两百多年,但都由于能够随机应变而拯救了整个集体,倘若有一念之差,后果不堪设想。
P24-P25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领导活动中,称职与优秀的领导者各有千秋,昏愦与庸劣的领导者却也略绩相当、恶习相似。众所周知,领导活动涉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者如何加以有效成功地组织、指挥、规划、监督、控制、协调,往往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因之千百年来无数政治家、思想家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称职、优秀的领导者,从不同角度做过很多总结探讨。从过去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到现今各种关于怎样当好领导的著述;从西方的特质理论,到后来的行为科学与能力学说;从李世民的《帝范》、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伯恩斯的《领袖论》、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等各种名篇名著,见仁见智,百花齐放。这一论题至今还在热烈争鸣,可谓一道千古难题、千古疑题与千古热题。这些著述无疑都有其特定角度和价值,然而领导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的特殊实践,有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特殊的绩效标准与条件要求,并非人人皆可胜任,有权谁都会,更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担任领导职务不等于就是领导人才。那么领导人才与其他人才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带着这一悬念,十几年来,教研之余,我常反复思索,既然是人们带共性的实践活动,就必定对主体存在相似的客观要求。如同从职业角度评价一个人怎么才算得上一个好医生、好翻译、好教师或好工程师一样,领导人才也理应有其带共性的特殊内涵。随着时间的延伸和知识的积累,终于逐渐感悟到领导实践的内容虽然繁多,涉及面广泛,领导者采取何种方式处理各自面临的各种问题,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不管目的何在,要点不外乎正确用人和处理所在群体的发展与其他公共事务。于是发现,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或者说可以称得上领导人才者,最可贵的就在于具备对待各种问题的良好领悟力和判断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特质。“内圣外王”,一切领导绩效辉煌、令人景仰的领导者,其主观原因都主要在于此。
究竟怎样做好领导工作?怎么做好领导者?如何才能成为领导人才?至此就可以比较符合实际地作出回答:从职业的视角看,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领导特质。这样,对于领导者而言,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问或看法,包括那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问题,诸如水平与能力、见识与谋断、批评与自我批评、气量与人格等问题都可以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较好地避免以往有关这些析述的零乱性、与表面性,从而为领导者成才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随着信息和技术的进步,全球化的时代正在来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领导者成才规律的探索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当我们的眼光视野和努力方向投向的是全人类历史与整个世界,汇入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共享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有益于促进许许多多领导者完善和提高自己,认识、把握和履行好职责。
本书的前期成果曾以《领导素质论》为名,于1998年和2002年两次出版发行,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不少领导同志的好评。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同行专家,分别在《中国行政管理》与《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发表长篇书评,认为这是对“领导职业的崭新探索”,是“领导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新华社于1999年6月20日对专著的出版进行了报道,《每日电讯》等媒体分别加以刊发。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评授该书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部书稿能够由学术专著走向社会认可,说明它所阐述的内容不再只是个别人的见地,这是可喜之事,也令人鼓舞。
史策
2006年盛夏于福州
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谁都希望有幸工作、劳动与生活在贤明的领导者之下。《礼记·礼运》篇开头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之一,也是不少身在其中者的不懈追求。然而,事实毕竟是事实,真正的贤明者并不多见。但“一片冰心在玉壶”,起码寄托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
任何探索真理的活动都是艰苦的劳动。遑论整理、析述这一有史以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千古难题。屈指算来,从开始构思,收集资料,到今天正式付梓,整整历经19个春秋。虽说时代已进步多了,不存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但十几载创作,数度增删,几番审校,甘苦寸心知。“晨风夕月,阶柳庭花”,自不足道;摆脱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干扰,冥思苦想,逐句编织,谈何容易。剥唐人李绅“悯农”诗就是:“爬格夜当午,汗滴桌上纸。谁知手中书,字字皆辛苦。”
谁想成为领导人才,谁想当一个称职的领导者,谁就必须具备领导特质。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客观地析述归纳领导职业的根本特征与要求,力求哲理性与知识性的完美统一。这一良苦用心如能得到读者的普遍赞同,那将是作者最大的满足。
史策
2006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