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
分类
作者 郭瑞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不仅以“七实三虚”的创作原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历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小说通过演绎这段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与观念,汇集了汉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成为积淀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大书。谭邦和说:“《三国演义》属于那种集中表现了民族历史文化总体成就和总体特色的作品,继之又参与了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心理的建构、民族文化的定型,并持续作用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不读《三国演义》,意味着失去一次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国历史、品味传统文化、欣赏乱世英雄、获得古代智慧的宝贵机会。”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观念篇”、“事件篇”、“人物篇”。“观念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去阐释《三国演义》全书所蕴含的、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带有本质性的东西,诸如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战争观、人才观、宗教观、妇女观,、英雄观之类。“事件篇”、“人物篇”则采用聚焦的方式,从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去具体解读、分析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试图从中读出一些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来,但愿能对《三国演义》的爱好者有所启示。

目录

前言

观念篇

第一章 有分有合的历史观

第一节 有分有合,合比分好

第二节 扬晋抑魏,颂扬统一

第三节 正闰之说,有违原意

第二章 推崇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观

第一节 揭露残暴不仁的曹操

第二节 谴责暴虐无道的董卓、孙皓

第三节 颂扬大仁大义的刘备

第三章 崇尚忠义、谴责无行的道德观

第一节 颂扬忠贞之德,贬斥不忠之行

第二节 忠义交辉,相得益彰

第三节 尽忠尽孝,难以两全

第四节 有节 有义,相映生辉

第四章 拥刘反曹、尊汉抑魏的正统思想

第一节 拥刘反曹倾向的由来

第二节 宣传炎刘正统,维护炎汉天下

第三节 反对篡逆之行,抨击曹魏逆贼

第五章 崇尚智谋的军事思想

第一节 全景式的军事教科书

第二节 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

第三节 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

第四节 智谋至上的战争观

第五节 谋略战策泽溉后人

第六章 注重功用、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第一节 思贤若渴、选贤任能的时代氛围

第二节 不拘一格的人才类型

第三节 君臣互择的人才机制

第四节 重武轻文的价值取向

第七章 推崇佛道、讥刺儒士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佛、道盛行的宗教背景

第二节 道法高深、救民水火的道教

第三节 善恶分明、劝人向善的佛教

第四节 推崇佛道、讥刺儒士的宗教倾向

第八章 突破传统、尊重女性的妇女观

第一节 一视同仁地描写妇女

第二节 凸显妇女的道德情操

第三节 巾帼胜于须眉的女性光辉

第九章 崇尚才智、注重功业的英雄观

第一节 崇拜英雄的民族心理

第二节 功业至上的三国英雄观

第三节 运筹帷幄亦英雄

事件篇

第十章 十常侍之乱

第一节 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的痼疾

第二节 宦官专权是皇帝幼冲的产物

第三节 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互为因果

第四节 宦官专权是社会动乱的重要根源

第十一章 董卓之乱

第一节 王室衰微是主因

第二节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导致王室衰微

第三节 地方豪强的兴起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第四节 执政大臣的举措失当

第五节 独夫民贼决无好下场

第十二章 官渡之战

第一节 统一与称霸

第二节 劣势与优势

第三节 多谋善断与少谋寡断

第四节 君臣齐心与上下离德

第十三章 赤壁之战

第一节 扫平江南与救亡图存

第二节 骄兵必败与哀兵必胜

第三节 舍长就短与扬长避短

第四节 未谋而轻动与谋定而后行

第五节 上晓天文、下明地理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第十四章 荆、襄之战

第一节 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第二节 孤军作战,失败固然

第三节 骄傲轻敌是致败之由

第四节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第五节 后生可畏

第十五章 曹魏代汉

第一节 曹操不背篡逆之名

第二节 傀儡皇帝的悲剧

第三节 尧舜禅让的闹剧

第四节 希图富贵者的机会

第十六章 彝陵之战

第一节 结义之情与国家利益

第二节 拒绝谏言,一意孤行

第三节  自以为是,用兵失策

第四节 避其锋芒,火烧连营

第五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十七章 七擒孟获

第一节 欲北伐中原,必稳定后方

第二节 七擒七纵,志在怀柔

第三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四节 用兵之道,智谋为上

第十八章 六出祁山

第一节 六出祁山,志在复兴汉室

第二节 以攻为守,意在避免蜀汉早亡

第三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四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十九章 蜀汉之亡

第一节 连年征战,兵疲力竭

第二节 后主昏庸,宦官乱政

第三节 兵贵神速,出其不意

第四节 恃功而骄,身死名毁

第二十章 东吴之亡

第一节 统一之势不可挡

第二节 长江天堑不可恃

第三节 残暴之君不可长

第四节 愚忠之人不可效

人物篇

第二十一章 一代奸雄曹操

第一节 英雄与权奸

第二节 谋略与权术

第三节 尊贤与害才

第四节 仁慈与残暴

第五节 白脸曹操

第二十二章 走上神坛的关羽

第一节 义薄云天

第二节 神勇无敌

第三节 傲慢自大

第四节 关羽崇拜

第五节 红脸关公

第二十三章 一代名臣诸葛亮

第一节 一代贤相

第二节 一代忠臣

第三节 一代军师

第四节 孔明之失

第二十四章 一代仁君刘备

第一节 仁爱百姓

第二节 诚信待人

第三节 情义深重

第四节 韬光与权变

第五节 刘备形象的改造

第二十五章 一代雄主孙权

第一节 老成持重

第二节 举贤任能

第三节 方略得宜

第四节 慎于用兵

第二十六章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第一节 “鹰视狼顾”的性格特点

第二节 “大智若怯”的处事风格

第三节 深谋远虑的军事智慧

第四节 玩弄权术的政治老手

第二十七章 一代良将赵云

第一节 明于择主

第二节 忠贞不贰

第三节 智勇双全

第四节 品德完美

第二十八章 一代谋臣苟或

第一节 择主之智

第二节 “汉末张良”

第三节 明于知人

第四节 荀或的悲剧

第二十九章 大智若愚的鲁肃

第一节 乱世择君的眼力

第二节 大智若愚的风采

第三节 忠厚长者的风范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因此,这里的“忠”主要是指忠于炎刘天下、刘氏江山,具体说是指忠于汉献帝以及后来的蜀汉政权。凡是忠于刘氏宗室,维护炎刘宗社,就是忠臣义士;反之,就是国贼、逆臣。董卓、曹操、曹丕等,其所以被视为奸臣、逆贼,就因为他们无视皇权,擅行废立,将君王玩弄于股掌之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像董卓一旦把持朝政,就不顾大臣反对,废少帝而立陈留王,后来还杀死少帝与皇后;又擅作主张,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长安,曹操虽未擅行废立,却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臣压君,作威作福,杀国舅董承、国丈伏完,鸩杀皇子,又逼献帝封自己为魏公、魏王,并公开表示自己只做周文王,示意让儿子曹丕篡夺炎刘天下,改朝换代。曹丕在以臣逼君、擅作威福方面比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刚刚即王位一年就迫不及待地篡汉自立,贬献帝为山阳公。表面上是你情我愿的尧舜禅让,实际上是乱臣贼子的篡逆之举。董卓、曹操、曹丕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封建时代的为臣之道,是欺主、弑君的叛逆之行,不仅要遭到人民的唾弃,还要受到上天的谴责。于是小说就写了董卓下葬时上天震怒,连续三次都是雷电交加,让董卓尸骨无存;曹操则终身被头风病折磨,死前还被冤魂索命;曹丕则现时现报,受禅之时遭到天谴,被一阵怪风、骤雨惊到于地,在位仅七年即得病身亡,年仅四十岁。这些在作者看来都是天道好还,都是上天在惩罚不忠之人。

有奸臣逆贼,就必有忠臣义士。为反对董卓、曹操、曹丕的不臣之举,多少忠臣义士为维护汉室、延续汉祀,不顾身家性命,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对汉室的忠贞。尚书丁管为反对董卓的废立之举,敢以象简击打董卓,虽然被杀,却“骂声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第四回)。越骑校尉伍孚见董卓弑杀帝妃,不禁义愤填膺,于是怀揣短刀行刺董卓,事虽不成,却气贯长虹。

P23

序言

小说是一种文化载体,历史小说尤其如此。《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非一般小说可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时代风貌,在反映古代中国人的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战争观、人才观,在反映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等方面,它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是一般古典长篇小说难以企及的。不能否认,一些古典文学名著也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古代文化,如《水浒》反映了古代的绿林文化,《西游记》反映了古代的宗教文化,《金瓶梅》反映了古代的市井文化,《红楼梦》反映了古代的贵族文化,《儒林外史》反映了古代的士林文化。但也必须看到,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往往有所偏重,或许在深度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如《红楼梦》对封建大家族的描绘与揭露,《儒林外史》对士林人物的描绘与讽刺,然而就整体而言,这些名著的文化信息含量却远不及《三国演义》,人们要藉小说来认识、了解封建社会,《三国演义》所具备的价值无疑要强于其他作品。

说到古典长篇小说对后来社会生活、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三国演义》更非其他作品可比。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明、清以来的社会生活几乎处处可见它的身影:三国题材的戏剧风靡于杂剧、传奇和各种地方戏的舞台,尤其是京剧舞台,并塑造出一个个“活曹操”、“活关羽”、“活孔明”、“活张飞”、“活鲁肃”,在说书、评弹、鼓词、评书、快板书等民间文艺、曲艺形式中,“说三分”以及三国题材的段子,可谓比比皆是。从人关前的满清贵族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都视《三国演义》为军帐秘本,从中吸取用兵智慧和作战方略。随着明清两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层层赠封所形成的“关羽崇拜”,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关帝庙的香火甚至比文庙还盛。随着小说情节的故事化,三国人物与故事更成为旧时广大农村农闲时节永远讲不完的话题。由于三国人物与故事的广泛流传以及深入人心,使得与之相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语言中,成为汉语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三国人物与故事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积淀,它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人们往往把三国人物当作一种观念化、道德化的表征:曹操是奸臣的象征,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关羽是义气的象征,刘备是仁君的象征,鲁肃是忠厚长者的象征,司马懿是阴谋家的象征,阿斗是无能的象征,蒋干是自作聪明者的象征,等等。一部小说能为后人留下如此众多、积淀着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奇迹,至少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要论《三国演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无疑是任何一部古典名著所无法比拟的。

令人遗憾的是,近一二十年来与《红楼梦》、《金瓶梅》研究始终方兴未艾的状况相比,《三国演义》研究显得要冷清得多,研究人员少,学术刊物少,研究格局小,无论是单篇文章,还是专门著作,都远远赶不上《红楼梦》、《金瓶梅》。在当今文学研究泛文化化的热潮中,作为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三国演义》,反而被研究者冷落,这的确有点让人不解,唯一的解释可能是《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生活,所描绘的是那些远离今人的古代帝王将相,从而缺少现代感吧。

我自幼酷爱《三国演义》,小学时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中学时读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大学毕业后在高校担任古典文学教学工作,少不了要讲《三国演义》,同时我还给本科生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这就免不了带着文化的眼光去读《三国演义》,久而久之也就萌生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三国演义》的念头,希望从小说中读出一些新东西来。于是不避浅陋,写了这本不算太薄的《(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

全书分为“观念篇”、“事件篇”、“人物篇”。“观念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去阐释《三国演义》全书所蕴含的、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带有本质性的东西,诸如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战争观、人才观、宗教观、妇女观,、英雄观之类。“事件篇”、“人物篇”则采用聚焦的方式,从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去具体解读、分析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试图从中读出一些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来,但愿能对《三国演义》的爱好者有所启示。

我既不长于文学评论,也不甚熟谙中国古代文化,写《(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不免有些吃力,权且把它当作引玉之砖吧。

作者

2006年3月21日于寓所

后记

我是一个有三国癖的人,儿时读的第一部小说就是《三国演义》。记得读到精彩之处,往往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然而看过之后,只记得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至于别的一概记不起来了,更不会去想什么,多读一遍也无非多记点情节和人物,好在别人面前讲点故事。后来进了大学,又有幸留校任教,得以在中文系教古代文学,接触四大古典名著的机会更多了。从1997年开始转到元明清段,每年都少不了要讲《三国演义》,这才开始用历史的眼光、文学的眼光和审美的眼光去认识它、分析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逐渐用文化的眼光来研究古代小说,并出现一种泛文化化的倾向,我也免不了受某些新视角、新观点的影响。2002年,我又接手《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开始与中国文化打交道,于是渐渐滋生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解读这部名著的兴趣,而且越读越觉得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实在太丰富、太广泛、太深刻了,联系明、清两代的社会生活乃至今日的社会生活,越发觉得《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乃至于对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性格的影响都无处不在。感到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读未免眼光太狭窄,也太低估了它的价值,觉得自己有责任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它,以重新认识和挖掘它的价值,使它在今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期的先进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从去年10月起着手写这本《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期间,又重新阅读了《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大量有关《三国演义》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对不少问题也重新作了思考,一边看书,一边写作,历经六个月的伏案工作,总算基本就绪。只是由于我担负的教学任务太重,又有别的事情拖累,无法潜下心来作更为深入、更为成熟的思考,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进一步的修改、加工和润色。这样,书稿中难免有不成熟、不稳妥、不准确之处,只好请读者多多原谅,请方家多多指正了。

前辈陶敏先生在百忙中为我审阅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为之作序,费心不少,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此书得以问世,还得感谢我省重点学科——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学学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学科负责人王友胜博士不仅为全书的构架出谋划策,还热情地予以资助,在此特致谢意。

2006年6月2日于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9:41